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的寶劍,大家一定會想到小說裡的倚天劍、金蛇劍、青釭劍和幹將莫邪等等。其實,比起這些神乎其神的虛構寶劍,我國一些真實存在的古劍也獨領風騷。譬如上世紀60年代,湖北荊門漳河地區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時隔2000多年還依然吹發可斷,無不代表了我國古代青銅冶煉技術的最高水平。
同樣還有東周玉劍,這是我國出土的唯一一把純玉劍,通長33.6釐米,款5.1釐米。雖然沒有越王勾踐劍那般鋒利,沒有實戰功能,僅是一把禮器。但其通體都是由上好的純玉打造,奢華程度令人嘆為觀止,也稱得上是劍中極品了。
而要說我國這些真實存在的古代寶劍裡,最有代表性的「絕世寶劍」,還得是目前流失海外的櫑具劍。這把劍來自公元前3世紀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遺憾的是,在近代百年動蕩中,這把寶劍不幸流失海外,如今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為何說這把劍「逆天」呢?原來,相比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西漢時期的鑄劍工藝已經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伴隨鐵製品冶煉工藝的成熟,西漢時期的青銅劍已經不多了,基本上都是鐵劍。
雖然鐵劍在韌性和質量這一塊遠遠甩開此前的青銅劍,但由於鐵這種金屬太過活躍,鏽蝕速度遠比青銅劍快得多。因此,目前傳世的西漢鐵劍數量奇少,即便有幸保存下來,譬如上海博物館的玉具劍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駁犀具劍,也都腐蝕得不成樣子。
而櫑具劍卻是個例外,同樣是西漢鐵劍,卻至今保存得相當完好。尤其是劍鞘和劍柄,幾乎都完美無缺,其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漢代鐵劍。
之所以能2000多年不鏽,跟櫑具劍的劍身鍛造不無關係。漢朝的班固曾在書中介紹過櫑具劍的工藝,說是鑄造之時需要將生鐵反覆加熱,鍛打成百上千次才算完滿。這種「千錘百鍊」的手藝,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成本和精力。即便是一位鑄劍大師,一生最多也就打造3把。
遺憾的是,漢朝滅亡後,櫑具劍的製作工藝也徹底失傳。由於當時根本就沒有幾把,其也成了歷朝歷代各大權貴爭奪的對象,跟小說中的倚天劍簡直如出一轍。而2000年風雲變幻,如今櫑具劍的存世數量更加稀少,目前發現的,僅只有大英博物館那一把。
這把櫑具劍原本被清廷收藏於圓明園中,可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無情掠奪。如今,其也成了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英國至今拒絕歸還,著實讓國人唏噓。
而這把劍對歷史學家的意義不言而喻,倘若能要回來,失傳2000多年的櫑具劍製作工藝,或許將被現代科技重新復原。其「逆天」的價值和意義,可見一斑。
當然,我國政府多年來也在積極追回這些海外文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人一定能在自家門口的博物館,看到這把「逆天」的神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