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政治博弈遠大於案件真相本身

2020-11-29 騰訊網

清朝末期的「刺馬案」,簡單地說就是當時的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客當眾刺殺了。

據記載,當時的經過是這樣的: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閱兵完畢後,正在一大群護衛的簇擁下,步行返回總督衙門的過程中。突然,在周圍密密麻麻的看熱鬧的人群中衝出來一個人,立即跪倒在馬新貽的面前,操著濃重的馬新貽老家山東菏澤口音大喊:「大帥,我冤枉!」隨後立即雙手高舉一封書信。作為封疆大吏的馬新貽對這種攔路告狀的情形經歷過多次,何況對方還是操著自己家鄉的口音,自然沒有什麼可緊張的。

「刺馬案」插圖

正當馬新貽和周圍護衛的注意力被這個人吸引的時候,人群中突然又衝出來一個人。他也大聲喊道:「大帥,為我伸冤啊」,然後也不顧一切地衝到馬新貽面前跪了下來。這種攔路告狀容易扎堆的事也是常有的,畢竟老百姓平時根本沒有機會接近這種大官。

就在馬新貽及護衛們還沒有回過神時,這個人突然竄起來,猛地抽出一把匕首,直接捅進了馬新貽的右胸。馬新貽本能地慘叫了一聲,撲倒在地上,鮮血瞬間淌了一地,沒過多久這位兩江總督、從一品高官就不治而亡了。行兇的人倒也不逃跑,就地就束手就擒了,只是仰天狂笑,並自報家門「我叫張汶祥……」。

馬新貽劇照

馬新貽上任兩江總督兩年來,政績卓著,努力清剿湘軍勢力,為清廷辦事非常得力,為何突然遭此不測呢?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和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慢慢說起。

請容小編先解釋一下「兩江總督」這個職位的重要性。清朝的「兩江」地域指的是現在的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自古都是中國最富庶的地方,清朝國庫的充盈與否,與兩江地區的貢獻關係密切。而「兩江總督」這個節制三省行政、財務及軍事的地方大員,是晚清政壇中最受朝廷倚重和信賴的封疆大吏,同時也是油水最肥、權力傾國的要職。

「刺馬案」插圖

我們再說說馬新貽這個人。馬新貽是山東菏澤人,與李鴻章是同一科的進士,此人非常有能力,從知縣幹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到了浙江巡撫,期間正趕上清廷平叛太平天國起義,所以馬新貽還是個文武全才。說起馬新貽的升遷之路,還能和另一個歷史名人扯上關係,這個人就是清末篡奪革命果實的袁世凱。

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他們兩個都不是一個時代的,怎麼可能扯上關係。馬新貽不是和袁世凱本人扯上關係,而是和袁世凱的祖上關係密切。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一直是馬新貽的頂頭上司,也是屢次提攜馬新貽的仕途貴人。袁世凱的父親袁保慶(更準確地說是叔父,是將袁世凱過繼給了袁保慶)又是馬新貽手下的得力幹將,如果馬新貽不被刺殺,那麼後面袁世凱的仕途可能會更為順利。

太平天國起義

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國起義給了腐朽的大清王朝沉重的打擊,清廷不得不傾全國之力將其剿滅,而率軍剿滅太平天國起義的人正是馬新貽的前任兩江總督、湘軍首領曾國藩,這才是我們這篇文章的核心人物。隨著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率兵攻陷了南京城,太平天國政權正式覆滅,慈禧太后心中的一個「釘子」終於拔掉了。然而有護國之功且位高權重的曾國藩,腳踏兩江富庶之地,手擁幾十萬虎狼湘軍,就立即又成為了慈禧太后的心頭之患。

洪秀全劇照

深諳官場之道的曾國藩當然知道自己的處境,他既沒有稱王稱霸的野心,也不想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如何自保就是擺在曾國藩面前最重要的命題。曾國藩首先上表清廷裁撤湘軍,消除慈禧太后對其手握重兵的忌憚,於是湘軍數量急劇減少。同時,曾國藩也明白,如果將湘軍徹底裁撤,自己的主動權也將大打折扣,很有可能淪落為任朝廷宰割的羔羊。

果不其然,慈禧太后瞅準了一個機會,下詔調曾國藩擔任直隸總督,讓他挪開了那個經營多年的老根據地,將其放在京城邊上看守和防範起來。更讓曾國藩感覺到殺機的是,慈禧太后調任與湘淮兩系素無淵源的浙江巡撫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慈禧太后的這步棋對於曾國藩來說頗有釜底抽薪的意味。

曾國藩像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刺馬案」背後真正博弈的對象是曾國藩和慈禧太后。據說在馬新貽上任之前,慈禧太后曾秘密授意他務必查清太平天國「聖庫」財務的虛實去向,這是要拿住曾國藩兄弟致命的把柄。

試想曾氏兄弟的湘軍已經所剩無幾,苦心經營的「兩江」地盤也給了別人,如果再坐實一個搶吞「聖庫」財務的罪名,曾氏兄弟的下場就顯而易見了。所以說,新任的兩江總督馬新貽其實充當了一個慈禧太后「馬前卒」的角色,是慈禧太后想搬倒曾國藩的重要「棋子」和「砝碼」。

曾國荃像

曾國藩表面上還是鞠躬盡瘁,忠君報國,但實際上也是在等待機會進行博弈,否則自己早晚都會被對方置之於死地。

馬新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客捅死,總督遇刺是清朝有史以來沒有發生過的事,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也給了慈禧太后的「倒曾」算盤當頭一棒。事件又發生在原太平天國的國都南京,複雜的社情又給刺殺事件增加了多種可能性。

兇手張汶祥束手就擒,經多方審訊先是說刺殺純屬私怨,後來又說是受海盜龍啟雲指使替其兄弟們報仇。這樣的審理結果上報給慈禧太后,慈禧當然不會滿意,於是派欽差大臣進一步詳查此案。

兩江地域圖

時任漕運總督的張之萬作為慈禧太后的欽差大臣赴南京徹查此案。這趟差事的水太深,而且旋渦重重,張之萬與時任江寧將軍的魁玉自然知道這一點。於是在數月後呈給慈禧太后的案情奏報中,一會說是兇手受人指使,一會又說兇手是出於私怨,總之前後矛盾非常混亂,案件根本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此時的慈禧太后才意識到,兩江當下的情形要遠比她想像的複雜,別人恐怕無法收拾這個殘局,為了兩江的穩定和大清的太平,恐怕只有讓曾國藩回去這一條路可以選擇了。於是就調曾國藩回兩江任總督並徹查此案,另派素有「鐵面無私」之稱的刑部尚書鄭敦謹作為自己的欽差大臣,與曾國藩一起去監督、複查此案。

慈禧太后像

雙方博弈進行到了這個地步,可以說曾國藩又重新掌握了主動權。曾國藩先是推辭上任,後來又慢吞吞地動身赴任,至於查辦「刺馬案」的進度和效率那就更不用說了。

在久拖之後,很少就案情發言的曾國藩終於給了欽差大臣刑部尚書鄭敦謹一句建議,「這個案子,就照著初審的意見辦吧!」。鄭敦謹是帶著慈禧太后「穩定兩江」的授意來的,當然明白再追查下去對彼此都沒有好處,於是就同意了曾國藩這個高深莫測的「建議」。

最後將兇手張汶祥凌遲處死,把心挖出來去祭奠馬新貽。據說此案後鄭敦謹閉門謝客,後來並未回京復旨,就以生病為由向慈禧太后請辭,之後再也沒有踏足官場。

《投名狀》劇照

曾國藩最終贏了,他用一樁「刺馬案」徹底扭轉了君臣之間博弈的態勢,奪回了兩江領地並達到了自保的目的。直到最後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刺馬案」與曾國藩有關,慈禧太后的種種猜測終究停留在了猜測的層面。

曾國藩再一次上任兩江總督的十五個月後病逝於任上,之後的幾任兩江總督都是由從湘軍出來的人擔任,其他的人再也不敢染指兩江。清廷給予了馬新貽極高的哀榮,慈禧太后也不再過問此事,「刺馬案」的真相最後無疾而終。

相關焦點

  •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背後的較量
    離我們遠的,譬如《山海經》及其種種,離我們近些的,便以"清末四大奇案"為最。而這四樁奇案中的"刺馬案",看似只是樁真相撲朔迷離的刺殺,卻牽扯進了我們熟知的兩位清末名人——曾國藩和慈禧太后。
  • 清末奇案「刺馬案」,究竟是不是奪妻之恨,為何成慈禧心中的痛?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1期:前面我們講到了翁同龢的聞名天下之舉,也就是清末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跟小白菜案的告破。
  • 清末奇案「刺馬案」,到底是不是奪妻之恨,為什麼會成慈禧心中的痛?
    前面我們講到了翁同龢的聞名天下之舉,也就是清末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跟小白菜案的告破。 可以說,此舉非常符合慈禧太后的心意,也為翁同龢走進大清權力中樞奠定了基礎。但實際上,楊乃武和小白菜案,並非是個案,其實是另一樁清末奇案「刺馬案」的延續。
  • 清末奇案「刺馬」背後的官場大戲
    話說離我們不過百年晚清「四大奇案」,居首的是「刺馬」一案。1973年,邵氏出品了電影《刺馬》,導演張徹,編劇張徹、倪匡,容貌嬌好風華正茂的「CP組合」狄龍、姜大衛出演。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刺馬」故事,交織了權欲美色,講述了義薄雲天與背信棄義的二次元對立,符合民間對俠義故事的追捧情緒,群眾基礎好,收視票房都不錯。但是,我們今天拋開這些戲說,無關風月,走進事件本身,此事真正是一出官場大戲,絕對稱得上奇案之首。
  •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險些動搖國本,為何慈禧不敢處置真兇?
    由於案犯張汶祥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含糊其辭,清廷曾一天連下四道諭旨,前後審案官員多達五十餘人,長達半年之久不能結案。次年十月,張汶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馬靈。於是各種傳言風聞迭起,飛短流長,更使得案情撲朔迷離,所以後人將之列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與其同為四大奇案的還有"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案"和 "太原案"。
  • 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刺馬案的謎團
    這就是被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 關於張汶祥刺殺馬新貽的原因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下刺馬案發生時的時代背景。 刺馬案發生三天後,清廷派江寧將軍魁玉會同藩臺梅啟照等人審訊刺客張汶祥,後來又加派了漕運總督張之洞兄長
  • 《刺馬》:晚清第一大奇案
    但小編在看完這部電影後覺得:7.2分於它而言,還是低了!這部電影,翻拍自1973年香港名導張徹執導的邵氏電影《刺馬》。這兩部作品雖然在情節上存在較大差異,但都是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為原型的。那麼,「刺馬」案究竟為何爆發?它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政治鬥爭?
  • 清末四大奇案之太原奇案:一起離奇的命案
    太原奇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也是清末四大奇案中最撲朔迷離、曲折離奇的一件案子。老父嫌貧悔婚,小姐痴情貞烈,縣令糊塗判案,案情一環套一環、機緣巧合令人驚嘆,稱得上奇中奇、案中案。這一奇案也因此在坊間流傳,歷久不衰,後世不斷有書籍及電影劇作出現。  古井驚現光頭男屍  太原奇案發生在大清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40年。地點是山西太原的陽曲縣。  這是1840年春天的一個早上,陽曲縣的一個小山村。
  •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更像是太平天國的倖存者們為曾國藩下的套
    清末四大奇案分別是,刺馬案、楊月樓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和太原奇案。四大奇案中,又以刺馬案最為撲朔迷離,其幕後真相至今仍爭論不休。故事更被搬上大銀幕,改編成多部電影,最為接近的要數《投名狀》。刺馬案發生在同治年間,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客刺殺身亡,消息傳到北京後,滿朝譁然。同治皇帝大為震驚,連發四道加急密旨,要求不得大事化小,務必揪出幕後主使。
  • 詳解清朝四大冤案,真相到底如何?
    特別是在同治、光緒之交,慈禧垂簾聽政時,朝中紊亂,生靈塗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張汶祥刺馬案最為震驚,後人稱之為清末四大奇案。從中就可以看出當時清朝的黑暗和百姓的無奈!
  • 150年前清朝「刺馬案」告破:電影《投名狀》暗示boss另有其人
    清朝歷史上最多設立過9位總督共理地方事務,分別是直隸、兩江、湖廣、兩廣、閩浙、四川、陝甘、雲貴,以及清末後增設的東三省總督。其中又以直隸總督權力最大,居於總督之首;而兩江總督,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兼治南京。晚清時期兩江總督又兼任南洋大臣,權勢僅次於直隸總督。如果說前者管人管事,那麼後者則是名副其實的管錢管糧。說白了無論直隸總督,還是兩江總督都是西太后的親信。
  • 晚清四大奇案「刺馬案」背後的博弈:成年人之間,果然只唯「利益...
    儘管曾國藩無意謀反,但卻開創了中國近代軍閥之先例。因此湘軍勢力對馬新貽恨之入骨。 · 上任兩年後的一天,馬新貽在一次從校場閱兵結束後,竟然在重重護衛軍隊的團團簇擁下,被一位自稱為「張文祥」的刺客當場捅死。這就是晚清四大奇案「刺馬案」。
  • 清末「四大奇案」,一曲冤歌傳百年,長伴遺恨說青天?
    同治、光緒之交,慈禧垂簾聽政時,清朝發生無數的奇案和冤案,其中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張文祥刺馬案最為震驚,後人稱之為清末四大奇案。楊月樓冤案同治十二年冬楊月樓與一商家女子的姻緣引發了一場官司。楊月樓在金桂園連續演出表現男女之情的梵王宮等劇,廣東香山籍茶商韋姓母女共往連看三天。
  • 《投名狀》中的龐青雲與「刺馬案」中的馬新貽
    他的被刺,比電影劇情卻更加離奇狗血,留下了重重迷霧,「刺馬案」成為清末四大疑案之首。馬新貽(1821年—1870年),字谷山,回族,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因剿滅太平天國、捻軍累立戰功,一路升遷,歷任安徽建平知縣、合肥知縣、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閩浙總督、兩江總督。
  • 從四大晚清奇案談起
    《投名狀》電影改編於晚清四大奇案之刺馬案,講述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年間,一件兄弟鬩牆的奇案。在清朝末年,因為當權者的更替等原因,發生了很多冤案。在這些冤案中,又以刺馬案和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等最為出名,合稱為清末四大奇案。那麼清末四大奇案是哪些呢?這些冤案背後又有哪些寓意呢?何為刺馬?刺倒是刺殺的意思,而馬是指的一個人。
  • 清末四大奇案之二:楊月樓案
    關於清末四大奇案,很多朋友都說感興趣,那今天我們接著上回,說說第二個案子:楊月樓案,也有人稱之為:名伶楊月樓冤案。
  • 清末4大奇案之一,楊乃武小白菜冤案,慈禧為何替他們鳴冤昭雪?
    當時主審案件的官員對於這些案件很難秉公辦理,因為他們眼中只看到了自己的私利,所以對於不少蒙冤的百姓來說,當時的天是黑色的,還是不會天亮的那種,當然當時也不乏剛正不阿的清官,只是太少了。 在那些冤假錯案中,有四件極為複雜,審理過程也相當曲折的案件,最為轟動,又被稱之為清末四大奇案。
  • 清朝末年的「太原奇案」是怎麼回事兒?
    有人誤把太原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楊月樓案、張文祥刺馬案並列為「清朝四大奇案」。其實不是這樣的,「清朝四大奇案」指的是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楊月樓案、張文祥刺馬案和淮安奇案。太原奇案沒能列入其中,是因為它本身是虛構的,並不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案件,而「清朝四大奇案」卻全部都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案件。太原奇案是很有名的一個晉劇。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只要注意一下,劇中奇遇、巧合是如此層出不窮,就知道其必有偽。
  • 清末四大奇案之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梳理:遠不是伸冤這麼簡單
    一個打工者的死亡案件,竟然牽連了浙江官場100多名大小官員一是因為上海《申報》的介入宣傳,二是因為慈禧太后正想藉此整頓浙江官場湘系官員。劉錫彤拍著胸脯保證,這案子鐵證如山,自己辦了一輩子的案,絕不會草菅人命。案卷進一步上報都察院。伸冤第一步。楊乃武屈打成招關進死牢以後,就開始寫訴狀翻供,乘姐姐和老婆探監時交給她們。楊乃武是讀書人出身,發生這樣的案件,學界一片呼聲,紛紛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