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陰霾下,傳統實體零售模式的局限性再次凸顯,今年以來已有多個零售商宣布破產,同時有不少零售品牌宣布關店。
儘管市場消費的主力仍然由實體零售掌握,但傳統實體零售中人、貨、場之間的關係正在不斷被重構,實體零售的數位化轉型變得更為迫切。但是,實體零售的數位化轉型仍存在諸多盲點,在零售場景多元化的中國更是如此。
日前,圍繞中國實體零售市場現狀、後疫情時代實體零售的走向預期等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Trax大中華區副總裁王大地,Trax自成立以來專注於通過圖像識別技術、貨架商品數據分析,為品牌商和零售商提供數位化運營解決方案。
王大地認為,相比「人」的數據,市場的盲點在於「貨」和「場」的數據,即零售門店如何選址更合理?什麼樣的產品組合更能提升銷量?品牌是否應該在某處門店鋪貨?目前仍很難有技術性手段來收集這些信息。
Trax大中華區副總裁王大地 受訪者供圖
「貨」和「場」數據仍是實體零售盲點
NBD:Trax解決方案的應用場景是實體零售,但近年來,實體零售受到來自電商的衝擊頗大,中國的情況更是如此,Trax為何瞄準這一賽道?Trax於2018年進入中國市場,您如何看待國內的實體零售市場?
王大地: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下沉市場,近年來電商的發展速度都非常快,但我們不能忽視一點,中國最大的零售市場仍在線下。根據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公布的數據,國內線下零售渠道銷量的總體佔比約為76%,而中國有40萬億體量的零售市場,實體零售依舊是社會的消費基石,如果我們的技術可以賦能實體零售,前景其實很廣闊。
從不同品類來說,3C、家電等品類的線上零售佔比較高,往往超過50%,而消費品品類中,只有個別品類如母嬰用品、計生用品等在線上零售的比重較大,因為這些用品的消費者習性比較特殊,比如母嬰用品經常通過會員的連結售賣,而計生用品則有隱私性需求。但綜合來說,線下零售依舊佔據大頭,而且線下零售的科技應用含量比較落後,所以我們在尋找市場機會時,把我們的思路和方案集中在線下的零售市場。因為線上和線下的零售並不是相互取代的關係,此前我們有過統計,電商、直播等線上渠道的銷售每增長100元,就有55元是自於線下賣場的轉化。
NBD:在中國本土也有很多為實體零售提供解決方案的科技公司,但側重點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公司會針對客流進行分析,Trax側重的則是貨架陳列,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王大地:其實零售離不開三個概念,即人、貨、場,像客流分析監測的是人的動線,而目前市場上與人相關的信息很多,比如手機信號監測、支付系統登陸監測等。相比「人」的數據,市場的盲點在於「貨」和「場」的數據,即零售門店如何選址更合理?什麼樣的產品組合更能提升銷量?品牌是否應該在某處門店鋪貨?很難有技術性手段來收集這些信息,因為中國的零售商店非常多元和複雜,數量超過600萬家,從一線城市涵蓋到六線城市。
所以我們選擇瞄準貨架,我們稱之為「唯一貨架真相」,就是通過圖像識別,還原真實的「貨」和「場」,將一線的零售情況直接傳達到品牌的決策管理層,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產品在通路上的實際表現。舉一個例子,上海大約有8000家超市,按照實體零售行業中的帕累託定律。上海大約26%的店鋪貢獻了80%的銷售額,這個數字在北京是15%左右,在廣州是23%。
前20%的核心店鋪無疑是更有效的「場」,品牌需要做的就是將資源聚焦到這些更有效的「場」裡,在有效的「場」裡去做最優化的貨架陳列和配置。
商品識別技術成難題
NBD:現在國內都在談「新零售」,您如何理解這個概念?
王大地:我個人認為,新零售主要體現在「新」上,而「新」有兩層含義,一是說革命性的新技術應用,二是技術應用賦能帶來的效率提升。比如直播、電商的發展,屬於新的技術性革命,它能產生更多增量和銷售轉化,而我們說的網際網路3.0或4.0,應該看作是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轉型並提升效率。所以我認為新零售在技術應用的時候,更偏重後者,用新的技術去賦能傳統零售企業。
對品牌商來說,他們可以通過新的技術快速定位到新的鋪貨店鋪,同時掌控店鋪裡的銷售陳列,快速做出產品結構調整,而對零售商來說,他們可以在店裡面去布置物聯網方案,通過店內的貨架攝像頭、自動巡檢機器人去管理貨架,當缺貨發生時立馬進行補貨,或者依據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去靈活調整SKU所在位置,提高銷售效率。
NBD:中國的零售市場和陳列場景很複雜,Trax進入中國後,如何做好本土化工作?有何種機會和挑戰?
王大地:挑戰主要存在於技術層面。一是中國大多零售門店的陳列沒有統一標準,二是中國零售市場的SKU更新速度非常快,一個產品經常過半年就換一次新包裝,或者同一商品有不同聯名包裝,這對圖像識別提出挑戰。所以我們要架構的不僅是視覺識別模型,還要去針對不同場景架構「推理引擎」。同時針對中國本土的零售場景,我們研發了自動訓練機並申請了專利,來解決商品的包裝快速變化以及長尾產品識別的問題。
從算法上講,商品識別其實比人臉識別的難度要大得多,要通過多維決策推理,才能把識別對象歸因確認為一個具體SKU,這也是為什麼世界範圍內做商品識別的公司很少,但這種技術的應用場景很廣,甚至有來自食品、美妝產業的資本也往這方面湧入,因為這種技術可以賦能產業,提高運營效率。此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技術可以變革管理方式。以往一線產品的鋪貨需要層層匯報到上級,從一線員工到管理層的信息溝通並不及時,但當有一個技術把所有的終端表現及時轉變為結構化數據時,一線員工就可以有效地呼喚頂層資源,形成上層決策與終端一線管理的閉環。
NBD:今年因為疫情影響,實體零售受到劇烈衝擊,有不少大型零售商面臨著關店和破產,在這種背景下,Trax在拓展市場的過程中有什麼直觀感受?您對後疫情時代下,實體零售市場的走向有何預期?
王大地:疫情無論對零售商還是品牌商都有負面影響,但我們也需要關注一個趨勢:疫情期間很多品類的銷量依舊是上漲的,比如速凍食品和高端奢侈品,而一些中端品牌是下降的。特殊情況下,消費趨勢可能會有短期的消費降級,需要保證最重要的吃和穿,所以剛需的食品是上漲的。但實際上,人的消費習慣或者消費量一旦啟動,很難完全消費降級,就像我們現在洗頭用的是專業的洗髮水,洗澡用專業的沐浴露,但30年以前是一塊肥皂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我認為即使有疫情影響,長期來看人們的消費不會下降。
我們也看到,中國第三季度的消費已經基本恢復,預計其他國家也會逐步恢復。對於零售商而言,關店並不意味著完全關閉線下渠道,而是關掉區位相對較差、產品組合較差的店。這其實也涉及到店鋪的抗風險能力,如果門店本身在黃金商圈,且與其所在商圈有較好的連結和契合,能根據商圈消費者的階層差異提供不同產品組合配置,這樣的門店一般會保持較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