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著名瓶裝水品牌,一個3年賺走49億,另一個3年賠掉40億

2021-01-18 縱橫情報社

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人們對於精神層面的需求開始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康,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我國瓶裝水市場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

根據數據顯示,在2013年到2018年這5年期間,瓶裝水總體銷售額已經增加到了183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1%。目前,國內瓶裝水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000億元,在飲料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000億規模的瓶裝水市場,讓國內很多知名飲料企業開始側重於發展瓶裝水,比如娃哈哈、百歲山、農夫山泉等知名企業都在瓶裝水市場積極布局。

國內各大飲料企業的競爭仍在持續,而農夫山泉卻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展現出強大的創收能力。在過去三年裡,農夫山泉的淨利潤從33億元增加到了49億元,在2019年的時候,農夫山泉平均每天可以進帳1200萬元。

農夫山泉之所以能夠日進鬥金,很大原因跟市場佔有率有很大關係。從2012年開始,農夫山泉的瓶裝水市佔率連續8年位居榜首,而在國內的果汁飲料和茶飲料領域中,農夫山泉仍然能夠保持著前三的位置。

外界曾經這樣評價農夫山泉:農夫山泉把大量資金投入到研發埠,在品牌文化和產品質量上下足了功夫,相比較於那些重點依靠產品營銷來發展的企業來說,農夫山泉更容易獲得資本的追捧和外界的信賴。也就是說,農夫山泉能夠一路高歌猛進,得益於對產品本身的重視。

然而,在農夫山泉展現傲人成績的同時,國內另一家瓶裝水企業的表現卻令人失望,這個瓶裝水品牌就是恆大冰泉。看到「恆大」這兩個字,人們很容易把它跟許家印的恆大集團聯繫在一起,而恆大冰泉確實是許家印早期的一個「作品」。

過去幾年,許家印在房地產行業成績斐然,於是他決定為恆大集團繼續尋找更多的經濟增長點,而瓶裝水市場就是許家印主要的發展目標之一,恆大冰泉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出現。不過許家印卻想一步登天,直接把恆大冰泉定位於高端市場。

然而,模糊定位和盲目擴張導致恆大冰泉很快就敗下陣來,短短3年時間,恆大冰泉就虧損40個億,這也標誌著許家印跨界經商最後以失敗而收場。隨著恆大集團拋售旗下瓶裝水產業,恆大冰泉也逐漸從市場中消失。

前不久,外界公布了2019年瓶裝水品牌影響力排行榜,農夫山泉以568的品牌指數排名榜首,康師傅和娃哈哈分列二三位,然而恆大冰泉卻連前十名都未能進入。事實上,如今很多企業都在走多元化路線,但是在發展多元化領域的同時,一定要對不熟悉的行業儘可能地做一些更深入的了解,因為行業巨頭的飯碗沒有那麼好搶。

相關焦點

  • 高開低走的瓶裝水,廣告花費60億,賠40億,現狀無人問津
    近些年中,我國瓶裝水的市場發展得越來越好,認可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多,從最開始1元的瓶裝水,到現在十多塊的瓶裝水,也能看出人們對於水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據數據顯示,我國瓶裝水市場大約有1500億,是所有瓶裝飲料之首,而且,預計今年的瓶裝水銷量將會突破2000億的大關,但是由於今年前半年「特殊時期」的影響,很難突破。
  • 法國高端瓶裝水品牌,在中國吸金40年,年銷量有望突破20億
    近年來,國內瓶裝飲品市場愈發多元化,而隨著消費重心的轉移以及社會主流消費理念的變化,消費主體的注意力也在從茶飲品、碳酸飲料向蘇打氣泡水、高端瓶裝水這類細分市場轉移。與此同時,這兩類細分市場的競爭趨近白熱化,各類蘇打氣泡水、高端瓶裝水品牌湧現。
  • 中國最賺錢的瓶裝水品牌,一年進帳240億,連續8年銷量第一
    4月29日,農夫山泉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預計募資規模達為10億美元。對於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的農夫山泉而言,這一舉措有著重要的意義,至此,農夫山泉終於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依照招股書顯示,從2017年至2019年,農夫山泉營業收入呈現出上升趨勢,從2017年的174.91億元上升至2019年的240.21億元,在此基礎上,淨利潤也是節節攀升, 截止至2019年,農夫山泉淨利潤達49.54億元。那麼一個靠著賣瓶水的企業,為何能能夠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呢?
  • 六款塑料瓶裝水含致癌物超標3倍,國內這個品牌瓶裝水也有問題?
    3. 瓶裝水中的塑料汙染甚為嚴重,93%都有一定的塑料微顆粒汙染跡象。品牌既有國際著名的依雲、雀巢優活、達薩尼、聖培露和純水樂,也包括娃哈哈等六個暢銷本土品牌。4. 在瓶裝水中檢測出的塑料顆粒,大多數是聚丙烯,這是瓶裝水瓶蓋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說,瓶裝水中的塑料顆粒,很大程度上來自罐裝過程。
  • 又一國產品牌「賣身」,40億賣給外企,如今一年賺走198億!
    又一國產品牌「賣身」,40億賣給外企,如今一年賺走198億!說到品牌的發展,可以說是有一段非常艱難的歷史。早期我國的經濟實力並不是很強,所以很多品牌都是從國外引進,這些進口品牌佔據了我國大部分市場,也讓國產的品牌很難有容身之地。
  • 買下國米4年總開銷超過6億歐元,蘇寧的張康陽是賺了還是賠了?
    2016年,蘇寧的張老闆花費2.63億歐元買下了國米的68.5%的股份,成為國米的大老闆。2018年,張老闆的公子張康陽成為了球隊的掌門人,並且帶領球隊走回正軌。SO,問題來了,買下國米4年總開銷超過6億歐元,蘇寧的張康陽是賺了還是賠了?那啥,還請諸君聽我往下細細道來。
  • 兩個杭州富豪做飲用水,一個營收縮水400億,一個身家暴漲5500億
    娃哈哈純淨水其實就是普通水去過濾,也就是蒸餾水,沒有含有任何的礦物質。農夫山泉全國有8大水源地,他們的水去直接取自大自然,然後加上殺毒、提煉之後生產而成,裡面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事實上鍾睒睒跟宗慶後也非常有緣分,兩個人還曾經合作過。鍾睒睒早就說了礦泉水才是未來,純淨水沒有未來。
  • 又一個順德富豪崛起,去年平均一天賺3億,在香港花5億買豪宅
    說到食不厭精,不得不提到兩個地方,一個就是揚州,另外一個就是廣東順德。揚州這個地方自古就是鹽商的聚集地。鹽商老爺們腰纏萬貫,於是建下了一座又一座的庭院,同時也讓揚州菜不停發展。
  • 靠賣水1年狂賺49億,大自然「印鈔機」要上市了!農夫山泉背後隱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前的三個財年,農夫山泉共給原有股東派息103億元,其中2017年派息3.67億元,2018年派息3.67億元,而計劃上市前的2019年則派息96億元。換句話說,僅去年農夫山泉一口氣就分掉了過去三年淨利90%。
  • 旺旺集團創始人蔡衍明:19歲當老總賠掉一個億
    ◆◆◆◆◆◆19歲當老總賠掉一個億今年59歲的蔡衍明出身在臺北一個富貴家庭,在家排行老么,深受父親的寵愛,不愛讀書,卻愛當老大,大部分的知識都從街頭和電影院獲取。在父親開設的中央戲院裡,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的電影。高中時,由於兩次和學長的衝突,處於叛逆期的他索性退學,進入父親的製冰廠工作。
  • 2000億市場規模下的瓶裝水市場競爭激烈 它們,到底在爭什麼?
    不是所有瓶裝水都能叫礦泉水 百歲山是真正的礦泉水瓶裝水爭的是什麼?水源地!而水種則是瓶裝水能夠發展的根本。在行業中,礦泉水是大家公認的好水,我國瓶裝礦泉水的銷售佔比卻僅有20%左右。在全國瓶裝水品牌中,百歲山是少有的天然礦泉水,其它一些品牌天然水、純淨水居多。那有人會問,除了百歲山之外,為什麼有的品牌不能命名「礦泉水」或者不去做礦泉水這個水種呢?
  • 她中年喪偶10年賺215億,她守寡40年攢70億
    然而如此強大的董明珠,卻很難找到另一半。可能不關注商界的人,不認識董明珠,但下面這個人幾乎是家喻戶曉,她就是老乾媽辣椒醬的創始人陶華碧。和董明珠一樣,陶華碧在丈夫去世後開始了自己的事業。結婚後不久,陶華碧的丈夫去世了,她找了很多工作來養活自己的兩個兒子。陶華碧沒有受過教育,必須通過努力工作賺錢。當太陽還沒有升起陶華碧就背起了竹簍出門了,她要趕上最早的一班車去趕集。
  • 2019年誰主宰中國飲品市場?康師傅356億、統一127億、達利71億、六...
    根據第三方調研公司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百事碳酸飲料整體銷量市佔32.9%,位居市場第二位。值得注意的是,康師傅包裝水營收31.14億元,同比下滑28.99%。近年來瓶裝水一直是中國飲料行業增長的「動力」,近幾年年均複合增長率均超兩位數。但康師傅包裝水沒有乘上瓶裝水行業發展的快車。
  • 中國瓶裝水界的黑馬,超越依雲排名第三,年銷量有望突破20億瓶
    因而,近幾年瓶裝水市場的發展可謂是相當不錯。從當下市場上的幾個瓶裝水品牌來看,農夫山泉、怡寶佔據著普通水市場不小的份額,依雲、巴黎水在高端飲用水市場中也得到了不錯的發展。從近期網絡上曝光的2019年4月水飲行業網絡零售TOP 10品牌市場佔比情況來看,農夫山泉以34.3%的品牌市場佔比穩居霸主地位。
  • 貝嫂賺3億,黴黴賺5億,要漂亮,要愛情,還要能掙錢!
    總有些一邊秀恩愛,一邊賺大錢的男女,為我們示範了21世紀最新的拉仇恨方式,「我要愛情,我要事業,我要賺錢,就是這麼貪心」。維多利亞&貝克漢姆剛剛過去的2015年,貝克漢姆一家賺了6540萬英鎊,差不多6億人民幣,也就是說一天就能賺稅後65萬人民幣,兩人加起來已經達到49億人民幣身家了。
  • 震驚世界的交易事件,金融天才一夜賺15億,卻讓銀行血虧49億
    影片講述的是巴黎交易員違規交易,一夜之間狂賺15億,然後又虧損數百億導致銀行破產的故事。根據他對幾大公司的交易歷史分析可知,這段時間大盤的走勢和美國9·11前如出一轍,也就是說,911危機爆發前,所有投資者幾乎都買漲,但危機爆發後,買漲的投資者會賠掉所有的錢,而買跌的人卻可以趁機大賺一筆,熱羅姆就在身邊所有的同事買漲的時候買跌
  • 19歲時敗光1億,3年逆襲狂賺54億美元,擠掉郭臺銘成臺灣首富
    蔡衍明覺得做代加工要看別人臉色,於是決定將其轉型為內銷品牌,並開始生產「浪味魷魚絲」。 結果一年下來,賠掉一個多億(臺幣),不僅把廠裡原有的資本全賠光了,最後還要動用家族資產來補貼。由此落下了一個「敗家子」的稱號。
  • 素野:一個年銷10億護膚品牌的雲集崛起路
    「肖總認為,在面膜領域,非常有機會成長為一個『淘品牌』。」曾經主管素野業務,現為北美社交電商Oscart創始人的林子回憶。她於2014年加入「小也」,雲集成立後曾擔任OBM業務負責人。為了研發、生產面膜,素野選擇了上述的瑩特麗作為合作方之一。彼時,瑩特麗這家產業鏈遍布全球的護膚品、化妝品製造商,已在蘇州開設了第二家工廠。
  • 偽國貨「騙」了國人15年,早已賣給外企,一年賺走198億
    這些品牌裡面,有一些屬於在品牌名字上面就偽裝得十分「國產」的品牌,但卻是地地道道的外國貨,比如中華牙膏。還有不少曾經家喻戶曉的國貨品牌,但是後面卻被賣給了外資企業,作為我國最大炊具研發製造品牌蘇泊爾,在發展勢頭十分良好的15年前,被「賤賣」給外企,成為外國品牌,如今在國內一年賺走198億。
  • 馬來西亞首富掘金中國,壟斷40%的市場,每天賺走4.5億
    但沒過多久,日本佔領了新加坡,郭鶴年家族在新加坡的生意被迫關門,不過郭鶴年並沒有因此停止學習做生意,而是進入了日本三菱公司在新加坡開的米糧部工作,一直到1945年,家族生意恢復後,郭鶴年用父親給他的3萬美金在新加坡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仍主要經營米麵、雜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