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與慈禧的博弈不顯山不露水,《刺馬案》中的馬新貽是替死鬼

2020-12-28 聽雪之無聲

湘軍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後,曾國藩發了愁。為了消除朝廷對自己的猜忌,裁撤湘軍倒不是難事,可羽翼被剪除,沒了叫板的硬實力,朝廷如果趁機秋後算帳,怎麼辦?

曾國藩飽讀史書,當然知道歷朝歷代,強臣自斷臂膀也很難換來皇家的仁慈,只有死人才會讓他們徹底放心。更何況,對於慈禧的手腕,曾國藩更是門兒清。

01

同治五年,放著年富力強的李鴻章不用,慈禧強令曾國藩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師剿捻,曾國藩剛剛穩定大局,慈禧立即換上李鴻章來摘桃子。

慈禧的意圖很明顯,一是要動一動曾國藩兩江總督的座基,二是要動一動曾李師徒二人的關係。

緊接著在同治七年,慈禧以剿捻功成為藉口,讓曾國藩北上接任了直隸總督一職,給曾國藩來了個明升暗降,然後就出了殺招,讓跟八桿子打不著的馬新貽接了曾國藩的兩江總督。

不知道馬新貽是否得到慈禧密旨,此去江南,要查清洪逆「聖庫」財物的真實情況,反正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有這麼回事,因為慈禧不可能忘了天京城破後湘軍的大肆搶掠。

可以說,曾國藩奉旨北上,表面上是榮耀,實質卻是兇險。

02

慈禧見到曾國藩也不拖泥帶水,除了必要的寒暄外,她只問三件事:江南撤勇、湘軍將領、直隸練兵。

慈禧一邊要地盤,一邊找麻煩,這手腕夠老道。

曾國藩見力化力,隨曲就伸,反正是不和你慈禧頂著幹,你說啥就是啥,讓慈禧的每一招都落不到實處,

慈禧一招不成,緊接著又給了曾國藩一刀,她借著天津教案把曾國藩搞了個裡外不是人,西洋人嫌曾國藩辦事不力,國人罵曾國藩奴顏卑膝。

挨了天津教案這一刀後,曾國藩幾乎名譽掃地,這對曾國藩是個危險信號,歷代皇家收拾權臣都是這樣,先是潑汙水,一旦動了殺機時,叫你有口難言。

03

曾國藩心裡很明白,他如果再不出手反制,他就會成為朝廷的菜,想啥時候吃就啥時候吃,看心情。

這時候就發生了晚清有名的刺馬案,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名刺客一刀捅死了。

刺馬案發生的時間是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八月三十日,曾國藩接到上諭,慈禧命他重任兩江總督,前往江寧查辦此案。

接旨後的曾國藩以自己病軀無法承受為由,請辭了慈禧的任命。幾日之後,慈禧又是一道上諭,意思是只要你曾國藩還有口氣喘看,就得去把這事辦了。

先前是調虎離山,現如今是「請」虎歸山,意味深長!

04

刺馬案並不複雜,一個叫張汶祥的人殺了馬新貽,人沒跑,束手就擒。關於張汶祥殺馬新貽的原因,社會上有各種說法,有的人說是背信棄義,欺朋友妻,也有的人說是馬新貽原本就是混進朝廷的奸細,還有的人說是馬新貽肆意打擊湘軍遣散將領,不給人活路。

總之,殺人的是義士,被殺的是走狗,是惡人。這事兒造成了一個結果,被遣散的和沒有被遣散的湘軍各路人馬騷動不安。

這結果是誰不想看到的?當然是朝廷。

這事兒的幕後主使的嫌疑最大?當然是曾國藩。

從事後看,這事兒誰的收益最大?還是曾國藩。

05

曾國藩在接到第二道上諭後,還是沒有立刻就動身的意思。

慈禧只好召見曾國藩,兩人的對話平淡的不能再平淡,平靜的不能再平靜。

慈禧問曾國藩,馬新貽這事難道不奇怪?(你敢說這事與你無關?)

曾國藩回答,這事很奇怪。(反正你不會說破。)

慈禧又說了一句,馬新貽辦事能力很強。(差不多就行了,馬新貽是替罪羊。)

曾國藩緊跟著順了一句,他辦事能力確實很強。(沒辦法,他在錯誤的時間,去了錯誤的地方。)

這簡單幾句話後,這場君臣間的博弈就算結束了,曾國藩贏了。這幾句話後邊的深意,大家自己品味。

後來,曾國藩磨磨蹭蹭地回到自己的地盤。

06

曾國藩在處理這個刺馬案時,不管是慈禧派來的刑部尚書鄭敦謹,還是就在江寧地方上的的幾員大吏,全都很配合地迴避了。

案子最後是這樣結的,張汶祥乃漏網長毛,與馬新貽既有仇,後來又受海盜收買,所以拼死行刺馬新貽。判張汶祥擬凌遲處死。

至此,兩江之地再無人敢輕易染指。

這套《曾國藩》,用生動的故事書寫史實,講述了曾國藩六十年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值得一讀,更值得收藏。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點擊下方連結了解祥情。

價格也不貴,這是三本的價格哦,也就是一頓飯錢。

相關焦點

  • 慈禧和曾國藩的最後一次較量|刺馬案,不可一世的慈禧吃了啞巴虧
    讓人不解的是,刺客張文祥行刺後並未逃走,而是主動就範,口中還不停喊叫:「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伴隨著案情的撲朔迷離,大清帝國兩位重量級人物,慈禧和曾國藩的最終對決也隨之展開。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真的只是個人行為,而沒有幕後主使?
  •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更像是太平天國的倖存者們為曾國藩下的套
    清末四大奇案分別是,刺馬案、楊月樓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和太原奇案。四大奇案中,又以刺馬案最為撲朔迷離,其幕後真相至今仍爭論不休。故事更被搬上大銀幕,改編成多部電影,最為接近的要數《投名狀》。刺馬案發生在同治年間,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客刺殺身亡,消息傳到北京後,滿朝譁然。同治皇帝大為震驚,連發四道加急密旨,要求不得大事化小,務必揪出幕後主使。
  • 光天化日刺殺封疆大吏,驚動了慈禧,官方說是個人報復,你信嗎?
    《投名狀》劇照但是,按照清末作家徐珂的《清稗類鈔》中的說法,這個案件似乎還有另一個版本。馬新貽曾被身為捻軍的張汶祥俘虜過,張汶祥打算投靠清廷,便放了馬,然後跟朋友曹二虎與馬新貽義結金蘭,並率眾投靠了馬新貽,成立山字營。在屢立戰功後,馬新貽平步青雲,但與張汶祥、曹二虎兩兄弟逐漸產生隔閡,還想霸佔曹二虎的老婆,就設計殺了曹二虎。
  • 慈禧和曾國藩之間,馬新貽是如何選擇的
    曾國藩、曾國荃這兩兄弟在兩江地區那可是一呼萬應,沒人不給面子。他們儼然成了兩江地區的土皇帝,換你你願意走嗎? 慈禧太后這臉色是越來越難看了,每次曾國藩進京都有點難以自處的意思。他似乎明白了太后的意思,所以果斷辭去了兩江總督的職務。
  • 兩江總督白日被刺,朝廷兩派欽差追查真兇,刺馬案主謀會是誰呢?
    馬新貽,慈禧太后當時倚重的心腹大臣。可以說,馬新貽當時的地位,就跟曾國藩不相上下。 那麼,《投名狀》和《刺馬案》有什麼關聯呢?《刺馬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時間回到一百多年前,電影《投名狀》中,那天的馬新貽躊躇滿志的走出官衙,卻不料要為二哥報仇的三弟正在外面等他。一番打鬥,三弟終於一刀刺中老大腹部,馬新貽當場斃命。事實真是這樣嗎?
  • 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慈禧與曾國藩的巔峰對決:刺馬案
    朝廷既然想用此事大做文章,得不出好結果,朝廷自然不會滿意。 張之萬何許人也?張之萬是張之洞得哥哥,河北南皮人,慈禧太后得鐵桿支持者,在辛酉政變中就支持了慈禧太后,還得到過醇親王的推薦。更重要的是,張之萬既非湘軍,亦非淮軍,只是效忠慈禧。 既然魁玉不給力,張之萬被朝廷賦予重任,一定要把幕後黑手查出來,得到朝廷想要的答案。
  • 清朝四大疑案之刺馬案
    說起馬新貽很少有人知道,但在清末也是狠人一個,排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之後,同時期的猛人太多掩蓋了他的光芒。 馬新貽山東菏澤人,26歲就考中進士,被朝廷委派到安徽當縣令,剛上任就趕上太平天國運動,安徽又處於南北交界地帶,立刻成為太平軍和清軍拉鋸的戰場。
  • 《投名狀》中的龐青雲與「刺馬案」中的馬新貽
    先不說龐的要求合不合理,作為收復南京的功臣,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提出來無異於脅迫慈禧太后,而且龐青雲讓太后割肉而將愛民的好名聲留給自己,這很不明智。其次,出現時總是位居中間的狄大人,是三位大人中地位最高的,也是太后的心腹。龐青雲不應該面對狄大人的拉攏展現出一副高冷的樣子,不為所動。「南京是歸你了,姜大人是氣得臥病南方,何魁又蠢蠢欲動,龐大人,你鎮得住嗎?」
  • 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政治博弈遠大於案件真相本身
    據記載,當時的經過是這樣的: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閱兵完畢後,正在一大群護衛的簇擁下,步行返回總督衙門的過程中。突然,在周圍密密麻麻的看熱鬧的人群中衝出來一個人,立即跪倒在馬新貽的面前,操著濃重的馬新貽老家山東菏澤口音大喊:「大帥,我冤枉!」隨後立即雙手高舉一封書信。
  • 《投名狀》背後的真實大案-刺馬案背後的博弈
    同時,把馬新貽抬回上房,尋醫急救。很快,將軍魁玉、署理藩司孫衣言、臬司梅啟照以及學政殷兆鏞等人,趕到督署。只見馬新貽無法說話,僅剩一口氣。醫生來了之後,看到已刺中要害,都搖搖頭。等到次日中午,馬新貽死了。 這就是轟動晚清朝野的「刺馬案」。
  • 《投名狀》男主角,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前,在南京都幹了什麼?
    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檢閱歸途中,被刺客張文祥殺害。原本民刺官也不是什麼少見的事,偏偏此案終成清末四大疑案之一,百餘年來為人津津樂道。江南幾乎要成了曾國藩的小封國,這種情況慈禧太后當然不願意看到。 更重要的是,在攻下太平天國的大本營南京城後,慈禧聽說太平天國「聖庫」內有1800萬兩白銀,她滿心以為曾國藩能把一車車金銀押解北京,得到的回饋卻是:一把火燒沒了……老太太估計氣得臉都綠了。
  •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險些動搖國本,為何慈禧不敢處置真兇?
    慈禧太后驚奇地問道:"這事豈不甚奇?" 曾國藩誠惶誠恐地回答:"此事甚奇。" 李鴻章也曾表示:"谷山近事奇絕,亦向來所無。" 由於案犯張汶祥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含糊其辭,清廷曾一天連下四道諭旨,前後審案官員多達五十餘人,長達半年之久不能結案。
  • 這部改編自清末第一大奇案的大片,不應該被低估
    這部改編自清末第一大奇案刺馬案,並由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大片,在2007年上映時被嚴重低估。龐青雲的原型為馬新貽,於安徽當差,在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攻破南京後,慈禧太后將其調任直隸總督,而把馬新貽空降為兩江總督。這一舉動很明顯在牽制朝中的各大勢力,馬新貽又是朝廷的忠臣,不依附於任何團體,可為慈禧一用。
  • 清末奇案「刺馬案」,究竟是不是奪妻之恨,為何成慈禧心中的痛?
    「刺馬案」的奇,是多方面的:馬新貽是兩江總督,被刺時身邊有很多警衛,為什麼會讓單槍匹馬的張汶祥成功?整個案件看起來很簡單,為什麼審理的過程一波三折,拖延許久,朝廷一再派人前去?為什麼張汶祥一口咬定沒有指使人,但還點名要曾國藩前來審理才肯說真相?
  • 清末奇案「刺馬案」,到底是不是奪妻之恨,為什麼會成慈禧心中的痛?
    「刺馬案」指的是清末有一刺客,名叫張汶祥,在1870年,也就是同治九年,刺殺了兩江總督馬新貽,清朝廷為之震怒。 翻遍中外歷史,凡是名人被刺殺的事件,基本都涉及到利益之爭或者是黨派之爭,當然也不排除個人恩怨。但每次被刺殺事件的背後,都隱藏著種種謎團,比如費禕、李純、宋教仁被刺,國外的還有林肯啊,凱撒啊,馬丁啊等等。
  • 兩江總督光天化日被殺,慈禧下令嚴查,審案大臣:再查大清就完了
    《二十年目擊怪狀》一書中有云:「上海的地方,無奇不奇,要是能在那裡多盤桓幾天,消息就更多了。」常言道,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這句話就是從這篇記載中引申出來的,意思就是要告訴我們,大千世界萬物皆有可能發生,不需要為罕見的事感到驚訝。
  • 晚清四大奇案「刺馬案」背後的博弈:成年人之間,果然只唯「利益...
    此後,以湘軍出身的總督、巡撫為首,他們開始控制地方的軍隊、財政和人事任免等行政大權,逐漸形成了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局面。儘管曾國藩無意謀反,但卻開創了中國近代軍閥之先例。 · 慈禧故意將曾國藩從兩江總督改任直隸總督,目的就是將曾國藩從他的大本營江南地區,調到北方、方便清廷就近控制。隨後又將原本作為曾國藩下屬的浙江巡撫馬新貽,提拔成為兩江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