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回龍觀至上地騎行路。 李凱旋攝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凱旋 李未來 北京報導
被稱為「北漂第一站」的回龍觀、天通苑變了一些模樣。一直以來,「回天」地區難以擺脫各項負面標籤,針對上學難、通勤難等問題,北京市有關部門在2018年推出了「回天計劃」,2020年,這項改造計劃即將收官。那麼,「回天計劃」具體是什麼,「回天」地區真的離「桃花源」更近一步了嗎?
「回天計劃」迎收官之年
回龍觀、天通苑一直以來被稱為是「北漂一族」來到北京的第一站。對於真正居住在回龍觀和天通苑區域的居民而言,社區真實地存在於生活之中。但其他大多數人對於「回天」地區的了解則是在於網絡上的評價。
長久以來,「回天」地區被貼上了「擁擠」「雜亂」「交通不便」「居住條件差」「教育資源少」等各種標籤,一時間難以擺脫。不可否認,「回天」地區人口眾多,如何協調居住、交通、教育、醫療各項資源使其平均化的確是一大難題。
2018年7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至此,實施時長3年的「回天計劃」落地,而2020年同樣是該計劃的收官之年,成績單即將交出。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包括回龍觀鎮、霍營街道、東小口鎮等)位於中心城區以北,是中心城區沿中軸線向北部新城延伸發展的重要拓展區域,同時也是中心城區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區域等。
文件提出,「回天」地區作為本市城市化進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區,近年來交通擁堵、公共服務配套不足等問題日趨嚴重,居民反映強烈。而「回天計劃」的制定目的則是優化提升「回天」地區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有效解決城市發展的痛點。
霍營街道養老中心。 李凱旋攝
同時,《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回天計劃」的重點任務為系統配置教育資源、健全分層級衛生服務網站、完善養老體系、加快完善交通路網、不斷拓展綠色空間等數項。據悉,到2020年,「回天計劃」將有效滿足地區新增入園入學需求,基本補齊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區域公共服務能力和品質明顯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成為大型居住區治理示範。
名校落子 交通改善
從上述文件來看,「回天計劃」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若實施完畢,許多難題將藉此解決。從教育方面來看,此前,「回天」地區的教學資源較少,且名校稀缺,不少家長也因此焦慮。作為孩子的重要「起跑線」,「回天計劃」為兩地區引入了名校資源和大量學位。
近日,市發改委批覆了紫金新幹線學校二期建設工程項目建議書。據悉,該所學校在建成後,將與紫金新幹線學校一期合併使用,由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承辦,組成涵蓋小學、初中、高中的「人大附中昌平學校」。該學校將設置36個班級,提供1500個中學學位。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昌平學校。 李凱旋攝
在此之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昌平學校也已經落地,其位於天通苑太平莊中街。《華夏時報》記者看到,該所學校位於天通苑社區內,學生上學格外便捷。針對教育資源,《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回天計劃」規劃實施的教育項目32個,涵蓋幼兒園、小學、九年一貫制學校、十二年一貫制學校、中學,項目正在推進中。
「孩子的困難」得到重視和解決之後,「大人的困難」如何解決同步提上日程。「西二旗地鐵站早高峰」「天通苑地鐵站早高峰」常上熱搜,乘客為了通勤在地鐵站入口排出「十八彎」的情況,入站時間格外長,且地鐵車廂內因乘客過多非常擁擠。
「主要是早上8點到8點半的時候地鐵站人比較多,但是天通苑站有兩個入站口,都採用了分流的設計。如果在早高峰的時間段乘坐,入站時間大概在8-10分鐘左右。但是8點半之後,客流就會減少很多,有的時候不需要排隊。」家住天通苑在國貿上班的程程(化名)向《華夏時報》記者描述了她每日的通勤情況。
同時,記者也在近日進行了體驗。記者在工作日於早上8時20分到達5號線天通苑站南入口。彼時,南入口需要排隊進入。隨後,記者步行至北入口入站,無需排隊。在經過了安檢等各項環節後,從入站口到坐上地鐵大概需要6分鐘。
「一般是在大屯路東站和惠新西街南口站有很多乘客下車,然後車廂就會空出來一大部分,也是有座位的。」程程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不可否認,軌道交通的建設需要同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交通的全部難題。
「回天計劃」則從另一方面對「回天」地區的交通進行了整改。2019年5月份,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開通。據悉,該專用路是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道,東起回龍觀,西至海澱後廠路,全程6.5公裡。
《華夏時報》記者親自體驗時看到,自行車專用路採用了潮汐車道的設計,並設置了自行車助力裝置。早上9時,不少人騎著各種單車進入專用道,開啟了一天的工作。從回龍觀騎行至上地軟體園,僅需要26分鐘。而這條道路的設計則有效緩解了地鐵13號線的擁擠,整個工程惠及約1.16萬「通勤族」。
「回天計劃」的腳步仍未停止,《華夏時報》記者從市發改委處了解到,其將在2020年推動76個項目。此外,在76個項目中,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最多,達到22項,包括林萃路斷點疏通等。
擺脫「髒亂差」標籤
如果在網絡上搜索關於「回天地區」的相關信息,常會發現「在回龍觀、天通苑居住體驗很差」的評論。然而目前情況到底如何?除去教育、交通兩方面後,醫療、商業、居住品質同樣也是人們關注的重點。
中西醫結合醫院現狀。 李凱旋攝
醫療方面,《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除了已經在天通苑落地的清華長庚醫院之外,2020年相關部門將會對中西醫結合醫院住院樓、瑞旗家園社區衛生服務分中心等項目進行改造升級,提升日均接診能力。
龍德廣場商圈。 李凱旋攝
而在商業方面,以天通苑為例,龍德廣場、華聯購物中心正在形成成熟商圈,滿足人們的娛樂購物需求。居住品質方面,「回天」地區布局了東小口森林公園、太平郊野公園、養老中心等多個項目,在綠化上作出了不小的提升。
「之前的時候,社區情況確實不好,天橋上和馬路邊都是擺攤的,也有很多人搭建違建房售賣食物。但是這兩年天通苑確實進行了很多改進,清理違規建築,社區街道乾淨了很多。而且針對地下室租房和群租房也進行了相關治理。」居住在天通苑社區15年的尹先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華夏時報》記者在調查天通苑社區後發現,時值盛夏,社區的公園內有不少居民在休憩運動,街道也常見遮天的大樹。樓下成片的葵花和月季雖然因近期的幾場大雨瀕臨凋謝,但是仍能看到星星點點的彩色。同時,在年輕人心目中「喜聞樂見」的便利店也幾乎是隔百米就有一個。至于格外關聯民生的快遞事業,《華夏時報》記者看到,綠色的豐巢快遞櫃和菜鳥驛站則是隨處可見。
同時,不得不提,疫情爆發初期,由於「回天」地區外來人口較多,人們對於該區域的防控情況格外擔憂。「我們是第一時間實行了封閉管理,然後迅速對測溫設備和出入證等進行了準備,實行雙證出入,每家每戶去核實人員情況。」天通苑社區居委會一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的確,作為人員數量如此之大的區域,「回天」地區在疫情期間防控嚴格,減少了外界對於「回天」地區的擔憂。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回天」地區的各項問題有了明顯的改善,居民的居住品質得到了不少提高,但其距離真正目標同樣還有一段路程要走,這項民生工程在持續推進。近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公開表示,下一步,相關部門將繼續合力推進「回天」地區三年行動計劃既定目標和各項任務有序落實,確保對社會承諾如期兌現,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