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8月25日,靈康藥業公告稱,公司決定退出發起設立長壽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壽健康保險」)。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至今,已有8家健康保險公司擬發起設立。那麼,在健康險發展如火如荼之際,為何多家上市公司卻公告退出發起設立健康保險公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銀保監會合併後的這兩年,整個保險牌照審批幾乎陷入停滯狀態,而不是僅限於健康險牌照。
「另外,部分公司選擇退出保險牌照申請隊伍,估計也和該公司戰略發生改變,或不符合新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要求等有關係。」朱俊生稱。
年內3家公司退出
對於終止參與健康保險公司的發起設立事宜,靈康藥業給出的理由是:「鑑於健康保險公司自2016年起一直處於排隊申請的籌建初期,尚未獲得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核准。」
而在4年前的設立公告中,靈康藥業曾信誓旦旦稱,「本次公司參與發起設立健康保險公司,對於公司布局大健康產業鏈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同時,對於進一步優化公司投資結構,增強公司整體抗風險能力,促進公司良性發展和長遠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
靈康藥業同時表示,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產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機遇。
無獨有偶,今年4月30日,拓維信息公告稱,決定退出發起設立愛爾健康保險。3月,發起設立該健康保險公司的另一股東萊美藥業,也宣告棄權。在發起設立健康保險公司之初,萊美藥業也曾表示「要抓住國家大力支持健康保險發展的機遇,介入保險業務,進一步優化公司投資結構,增強公司整體抗風險能力,獲得良好的資本投資回報。」
至此,年內至少已有3家公司官宣退出設立健康保險公司。
保險牌照批覆難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至今,已有8家健康保險公司擬發起設立,它們分別是誠志健康保險公司、泰山健康保險公司、華大健康保險公司、愛爾健康保險公司、長壽健康保險公司、阿里健康保險公司、陽光融合健康保險公司和康美健康保險公司。
《國際金融報》記者整理制表
事實上,自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出臺後,健康險行業就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的五年時間裡,健康險以35%的複合增長率一路狂奔。截至2019年末,我國健康險保費收入達7066億元。
今年初,監管層也為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制定了一個宏偉目標:力爭到2025年,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
今年以來,新冠疫情使得人們進一步意識到健康保障的重要性,對健康險的投保需求明顯提高,健康險仍保持了較高增速,發展空間巨大。朱俊生也表示,單從我國個人支付醫療費用依然較高這點來看,健康險都有著非常旺盛的需求,發展前景遠大。
健康險如此火熱,為何仍有多家上市公司紛紛宣布退出?
在業內人士看來,退出者可能各有原因,但牌照多年未批覆估計是很大一個因素。
記者注意到,2018年新批籌建的保險機構為4家,2019年僅1家,今年以來截至目前仍為零批籌。也因此,越來越多發起設立保險公司的上市公司萌生退意,紛紛打起退堂鼓。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宣布參與發起設立保險公司。
據朱俊生透露,銀保監會合併後的這兩年,整個保險牌照審批幾乎陷入停滯狀態,而不是僅限於健康險牌照。「部分公司選擇退出保險牌照申請隊伍,估計也和該公司戰略發生改變,或不符合新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要求等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