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 no more》簡直是照著《後戲劇劇場》排的

2021-01-11 界面新聞

文|阿子兒

終於看了傳說中有「全球最火沉浸式戲劇」之稱的《睡個毛》(英文名《sleep no more》), 除了一臉懵逼還是一臉懵逼。

看完後一整個禮拜,讀著別人的評論,森森懷疑自己的智商。

被約了稿的我,心情如下:

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狀況哇!要寫什麼哇!

直到我讀了一本書——就是前一陣子因為再版,而被圈內刷屏的《後戲劇劇場》。

這本書是德國著名劇場學家漢斯 蒂斯 雷曼1999年的劃時代力作,由李亦男翻譯。

讀完《後戲劇劇場》,哀家豁然開朗、神清氣爽,又冉冉升起了指點江山的蜜汁自信——《sleep no more》就是照著這排出來的吧!

我們過去印象中的「話劇」,都是《雷雨》啊,《茶館》啊,呢樣的。演員們Cos個古代人,背著臺詞,舉止浮誇,冷不丁逗人笑場。

這大清國要完啊!

要不,就是孟京輝那樣的,把故事打散得亂七八糟,演員不好好說話,舞臺布置都是抽象的,總之滿腦袋鬼主意。

但至少,都還是在一個劇場裡,觀眾坐著演員站著這麼看著。

《Sleep no more》完全不一樣。

《Sleep no more》的故事取用的是西方人耳熟能詳的《麥克白》,類似於我們這兒赤壁之戰這種家喻戶曉的典故,就算沒讀過原著,也聽聞過個八九不離十。

主線劇情是麥克白殺了國王、當了國王、殺了國王的侍衛、又殺了國王的侄子。

同樣貪婪的麥克白夫人,期間一直慫恿夫君篡位,但最終卻因精神壓力過大而失常。

這個故事裡充滿了血腥、暴力、仇恨、色情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cult元素,渾然天成的感官刺激文本。

上海版(紐約版的已經舉世聞名)的演出地設置在一棟被命名為「麥金儂酒店」的大樓裡。酒店的不同位置,華麗細緻地還原了《麥克白》故事中的各個場景:荒郊、樹林、大廳、臥室、產房。

5個層樓,演員們會跑來跑去表演。觀眾每人被蒙了一個白面具,也跟著演員跑來跑去地看戲。

演員們大多採用肢體、舞蹈、神情來表演,鮮少開口說話。卻偶爾會和觀眾「親密互動」,又是耳語又是壁咚,妹子們津津樂道。

由於幾個演員的運行線路是分開的,觀眾又沒有千裡眼水晶球,所以每個人每一次在觀劇的3小時中看到的東西都是不同的。他們可以和別人探討、拼湊完整劇情,也可以回家獨自默默回味——這一點又多麼像每個個人之於整個世界的狀態啊。

 

 

事實上,這一切設計都可從雷曼的《後戲劇劇場》一書中找到源頭。

上個世紀,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及諸種現代主義思潮的洗禮,戲劇的形式已不同於古典。布萊希特挑戰了亞里斯多德的傳統,阿爾託又將劇場一分為「阿爾託之前」和「阿爾託之後」兩個階段,尤內斯庫、貝克特們只顧胡言亂語扯懵觀眾,格洛託夫斯基跑到荒山野嶺去尋找啟示,理查·謝克納則開始拿教堂當劇場。

上世紀60年代,理查·謝克納即倡導了「環境戲劇」這一形態,其提出的六大方針如下:

1.劇場活動是演員、觀眾和其他劇場元素之間的面對面的交流。

2.所有的空間都是表演區域,同時,所有的空間也可以做為觀賞的區域。

3.劇場活動可以在現成的場地或特別設計的場地舉行。

4.劇場活動的焦點多元且多變化。

5.所有的劇場元素可以自說自話,不必為了突出演員的表演而壓抑其他劇場因素。

6.腳本可有可無。文字寫成的劇本不必是一個劇場活動的出發點或終點目標。

在這個意義上,《Sleep no more》正符合「環境戲劇」的定義。

但彼時「環境戲劇」尚未進入大眾視野,也難以被主流接受。但它的戲劇思想卻不知不覺被各家各派所取用和發揮,並在《後戲劇劇場》一書中得到總結。

雷曼總結了20世紀70年代之後天馬行空的戲劇形態演變,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將drama(戲劇)和theatre(劇場)分開。

為了區分於「後現代」這一至今含混不清的概念,他使用「後戲劇劇場」來概括70年代之後在劇場發生的創新、實踐及變革。如他所言,劇場越來越體現出從drama屬性向theatre屬性嬗變的特徵:Drama指「戲劇」,以傳統意義上的戲劇衝突為核心,劇本很重要;Theatre則是「劇場」,以演員和觀眾共置其中的現場性、共時性為藝術核心。

 

 

在這樣的轉變中,最可見的變化有兩點:

一、舞臺的去中心化和非等級化,文本的去主體化。

古代,只有能寫出人民群眾愛看的劇本的莎士比亞會被稱作「戲劇大師」。但是到了阿爾託,即使只有一部演出過的作品,卻也因為劇場思想而名震四方。格洛託夫斯基自稱工作是「塑造演員」。皮娜鮑什乾脆是個跳舞的。再到歐美現今一些效果絢爛又運用得恰如其分的3D多媒體劇,恐怕多媒體才是看點和主角了。

當然不能說,我們已經不需要劇本了……至少國內目前來看,小覷了劇本的商業劇,多半死得很慘,畢竟戲劇界還沒出現王家衛這樣的天才導演,即便黑澤明,也常常親自手繪分鏡頭腳本。但是演員依靠對話來敘事的做法,已然被舞臺其他技術的進步所稀釋。一切元素都在訴說:音樂、布景、圖像、肢體……文本由主體越來越被降為與它們地位平齊的表達素材——用女作家耶利內克提出的概念叫「語言平面」。

《Sleep no more》中,雖然劇情照搬《麥克白》,但對話幾乎全部隱匿,麥克白和夫人的交談、爭吵、私語,全部被演員用肢體和面部表情來傳達。偶爾爆發出的一些破碎聲調與詞彙,也僅作「裝飾」功能。

這時,文本完成了從劇場的得體退出,隱藏在了幕後。

二、觀演關係的革命。

布萊希特被認為是最早打破「第四堵牆」的人。他給戲劇加入了面向觀眾的「旁白」,以提醒人們:這只是一齣戲。

這種打破並沒有讓以顛覆傳統為極樂的20世紀藝術家所滿足。

阿爾託在舞臺上架起天梯,以提醒人們「演員不只是角色,也是現實中的人」。

提倡「質樸戲劇」的格洛託夫斯基認為,劇場的要素是「演員」和「觀眾」,其餘都可沒有。繼而試圖取消舞臺和觀眾坐席的界限,讓演員在與觀眾的交流互動中完成動作。他認為劇場的性質不是「觀看」,而是對每個共在的人而言,是一場彼此坦誠相待的「聚會」——這種彼此坦誠相待的聚會,他稱作「節日」。

當代有學者走得更遠,認為劇場中唯一不能沒有的是觀眾,「『觀看』的這個姿態是戲劇的本質」。

我們可以看到《Sleep no more》中,也實踐了觀演關係的整個革命歷程所留下的思想遺產,該劇創造出了全新的觀演關係,成為其商業成功的重要原因。

首先,演員和觀眾之間沒有牆——牆轉移到了觀眾的身後,用來給演員壁咚時撐手。

其次,舞臺和座席的界限被取消,演員和觀眾置身同樣的場所,也依靠和觀眾的互動完成表演。觀眾的跟隨和圍繞,成為演出的一部分——演員和觀眾的共在,演員對觀眾坦誠的邀請和觀眾坦誠的加入,使之成為一種戲劇意義上的「聚會」,甚至「節日」。

最後,整部作品的核心,不是別的,正是觀眾戴著白面具跑動觀看的這一姿態——這一核心使該劇不同於以往任何演出和任何觀演關係。白面具不僅是為區分演員和觀眾,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對「觀看」姿態的高亮。

 

 

除了這最重要的兩件事以外,《Sleep no more》諸多特徵也符合後戲劇劇場的特色。

柏林劇院的導演格魯伯曾堅定地把劇場的決定要素看成「場景和情境」,重要的不是情節的時間線索,不是戲劇文本,而是人的聲音的震響、一個身體的暴露與受苦。演員發出的呻吟蔓延開來,作為一種聲波,跳躍著,帶著無形的力量與觀眾相撞。

1979年,格魯伯在柏林從前的貴族飯店「海濱大道」中創造了一個由聲音、投影、單個場景所組成的環境,作為中篇小說《魯迪》簡本朗讀的場所。

而從梅特林克開始的「靜態戲劇」到威爾森「風景劇」到視覺構作再到後來的「景觀戲劇」,視覺這一脈的發展也逐漸繁榮,劇場對景觀的營造使之更具「畫面」感,而不再是情節上的衝突或高潮。人物也更像是雕塑。在威爾森這裡,意味著「現象優於敘事,畫面效果高於單個演員,冥想重於闡釋」。

《Sleep no more》中也正是如此。演員的跑動、打鬥、謀殺,在總體上,卻更是靜態的。所有的動作並沒有累積成釋放戲劇衝突的勢能,而更像是一個靜態畫布上的GIF。人的形象,是「風景」中的一個元素。

最後,戲劇終究無法和「命運」分開。從古希臘的命運悲劇,到黑格爾理解的「命運」經驗是戲劇的核心。命運作為一種偶然性被拋入戲劇遊戲、精神遊戲之中。《Sleep no more》中無論是角色,還是對觀眾的安排,都體現出了這種戲劇之精髓主旨:命運的偶然。

多元化、拼貼性、破碎的情節、去等級化演出、文本抽離、景觀化……等等的這些,使得《Sleep no more》可謂一部「環境戲劇的後戲劇劇場延伸」之作。它的成功不是偶然。

我們常常懷疑觀眾是否能接受用更深奧的理論做成的戲劇,觀眾是否只想看「故事」,他們進劇場是否只想消費段子和肥皂愛情?

我想《Sleep no more》在紐約和上海兩地的火爆,應該可以回答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真實測評 去紐約必看的浸沒戲劇Sleep No More
    到了之後才發現其實這是一部循環的戲劇,所以一晚上一共會演出3遍,7點到8點,8點到9點,9點到10點,每次內容幾乎相同,所以說到的越早你能看到的內容也就越多。演出的地址在The McKittrick Hotel,這是一座一共有5層的酒吧,共有大大小小上百個房間。故事就在這裡上演。SNM是按照莎士比亞的小說《麥克白》改編的,所有觀眾進入後會拿到一張撲克牌,這就是你的門票了。
  • 《Sleep No More》——全球最火的浸沒式劇場
    「零距離」表演這部在紐約紅了五年的浸沒式劇場,幾乎已經成為了紐約的一個新地標景點,各路明星都前赴後繼去帶上這片神秘的白色面具,加入這個紐約1930年代的宏大夢境之中。上海版Sleep No More將由原出品方英國Punchdrunk劇團的主創在上海全力打造,最終的演出團隊超過2/3來自於劇團過往合作過的國際演員。
  • 在看過20遍Sleep No More之後,我總結了這份攻略
    圖片來自Daily Front Row作為一部多年來話題熱度居高不下的沉浸式戲劇,Sleep No More一直深受新老粉絲的喜愛。或許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已經被SNM深深吸引,正在計劃自己的第一次體驗,並且有一些小小的疑問:- 我不想錯過主線劇情,可萬一我認不出麥克白怎麼辦?
  • 演員招募丨浸入式戲劇《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
    在一幢六層樓的宏大劇場空間內,舞者們憑藉發自內心、充滿力量的舞蹈語言講述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麥克白》。現在,這部浸入式戲劇巨製即將入駐上海,中國版的舞者和演員選拔已經正式啟動。創作這部劇作的Punchdrunk力邀全中國最專業、最具表現力的表演者加入,一起探索這種獨具風格的舞蹈和戲劇表演形式。
  • 上海麥金農酒店「sleep no more」該怎麼看?
    近期,沉浸式戲劇顛覆之作,「sleep no more」(中文譯為不眠之夜),在上海麥金農酒店上演,小編一鹿有幸感受了這獨一無二的沉浸式戲劇體驗。在開始前,小編要提醒大家,該劇門票分兩種,一種是770元的,一種是550元的。770的帶快速入場,和一杯飲料。
  • 「SLEEP NO MORE」無眠夜
    關於「麥克白」維基百科如是說:戲劇講述了勇敢的蘇格蘭將軍麥克白從三女巫得到預言,稱他某日會成為蘇格蘭國王。出於野心和妻子的慫恿,麥克白暗殺了國王鄧肯,自立為王。 進入酒店check-in後,每人會分別領取一張撲克牌,根據點數的大小進入演出劇場,同行的人往往都是不同的點數,所以這才是一個自己獨自享用的互動show。拿到撲克牌後要先穿過一段完全黑暗的小迷宮,來到今夜的night club享受酒水,聽著意亂情迷的三十年代音樂等待入場。
  • 關於Sleep No More上海版的疑問和官方解答
    官方給出的在線預購渠道是http://www.shuad.org/html5/sleepnomore/,點文末的「閱讀原文」也可以到達。 目前www.sleepnomore.cn的電腦端頁面由於流量過大不太穩定,請儘量選擇上面的這個連結購買,劇組將儘快解決網站的技術問題。 沒有辦法選時間?
  • 命運,因果,不會放過任何人——沉浸式話劇《sleep no more》觀後感
    所以今年的生日,我去了夢寐以求的迪士尼,去看了種草很久的《sleep no more》(中文翻譯《不眠之夜》),這部話劇打開了我的感情敏感度和感知度。從上海回來後,一直想寫《sleep no more》的觀後感,但是每每打開文檔,又不知道從何說起。
  • Sleep No More不劇透攻略
    1)還沒有買票的,http://www.sleepnomore.cn/這裡可以買,據說已經訂到明年三月了。2)不管你的票面上顯示幾點,請在18:30到劇場門口排隊,爭取第一批入場。3)千萬穿著舒適的鞋子,輕裝上陣。4)如果可以,儘量不要帶包、穿外套,不要寄存衣物,因為領取時排隊很可怕。
  • 攻略丨Sleep No More良心玩耍建議,通篇血的教訓
    奉上紐約演出劇照,開頭結尾處的長桌盛宴看sleep no more要從購票說起購票渠道:①微信「SleepNoMore上海」公眾號②官網:www.sleepnomore.cn浸入式戲劇的經典之作,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作品《麥克白》故事發生在麥金儂酒店(McKinnon Hotel)內。
  • 後戲劇劇場專題 | 「劇場」辨析
    在翻譯漢斯-蒂斯·雷曼的《後戲劇劇場》一書時,因作者強調了「theater」這個詞在古希臘語中作為「觀看的場所」(theatron)的本義,意涵與漢字「場」非常一致,所以中譯者取「劇」和「場」兩個漢字的含義,把「theater」譯為了「劇場」[1]。「劇場」的概念有別於「戲劇」。
  • 藝述:黃莎莉|當代西方戲劇的後戲劇劇場
    後戲劇劇場藝術創作的「視點」方法後現代文化中,只有舊的與循環使用的意象,主體的一致性消失,代之以異質性的破碎的身份,這樣的時代,雷曼的「後戲劇劇場」產生了。後戲劇劇場反對完整的、封閉的亞里斯多德式戲劇,與後現代消費社會的碎片化狀態是對應的。
  • 《Sleep No More》今夜無心睡眠--在紐約戴上面具看戲劇
    觀影攻略  看這個戲劇,一定要把前戲做足。自己看了一遍後,個人體驗,如果你不是終結粉絲,自己不會多次觀影(看戲),一定要把功課做好,這樣的看的時候才能有的放矢。「不眠之夜 Sleep No More」大概是唯一一部,在看戲前需要攻略,看戲後更需要再攻略的特殊戲劇,所有老虎機長這篇文章,值得你珍藏。。
  • Sleep No More年末亞洲首演抵滬 這裡有份浸入式戲劇觀劇指南
    攝影:林子人浸入式戲劇(Immersive Theater)的巔峰之作《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要來上海了。但什麼是浸入式戲劇?當我們談起去劇場看劇時,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場景通常是:觀眾面對著舞臺坐在觀眾席上,跟隨著劇情的情緒起伏大笑鼓掌,瞠目私語。
  • 李偉:西體中用:吳興國「當代傳奇劇場」的跨文化戲劇實驗
    吳興國「當代傳奇劇場」的跨文化戲劇實驗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說一種新的戲劇型態誕生了,但我們也不無疑慮,「當代傳奇劇場」是否可以繼續下去?畢竟吳興國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欲望城國》中那掀起心底波瀾的最後一翻還能翻多久?
  • 在紐約看Sleep No More是一種什麼體驗?
    這麼說吧,不論你喜歡戲劇,喜歡解謎遊戲,喜歡密室逃脫,喜歡美劇《西部世界》,喜歡泡吧,或者僅僅是個好奇寶寶,我想你都會感興趣。 這是一出浸沒式戲劇,也許一些小夥伴對這個詞不熟悉,我稍微介紹兩句。所謂浸沒,就是沉浸式體驗的意思,觀眾和演員不再被臺上臺下所區隔,看戲的我們作為體驗者走入戲劇發生當時當下的環境中去,不僅僅是旁觀,還參與。
  • Why sleep apnea raises risk of stroke, heart attack
    Most people who snore do not have sleep apnea. But doctors say most people with sleep apnea do snore. Sleep apnea not only reduces sleep quality and makes people feel tired during the day.
  • 在Sleep No More上海版之後,Punchdrunk又做了一部新的浸沒式戲劇
    說到浸沒式戲劇,你腦海中第一個冒出來的名字肯定會是Sleep No More。
  • 2020年戲劇大事記 聯網排新戲「雲端」開劇場
    因為戲劇人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就是要用做戲、做好戲,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尊嚴。」這些日子,正在保利劇院忙著與法國導演合作連臺戲《雷雨》《雷雨·後》北京首演及全程直播的央華戲劇藝術總監王可然,回顧起2020這不平凡的一年,語氣中充滿無限感慨。
  • 雅思閱讀模擬題:Insomnia - The Enemy of Sleep
    People with insomnia have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difficulty falling asleep, waking up often during the night and having trouble going back to sleep, waking up too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unrefre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