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夜市沒那麼好吃啦,也就天下第一吧

2021-01-17 南風窗

2019年的大陸「雙十一」購物節如火如荼,而就在這一天,高雄規模最大的傳統夜市「勞工夜市」因佔用道路、影響居民,結束了30年的歷史,300多個攤販另謀生路。大量人潮紛紛前去拍照留念,最後一次購買「從小吃到大」的食物。

臺灣人對夜市,有著特別的感情和記憶。

夜市不僅是當地人的吃食和休閒場所,更是島內外觀光旅遊的熱門景點。夜市和小吃儼然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代表平民階層的庶民文化。

土生土長的小靜說:「沒什麼特別經驗,但就是愛夜市。這是一個可以接受任何人的空間,啥都可能、啥都不奇怪,非常友善。」

翻開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南宋的吳自牧則在《夢梁錄》中如此形容:「杭城大街,買賣畫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有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

宋朝的夜市食物種類繁多,通宵買賣,颳風下雨也不歇業

走在七百多年後的臺北士林,仿佛遇見了彼時的杭城。

早市仍在眼前,夜都沒完全降下,夜市已經開始熱鬧起來了。紅燈籠就著白熾燈,仿佛一天才剛要開場。這天是禮拜一,夜市的人流不似節假日般「前胸貼後背」,但仍是要慢慢走著,一來布滿攤位的街道空間狹小、人流多,二來「邊吃邊看」的閒晃式漫步才是逛夜市的最大樂趣。

雞排加奶茶,這是夜市小吃界的「標準配備」。此外,地瓜球在油鍋裡炸得滋滋作響,牛肉粒在火槍之下泛著金光,大腸面線冒出的熱氣融進照明燈裡,還有人在喧鬧中默默把麻薯置入花生粉揉搓……

夜市的起源

追溯夜市的起源,從我國唐宋時代便開始興起。

宋代的夜市小吃就有姜鼓、澄沙膏、海蜇、清汁田螺羹、羊血湯、餈糕、螃蟹、蛤蜊等,夏季和冬季的食物也有不同。而那時的夜市也販賣飾品、手工藝品,亦有人在街頭賣藝、卜卦。

這麼看來,古代的夜市和現在大同小異。臺北夜市上小吃和服飾多到滿溢,「易經卜卦、合緣合婚、八字流年」等佔卜算命攤位比比皆是,老臺北人說以前還有江湖藝人表演兼賣藥膏、柳州師傅修腳皮。

中國臺灣地區的夜市多興起於交通樞紐、廟宇和市集聚落附近,通常是各地人流最大之處。

臺北最早的圓環夜市大概在20世紀初期形成,當時都市中心大稻埕內的霞海城隍廟附近,聚集了大量早市攤販,攤販被晚間商機吸引,又聚集形成夜市。

而如今圓環夜市雖已因城市改建而不復存在,但夜市攤販機動性高,輪軸一轉便遷至附近的「寧夏夜市」,保留了很多傳統美食。

1949年以後,暴增的人口開始在臺北各處形成聚落,而「民以食為天」,有人的地方就開始有攤販在夜間聚集。到了臺灣經濟起飛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夜市除了小吃外,也是低價商品的販售中心。

臺北寧夏夜市

臺北另一處較早繁榮的夜市位於萬華,形成於長年香火鼎盛的「臺北第一名剎」艋舺龍山寺前的廣場,後來又逐漸轉移到附近的廣州街、華西街。

如今萬華以「華西街觀光夜市」的蛇肉店而聞名,而萬華的衰落也使大量提供特殊服務的卡拉OK店和底層民眾在此聚集、破落,卻充滿人間煙火氣。

「觀光夜市」的概念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夜市攤販常遊走於合法邊緣,並衍生衛生、髒亂、嘈雜等問題。

於是臺北市政府試圖以「觀光夜市」來主導和規劃夜市的發展 ,一方面讓夜市的攤販合法化,另一方面推動當地旅遊經濟。「華西街觀光夜市」就是臺灣最早的觀光夜市。

雖然相較於高級商圈,夜市仍顯得嘈雜而無序,但這種景象與喜歡熱鬧的中華文化並不矛盾。在夜市裡的人不必拘謹,大可放聲說話,穿著拖鞋便衣,邊吃邊逛,排一條長隊等待自己喜歡的食物,或是和陌生人擠在同一張桌子上隨意用餐。

夜市不僅有特色小吃,也有各種娛樂活動——套圈、射氣球、摸麻將、飛鏢、丟沙包,加上臺灣人熱情的招呼和風趣的口才,很難不被吸引過去玩上幾局。有時候還能找到撈金魚、釣蝦這種「古早」類活動。

從夜市中還能洞見時下年輕人的流行趨勢。近兩年,夾娃娃在臺灣形成一股新風潮,各式各樣的夾娃娃機布滿大街小巷,夜市當然也不例外。而在夜市裡,還能找到各種不同玩法的新式機器,硬幣一枚接著一枚,人們樂此不疲。

除了每晚都開市的固定夜市,在都會的邊緣區、鄉鎮乃至山區原住民部落,還有趕集式的流動夜市(也被稱為「定期市」),流動夜市通常在特定時間才會開市。

臺南就流行著一句順口溜「大大武花大武花,大大武花大花花」,代表大東夜市、武聖夜市和花園夜市每星期的開市時間。

花樣小吃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選料到烹飪,自有不同流派。在清代初期,魯、川、粵、蘇被稱為「四大菜系」。到了清末,「四大菜系」又發展成我們現在做熟知的 「八大菜系」——魯、川、粵、蘇、閩、浙、湘、徽。

但中國又何止「八大菜系」?東北菜、客家菜、贛菜、京菜、冀菜、豫菜、鄂菜、本幫菜等,都有各自的影響力和一票吃眾。以美食聞名的臺灣菜雖也不在「八大菜系」,但受閩粵地區影響,飲食口味偏向閩南菜、福州菜、潮州菜、客家菜和廣府菜等。

臺灣名菜三杯雞

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菜又受到日式烹飪影響,並逐漸加入改良後的天婦羅、關東煮、生魚片等料理。隨著1949年以後大量大陸籍人士遷入,臺灣菜更是海納了中國各地的家鄉美食,例如蔥油餅、卷餅、餃子等北方麵食,以及燒臘、點心、茶飲等港式風味。

食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必會與當地人口味進行調和與改良,並在就地取材後不斷推陳出新。近年來,美國、歐洲、韓國、東南亞等地的料理也在夜市流行起來,美式牛排漢堡、法式可麗餅、韓式炒年糕、越南河粉、泰國月亮蝦餅、土耳其沙威瑪等,最近一些較大的夜市甚至還有西班牙燉飯、德國豬腳。

流行風潮會過去,而地道的本地小吃永遠不會褪色。有些食物在每個夜市都會有,如蚵仔煎、大腸面線、擔仔麵、炸臭豆腐、肉粽、滷肉飯等,滋味依著每家攤販的做法各有千秋,卻又似循著同一種配方傳承了世代。

蚵仔煎

小吃不同於正餐飯菜,有點類似「點心」,但點心在各地有不同吃法,如廣東的點心就有專門的「早茶文化」,吃法上也更為講究和精緻。「小吃」則有一種零食、夜宵的意味,更隨意,也更平民化。

小吃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但真要做起來又有些耗費功夫,所以一般家庭並不會常常烹煮,於是夜市便發揮了作用。

每個小吃攤往往只提供單一食物,而有些小吃攤也正因為這一種食物聞名而吸引了八方食客,例如基隆廟口夜市的百年吳家鼎邊趖、饒河夜市的福州世祖胡椒餅等。

臺灣的夜市食物,也承載了一股鄉愁。南機場附近,曾在1949年以後建了大量眷村,為了生計也為了慰藉鄉愁,很多人開始擺攤賣家鄉小吃,因此在那裡會吃到很多大陸的地方小吃,如燒餅、水餃、酸辣湯、上海生煎包,攤販於1986年集中,成為後來的「南機場夜市」。

不僅小吃本身有其意涵,小吃的名字也有名堂。有些小吃代表了它「出生」的地方,如上海生煎包、湖南肉粽、山東大餅、溫州大餛飩,又如臺南度小月擔仔麵、彰化肉圓、嘉義雞肉飯、東山鴨頭、屏東萬巒豬腳等。

有些小吃還有「語出驚人」的名字,例如臺南的「棺材板」,它其實是在挖空的厚片土司中加入各種材料製成,因外形很像棺材而得名。而隨著近年來異國料理的融入,更有一些奇特的名字出現,例如士林夜市的「歐巴香腸」,起名大概和韓國文化的流行有關。

夜市觀光產業化

然而,繁榮的背後也有它的另外一面。過度密集的攤販與來往人潮,逐漸與走在現代化路上的都市產生了矛盾:骯髒、嘈雜、擁擠、油煙、不衛生等問題隨之而來,臺北最大的士林觀光夜市即是一例。

士林夜市源自1909年士林市場的設立,白天有早市,晚上則有商家就地起攤。原本市集集中在當地的媽祖廟「慈誠宮」一帶,還因為聚集者眾,寺廟不堪用地縮減之擾,最後築起圍牆自守。

到了20世紀末期,得利於地鐵站開通,加上附近有許多高中和大學,士林夜市逐漸成為臺北最大的夜市、遊客必去的景點,但也因為前述問題催生了改建計劃。

士林夜市

2002年,位於士林市場的攤販被移到了地鐵站出口對面的臨時市場,再於2012年遷回原址,並將所有飲食類的攤販都挪進了地下室,變成「地下美食街」。

士林夜市自此分成兩塊,一塊在地面上,保留傳統攤販的模式,另一塊則遷入了地下。有人說在地下室整齊、乾淨些了,但走道規劃十分狹窄,擁擠依舊,而且在用地更為有限的情況下,有些商家甚至在消防設備前堆起了雜物,不免造成隱患。

而且往下這一遷,似乎也遷走了許多老臺北人的鄉愁。好多當地人都說,很久不去士林夜市了。畢竟夜市的一大部分開進了充滿空調與日光燈的現代建築,既沒了四季,也已分不清日夜。

而士林夜市的聞名雖帶來人潮,相對的代價是租金不斷上漲、攤販提高物價,甚至多次傳出水果攤「坑殺」遊客的事件——手掌大的水果要價人民幣200元。

夜市在表面上看起來依然蓬勃,實際上競爭的增加,加上臺灣經濟下滑導致人們消費力下降,「小吃賺大錢」的時代早已遠去。與此同時,夜市褪去了「傳統美食」「食物鄉愁」的色彩,並成為臺灣旅遊觀光產業的重頭戲。

2011年,大陸開放赴臺自由行,數據顯示,2015年赴臺的大陸遊客達到400多萬人次,此後開始下跌,即便如此,2018年也有260多萬人次。很多夜市都打出「歡迎使用微信(或支付寶)」的標語。

夜市攤販原本多以家庭為單位,夜市、食物、做食物的人構成了一幅動態「文化觀光」圖。但觀光化也使很多連鎖店進駐夜市,這些連鎖店有著一模一樣招牌的餐車,從中央廚房購買半成品。連鎖店分布在全臺灣大小夜市,使以「特色小吃」著稱的夜市變得「同質化」,反而失去了原本的特色。

小靜因為家住夜市附近,哪家好吃、哪家普通她都清楚。有一次,某個明明很普通的攤位突然大排長龍,打聽下來才知是因為前幾日有美食節目採訪。

其實這種「同質化」現象在大陸也是一樣的,不同城市老街的樣貌、販賣的食物幾乎都一模一樣。當文化變成旅遊產業時,文化便不再是文化本身,而是商業的附屬品。

臺灣的夜市大大小小有上百個,是當地人跨時代與跨地域的共同記憶。雖然「夜市文化」已經豐富了幾代人的生活,但是它的地位並非屹立不搖,夜市不斷面對著時代的挑戰與質疑,與之磨合、調適,再成為新的樣貌。

作者 | 姜雯

編輯 | 李少威

排版 | 娃哈哈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絡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猜你還想看

圍觀

給你一張船票,要不要和他走

故事

捏爆100個塑料泡泡後,我有勁繼續改PPT了

相關焦點

  • 臺灣美食全攻略—士林夜市+其他臺北美食!
    今後每周周六都會有明星的旅行私家歌分享,所以大家wait and hear哦!臺灣攻略再多也不嫌多有木有!繼續給大家全國聯播電臺節目《滾石我最紅》當家花旦Honeydondon的臺灣美食全攻略!今天,著名的士林夜市終於來了!吃貨們!翻滾吧!把「減肥」二字狠狠的撂下!讓各式美味小吃攻佔大家的味蕾吧!
  • 臺北夜市到底哪家強? 權威夜市排行榜給你答案!
    相信吃貨附體的筒子們已經嘗遍公館夜市美食了吧...今天小A就為大家呈上臺北夜市集錦,想拔哪裡的草,看完或許你就有思路啦。相傳這世界上只有兩種夜市:臺灣夜市和其他夜市。而臺北夜市,又是臺灣夜市的佼佼者。由於世界各地慕名而來夜市的觀光客比較多,走在路上難免會人貼人...在這個燥熱的夏季,去夜市都是對體力與耐力的一次大挑戰。還在對臺北多如繁星的夜市傻傻分不清楚?到底去哪個夜市呢?!艾瑪選擇困難症要犯了啦!!!
  • 不逛夜市等於白去臺灣!精選臺北最好吃最好逛的人氣夜市!
    提到臺灣文化的代表,絕對少不了夜市!作為臺灣夜生活濃墨重彩的一筆,可以說是越夜越熱鬧。除了可以大快朵頤的享用臺灣美食,作為飯後娛樂可以購買各種服飾和小物,也可以在遊戲攤上大展身手。而臺北市作為大多數人去臺灣的第一站,夜市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了臺北人氣最高的五大夜市!
  • 盤點臺北10大必吃夜市,品嘗臺灣美味,臺北夜市吃透透!
    導讀:各式各樣、口味獨特美味又多元的臺灣夜市小吃,經由臺灣的歷史背景發展薰陶,聞名至國外,紛紛吸引許多外國人特地來臺只為品嘗那口感絕佳的臺灣地道美食。本期亞龍幫大家整理了臺北10大好逛又好吃的夜市,還有超強網友推薦美食秘笈,喜愛傳統小吃的朋友不要錯過囉!
  • 上聯:吃貨遊臺北,寧夏夜市,蚵仔煎
    而在我看來,一個城市最好次的東西,往往不是在那些富麗堂皇的大酒店裡,而是喧囂嘈鬧的夜市,那裡保存著這個城市最原滋原味的味道。那麼,我想,如果吃貨遊臺北的話,在寧夏夜市裡,在蚵仔煎、蚵仔面線、臺南碗粿、豬肝湯、郭魚湯、魯肉飯、山東赤肉蒸餃、上海生煎包、蒙古烤肉等美味中,一定能夠找到「正義」。
  • 跟著徐導吃全球-第159帖-【臺灣】臺北饒河夜市
    今天徐導先介紹臺北的饒河夜市好了。無論是臺北還是花蓮還是其他地方都有很多夜市。而大家對臺北印象最深的夜市應該是士林夜市。士林夜市也是估計大家從《康熙來了》等臺灣綜藝節目看到的。而徐導推薦來饒河夜市看看,名氣沒有士林夜市大,但是吃的東西一樣很齊全。
  • 【筷子插地球】臺灣篇Ⅳ-臺北の夜市小吃
    吃貨的世界裡,食物第二大,覓食的過程第一大,至於分享嘛,總是有理由推推的。又到了冬季到臺北來看雨的時候了,在這個霾頭苦幹騰雲駕霧的季節,飛到臺北給自己和兩片片肺部放放鬆,是個不錯的選擇。接住前三篇,繼續寫吧,給有想法去臺北的粉絲們做個收藏參考。今天分享臺北的夜市小吃。
  • 臺灣墾丁春吶音樂季、臺北夜市美食來啦!(慎點,深夜美食大放送)
    晚上七點半,來自臺灣的特約實力DJ——Sam和Ashley一登場,便帶領全場朋友們開始了最嗨的音樂之旅。美食配音樂,也為我們這個特別的假期增添了不少色彩。謝謝DJ們帶來的精彩演出,在接下來的十天時間裡,讓我們一起陷進音樂美食的狂潮吧!同時,也要感謝【舞當歸壹】的舞者們賣力的舞蹈,嗨起來!
  • 不得不逛的臺灣夜市!【臺北篇】
  • 逛一逛臺北的夜市
    逛一逛臺北的夜市小時候看了不少的臺灣偶像劇。總是對臺灣這個地方充滿了好奇。每次看到偶像最終的主人公們一起相約在夜市街頭吃美味的食物的時候,我都十分的羨慕,也想親自去那個地方感受一下。去年夏天我們全家一起到了臺灣臺北市,去感受一下來自臺灣的美景美食。
  • 臺北熱門夜市和小吃,沒吃過的舉爪!
    臺北有四大夜市:士林夜市、師大夜市、寧夏夜市、通化夜市。1、士林夜市士林夜市臺北市最大的夜市,也是各地觀光客遊臺北必訪之地,以各種臺灣特色美食為主,位於劍潭捷運站出口正對面,來逛夜市的人大都以美食與購物為主,便宜又大腕,
  • 吃貨天堂「臺北士林夜市」搬來重慶啦!
    我們將吃貨天堂——「臺北士林夜市」搬來重慶啦!福利在最後,吃貨們挺住!!你不用飛去臺北也能吃到正宗的臺北士林美食!據透露,士林大香腸好吃的秘訣,不僅在於選好肉料,搭配的蒜頭也是要精選出來的,必須要辛辣夠味,吃起來才會入口難忘。鳳姐蚵
  • 漫步臺北,迷失在吃貨天堂的寧夏夜市
    說起臺灣的夜市,也就不得不提臺北的寧夏夜市。是的,來到臺灣,我們首先是要感受臺灣的溫情,其次就是要漫步臺灣大大小小的夜市。這大小夜市中,我建議還是去一下臺北的寧夏夜市。因為寧夏夜市不是很大,人也不是很擁擠,但那些小吃的種類卻不亞於其它夜市。夜色迷離中,三五好友慢悠悠的走在寧夏夜市中,那種感覺猶如迷失在吃貨天堂,各種香味撲鼻而來,讓你不禁垂涎欲滴。
  • #臺灣#臺北夜市攻略
    饒河街夜市是臺北市最早的觀光夜市,規模並不大,攤位非常集中,只要是常來的熟客,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想吃的攤位,非常方便。 必吃美食:饒河街夜市有許多非吃不可的美食。有名的東發號招牌的蚵仔面線,滷大腸爽口夠脆、相當入味;香噴噴的陳董藥燉排骨,加入中藥秘方,沒有腥羶味,是冬天疏通筋骨、滋補養身聖品;販賣各種滷味的東山鴨頭,肉質有彈性,冰過更好吃;鮮嫩十足的蟹腳蟹肉、好喝的古早豆花,各種新奇美味的小吃多到數不完。
  • 臺灣覓食日記:臺北寧夏夜市
    同時,本次儘可能希望在有限的預算內優化全程體驗,前段時間看了幾年前的冒險雷探長,10萬塊去了60多個國家,不知道有木有機會複製這樣的壯舉,好吧,以上這些只是想把省錢這種事說的冠冕堂皇一些。這段時間趕上颱風,各地都在下雨,還有點擔心天氣的問題,還好航班沒出太大的么蛾子,中途還看到了彩虹,而且還是難得的雙彩虹,嘗試用了濾鏡讓顏色更加明顯了一些。
  • 臺北好吃二三事 (小福利繼續)
    大部分人去臺灣大多是環島遊,臺北的話應該會去總統府、101、誠品逛逛走走,再買買鳳梨酥這樣吧…沒錯!鳳梨酥是必買的!T童鞋每次去都只待在臺北,但每一次都有新發現,同時自詡臺北地頭蛇。關於臺北其實也有很多很多想分享的,比如隱秘在西門町的古著店,比如羅斯福路附近的club,比如T童鞋好友最愛的玩具店,這次就講講臺北好吃的幾家店吧。
  • 只知道士林夜市?臺北夜市的正確打開方式在這裡!
    就連遊客都能對答如流:夜市!幾乎每一個初到臺灣旅行的人,都會去夜市打個卡。沒逛過夜市,簡直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來過臺灣。夜幕降臨時,遠遠就可看到一大片燈火通明的街區,食物熱烈的香味撲面而來,穿梭在冒著熱氣的小攤子間,左手抓著兩三個裝滿食物的油紙袋,右手握著一杯清涼的冬瓜茶,四周被軟糯的臺灣腔包圍。有那麼一刻,你也許會覺得自己像是走進了一場青春電影裡。
  • 臺北夜市攻略:如果只能逛一個夜市,那一定是去寧夏夜市吃吃吃!
    夜市是臺灣文化的縮影,逛一回夜市可以深刻感受到臺灣的飲食文化,除了可以用便宜價格吃到好吃的臺灣美食外,更能感受夜市所帶來的人情味。在眾多夜市中,如果你只有時間逛一個夜市,那麼一定得是寧夏夜市!寧夏夜市位於大同區的寧夏路上,以寧夏路延伸而出,短短700米遠的距離裡各種臺灣小吃一應俱全,是臺北著名的夜市。因為美食攤販夠集中,東西好吃,成為國外旅客來到臺北想找夜市吃東西的最佳選擇。1908年日本人依照「市區改正」計劃建立了臺北圓環,並在外圈種植七裡香、中間種植榕樹,還設置了休憩用的草坪、座椅,成為圓環公園,帶動了周邊人潮的聚集。
  • 【攻略】臺北夜市的人氣美食
    撐死在臺北 1、士林夜市 關鍵詞:王子起司馬鈴薯,十全排骨,胡椒餅,鮮蝦蛋筒,大腸包小腸,豪大大雞排,檸檬愛玉 豪大大雞排 十全排骨,據說用中藥文火熬製兩小時,我覺得味道一般啦,但有些不吃肉的娃覺得湯很夠味 胡椒餅
  • 【直播分享】跟著TT發現臺灣的私藏餐廳 (夜市-臺北-屏東-墾丁-高雄)
    一、夜市我去臺灣的次數前後加起來7次,考慮到很多朋友也去過,每到一個城市的夜市小吃也是必定會嘗個遍,因此我就不對夜市多做介紹了,給大家回顧幾張臺灣夜市的照片,再來把這個夜市攻略記住:臺北:士林夜市、饒河街夜市臺中:逢甲夜市、一中夜市桃園:觀光夜市嘉義:文化路夜市基隆:廟口夜市高雄:六合夜市、瑞豐夜市臺南:花園夜市、小北夜市宜蘭:羅東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