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後,曾國藩發了愁。為了消除朝廷對自己的猜忌,裁撤湘軍倒不是難事,可羽翼被剪除,沒了叫板的硬實力,朝廷如果趁機秋後算帳,怎麼辦?
曾國藩飽讀史書,當然知道歷朝歷代,強臣自斷臂膀也很難換來皇家的仁慈,只有死人才會讓他們徹底放心。更何況,對於慈禧的手腕,曾國藩更是門兒清。
01
同治五年,放著年富力強的李鴻章不用,慈禧強令曾國藩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師剿捻,曾國藩剛剛穩定大局,慈禧立即換上李鴻章來摘桃子。
慈禧的意圖很明顯,一是要動一動曾國藩兩江總督的座基,二是要動一動曾李師徒二人的關係。
緊接著在同治七年,慈禧以剿捻功成為藉口,讓曾國藩北上接任了直隸總督一職,給曾國藩來了個明升暗降,然後就出了殺招,讓跟八桿子打不著的馬新貽接了曾國藩的兩江總督。
不知道馬新貽是否得到慈禧密旨,此去江南,要查清洪逆「聖庫」財物的真實情況,反正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有這麼回事,因為慈禧不可能忘了天京城破後湘軍的大肆搶掠。
可以說,曾國藩奉旨北上,表面上是榮耀,實質卻是兇險。
02
慈禧見到曾國藩也不拖泥帶水,除了必要的寒暄外,她只問三件事:江南撤勇、湘軍將領、直隸練兵。
慈禧一邊要地盤,一邊找麻煩,這手腕夠老道。
曾國藩見力化力,隨曲就伸,反正是不和你慈禧頂著幹,你說啥就是啥,讓慈禧的每一招都落不到實處,
慈禧一招不成,緊接著又給了曾國藩一刀,她借著天津教案把曾國藩搞了個裡外不是人,西洋人嫌曾國藩辦事不力,國人罵曾國藩奴顏卑膝。
挨了天津教案這一刀後,曾國藩幾乎名譽掃地,這對曾國藩是個危險信號,歷代皇家收拾權臣都是這樣,先是潑汙水,一旦動了殺機時,叫你有口難言。
03
曾國藩心裡很明白,他如果再不出手反制,他就會成為朝廷的菜,想啥時候吃就啥時候吃,看心情。
這時候就發生了晚清有名的刺馬案,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名刺客一刀捅死了。
刺馬案發生的時間是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八月三十日,曾國藩接到上諭,慈禧命他重任兩江總督,前往江寧查辦此案。
接旨後的曾國藩以自己病軀無法承受為由,請辭了慈禧的任命。幾日之後,慈禧又是一道上諭,意思是只要你曾國藩還有口氣喘看,就得去把這事辦了。
先前是調虎離山,現如今是「請」虎歸山,意味深長!
04
刺馬案並不複雜,一個叫張汶祥的人殺了馬新貽,人沒跑,束手就擒。關於張汶祥殺馬新貽的原因,社會上有各種說法,有的人說是背信棄義,欺朋友妻,也有的人說是馬新貽原本就是混進朝廷的奸細,還有的人說是馬新貽肆意打擊湘軍遣散將領,不給人活路。
總之,殺人的是義士,被殺的是走狗,是惡人。這事兒造成了一個結果,被遣散的和沒有被遣散的湘軍各路人馬騷動不安。
這結果是誰不想看到的?當然是朝廷。
這事兒的幕後主使的嫌疑最大?當然是曾國藩。
從事後看,這事兒誰的收益最大?還是曾國藩。
05
曾國藩在接到第二道上諭後,還是沒有立刻就動身的意思。
慈禧只好召見曾國藩,兩人的對話平淡的不能再平淡,平靜的不能再平靜。
慈禧問曾國藩,馬新貽這事難道不奇怪?(你敢說這事與你無關?)
曾國藩回答,這事很奇怪。(反正你不會說破。)
慈禧又說了一句,馬新貽辦事能力很強。(差不多就行了,馬新貽是替罪羊。)
曾國藩緊跟著順了一句,他辦事能力確實很強。(沒辦法,他在錯誤的時間,去了錯誤的地方。)
這簡單幾句話後,這場君臣間的博弈就算結束了,曾國藩贏了。這幾句話後邊的深意,大家自己品味。
後來,曾國藩磨磨蹭蹭地回到自己的地盤。
06
曾國藩在處理這個刺馬案時,不管是慈禧派來的刑部尚書鄭敦謹,還是就在江寧地方上的的幾員大吏,全都很配合地迴避了。
案子最後是這樣結的,張汶祥乃漏網長毛,與馬新貽既有仇,後來又受海盜收買,所以拼死行刺馬新貽。判張汶祥擬凌遲處死。
至此,兩江之地再無人敢輕易染指。
這套《曾國藩》,用生動的故事書寫史實,講述了曾國藩六十年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值得一讀,更值得收藏。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點擊下方連結了解祥情。
價格也不貴,這是三本的價格哦,也就是一頓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