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三歲的小朋友也可以朗朗上口的背誦出來。
清明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之一,也是人文節日和自然節氣相結合的一個特殊節日,可以說是從上古時期國人祭祀祖先習俗以來,逐漸結合了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習俗,一直傳承至今的一個節日。
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都以清明為主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除了杜牧的這首《清明》本期我們再聊聊三首著名的《清明》詩詞。
一、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
提起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一個高峰。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三人是公認的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一生中寫了三千餘首詩詞,有一次白居易喝醉後寫了《醉吟》,其中一句是:「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於是,後人便給白居易起了一個「詩魔」的外號。
有一年清明節,白居易登上了洛陽周邊的老君山,和老君閣的韓道士一起遠眺洛陽城,於是寫下來了這首《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白居易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閒。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
這首詩前面描述清明節期間,出門遊玩的和祭祀先祖的人熙熙攘攘,煙火陣陣,有人唱歌,有人悲哭……遠遠望去,洛陽的車馬、舟船都在忙忙碌碌,雖然是清明節,但是每個人的心情都是不同的。
但是這首詩畢竟是要送給韓道士的,白居易後面筆鋒一轉,借用遼東鶴的典故又表達了人間擾擾,還不如飄飄修道成仙的含義。
《搜神記》中記載,遼東人丁令威在靈墟山學道,成仙后化身仙鶴回歸遼東,沒想到已經時隔千年,物是人非。當地一個少年看到仙鶴徘徊不去,打算拿弓箭射下來,丁令威化身的仙鶴口吐人言,作詩一首:「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
白居易最後一句便是引用了這一典故。
二、黃庭堅《清明》
宋代以詞著稱於世,但是宋代詩人中也不乏名家,比如黃庭堅。
黃庭堅以書法聞名於世,是著名的「蘇黃米蔡」宋四家之一,但是黃庭堅還是宋代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江西詩派也是中國文壇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其派中有「一祖三宗」的說法,一祖為杜甫,三宗為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元代詩人方回在黃庭堅的這首《清明》後批註道:「嗚呼!古今詩人,當以老杜(杜甫)、山谷(黃庭堅)、後山(陳師道)、簡齋(陳與義)四家,為一祖三宗,餘可預配饗者有數焉。」
清明黃庭堅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黃庭堅這首詩中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詩人通過春天桃李開花的興興向榮和野田荒冢的哀愁做對比,讓人思索生命和死亡的關係。
後面又借用齊國乞丐向一妻一妾吹噓自己有多厲害,但是其實是出門跟祭祀的人乞食的典故;以及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願出仕做官的典故;
這兩個典故一賢一愚,但是都和清明相關,通過這樣的對比又引出最後一聯的點睛之筆:不論是賢是愚,最後也都不過是一個土丘罷了。
這種感悟人生無常,無論賢愚,最後也敵不過時間的感慨,雖然情緒比較消極,但是全詩用典貼切、自然、深刻,主題又是生與死的深刻感悟,所以本詩也是清明題材中非常有名的作品。
三、皮日休《登第後寒食杏園有宴》
另外,清明詩詞中除了祭祀和遊玩,還有一類是非常歡快的題材,這就是著名的杏園宴。
在唐代,每次科舉考試結束新科進士放榜後,朝廷就會為上榜進士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宴會,宴會地點一般選擇在曲江旁邊的杏園,於是這次宴會也被命名為「杏園宴」。
杏園宴一般選擇在春花爛漫的三月份,讓眾人挑選出年少俊美的進士,然後由他騎馬去長安各地園林採花助興,這位選出的進士被稱為「探花郎」。這時候「探花」一詞並不是形容名次,到了後來,「探花」才成為科舉第三名的固定稱呼。
唐代詩人皮日休就寫過一首清明期間舉辦杏園宴的詩詞《登第後寒食杏園有宴》:
登第後寒食杏園有宴皮日休雨洗清明萬象鮮,滿城車馬簇紅筵。恩榮雖得陪高會,科禁惟憂犯列仙。當醉不知開火日,正貧那似看花年。縱來恐被青娥笑,未納春風一宴錢。
這首詩詞可以說完全沒有清明、寒食節的悲傷感覺,反而是充滿了中舉後年少得意的感覺,也算是另一種風格的清明詩詞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