曹禺的重要作品在三十歲已經完成,他後半生的苦悶、糾結、不甘,沒人能懂……

2021-02-19 天津記憶

著名戲劇家曹禺(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江,1910年9月24日生於天津小白樓,出生後不久遷居天津意租界二馬路二十八號,現為河北區民主道23號這兩棟意式小洋樓裡,也就是如今的曹禺故居紀念館。從童年到青少年,直到1929年十九歲時從南開大學政治系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才離開天津到北京繼續求學。從那以後的數十年人生裡,他都無法割捨對故鄉的情結。

曹禺故居有兩棟坐東朝西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前樓現在作為紀念館展示一些圖片文獻資料,後樓擺放著一些家具和陳設,作為故居的日常生活起居展示。在前後兩座建築面積近912平米的小洋樓裡,展示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近3000張館藏的珍貴照片,恢復性陳設家具50餘件,物件40餘件等各種珍貴文物。生動地再現了曹禺在津生活時期的家庭環境、社交範圍、文化薰陶、社會背景等。

進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雕塑家劉鑫創作的高1.2米曹禺半身雕塑銅像,被安放於院內。曹禺的故居分為前入樓和後樓,都是普通的歐式洋房,前樓為磚木結構,坡式瓦頂,水泥混水牆面,木製門窗,樓房正面有大、小陽臺各一個,陽臺上有蜂窩透視牆。進門處有方形門廳,兩側為磚柱。整座建築樸實無華,住用方便。樓內各室主要是介紹曹禺的「家族譜系」、「曹禺生平」、「在南開新劇團」的經歷和劇照、與教育家張伯苓、張彭春的交集;另外則有《日出》的版本、《雷雨》各劇團演出的樣冊以及他的手跡、演出報導等資料。

曹禺的父親萬德尊有「神童」之譽,曾就讀兩湖書院,1904年考取官費留學生,到日本東京入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閻錫山是同學。1909年回國,為直隸總督端方所賞識,任命他為直隸衛隊的標統。民國成立成為黎元洪大總統的秘書,官至陸軍中將軍銜。其間曾到北方軍事重鎮宣化鎮,任鎮守使。隨著黎元洪的下野,棄官避居天津。從此賦閒在家,一蹶不振。

曹禺的生母薛氏在生下他三天後因產褥熱辭世,他的繼母是生母的孿生妹妹薛詠南,曹禺三歲就隨繼母看戲,從小就埋下戲劇的種子。儘管繼母把曹禺視為親生骨肉,但失去生母的痛苦始終伴隨著曹禺的一生。他父親萬德尊光宗耀祖的理想不得實現,精神上極度苦悶,這給家庭帶來了壓抑的氣氛,也自然影響到了曹禺的心情和情感。但也正是這個家庭和這座小樓,成為他戲劇天分的啟蒙之所,這也令他後來的劇作都充滿著濃鬱的悲劇色彩。

13歲時曹禺考入了天津私立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十分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把話劇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課外活動在校內推廣。在南開,曹禺還遇到了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個人——張伯苓校長的胞弟張彭春。張彭春先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和耶魯大學研究教育和戲劇,把西方的戲劇理論,直接移植到南開新劇團。

《財狂》排練現場,張彭春給曹禺講戲。右一為曹禺

張彭春發現了曹禺的戲劇表演才華,曹禺成為南開新劇團的骨幹。起初他擔任演員,演的多是女角色。他扮演易卜生名劇《國民公敵》中的女主角裴特拉、《娜拉》中的女主角娜拉,非常成功,引起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在張彭春的指導、鼓勵下,曹禺開始涉足戲劇創作,他改編了英國劇作家高爾斯華綏的《爭強》,改翻譯了《冬夜》和《太太》兩部問題劇。

曹禺故居紀念館,青年曹禺的戲劇生涯

左起 蕭乾、曹禺、 沈從文、 靳以(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

 1933年在清華大學圖書館裡,23歲的曹禺完成了四幕話劇《雷雨》,1935年8月由天津市立師範學校的孤松劇團演出,反響極為強烈,此後各地諸多劇團將之搬上舞臺。在戲劇界引起震動。事隔不久,當時他在天津女子師範學校任教,又寫出《日出》,其後《原野》、《蛻變》、《北京人》、《家》相繼問世。1935年他改編莫裡哀的《慳吝人》為中國式的《財狂》,並擔任主角,引起轟動。曹禺還改編、導演了英國劇作家王爾德的《少奶奶的扇子》等,參與了《新村正》的創作。這些作品不僅奠定了曹禺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地位,更標誌著中國話劇走向成熟。曹禺在天津的經歷在展覽中豐富地展現,可以詳細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和戲劇生涯。

民國版本《曹禺戲劇集 雷雨》

為了創作話劇《日出》,曹禺在朋友的陪伴下,到當時天津的侯家後、南市等地三等妓院和土藥店調查,從而在下層生活中發現了像翠喜那樣的妓女,更發現其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天津美術學院教授曹育民先生介紹說:

1934年暑假,由他的一個同班同學介紹他,到了河北女子師範,去那教書。以後就醞釀寫《雷雨》的第二部。1935年發生的就是上海那個女演員阮玲玉自殺,就激發他寫《日出》。他是白天上課,晚上寫作。他就住在學校裡面,現在叫外賓樓,就是一進學校大門,右邊那個二層一個小樓。它下頭是一個長條的,上邊都是轉圈的。這裡面隔成都是小間,當時曹禺就在那小間裡住……曹禺白天教書,晚上寫作。寫《日出》。

當時阮玲玉自殺的影響,寫陳白露,當時受壓迫女子的生活。就去到三不管去體驗生活。就去看,去觀察,有人就說你總來,肯定是個不怎麼樣的人,所以有人就打他,幾乎把眼睛打瞎了。為了體驗下層婦女的生活,扮演各種角色,去那觀察,跟一些下層婦女交談。有些人不理解他,因為你是老師嘛,你教書,你總去三不管,在舊社會人們不屑去的地方,他總去。人們有些風言風語的,所以在學校傳的不太好。他為了體驗生活還去過上海體驗生活。所以這個故事寫出來,以為是上海,實際上是天津發生的。他的日出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寫出來了。

陳數飾演的「陳白露」造型

天津人藝2005版《日出》,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當代著名話劇導演任鳴擔綱導演,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張豔秋飾演陳白露,天津人藝副院長飾演方達生,天津人藝演員王世文、劉景範、甘雨、徐淑珍分別飾演潘月亭、王福升、李石清和李太太,尤惠琴飾演顧八奶奶,王雅迪飾演胡四,高陽飾演黃省三,李景景飾演小東西,馬僮璘飾演翠喜,程誠飾演張喬治,劉紀銘飾演黑三,丁迪迪飾演小順子。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 實驗劇場

2015年,天津人藝「曹禺生命三部曲」獲得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資助項目,《雷雨》《日出》《原野》走進大眾的視野。隨著天津人藝曹禺生命三部曲的輪番上演,如今已經形成品牌,每年亮相舞臺,形成連續多年不變的「永遠的曹禺」戲劇。

穿過這藤架花廊,猶如穿越歷史的時空,到達後樓「萬公館」, 主要是欣賞對曹禺青少年時期的家庭環境進行恢復性陳設。室內有些晦暗,樓門左首的房間是書房,是曹禺在幼年少年讀書的地方。樓房二樓有曹禺父母的臥室、大客廳、中廳是大家吃飯的地方,還有間是曹禺的臥室。雖然名劇《雷雨》醞釀構思於南開,在清華讀書時創作,但曹禺對景物描寫的細微之處,充滿情感的投入,都無法擺脫掉這所故居老宅的影子。

在曹禺故居的旁邊是新建的曹禺劇院,大廳是向觀眾和遊客展示曹禺的戲劇創作和其生活的「曹禺戲劇生涯紀念展」和「曹禺歷史戲劇資料收藏展」, 擺放了大量的文獻記載和戲劇演出文物。建築內設「雷雨廳」、「日出廳」、「原野廳」三個小劇場,用來上演與曹禺有關的經典劇目和片段,以及新潮的時尚話劇。2010年在曹禺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新落成的曹禺劇院啟動,曹禺故居紀念館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清華大學時期的鄭秀

曹禺和鄭秀

曹禺與第二任妻子方瑞

張瑞芳,靳以,方瑞在北京

1940 年代方瑞(中)、張瑞芳、曹禺在重慶合影。張瑞芳扮演《北京人》中以方瑞為原型的人物愫芳。

曹禺與方瑞,女兒萬方(右)、萬歡

曹禺、女兒萬方、方瑞

曹禺戲劇《雷雨》、《日出》、《原野》,是在第一任妻子鄭秀陪伴協助下創作完成的。而接下來的《北京人》、《家》、《豔陽天》則是在婚外同居的方瑞陪伴協助下創作完成的。

五十年代他對胡風、丁玲、陳企霞及老朋友吳祖光、蕭乾、戴涯、孫家琇等人的揭發和批判,尤其1957年他表現得更加踴躍,在電影《豔陽天》中曹禺曾高調斥責劇中人物馬弼卿揭人隱私、出賣朋友的道德汙點。但在對老朋友蕭乾的揭發中,曹禺卻不惜揭露其隱私,使出足以置蕭乾於死地的殺手鐧。委屈求全,不斷自責,儘管這樣,也逃避不了自己也成為罰罪的對象,寫不完的檢查交代,交不盡的外調材料等他遭遇街頭掛牌示眾,被輪番揪鬥,半夜審訊、折磨,遭受羞辱、咒罵,喪失做人的尊嚴,那時他就出現了強迫性神經官能症的危險精神症狀。

由左至右:陳士襄、陳士襄夫人、漢斯、曹禺、老舍。一九四六年六月攝於加州伯克立大學

1946年老舍耶魯大學演講後與曹禺(右),他倆意氣風發志得意滿

在六七十年代「特殊時期」他不能去寫,不情願寫,也寫不出。他為寫不出十全十美的高大全形象來順應時代的潮流而苦悶,更為不能表現他真正熟悉的生活而苦悶,為戲劇的藝術規律、創作原則被扭曲,為自己原有的創作觀念、創作方法、創作心理和藝術個性遭到壓抑、顛覆和破壞而苦悶!酷愛寫作、有強烈的創作欲望與「寫不出」的矛盾使曹禺極度痛苦!

曹禺與第三任妻子李玉茹

「十年浩劫」對他的精神、肉體和創作才能的摧殘,連曹禺都始料不及。他完全失去了自信,把自己當成一個罪人。極度的恐懼和罪惡感令他精神面臨崩潰的邊緣。長久地精神創傷令他久久難以平復,他有一段時間很少說話,總是呆坐,身體急劇衰老、惡化,多次住進了醫院。

左起:曹禺、吳祖光、蕭乾在1983年的會面

1987年4月15日,劇作家曹禺在第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上。這張攝於曹禺先生晚年的照片,極為傳神,曹禺後半生內心的苦悶、糾結、不甘和痛苦,以及他處境的尷尬,都令人驚嘆地表現出來了。


曹禺在垂老之年發表了大量言不由衷的應酬文章,只是在零星寫出的一些詩文書信中,委曲求全、曲折含蓄地表現出了一些書生感悟。其中最為深刻也最有意境的,是寫於1991年10月23日的一首標題為《玻璃翠》的短詩:「我不需要你說我美,/不稀罕你說我好看。/我只是一朵平常的花,/濃濃的花心,淡淡的瓣兒。/你誇我是個寶,/把我舉上了天。/我為你真動了心,/我是個直心眼。/半道兒你把我踩在地下,/說我就是賤。/我才明白,/你是翻了臉。/我怕你花言巧語,/更怕你說我好看。/我是個傻姑娘,/不再受你的騙。」

經不起別人讚美而一再被欺騙、被利用、被拋棄的「玻璃翠」,正是曹禺對於自己一再迷失自我的人生影劇和影劇人生的傳神寫照。這份委曲求全的柔弱執著與書生感悟,稱得上是曹禺一生體悟的最高點。

萬方與父親曹禺

在曹禺先生仙逝以後不到三個月,巴金寫的《懷念曹禺》追憶片段

北平三座門大街14號南屋,故事是從這裡開始。靳以把家寶的一部稿子給我看,那時家寶還是清華大學的一個學生。在南屋客廳旁那間用藍紙糊壁的陰暗小屋裡,我一口氣讀完了數百頁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劇在我面前展開,我被深深地震動了!就像從前看託爾斯泰的小說《復活》一樣,劇本抓住了我的靈魂,我為它落了淚。我曾這樣描述過我當時的心情:『不錯,我流過淚,但是落淚之後我感到一陣舒暢,而且我還感到一種渴望,一種力量在身內產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幫助人的事情,我想找個機會不自私地獻出我的精力。《雷雨》是這樣地感動過我。』然而,這卻是我從靳以手裡接過《雷雨》手稿時所未曾想到的。我由衷佩服家寶,他有大的才華,我馬上把我的看法告訴靳以,讓他分享我的喜悅。


1936年靳以在上海創刊《文學季刊》,家寶在上面連載四幕劇《日出》,同樣引起轟動。1937年靳以又創辦《文叢》,家寶發表了《原野》。我和家寶一起在上海看了《原野》的演出。

曹禺與巴金


1940年,我從上海到昆明,知道家寶的學校已經遷至江安,我可以去看他了。我在江安待了六天,住在家寶的小樓裡。那地方真清靜,晚上7點后街上就是一片黑暗。我常常和家寶一起聊天,我們隔了一張寫字檯對面坐著,談了許多事情,交出了彼此的心。那時他處在創作旺盛時期,接連寫出了《蛻變》、《北京人》,我們談起正在上海上演的《家》(由吳天改編、上海劇藝社演出),他表示他也想改編。我鼓勵他試一試。他有他的『家』,他有他個人的情感,他完全可以寫一部他的《家》。1942年,在泊在重慶附近的一條江輪上,家寶開始寫他的《家》。整整一個夏天,他寫出了他所有的愛和痛苦。那些充滿激情的優美臺詞,是從他心底深處流淌出來的,那裡面有他的愛,有他的恨,有他的眼淚,有他的靈魂的呼號。他為自己的真實感情奮鬥。我在桂林讀完他的手稿,不能不讚嘆他的才華,他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

相關焦點

  • 原創 是時候拋棄對曹禺的庸俗闡釋了——《苦悶的靈魂》致敬《雷雨》80年
    人老了,有時候情緒控制不好,你別笑話。  記者:其實我一直想知道,在你的眼中曹禺先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萬方:我爸爸。  記者:很多人都有疑問,說為什麼曹禺先生在年輕時就寫出足以傳世的不朽作品,其後半生反而業績平淡?
  • 曹禺創作悲劇:解放後沒寫好作品 臨死仍說我要寫
    ■爸爸收集過幾個先進人物的事跡數十本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爸爸覺得他嚮往的新世界已經到來,衷心地希望能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他完全不去考慮已有的藝術成就和地位,全心全意地去做任何分配給他的工作,那些他不熟悉、不會做的事情。解放初期國家還沒有禮賓司,爸爸曾在周總理的直接領導下,主持過一段外賓接待和國宴事務。
  • 曹禺:一場《雷雨》埋葬三十年的怨情仇
    曹禺:一場《雷雨》埋葬三十年的怨情仇悲劇一直以來都是文學史上備受追捧的話題,也是最高的文學形式,故對於悲劇定義的爭議也必定是絡繹不絕的。生活中經常會發生一些讓人頭痛、感覺痛苦的事情,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災難,人們就說這是「悲劇」,這是不對的,悲劇和苦難、恐怖都是有區別的,悲劇絕不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之事,更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它來源於生活,可是和生活又有「距離感」,多少要離開小我的利害關係,進行一番藝術的「過濾」,讓純粹的痛苦和災難變的不再純粹;悲劇雖然稱為「悲劇」,卻不會讓人感覺到陰鬱、苦悶和難過,相反,會讓你從中獲得快感
  • 巴金最後完成的作品:《懷念曹禺》
    [編者按]本報記者李輝在10月18日的《人民日報》文化版上發表的《巴金:巨星隕落,光還亮著》一文中,提到「《懷念曹禺》是巴金最後完成的作品,1998年發表在《人民日報》副刊上。」李輝的原話如下:「1998年年初,記者去上海華東醫院看望巴金,他說他正在寫一篇懷念曹禺的文章。說是寫,不如說是「說」。他寫字很吃力,只得每天口述幾句,由女兒小林記下,再念給他聽,加以補充。
  • 林婷 | 戲劇性:曹禺的人格結構與戲劇創作的互釋
    林婷,福建閩侯人,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戲劇戲曲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多年來從事中國現代戲劇史相關問題,戲劇美學與戲劇理論的研究,曾在《文學評論》《戲劇藝術》《文藝爭鳴》《中國教育報》等重要學術刊物與報紙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出版社學術論著《準對話·擬狂歡:1980年代中國探索戲劇研究》《剎那緣聚:戲劇的生成》等。
  • 那年今日 「中國的莎士比亞」——曹禺
    其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現也標誌著中國現代話劇藝術的成熟,被人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1910年9月24日,一個叫做萬家寶的男孩誕生在天津租界中的萬家大院裡。「曹禺」則是日後他將姓氏「萬」的繁體字拆成「草字頭」和「禺」,根據諧音給自己取的筆名。產後三天,他的生母就因患產褥熱而辭世。為撫養襁褓中的嬰兒,曹禺的父親遂娶了曹禺生母的孿生妹妹為妻。
  • 我鞠了一躬 就成了曹禺的學生
    當時不少人覺得河北省話劇院是「排農民戲的」,對於是否能排好《雷雨》持懷疑態度,黃殿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受院裡的安排,開始研究《雷雨》的舞臺美術設計的。這一切,曹禺都銘記於心,以至於曾在劇本《雷雨》的末頁上寫過「將我的處女劇作獻給我的導師——張彭春」,並在《雷雨·序》中說:「我將這本戲獻給我的導師張彭春先生,他是第一個啟發我接近戲劇的人。」「上世紀90年代,張彭春的女兒張新月想為父親出一本紀念文集,找到曹禺老師。當時曹禺老師因為生病沒精力做這件事情,但還是極力促成,推薦張新月到天津找我。
  • 曹禺巔峰巨作將至沒看過曹禺的戲劇,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文青!
    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被人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  天津人藝名響全國,在全國觀眾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聲譽,能一次性演出曹禺先生三部經典作品的院團,非天津人藝莫屬。《雷雨》  這是曹禺的第一部戲劇,也是他的成名作。這部話劇被稱為「中國話劇史上不落的太陽」。  描寫了兩個家庭的八個人物,在一天裡牽扯出三十年的恩恩怨怨,複雜的情感糾葛剪不斷理還亂,人物的對白句句透出悲情。
  • 萬方挖掘父親曹禺深層情感世界:細讀父母情書,十年寫出「你和我」
    萬方是父親曹禺口中的「小方子」,被曹禺視為「我四個女兒裡你最像我」。「小方子」也深懂父親,「爸爸把我看透,他覺得我也能把他看透,我知道他內心的感覺。」2020年是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6月21日(每年六月的第三個周日)是父親節。我們來讀讀曹禺女兒、劇作家萬方寫的長篇非虛構《你和我》。可能再沒有比「寫一本書去更深理解自己的父母」更好的父親節禮物了吧。
  • 【戲劇大師曹禺經典巨作】人生必看話劇《雷雨》下周來慈!
    曹禺筆名的來源是因為本姓「萬」(繁體字),繁體萬字為草字頭下一個禺。於是他將萬字上下拆為『草禺』,又因「草」不像個姓,故取諧音字個『曹』,兩者組合而得曹禺。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他的戲劇創作不僅標誌著並促進了中國現代話劇的成熟。
  • 曹禺: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
    《雷雨》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那年,寶寶才23歲。《雷雨》震驚了當時戲劇界。清華大學畢業後,寶寶以優異成績升入研究院,從事戲劇研究。兩年後,25歲的寶寶到天津體驗生活創作出話劇《日出》,26歲又創作了《原野》,30歲發表《北京人》,36歲創作了話劇《橋》,1948年又出版了電影劇本《豔陽天》,這些作品使寶寶享譽世界。可以說1949年前,寶寶達到了他話劇事業的巔峰。建國後,許多人都評價寶寶已經江郎才盡,是「過了氣的人」。
  • 「給我寫300多封情書的人不愛我了」從曹禺和鄭秀的情感經歷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給我寫300多封情書的人不愛我了」從曹禺和鄭秀的情感經歷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想必大家都學過曹禺的《雷雨》,對曹禺也不算完全陌生,不過再好的劇本變成課文,也會失去他的趣味,連同作家也變得討厭起來。
  • 曹禺:痛苦中煎熬的晚年
    在他天津的祖宅裡,有一面牆上曾掛著幾十幅表情生動、飛揚誇張的照片,那是少年萬家寶看戲歸來,一個人對著鏡子反覆表演的集結:憤怒、甜蜜、遐想、鄙視……從23歲到29歲,這位官家子弟密集地寫出了《雷雨》《日出》《北京人》等7部劇本。文學界開始知道一個筆名叫曹禺的青年,許多人說他「有天才」。然而,從39歲到去世,47年間他再也沒能寫出一部自己滿意而外界也公認立得住的作品。
  • 清華才女鄭秀:錯愛曹禺,虛擲一生,只等到他派人送來的葬禮花籃
    1910年,曹禺出生在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裡,他的母親在他剛出生之後幾天便去世,因此曹禺從小就是一個沒有體會到母愛的人,這也為他後來悲慘的婚姻生活埋下了伏筆。鄭秀,1912年出生於南京,其父親是一名大法官,母親也出身名門,是一位標準的大家閨秀、千金大小姐 。
  • 曹禺大師 | 痛苦中煎熬的晚年
    全都翻,曹禺說。在人藝演員藍天野看來,這些話,說到了曹禺的心裡。在他天津的祖宅裡,有一面牆上曾掛著幾十幅表情生動、飛揚誇張的照片,那是少年萬家寶看戲歸來,一個人對著鏡子反覆表演的集結:憤怒、甜蜜、遐想、鄙視……從23歲到29歲,這位官家子弟密集地寫出了《雷雨》《日出》《北京人》等7部劇本。文學界開始知道一個筆名叫曹禺的青年,許多人說他「有天才」。
  • 萬方《你和我》新書發布 濮存昕追憶曹禺
    8月9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SKPRENDEZ-VOUS聯合主辦的「真誠如孩子:你所不知道的戲劇大師曹禺——萬方《你和我》新書發布會」舉辦,著名演員濮存昕於會上再憶曹禺,感慨稱,「我們希望曹禺先生在天之靈看到自己的作品成為經典,上百年還在演。」  當日發布的《你和我》被認為是一部可與《我們仨》相媲美的長篇非虛構作品,一部真誠之書。
  • 任嘉倫三十歲的大叔,超多熟練套路,很暖很懂安慰
    任嘉倫三十歲的大叔,超多熟練套路,很暖很懂安慰任嘉倫對自己自我設定很清晰即使他現在31歲,依然保持自身少年感。既然他現在到了三十歲的大關,說明他還是有很多套路的。比如說他懂得許多套路,畢竟他也是一個很暖很懂得安慰別人的人。從一些小例子可以看出,他的這些特點除了給我們看到的幽默之外,還有其他的方面。
  • 著名戲劇家曹禺第一任妻子的閨蜜回憶曹禺與鄭秀的恩怨往事(上)
    讀高中時鄭秀已經不與我母親住同一間寢室了,一次在大考前,鄭秀忽然問我母親:「你功課都溫習好了嗎?」我母親說:「有的還沒看過一遍呢。」鄭秀就約她當晚一同去開夜車。母親很猶豫,但也有些好奇,想不出熄燈後她能到什麼地方去開夜車?鄭秀像大姐姐似的很自信,帶著命令的口吻說:「晚自習後,你跟著我一塊去!」
  • 曹禺之女萬方:我遺傳了父親對生活的敏感
    2020年是曹禺誕辰一百一十周年,曹禺的女兒,劇作家萬方女士出版了籌備十餘年的長篇非虛構作品《你和我》。在《你和我》當中,她向讀者們展現了曹禺和第二任妻子、萬方的母親方瑞(原名鄧譯生)相愛三十餘年的一點一滴。和以往曹禺的傳記不同,萬方搜集了大量父母家庭生活的資料,從繼母李玉茹那裡拿到了父母幾十年的情書,《你和我》更想把曹禺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 大劇作家曹禺誕辰110周年,欣賞他十句充滿詩意的格言,建議細品
    提到話劇劇作家,國人可能沒有人不知道曹禺的名字。曹禺創作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經典作品,每一部都影響深遠、非同凡響,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在天津,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幾天後便去世了,他的姨媽和父親再婚,共同撫養他。曹禺小時,繼母經常帶他去各大戲樓看戲聽戲,這個經歷一定程度上為他日後走上話劇創作之路奠定了基礎,一定也給了他很多話劇舞臺藝術上的啟發和萌芽,他的這一段經歷對他的一生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