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些美食誘人吧,這是姐姐的作品。
看到這些美食乾巴吧,這是我的作品。
對於一個不擅於煎炒烹炸的人來說,下廚房是有點兒恐懼的事兒
面對當今便利的生活,自己做得不好,讓孩子買單,似乎都變成了難事兒
春節的日子,圈裡各種曬美食,越看越覺得,巧手母親太多了。
給自己立個flag這一年,能為娃兒做飯的時候,絕不缺位
新手上路,特點就是先要考慮做什麼,再要看難度,後要看色彩搭配、營養豐富程度。動作慢是一大特點,一頭扎進廚房,就是小半天,才完成了午飯,剛剛收拾乾淨,差不多又要開始備料晚飯。
(今日中午給兒子的青菜牛肉卷份飯)
一做飯,就回憶起小時候爸爸的好手藝,那時候真的設備不到位,否則老爸絕對是他那個時候美食達人,雪衣豆沙,松鼠桂魚,紅燒牛尾,想想都口水直流。
小時候,東北一入冬,家家開始買冬儲菜,大白菜、土豆都是成車買,放在地窖裡,白菜炒土豆絲,那簡直是醉了。為了看上去有變化,老爸將一個白菜搭配各種可以配的料。與胡蘿蔔一起炒,與木耳一起炒,與大豆腐做湯,與白蘿蔔做湯。總之,一周的菜,白菜屢居榜首。父母知道我們不喜歡吃,邊做,還要邊唱歌,還要邊做詩,如今想起來,都是窮苦中最美的記憶。
對於這樣環境長大的我們,直到今天,意志的培養和精神的富足,都為我們贏得了財富。
今天,我下廚房,也是一份愛的傳承,可能不是最好吃的,即是家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
最給面子的是兒子和先生,他們每次都為我點讚,鼓勵我,一家人每天的快樂勝過一切。
看似吃飯,實則是一個家庭文化的根植地,培養富足的品格。
P.S.話說我的手藝差,老姐的手藝一直是一流的,也充分繼續了父母的手藝。
下面是她和兒子棒棒的美食,每次看到兒子都說:「媽媽,何時你可以和大姨一樣。」
(春節大姐自製的金元寶)
想想,父母生了三個女兒,各有特色,真的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生活無須比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與特色,也有每個人要修行的功課,不必苛責,只求完整。
這才是接納自己和接納自己的生活。
願無論是海外的姐姐與兒子的生活,還是我們家的生活,都是愛的小屋,都沉浸著父母給予的品格和各自生活的支撐。
加油吧,2021,下廚房,體會更多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