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 著 相 同 的 味 道 找 到 彼 此 」
E n s e t e A e s t h e t i c s
初識韓青,是因為她的文字。那些關於藝術家、關於藝術事件、關於社會、關於生活的文字,明煉簡介,平和又帶著點淺淺的憂鬱糾結,讓我一度以為韓青,是一位剃著平頭,憤世嫉俗,灑落而有些不羈的文藝男子。
▲ 韓,青。
再識韓青,是在「搜城計劃」對劉傳寶老師的採訪中。她掛著一架與身材並不太相符的大相機跑前跑後,抓拍著一些我完全無法注意到的瞬間。那時我才知道,在青島藝術圈似乎無處不在的韓青,竟是這樣一位操著南方口音的小小女子。
▲ 行,走。
三識韓青,便是在前兩天那個風雨呼嘯著的下午,大學路的一間普通的咖啡館裡。她靜靜地獨坐在昏黃的燈光下,桌上擺著一本紅色的書,《關於他人的痛苦》,13塊錢。我沒有看過,也不知道那份痛苦是源於什麼,因為自己,還是因為誰。我坐下來,她抬起頭。
她是攝影師,是自由撰稿人,是獨立譯者,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是蹲在海邊玩泥巴的小孩,或者還是其他的什麼。但也許,她什麼都不是,她是韓青。
▲ 色,彩。
如果說有人生來就是為了優秀,你可不要驚訝。我寧願相信這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另一種公平,甚至是折磨。我們或許無法理解,那些似乎什麼都能唾手可得,看起來毫不費力的人生,背後的一面確是對一切都缺少真正的樂趣,無精打採地百無聊賴。
▲ 優,等。
也許世上真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生活沒有有章可循的軌跡,沒有理所當然的邏輯,只是為了找尋自己生存的意義。
▲ 畢,業。
韓青大概就是這樣的一類人。我從未見過只因老師的一句「如果你選擇理科,將來恐怕會沒有學上」,就放棄了自己極其擅長的文科,轉而考取了電子科大的高中生;也沒有見過拿著最高獎學金,面對就業市場的哄搶,卻因為想體驗身為人母的感覺,就放棄手中所有的offer,嫁人歸田的畢業生。
▲ 2,3。
在她過往的人生中,很少為了「得」而歡呼雀躍,也很少為了「失」而垂頭喪氣。而正因為一切都來的那麼順理成章,她甚至都沒有真正得到過什麼。面對那些別人夢寐以求的機會,她會像拾起路邊的石子那樣將它們握在手中,再不帶一絲留戀地扔回大地,不管是興趣,工作,還是別的什麼。
她說,自己不想被任何人打上標籤,烙上印記。於是,她不斷挑戰著所有人,包括自己,對她的期待,卻往往會在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的地方選擇搖搖頭,掉轉身。任性的就像個孩子,在海邊搭著永遠不會立住的城堡。
同樣有些神經質的草間彌生說過: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如果說有什麼是讓曾經的韓青體驗到生活的艱辛與樂趣的,恐怕,就要算是母親這個身份了。
▲ 人,母。
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既要維持生計,又要養育孩子,想想都知道絕非一件易事。為了生活,英語專業的她開了一間翻譯公司,每天要負責孩子的一日三餐,還要兼顧大量消耗腦力的稿件翻譯。
並沒有太多生活經驗的韓青,手忙腳亂地把廚房搞得一團糟,是她的常態。而回憶起那些一手抱著高燒的孩子在醫院排隊打針,另一手接著悽厲的催稿電話心急如焚的日子,簡直就是幸福的災難。
韓青說自己是生活的倖存者,而我想,也許只有在這樣的不斷「倖存」中,她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感覺。
對於她2013年春天開始拿起相機,其實這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鏡頭捕捉畫面的動態,與坐在桌前翻譯稿件的靜態組構的天然互補,成為了讓剛剛脫離家事與工作重壓的韓青,走出自己固有世界的方式。
▲ 記,呈。
從記錄身邊的花花草草,到成為嘉木美術館志願者記錄藝術家肖像,到獨立記錄青島的藝術事件,再到記錄社會生活中那些最普遍的瞬間,這也許是她第一次體驗到了發自內心的喜悅。
▲ 肖,像。
透過鏡頭觀察人群,用照片和文字訴說自己看到的世界,這件事調動著她所有的知識積累與技能儲備,也刺激著她腦中所有的興奮點。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2秒,每一張快門下的定格,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對她來說,這是一場永遠沒有止境的挑戰。
168張平凡瞬間的抓拍,記錄下了一年的青島表情。其中囊括了文化、藝術、市政、建築、市井人文等各個方面的即時現場與實踐線索的前後對照。這是韓青去年交出的作業,也是一個一直與外界與自我抗爭的人,呈現自己的方式。
▲ 人,生。
我始終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那種只為了一份執著而生活的人。它可以是一件事,一個人,一個信念。乍一看去,這樣的人生單一的可憐,但是只要那些為之堅持的東西能夠對他們展露微笑,他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青島敘事·老城圖記沙龍展⑥
一年·青島表情——韓青影像
7月28日 10:00
青島·濰縣路34號
呈現
文/RosA 圖/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