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慈禧與曾國藩的巔峰對決:刺馬案

2020-12-27 騰訊網

1

1870年7月26日,上任兩年的兩江總督馬新貽按照慣例,在校場循例閱射。

校場與總督衙門只一牆之隔,為了總督的檢閱方便,總督衙門與校場箭道開了一個便門。通常這裡是不讓百姓行走的,無奈今日是循例閱射的大事,箭道圍滿了看熱鬧的群眾。

為什麼循例閱射要大辦呢?

兩江一帶是太平天國的舊地,被湘軍收復後,便盤踞於此。馬新貽一個山東大漢來江寧當官,沒有自己的護衛隊自然是不行的。在慈禧的同意下,馬新貽在江寧組建了自己的2000人的武裝力量。循例閱射就是這2000人馬的大閱兵。

展示自己武裝力量的盛典,自然不能低調。當馬新貽著官服巡閱後,在旗牌官的開路下,敲鑼打鼓,馬新貽在眾多隨從的擁簇下,準備從便門回府。

此時,一個30歲左右的男子一個箭步來到馬新貽面前跪倒在地,口喊冤枉。眾人還未定神,男子從靴內抽出短刀,直插馬新貽身體。後來,各方回憶,均不相同,有的描述為刀子插入腹部,有的描述刀子插入左肋。總之,這一刀很致命。

刺客自然無法逃脫,被眾人緝拿。

馬新貽則被傭人們抬去送醫,無奈傷勢過重,第二天一命嗚呼。

兩江總督這樣的大員被刺,怎是一般事情,大清的焦點聚集在江寧這個是非之地。

兩江總督兩江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秩從一品。由於清初江蘇(含今上海市)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因此初時該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兩江總督。太平天國運動之前其職位多由滿人擔任,之後漢人漸多。從康熙四年(1665)到宣統三年(1911),有影響的計80餘人,98任,歷247年。歷代兩江總督如于成龍、張鵬翮、史貽直、尹繼善、陶澍、林則徐、裕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皆為清代重臣。

在江寧這個地方當官,是最鬱悶的。

江寧就是今日的南京,是中國南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江寧一地設有江寧縣衙門、江寧府衙門、江寧布政司衙門、兩江總督衙門,可謂四級官府在一縣,都是權高位重的朝廷大員,誰也得罪不起。

所以,在江寧當官處處小心謹慎,一招不慎不知會得罪哪層官人。

江蘇不同他省,一省之內既有總督、又有巡撫,總督駐江寧,設江寧布政使司衙門管理江寧府、淮安府、揚州府等4府3廳。江蘇巡撫駐蘇州,設江蘇布政使司衙門管理蘇州府、松江府等4府1州。江蘇巡撫受兩江總督節制。

馬新貽被刺後,江寧大小官員均來探望,布政使以下的官員根本進不得屋子。

江寧將軍魁玉與江寧布政使梅啟照來到近前,馬新貽早已意識模糊,氣息微弱,簡單口語幾句,早已沒人能聽清說得是什麼。

這個案子非同小可,罪犯審理一顆不能耽擱。7月27日,江寧立刻成立了以江寧知府為首,上元縣、江寧縣知縣會審的審理小組。

案發在江寧,理應江寧知府審理,江寧城下轄兩縣上元、江寧。所以組成了這樣的三人審理小組。

知府審理下來,刺客閃爍其詞,只知道他叫張汶祥,至於動機閉口不提。

這樣大的案子,小小知府如何審理的了。知府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張汶祥既然敢行刺總督大人,自然不是什麼簡單人物,後面有什麼厲害的背景,誰人可以清楚。

知府也就盡到審理的義務,至於動刑決然不敢,如果刺客張汶祥有個三長兩短,誰知道是不是知府要殺人滅口。這時候,張汶祥成了大清最安全的老百姓。

江寧知府將審理結果上呈江寧將軍魁玉,寫道:

「行刺之由,一味閃爍,毫無確供」

魁玉將經過上奏朝廷,很快,8月3日朝廷回覆:

「總督衙署重地,竟有兇犯膽敢持刀行刺,實屬形同叛逆,應當嚴刑審訊,即著魁玉督同司道各官趕緊嚴訊,務得確情,盡法懲辦。」

馬新貽死後,江寧將軍魁玉代理兩江總督。這個魁玉是個滿人,富察氏,鑲紅旗,是江南地界,少有的不是出身湘軍的軍政大員。

疑問來了,江蘇巡撫這個職位僅在兩江總督之下的地方大員,為什麼在這個關鍵時刻一直沒有出現呢?江蘇巡撫丁日昌去了哪裡呢?是不敢出現,還有另有隱情?

2

朝廷的回覆說得已經非常明白了!「總督衙署重地,竟有兇犯膽敢持刀行刺」,背後究竟是不是有什麼人支持,這才是朝廷要弄明白的。說來也巧,最讓人擔心的局面出現了......

朝中開始有人藉此案,胡亂添油加醋,公報私仇。

兩江總督衙門戶科給事中上奏稱:張汶祥行刺之時喊過:「養軍千日,用在一朝!」這分明就是有人指使!這一消息可謂驚天秘聞,在朝中一下子炸了鍋。

太常寺少卿王家璧上奏傳聞:「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被案,應歸馬新貽查辦,請託不行,致有此變。」

一下子把漩渦中的江蘇巡撫丁日昌扯了出來,針對丁日昌的攻擊開始了。不僅如此,還把丁日昌的兒子也一併牽出。王家璧說的是什麼案子呢?

不久前,丁日昌的兒子和親友在太湖遊玩,碰見太湖一兵丁,兩人起了爭執,正巧兵丁上司來到,懲罰了兵丁。世後,兵丁竟一命嗚呼。這個案子交由馬新貽審理。總督審巡撫兒子的案子,而且說到底也無什麼責任,馬新貽自然賣個面子,簡單處理。在此過程中,丁日昌表示自己教子無方,並要求嚴加法辦。事情迅速解決,並沒有出現太常寺少卿王家璧所說的情況。

朝廷簡單查證,便知此說不值一提。

但是這對於丁日昌並不是什麼好消息。

原因很簡單:作為湘軍出身,後投淮軍的丁日昌被人盯上了。

「請託不行」這盆髒水便是前站。太常寺少卿王家璧為什麼也非湘軍出身,為什麼要潑這盆髒水呢?丁日昌是鐵桿的洋務派,被朝中守舊派記恨已久,今有良機,有棗沒棗打三桿子。

案發之時,丁日昌究竟在哪呢?

7月25日,也就是「刺馬案」前一天,江蘇巡撫丁日昌來到天津,會見了正被「天津教案」折磨的曾國藩。7月26日,「刺馬案」發生,而也就在這一天,曾國藩回訪丁日昌。

丁日昌的天津之行,究竟與「刺馬案」有何聯繫,丁日昌究竟與曾國藩說了什麼,引來外界種種猜測。開始有傳聞說:馬新貽被殺,終究是因為與巡撫丁日昌關係不和。雖然朝廷確認上次是誣告,但是這個複雜的大鍋,丁日昌可是背不起的。

這樣的傳聞可是嚇壞了丁日昌,雖然脫離了湘軍,但是也算是和平分手,如果還是頑固派倒也好說,最怕是湘軍勢力故意利用此事報復自己,做一個代罪羔羊?越想越害怕的丁日昌,想到了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曾國藩。

他上書朝廷,希望讓曾國藩來江寧調查此案,又寫信給曾國藩,希望他能來江寧審理此案。

3

得到朝廷嚴加審訊指令的江寧將軍魁玉,怎敢耽擱,立刻用刑。這一用刑,張汶祥還真就招認了,立刻供出自己曾經參加過捻軍,還把自己的兒女招了出來。至於是什麼人指使張汶祥幹的,還是毫無所獲。

魁玉審理將近一月,竟然毫無所獲,這讓朝廷大失所望,朝廷下旨:

「惟以兼圻重臣,督署要地,竟有不法兇徒潛入署中,白晝行刺,斷非該犯一人挾仇逞兇,已可概見。現在該犯尚無確供,亟須徹底根究。著張之萬馳赴江寧,會同魁玉督飭司道各員,將該犯設法熬審,務將其中情節確切研訊,奏明辦理,不得稍有含混。」

朝廷的「白晝行刺,斷非該犯一人挾仇逞兇,已可概見。」已經確定了,這件事絕不是張汶祥意氣用事,而是有準備有組織有預謀,而這個背後的黑手是誰呢?

魁玉查不出來,那麼就讓漕運總督張之萬前來牽頭會審。

朝廷的方針是一貫的「設法熬審,務將其中情節確切研訊。」朝廷既然想用此事大做文章,得不出好結果,朝廷自然不會滿意。

張之萬何許人也?張之萬是張之洞得哥哥,河北南皮人,慈禧太后得鐵桿支持者,在辛酉政變中就支持了慈禧太后,還得到過醇親王的推薦。更重要的是,張之萬既非湘軍,亦非淮軍,只是效忠慈禧。

既然魁玉不給力,張之萬被朝廷賦予重任,一定要把幕後黑手查出來,得到朝廷想要的答案。朝廷想要什麼答案呢?

這時的大清可謂是派系林立,各方勢力錯綜複雜。朝內就有後黨與奕訢兩黨之爭,朝中還有以奕訢為首的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矛盾。在洋務派中又分為滿人與湘軍。

湘軍歷盡千辛萬苦,解決了太平天國之亂,太平天國所控制的江南地區,基本被湘軍把持。雖然曾國藩主動裁撤湘軍,但湘軍大員已經遍布各省督撫,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為了分化湘軍勢力,朝廷又整出個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勢力。丁日昌就是這個時候加入淮軍的。

而張之萬是難得的政治過硬,有過豐富從政經驗,還有實戰經驗的朝廷大員。在這個節骨眼,把張之萬調入江寧審查馬新貽案,是何用意不言而喻。

那就是藉此案,打壓地方派系。

張之萬會按照朝廷旨意解決「刺馬案」嗎?

不會!

原因很簡單,客人怎麼能在主人家審案呢?!作為流官的張之萬來到湘軍經營十數年的江蘇,想要審理案子對湘軍不利,是比登天還難。

除此之外,張之萬還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消息。

被殺的馬新貽,本應赴任浙閩總督,行至山東,竟接到朝廷聖旨,要求改任兩江總督。馬新貽回到北京,面見慈禧,據說馬新貽出宮後,大漢不止,對自己的兄弟說:我死後你們要低調行事,方能自保。

看來馬新貽早就知道自己難逃此劫。慈禧在宮中對馬新貽交代了什麼,無人知曉。但是不難猜測,無非是打擊湘軍勢力。

雖說是傳言,張之萬還是感到不寒而慄。更讓他害怕的是,江寧甚至出現了傳聞,說:天平天國留下無數寶藏,被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搶劫一空,又縱兵搶劫,將無數寶藏據為己有。馬新貽來江寧,就是為了調查太平天國寶藏一案的。調查過程中,得罪湘軍,才被殺害。

張之萬何等聰明。

這樣的傳聞內容終究假的一塌糊塗,又無寶藏清單,全憑想像,何來寶藏一說,況且天京之圍,數年之久,城內慘象不可言喻。張之萬怕的是這樣傳聞的源頭,這樣的輿論顯然是有針對的。

針對的就是湘軍,把馬新貽之死的矛頭直接指向湘軍,貪贓枉法,擔心調查,殺人滅口,這是老百姓最喜歡的故事情節。接下來,就需要一位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揪出兇手,為總督馬新貽洗冤。這樣的輿論誰能放出來,一定是希望看見湘軍衰落的人,誰最希望湘軍衰落,當然是慈禧,是朝廷。

張之萬怎能不知其中利害,這樣的案子是一個外人張之萬就能審理的嗎?雖然朝廷表示對張之萬各種支持,但是支持歸支持,張之萬究竟能否審理得下來,終究是悲觀態度。這一點,張之萬是能猜到的。

所以,張之萬隻是按照之前審理結果應付,和刺客張汶祥東拉西扯,究竟談不出什麼實質問題。張之萬想幹什麼?他在等,等什麼?等一個真正可以審理此案的大人物。

4

曾國藩知道江寧情況複雜,大家把矛頭指向湘軍,作為湘軍領袖,已然孑然一身,低調行事,如何一出問題,就把矛頭指向湘軍呢。終究是樹大招風,惹人嫉妒。

「刺馬案」一定是湘軍所為嗎?都說江寧是湘軍地盤,從兩江總督到江蘇巡撫,再到江寧將軍哪一個是湘軍勢力?這些年,朝廷早就把湘軍勢力的調離江蘇。

馬新貽一到江寧便設立2000私家軍,難道還不夠嗎?馬新貽在兩江任上改革鹽稅,觸動了大利益集團的利益,這可不是湘軍勢力,為什麼一出事,總是要想到湘軍呢?

曾國藩很是鬱悶。

直到慈禧召見了在天津苦不堪言的曾國藩。曾國藩在天津處理教案,得了一身賣國賊的罵名(可參見表哥關於天津教案的文章,不久發)9月中旬,曾國藩來到北京,見了慈禧,便有了一番著名的談話。

慈禧看著跪在地下的曾國藩,問道:

「馬新貽這件事豈不甚奇?」

曾國藩堅定地回答道:

「這件事很奇!」

慈禧又弱弱問道:

「馬新貽辦事很好?」

曾國藩頭也不抬答道:

「他辦事和平精細。」

慈禧話鋒一轉:

「江南的事要緊,望你早些去。」

曾國藩緩緩答道:

「即刻就去,不敢耽擱。」

慈禧語調急切,問道:

「江南也要練兵?」

曾國藩定神一定,答道:

「前任督臣馬新貽調兵兩千人在省城訓練,臣到任當照常訓練。」

這段對話看似簡單,實則驚心動魄。

慈禧問:這件事奇怪不奇怪?要看曾國藩的態度,言外之意,看曾國藩是不是這件事的主謀,這件事究竟和湘軍有沒有關係。

曾國藩從容應對,任何小花樣都是尋死,只是實事求是:奇怪。

慈禧問:馬新貽辦事好不好?言外之意,是不是馬新貽辦事不好得罪你們湘軍,他辦事你們滿意嗎?

曾國藩不愧是聖人,答道:他辦事和平精細。一個「和平」其中有多少意味,辦事和平,從不起爭執,公平公正,態度從容和善,與湘軍毫無矛盾。

慈禧終於說出調曾國藩進京的真實目的,那就是讓曾國藩審一下自己地盤的案子。

曾國藩怎麼能當面駁了慈禧的面子,只能答應。究竟去不去,事後可以再議,至少現在不要起爭執。

慈禧得了肯定的答覆,開始擔心曾國藩去江寧的副作用,問:去了用不用練兵?

曾國藩的回答直接消除了慈禧的憂慮:練兵練的不是我的湘軍,而是前任馬新貽的親兵。

曾國藩一離開北京,就拒絕前往江寧,只是以眼疾推脫。

直到曾國藩收到了丁日昌寫的信,他才決心南下。曾國藩是為了救丁日昌嗎?顯然不是,曾國藩是為了救自己,天津的案子讓他精疲力竭,各種罵聲不絕於耳,南下可謂是避難。

曾國藩一路遊山玩水,緩行不前,到江寧居然用了36天。從慈禧召見曾國藩,到曾國藩以兩江總督身份重歸江寧,竟然前後用了3個月的事件。

曾國藩到江寧前,他部署了有利於自己的社會輿論,那就是抹黑馬新貽,把矛頭遠離湘軍,把焦點和輿論漩渦離開湘軍。

曾國藩的部下對馬新貽的經歷進行重重考慮,又對刺客張汶祥的供詞比對,終於看準一個點,那就是張汶祥曾經當過捻軍,而馬新貽曾經平定過捻軍,有了共同點,故事就好編了。不怕故事離奇,就擔心老百姓不喜歡,傳播不廣。

5

1870年末,上海丹桂戲園正爨演一出名為《刺馬傳》的戲劇,這齣戲根據一年前,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案改變而成。殺人兇手張文祥尚在獄中,案件經過馬拉松式的審理,還沒定論。上海的戲樓已經將案件經過改變城戲劇,登上舞臺,不可謂不迅速。

戲劇如此演

陳金威、曹二虎、石敬塘三人原以鏢行為生,貪官雷德勝索賄不成,欲強押鏢車;幸得張文祥搭救,四人結為義兄弟。陳金威有妻李桂蘭貌美賢淑,表妹黃英如則為女中英豪,下 嫁張文祥。官府行文逮捕陳、張四人,眾人有感於貪官腐敗,遂決意投靠捻軍領袖張樂行。馬新貽奉命剿捻,兵敗被擒,詐降於陳金威。張文祥勸之莫納,不聽,出守舒城。馬新貽暗中聯絡清軍,說降陳金威,計破舒城,又逼死李桂蘭。陳金威、曹二虎投奔馬新貽,金威為馬所害;幸有故人馬福報恩,救走二虎,與張文祥會合。張、曹起兵報仇,為馬所敗,張文祥夫婦離散。黃英如夜刺馬新貽失敗,張文祥救之不及,倉皇逃逸。馬新貽升任兩江總督,並行賞追緝張文祥。張文祥毀容改形,欲報大仇。在馬福協助之下,於校場行刺成功,遭擒。

臺上演員演得心驚肉跳,臺下觀眾對馬新貽無不咬牙切齒,恨不得跳上臺去教訓這個忘恩負義的小人一番。馬新貽畢竟兩江總督這樣的高官,朝廷並無批評,無故被殺,戲班接到戲園命令,迅速改編這個剛發生不久的案子,讓馬新貽以反面形象登上舞臺。

演員怎不知其中利害,無奈寄居戲園,只得按照要求如此改編。至於戲園是何原因非要在這個時候,演出這樣一出侮辱朝廷大員的戲,戲園主人甬人劉維忠怎有如此之大的膽子呢?

據說,是漕幫暗中要求劉維忠。甬人來滬,艱辛至極,能有一份令人羨慕的產業,手中把柄自然不少。漕幫輕鬆抓住,並在洋人的協助下,逼迫戲園上演《刺馬傳》。

經過戲劇包裝,很快,馬新貽就成了一個「漁色負友」的奸佞小人。馬新貽的各種傳言在上海傳開,並擴散到江寧一帶。

「漁色負友」這樣的傳言對馬新貽的死是一個巨大的侮辱,但是輿論似乎還不太夠,開始僱傭文化圈的輿論將傳言進一步坐實。

各種文人在文章中表達了馬新貽死因的猜測。例如,史學家鄧之誠曾言:

「馬置臺尚為女人送命。」

6

曾國藩到了江寧,行事低調過於往常。曾國藩知道,自己不是來做青天老爺的,而是為湘軍開脫的。只要矛頭不指向湘軍,我就沉默不語,絕不多做一件事。

朝廷總要知道案子審理結果。曾國藩按照先前審理的結論即:

兇犯張汶詳曾從發捻,復通浙江海盜,因馬新貽前在浙撫任內,戮伊夥黨甚多。又因伊妻羅氏為吳炳燮誘逃,呈控未準審理;其在新市鎮私開小押,適當馬新貽出示禁止之時,心懷憤恨,竟敢乘間刺害總督大員,實屬罪大惡極。既據鄭敦謹等審訊確實,驗明兇器亦無毒藥,並無有另有主使之人。

張汶祥幹過捻軍,就不是什麼好人,後來幹過海盜,馬新貽任上滅過海盜,張汶祥很是鬱悶。恰巧張的妻子跟別人跑了,申訴官府不接。張汶祥只能靠作賭博生意為生,馬新貽又取締了賭博,所以是懷恨在心,刺殺馬新貽。

究竟是不是有人指使呢?兇器上並沒有毒藥,說明並不是預謀已久謀害總督,所以沒有幕後主人。

這個案子已經拖了半年,曾國藩態度消極,朝廷決定不能再拖了。要有個公允的判決,究竟有無幕後主人,案子到了該終止的時候了。

朝廷派刑部尚書鄭敦謹前往江寧火速判案。刑部尚書類似最高法院院長一職,這個鄭敦謹雖是湖南人,卻不是湘軍人脈,道光十五年進士,參與過剿滅捻軍的行動,是一個能文能武的角色。重要的是鄭敦謹也是慈禧信得過的大員。

1871年除夕,鄭敦謹抵達江寧,正月初七,便開始對刺客張汶祥進行審問,終究還是之前結果,並無新意。

1871年3月19日,鄭敦謹決定結案。

兇犯張汶詳曾從發捻,復通浙江海盜,因馬新貽前在浙撫任內,戮伊夥黨甚多。又因伊妻羅氏為吳炳燮誘逃,呈控未準審理;其在新市鎮私開小押,適當馬新貽出示禁止之時,心懷憤恨,竟敢乘間刺害總督大員,實屬罪大惡極。既據鄭敦謹等審訊確實,驗明兇器亦無毒藥,並無有另有主使之人。著即將張汶詳凌遲處死,並於馬新貽柩前摘心致祭,以彰國法而慰忠魂。

3 月26 日,朝廷接受。

4 月 4日,曾國藩奉旨監斬,將張文祥凌遲處死,並摘心致祭。鄭敦謹回京路上,曾國藩長送渡江。鄭敦謹並未回京,只差兩個用人回京交代,自己稱病憤然辭官。

其中究竟有何利害,世人多解讀,實際上,鄭敦謹可能真的生了病,因為兩年後,他就因病去世了。

這件案子牽涉朝中、地方各種勢力,細細一想,竟然把整個大清都裝了進去,這個案子各方勢力調動各種能量,打個平手。

案情複雜就複雜在簡單,以至於簡單到沒人相信。對描述刺客張汶祥說過「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單方面回憶,竟然成了朝廷死抓不放的把柄。

真正可憐的是兩江總督馬新貽,冤死他鄉,還要被世人侮辱。這件事發生一百多年後。

相關焦點

  • 清末刺馬案為何草草了事?慈禧和曾國藩之間,馬新貽是如何選擇的
    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在當時的確諱莫如深,但是現在我們可以隨便聊聊。 刺馬案的主角就是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之所以說這個案子非常奇特,那是因為他是清朝被刺殺身亡官職最高的一位大員。而且案子最後還是不了了之,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 放下「刺馬案」,慈禧為啥大發慈悲,給楊乃武與小白菜鳴冤昭雪?
    正因為前面有了沒有查明,甚至無法徹底查明的「刺馬案」的懸疑,雖然表面,慈禧太后看似「沒有意見」,但心裡,日日寢食難安,剛好,「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發生給慈禧太后提供了十分充分的「發威」良機!清末「張汶祥刺馬案」,案子很大,慈禧選擇隱忍!
  • 清末奇案「刺馬案」,究竟是不是奪妻之恨,為何成慈禧心中的痛?
    可以說,此舉非常符合慈禧太后的心意,也為翁同龢走進大清權力中樞奠定了基礎。但實際上,楊乃武和小白菜案,並非是個案,其實是另一樁清末奇案「刺馬案」的延續。所以,我們今天繼續脫離劇情,再返回幾十年前,給大家好好講一講清末第一奇案「刺馬案」的前前後後,這個案子究竟奇在什麼地方,又是誰在攪局?
  • 清末奇案「刺馬案」,到底是不是奪妻之恨,為什麼會成慈禧心中的痛?
    前面我們講到了翁同龢的聞名天下之舉,也就是清末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跟小白菜案的告破。 可以說,此舉非常符合慈禧太后的心意,也為翁同龢走進大清權力中樞奠定了基礎。但實際上,楊乃武和小白菜案,並非是個案,其實是另一樁清末奇案「刺馬案」的延續。
  •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險些動搖國本,為何慈禧不敢處置真兇?
    馬新貽因傷口太深,生命垂危,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口授遺疏,令其子毓楨代書,請魁玉代呈朝廷。他悲哀地說: " 伏念臣身經行陣,疊遭危險,俱以堅韌固守,幸獲保全。不意戎馬餘生,忽遭此變,禍生不測,命在垂危,此實由臣福薄災生,不能再邀恩眷。
  •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背後的較量
    而這四樁奇案中的"刺馬案",看似只是樁真相撲朔迷離的刺殺,卻牽扯進了我們熟知的兩位清末名人——曾國藩和慈禧太后。刺馬案發生在同治九年(1870)8月22日。其受害者是當時清廷新任命的兩江總督、兩淮鹽政和欽差大臣馬新貽。
  • 慈禧和曾國藩的最後一次較量|刺馬案,不可一世的慈禧吃了啞巴虧
    讓人不解的是,刺客張文祥行刺後並未逃走,而是主動就範,口中還不停喊叫:「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伴隨著案情的撲朔迷離,大清帝國兩位重量級人物,慈禧和曾國藩的最終對決也隨之展開。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真的只是個人行為,而沒有幕後主使?
  • 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政治博弈遠大於案件真相本身
    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他們兩個都不是一個時代的,怎麼可能扯上關係。馬新貽不是和袁世凱本人扯上關係,而是和袁世凱的祖上關係密切。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一直是馬新貽的頂頭上司,也是屢次提攜馬新貽的仕途貴人。袁世凱的父親袁保慶(更準確地說是叔父,是將袁世凱過繼給了袁保慶)又是馬新貽手下的得力幹將,如果馬新貽不被刺殺,那麼後面袁世凱的仕途可能會更為順利。
  • 曾國藩與慈禧的博弈不顯山不露水,《刺馬案》中的馬新貽是替死鬼
    不知道馬新貽是否得到慈禧密旨,此去江南,要查清洪逆「聖庫」財物的真實情況,反正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有這麼回事,因為慈禧不可能忘了天京城破後湘軍的大肆搶掠。可以說,曾國藩奉旨北上,表面上是榮耀,實質卻是兇險。
  • 《投名狀》中的龐青雲與「刺馬案」中的馬新貽
    先不說龐的要求合不合理,作為收復南京的功臣,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提出來無異於脅迫慈禧太后,而且龐青雲讓太后割肉而將愛民的好名聲留給自己,這很不明智。其次,出現時總是位居中間的狄大人,是三位大人中地位最高的,也是太后的心腹。龐青雲不應該面對狄大人的拉攏展現出一副高冷的樣子,不為所動。「南京是歸你了,姜大人是氣得臥病南方,何魁又蠢蠢欲動,龐大人,你鎮得住嗎?」
  • 在歷史上,晚清四大疑案之「刺馬案」是怎麼回事?
    迫於輿論,慈禧只好諭令曾國藩由直隸回任兩江複查,並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等前往南京會審。於是,曾國藩抵達江寧府後,不審案,每天只是閱讀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表面如此,實際上,他早已暗中派出部下彭玉麟、趙烈文、吳汝綸等進行調查。
  • 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刺馬案的謎團
    被刺的馬新貽到中午的時候已不能言語,在第二天的下午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這就是被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 隨後,慈禧把曾國藩從兩江總督的位置上調任,改任直隸總督,目的就是讓曾國藩離開他的江南大本營,方便朝廷監督控制。 同治六年十二月馬新貽由浙江巡撫升任閩浙總督,並在第二年進京陛見。在進京陛見請訓時,曾先後十餘次被召見,最後一次是在慈禧太后養心殿的住處。時值六月,被召見後的馬新貽大汗淋漓,朝服都被浸溼,滿面驚恐。
  • 光天化日刺殺封疆大吏,驚動了慈禧,官方說是個人報復,你信嗎?
    這部電影,翻拍自1973年香港名導張徹執導的邵氏電影《刺馬》。這兩部作品雖然在情節上存在較大差異,但都是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為原型的。那麼,「刺馬」案究竟為何爆發?它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政治鬥爭?
  •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一個遺憾(據說是由於版權問題)。自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拍攝由狄龍、姜大衛、陳觀泰、井莉等人主演的《刺馬》起,經過多次翻拍,熱度不減,經久不衰。這些刺馬題材的電視劇主要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晚晴時期,國勢衰落,太平天國乘機揭竿而起,在南京建立了政權。
  • 晚清四大奇案「刺馬案」背後的博弈:成年人之間,果然只唯「利益...
    這就是晚清四大奇案「刺馬案」。 · 因此,在召見曾國藩,讓他繼續回去坐鎮兩江地區時,當曾國藩請問應該如何辦理馬新貽一案時,慈禧啥也沒說,只是跟曾國藩說:「你到任後,要好好練兵!」
  • 《刺馬》:晚清第一大奇案
    這部電影,翻拍自1973年香港名導張徹執導的邵氏電影《刺馬》。這兩部作品雖然在情節上存在較大差異,但都是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為原型的。那麼,「刺馬」案究竟為何爆發?它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政治鬥爭?
  • 清末奇案「刺馬」背後的官場大戲
    話說離我們不過百年晚清「四大奇案」,居首的是「刺馬」一案。1973年,邵氏出品了電影《刺馬》,導演張徹,編劇張徹、倪匡,容貌嬌好風華正茂的「CP組合」狄龍、姜大衛出演。於是,「刺馬」案兩派欽差,三換主審,延宕半載,其間枝節橫生,更顯得撲朔迷離。當時執掌國柄的慈禧太后35歲,垂簾聽政不過十年。但是經過發動辛酉政變推翻八大顧命大臣,又利用清議把昔日盟友恭親王奕訢教訓得服服帖帖,她的政治能力已經得到突飛猛進的提高,玩弄權謀、駕馭臣工是手到擒來。
  • 150年前清朝「刺馬案」告破:電影《投名狀》暗示boss另有其人
    陳大人眼瞅著自己提拔的心腹和老對手姜大人平起平坐,能不偷著樂嗎?結果龐卻向慈禧說了一番令老陳不寒而慄的話:「臣啟太后免除兩江地區三年的賦稅!」此話一出,陳大人差點沒嚇背過去,於是很快就與龐青雲劃清了界限,說什麼龐大人不屬於任何派系……要知道兩江是全國的錢袋子,慈禧心說你小子要免除賦稅?那老娘以後拿啥修頤和園,又拿啥孝敬侵略者?!
  • 大清刺馬案,案子的疑團眾多,真相被層層的掩蓋,最後草草收場
    當案卷被送到慈禧太后面前時,慈禧太后勃然大怒,派出了戶部主事鄭敦謹前往查案。同時命令直隸總督曾國藩火速前往南京接替兩江總督一職,並協同查案。在鄭敦謹審案的時候,曾國藩基本上一言不發。張汶祥保持高度沉默,根本就沒有辦法查下去。最後兩個人商量後,維持原判,重新把卷宗送給了慈禧太后。
  •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更像是太平天國的倖存者們為曾國藩下的套
    曾國藩是刺馬案最大嫌疑人的推測經不起推敲認為曾國藩是刺馬案最大嫌疑人是基於以下幾點 : 一是馬新貽出任兩江總督前,慈禧下了道密旨,要求馬新貽到任後,秘密調查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私吞太平天國聖庫藏寶;二是江寧是曾國藩兄弟打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