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春風微語,ID:chunfengweiyug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三字經》中的「蘇老泉」究竟是蘇洵還是蘇軾?
我之前參加教研活動時聆聽了南京市教研室徐志偉老師的講座,徐老師提到:「蘇老泉其實不是蘇洵,而是蘇軾。」當時我心頭一震:「這麼說我講錯很多次了?《三字經》不是講『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嗎?此外,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應當也沒提到蘇軾號老泉而非蘇洵,否則我應當有印象!
後來,我翻看《蘇東坡傳》(林語堂著,張振玉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039 頁),找到如下表述:
「正式辦完(蘇洵之妻)喪禮之後,他們在一山坡之下名為「老翁泉」的地方……後來蘇洵也葬埋於此,因為那片地方的名稱,蘇洵通常亦稱為『蘇老泉』。」
可見林語堂先生並未質疑「蘇老泉是蘇洵」的說法,而是沿用此說,且指明「老泉」之號的由來即蘇洵之妻墓地所在。
《三字經》作為蒙學必讀書,其中「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的說法,是「蘇老泉是蘇洵」的觀點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但《三字經》版本多,作者也有爭議,且經過多次增改,很難明辨。直至清末民初,大學者章太炎先生將「蘇老泉,二十七」改為「蘇明允,二十七」,遂成推翻「蘇老泉是蘇洵」的權威觀點。
在我檢索所得文獻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理事王琳祥2006年發表於《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的《「老泉山人」是蘇軾而非蘇洵》一文證據詳盡,論證充實;南開大學文學院張培峰老師2016年發表於《文史知識》的《也談蘇洵的「老泉」之號》則認為蘇洵蘇軾父子二人均有「老泉」之號,這兩篇文章相切相磋,有衝突互駁之處,亦有契合互贊之處,共同釐清了我的諸多困惑。此處,我以王張二文為主要參考文獻,整理並簡述部分例證。
·《宋史卷二百二蘇洵傳》記載:「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其中未見「蘇老泉」的說法;
·蘇洵留下的所有詩文 ,沒有「蘇老泉」之署名;
·蘇洵死後, 歐陽修等百餘人作文哀悼, 無一人稱其為「老泉」;
·梅堯臣《題老人泉寄蘇明允》一詩中「泉上有老人,隱見不可常。蘇子居其間,飲水樂未央」幾句,將蘇洵妻子安葬地「老翁泉」和蘇洵(字明允)聯繫起來,許是後人誤認為「蘇老泉是蘇洵」的依據,清代詩人袁枚和林語堂先生皆如是,但可惜的是,詩中並未直接指出蘇洵號老泉。
以上說法均不能支持「蘇老泉即蘇洵」之說。
·著名詞人葉夢得小蘇軾四十歲,與蘇軾之子蘇過交往甚密,在自己的《石林燕語》中寫道:「蘇子瞻謫黃州,號『東坡居士』,其所居地也。晚又號『老泉山人』,以眉山先塋有老翁泉,故云。」
·蘇軾曾撰寫《上清儲祥宮碑》,其落款有「老泉撰」三字。
·蘇軾《陽羨帖》上印章之印文為「東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另外,蘇軾有一枚「老泉居士」朱文印章並常蓋於畫作之上。
以上說法幾乎均能直接證明蘇老泉即蘇軾。
·《全宋文》中有蒲宗孟《祭老泉先生文》一文,原始出處為宋刻本《老蘇事實》。《祭文》謂:「先生初時,未學弦歌。年二十七,始就琢磨……然後知蜀之褒、雄、相如者為不足貴,而千古之下,自劍以南,獨有先生焉。」此處「老泉先生」顯然指蘇洵。作者蒲宗孟生卒年皆在北宋時期,與蘇軾之間有交往,信而有徵。
·蘇轍的《祭子瞻文》中有「老泉之山,歸骨其傍」的說法,他晚年還留下一篇《卜居賦並引》,其言:「念我先君,昔有遺言:父子相從,歸安老泉。」意思是蘇洵曾有遺言,約定父子三人最終都回歸「老泉」而安身。也許正是這一原因,使蘇軾晚年常思蜀地,並以「老泉」為號,其中蘊含了父子三人之間的盟約,也當有蘇軾對父親的深切懷念。
以上兩處實據證實,蘇洵、蘇軾晚年均取號為「老泉」。
我一共閱讀了13篇文獻及論著,除以上所列,各文獻中亦有其他實據。這些文獻跨越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的時間範圍,其中絕大多數支持「蘇老泉為蘇軾之號」一說。我還檢索了關鍵詞「蘇老泉」,發現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文章以蘇老泉稱蘇洵。
由此可見,「蘇老泉即蘇洵」一說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糾正這一說法,認為「蘇老泉即蘇軾」者,也數見不鮮;更有人認為蘇老泉既是蘇洵之號也是蘇軾之號。總之,基於這些零星的文字,限於自己的學力,我並無給出結論的自信,但這個探究研讀的過程,實在予我良多收穫。至少,今後在課堂上講起蘇軾、蘇洵、蘇老泉這些文學名詞,我可以講得更嚴謹客觀一些。當然,此探究過程亦可分享與學生,權當以行動作出示範,在學生心頭播下質疑之種,為他們打開探索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