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真相」別過早告訴孩子,你長大就會明白,是做父母的苦心

2020-11-19 騰訊網

人生漫漫長路,每一天每個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會成為今後生活的節點,比如婚姻的破裂,親人的失去、意外的飛來橫禍等。

於成年人而言,他們有足夠的思維和人生經驗去消化這些生理和情感的痛苦,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有些事情之於他們,往往是無法做到自我消解的。

並且有可能會給他們帶去童年、心理、人生陰影,因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事實真相」,還是不要讓孩子過早知道的好。

不得已分開離異

「去年官方數據顯示,全國婚姻登記機關共辦理的離婚登記為415.4萬對,而結婚登記為947.1萬對。」

從這個數據中國可以看出,離婚人數將近達到結婚人數的一半。

經營婚姻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如今社會發展趨勢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會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離婚,比如出軌、家暴、夫妻雙方沒有感情等。

於大人而言,離婚這件事雖然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但是他們知道如何去化解,但對於孩子來說,面對父母離婚的事實,他們會很難接受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幸福美滿的家庭是他們建立起安全感、幸福感、婚姻觀、愛情觀等的重要環境,而父母的離婚,只會讓他們失去這些東西,從而對他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所以,如果夫妻雙方選擇了離婚,儘量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去告訴他們,可以等到他們稍微長大了之後,有了自己的思想、認知等之後,告訴他們。

這樣他們才會明白,即使父母離婚了,但是也不代表他們不愛自己,他們依然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只是換了個地方愛自己而已。

死亡話題

要不要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是如今一個比較有爭議的教育理念。

涉及到生死的話題,大人們在談論之時,往往都自動帶有傷感、痛苦的色彩,尤其是跟自己有關的死亡事件。

那麼該不該給孩子說死亡的話題呢?從孩子健康的身心發展角度考慮,儘量不要主動給他們談論這個話題,除非他們自己提起。

如果他們提起之後,對於年齡還比較小的孩子,可以採用比較溫暖、幽默的方式回答。

比如《阿甘正傳》中,小時候的阿甘問媽媽爸爸去哪了,他的媽媽告訴他,爸爸去度假了。

「《尋夢環遊記》中這樣描述死亡:當每一個人故去,如果活著的人沒有把他遺忘,就會繼續在另一個世界裡生活著。」

父母與其告訴孩子直白的生死概念,不如讓他們明白生死的意義,這樣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死亡教育。

親生血緣

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姑娘因為小時候不小心知道自己不是爸爸媽媽親生的之後,她的性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知道自己不是親生的之後,什麼吃的、穿的、玩的……既不敢跟自己的姐姐、弟弟爭,又不敢主動問父母要,性格開始變得畏縮、被動、沉默、自卑、敏感等。

而之前她是多麼的陽光、可愛、自信,就因為「非親生血緣」,可以說直接的改變了她今後的人生。

對於孩子來說,別看他們年齡小,但是他們知道親生和非親生的概念,所以讓他們知道血緣真相之後,對他們的影響是需要一生去治癒的。

還不如等到他們長大之後,理解了人類的情感並非只有血緣才能維持,這時告訴他們,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傷害孩子的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父母、朋友等中不會發生一些對孩子心靈有傷害的事情,比如家裡突然背負上了巨債、親人生了重病等。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知道之後,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嚴重的成長負擔,因此,最好是不要太早告訴他們。

「你長大就會明白」是做父母的苦心

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份子,對於家庭中發生中的大小事擁有知情權,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家庭中發生的所有事情,在他們很小的時候,都適合知道。

孩子為什麼是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心理、思想、精神等沒有形成完善的系統,所以,對於某些事情,往往會超出他們能夠接受的範圍

一旦超出範圍,他們的性格、行為習慣、是非觀念、心理狀況等都會發生一些列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大多是負面的。

有些事情確實會對他們的身心、今後的成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天底下的父母都深知這一點,不得不說「你長大就會明白」這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良苦用心。

【今日寄語】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些事實真相,父母不應該太早去告知他們,可以等到他們長大之後,委婉的告知,而作為已經懂事的孩子,也會給予理解的態度。

相關焦點

  • 離鄉打拼才懂父母苦心
    在《北美留學生日報》主編林國宇看來,家長讓孩子留學,目的無非是學學英語、長長見識、拿個文憑,或是為了日後移民方便。對於柏伊這樣的家庭來說,父母決定讓孩子出國念書,不啻為一種投資,說句玩笑話,過年時的「盤問」更像是調查,「他們得看看在你身上花的錢是不是打水漂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你還是不要拿著剛在國外買的包包招搖過市了,以免讓他們覺得你去「敗家」了。
  • 小時候越善良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被社會傷害,真相很傷人
    作為父母,我們從小就教會孩子要善良,要幫助他人,要做一個對他人有用的人,可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卻不幸福。朋友家孩子是前年畢業的,對待工作很努力,對朋友也很友善,從來不會和人紅臉。但這樣一個實誠、憨厚的孩子,在公司卻一點都不受待見。公司的同事,包括一些領導,都對他有些意見。不僅如此,他也覺得自己在公司受到針對,所以情緒上很失落。
  • 愛哭的孩子與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區別竟這麼大,父母別不當回事
    哭,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常見的表情,而很多對於不會表達自己意思的孩子,也常常用哭來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很多孩子卻常常用哭來解決問題,有些時候家長不給他們買東西,他們就用過來解決;有些時候家長不給他們看電視,他們也會哭來解決。但是,哭真的會解決問題嗎?
  • 如何與孩子談錢?有財商的父母這樣做
    這時,孩子的壓歲錢到底是交給父母打理還是給孩子自己打理,是每年都會拿出來進行討論的主題。我們小時候,錢基本上都上交父母了,可能是因為太單純了吧,信了父母「替我們保管」的承諾,結果都「充公」了。如今許多80後、90後的父母因為受教育及成長環境的差異,有些人會傾向於把壓歲錢或是一部分壓歲錢交給孩子自由支配,以達到培養孩子財商的目的。
  • 別羨慕!過早易笨!娃說話認字記住5點
    相信不少寶爸媽都有同樣的困惑,同是年齡相仿的孩子,別人家娃早就咿呀學語了,自家娃卻還不會說話?到底怎麼回事兒呢?。教娃學說話,千萬別這麼做!面對不願開口說話的寶寶,家長總是說:寶寶就是內向,長大點就會說話了!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內核。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
  • 父母養育孩子長大,孩子引領父母成長
    聽了這句,心頭為之一震,仿佛被什麼東西扎中。仔細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只見媽媽身上背著孩子的書包,手裡擰著自己的包,拿著手機,動作有些緩慢。孩子只是站在旁邊,既不知道幫媽媽拿包,也沒有扶好欄杆。司機剛一啟動,車上的人隨著慣性,往後一倒,孩子的頭,正好碰到了車裡的扶手上。大概有些疼,孩子哭了起來。
  • 《小謝爾頓》告訴你,會關愛孩子的父母是這樣的
    「孩子,我知道你工作很辛苦,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我不會回到家裡拿你出氣,所以我理解你經歷的事情。」這既體現了父親深沉的愛,又讓小謝爾頓明白:有些事情只有自己去做了,才能感同身受,體會什麼是生活,理解父母的不易。
  • 孩子長大了像誰?遺傳學告訴你9個真相!
    準爸爸和準媽媽,在孕期總是會有對未來寶寶的諸多想像,孩子長大了會像誰?是白是黑?是高是矮?大眼睛還是小眼睛?
  • 孩子小時候很萌,長大後顏值下降,孩子變醜的原因父母要了解
    關註明星的朋友會發現一個現象,有些明星小時候長得特別好看,但是長大以後就顏值不再,不再是人們喜歡的樣子了。在我們周圍也不乏這樣的孩子,小時候肉乎乎很可愛,長大後顏值直線下降。這是為什麼呢?不是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嗎?這是有原因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越長越好看,如果不注意打理,反倒會長殘。
  • 別對再對孩子說,你的痘痘長大後就會好了!
    青春期長痘,估計不少人都聽媽媽講過,就是「臉上的痘痘在長大之後,或者說到了上班的年紀,就會自然消失!」對於這個神奇的預判,媽媽給的答案多數是「大家都這樣」。這也是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都認為,青春痘到了一定年紀,具體就是到了上班年紀,痘痘就會自然消失。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家長因此對孩子的青春痘有所忽視,認為既然會自愈,就可以放任自流。
  • 《頭腦特工隊》:希望孩子永遠快樂是偽命題,別做情緒消除型父母
    3、 給孩子一個宣洩口讓孩子釋放情緒:影片的最後,本想離家出走的萊利回到家中,焦急著在找她的父母並沒有責怪萊利,而是輕聲地詢問她:"怎麼了?"感受到父母關愛的萊利瞬間釋放出自己的情緒,哭著告訴爸爸媽媽:"她想念家鄉了。"而萊利的父母並沒有阻止她的思念,而是尊重她,並告訴她:"我們也想念家鄉了。"釋放了情緒的萊利也逐漸開心起來。
  • 愛說謊的孩子智商更高?早明白這些道理,父母就能少犯很多錯
    但是許多父母有這樣的擔心:孩子這些小就學會了說謊,長大後如果改不掉這個壞習慣該怎麼辦?實際上,父母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必須糾正他們說謊的習慣。如果要糾正這個壞習慣,就得先了解孩子說謊的真正原因,以及他們為什麼說謊。1、缺乏安全感。
  • 有兩件事≠沒教養,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娃長大後可能會給你驚喜
    楠楠看著女兒眼裡噙著淚水,站在那不說話,楠楠正準備開口說話,婆婆小聲說道:「別讓孩子不懂分享,做一些沒教養的事,再說人家是客人。」因此,楠楠便將要說的話憋了回去。有兩件事≠沒教養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或許等娃長大後能給你們驚喜——第一件事:學會拒絕如今很多人都不懂得該如何拒絕別人,導致自己只能默默承受不合理的要求。從而處在一邊受欺負一邊又悔恨自己太膽小的無力感中。
  • 孩子喜歡拿別人東西怎麼辦?別再說他是「偷」,睿智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思想,有時候表達不出來不代表他沒有自己思想,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行為,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不強迫孩子分享,這樣孩子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同時,也會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當孩子拿不屬於自己東西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
  • 孩子有心事不願告訴父母,您的指責與否定,會讓孩子關上心門
    孩子長大了,小心思也越來越多了,如果家長不明白孩子拒絕溝通的原因,以及背後的情緒密碼,那麼孩子的心門就永遠不會對你敞開。生活中,你們有遇到過孩子不願溝通的情況嗎?你們是怎麼打開孩子的心扉呢?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孩子遇到問題時,藏著瞞著,就是不願意告訴父母,這是最令父母頭疼的。
  • 長大不孝順的孩子,從小就愛把「3句話」掛嘴邊,做父母的要重視
    爺爺奶奶又有些不忍心地勸龍龍爸爸。龍龍爸爸絲毫沒心軟,他知道這個毛病如果不趁著孩子小改正過來,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目無尊長,連基本的"孝"都不知道了。老人的"隔輩親"可能是天性,但是放縱孩子犯錯的"溺愛"就不應該了。龍龍爸爸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他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錯誤,並用正確的方法懲罰他,用正確的觀念去教育孩子,那麼,龍龍對老人不敬的錯誤就會被扼殺在搖籃裡了。
  • 我們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我會選擇尊重成長的規律,有智慧地介入,在合適的時機告訴孩子童話的「一部分真相」。我希望他努力、懂得界線感、客觀、善良,我想讓他明白:調皮的同學並不一定是壞孩子,聽話的小朋友也會做錯事,沒有那麼多「天生註定」,有時努力了也可能不盡如人意。
  • 夫妻離婚會毀了孩子?並不是!單親爸媽這樣做,孩子一樣快樂長大
    媽媽又對她說:別擔心,大不了媽媽和你一起擺個小攤,我們母女倆平平安安一起過過小日子就行。後來,晴晴當上了音樂老師,把事業做得紅紅火火的。晴晴常說,想起媽媽說的那兩句話,就會覺得非常安心,感覺什麼都不怕了。父母離婚、家庭分裂,這一切或多或少都會給年幼的孩子帶來一定的壓力。很多孩子在這種重壓下變得不安,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 張韶涵:為什麼有些父母總想撕掉孩子的翅膀
    當然,還有許多,大家一搜就會知道,比如劉德華,梁朝偉,陳曉春,舒淇,孫儷……這樣的家庭,最大特點是:父母沒有站在養育者的位置上,而是把孩子當成了家裡的賺錢工具。按照成長規律,人長大了就獨立了。但在心理上並不是這樣,很多人終生都被父母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