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鄉情館展廳。
館藏錄音機老物件。
館藏自行車老物件。
館藏縫紉機老物件。
館藏農具老物件。
深圳僑報首席記者 李恩 通訊員 於蓉 文/圖
同飲一江水,一脈同胞情。日前,香港蛇口同鄉會新會址所在的蛇口鄉情館在蛇口街道深圳灣恆裕濱城揭牌啟用。作為深圳鄉情文化基地,連日來,深港兩地的相關社團、鄉親紛至沓來,蛇口鄉情館儼然成為了網紅「打卡」點。
蛇口,與香港一衣帶水、唇齒相依,兩地鄉親血脈相連,鄉音難改,鄉情難捨,鄉土難忘。蛇口鄉情館分主題區、歷史區、人文區三個部分。
主題區引用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講話,強化思想政治引領。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進入鄉情館,首先映入眼帘的這句飽含詩意的話,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這是廣大蛇口鄉親主動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
自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這片土地,蛇口居港鄉親秉承蛇口人特有的銳意進取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堅韌,在香港艱苦奮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仍不忘心繫故土,積極為家鄉的建設添磚加瓦;香港蛇口同鄉會的成立和發展正是體現居港鄉親家國情懷的載體。
蛇口街道轄區有連接香港的深圳灣口岸,有風光旖旎的濱海休閒帶,有配套齊全的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有遠近聞名的蛇口漁港,是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國際化新型海濱街區。
「在繁華喧鬧的都市中,開設一個能夠展現蛇口發展歷程的微縮窗口,構築一個能夠喚起蛇口人共同記憶的精神家園,打造一個能夠維繫海外鄉親情感的文化基地,搭建一個能夠服務深港青年交流的聯誼平臺,這是建設蛇口鄉情館的初衷。」蛇口街道有關領導表示。
歷史區主要展示深港同根,鄉親血脈相連的歷史,特別是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及香港蛇口同鄉會成立以來,蛇口鄉親「攜手共進」「相濡與共」貫徹「一國兩制」、維護兩地繁榮穩定的歷史。在抗擊亞洲金融危機、2103年非典、2008國際金融風暴、2019年「止暴制亂」行動以及家鄉建設等處處都有蛇口鄉親的身影。
人文區通過圖表框架加屏幕輪播,展示蛇口原住民的姓氏淵源和風俗習慣等鄉情,通過古文物、各時期實物、各種原始記憶遺留物、村志、家譜等展示鄉愁、鄉志、鄉譜。蛇口街道原住民人口中,以說粵方言的廣府民係為主,也有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姓氏以樊、劉、張、王、陳、黃等為多數。居民傳承了漁家、客家文化,構成了轄區特有的「家」「山歌」和「添丁」文化。其特色民俗有漁二村的開丁節、南水村的南水姊妹節及南水客家山歌。
此外,蛇口街道主要成就和治理模式,蛇口的「十五個第一」,蛇口同鄉會打造「愛國社團標準治理體系」等也有體現。「鄉情館承載的家國情懷和滿滿的正能量,讓同鄉會站位更高,內涵更加豐富,將成為蛇口鄉親的精神家園。」香港蛇口同鄉會會長張志聰動情地說。
相關連結:
蛇口的「十五個第一」
第一洋:南宋末年民族英雄轉戰蛇口,寫下千古詩篇《過零丁洋》;第一戰:中國人民第一次反擊西方侵略者的勝利,伶仃洋附近的屯門海戰;第一道:明代時期廣州對外商貿出海必經之道;第一哨:鴉片戰爭和虎門銷煙的最前哨;第一埠:清末貿易;第一港:全國文明的蛇口漁港;第一圈: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畫了一個圈;第一區:香港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第一模:改革開放的蛇口模式;第一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第一炮:蛇口開發區的開山炮;第一波:揭開分配製度改革的「四分錢風波」和衝破傳統觀念的「蛇口風波」;第一村:蛇口漁村的農村城市化轉型;第一星:中國街道之星;第一會:蛇口同鄉會,愛國愛港街道級社團影響力第一。
漁二村開丁節
漁二村開丁節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漁二村原住民常年在海上漂泊,以打魚為生,被稱為「水流柴」(對逐水而居漁民的舊稱)。在蛇口定居後,他們傳承了潮汕人開丁節的習俗。每年正月十三日這一天,人們如在船上,便在船頭點一盞燈,如在陸上,就在家族祠堂裡點一盞燈,示家中生了男孩,在過開丁節。開丁節最重要的儀式,是請客人吃開丁茶。凡來客,盛一碗菜,加入肉湯,便成鮮美的開丁茶。每到開丁節,漁二村家家戶戶掛紅燈籠,插彩旗,一派節日的歡樂氣氛每一家的親朋均要趕來道賀,甚至連居住在海外的也不例外。村民也走家串戶,互送祝福,祝福哪一家,就到那一家吃開丁茶。開丁節期間,每戶居民至少要準備100來碗開丁茶。
南水姊妹節
南水姊妹節是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水村民都是20世紀初由惠陽、寶安、紫金等地遷移來的客家人。家一直是客家人精神寄託,沒有女人就不成家。每年的12月底,南水的外嫁女就返回南水娘家,而南水娘家人也準備好充足的佳餚迎接歸來的南水外嫁女,南水這個嶺南濱海小漁村如過節般的熱鬧、歡慶、樣和。1997年12月25日,南水村創辦了具有嶺南客家風情的南水姊妹節,並將每年12月25日定為「南水姊妹節」。通過南水客家人的姊妹節,讓外嫁女切身感受家鄉的進步,增進對家鄉、對祖國的情感和自豪感。
南水客家山歌
南水客家山歌是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水村居民來自廣東紫金、五華、龍崗等客家地區。客家山歌多為口頭即興創作,源自生活,隨性而發,直抒胸臆。南水客家山歌內容廣泛,語言樸實生動,曲調優美流暢,演出形式多樣,內容包括愛情山歌、抒情山歌、敘事山歌等,歌詞形式有四句山歌、四句八節山歌、五句板(又稱竹板歌、討飯叫花歌、旮旯歌)等,演唱調式多為羽調或徽調,以地域不同而分成不同形式,演唱方式有獨唱、對歌、猜調、齊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