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人牙慧│《三字經》中的「蘇老泉」究竟是蘇洵還是蘇軾?

2021-01-08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春風微語,ID:chunfengweiyug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三字經》中的「蘇老泉」究竟是蘇洵還是蘇軾?

我之前參加教研活動時聆聽了南京市教研室徐志偉老師的講座,徐老師提到:「蘇老泉其實不是蘇洵,而是蘇軾。」當時我心頭一震:「這麼說我講錯很多次了?《三字經》不是講『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嗎?此外,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應當也沒提到蘇軾號老泉而非蘇洵,否則我應當有印象!

後來,我翻看《蘇東坡傳》(林語堂著,張振玉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039 頁),找到如下表述:

「正式辦完(蘇洵之妻)喪禮之後,他們在一山坡之下名為「老翁泉」的地方……後來蘇洵也葬埋於此,因為那片地方的名稱,蘇洵通常亦稱為『蘇老泉』。」

可見林語堂先生並未質疑「蘇老泉是蘇洵」的說法,而是沿用此說,且指明「老泉」之號的由來即蘇洵之妻墓地所在。

《三字經》作為蒙學必讀書,其中「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的說法,是「蘇老泉是蘇洵」的觀點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但《三字經》版本多,作者也有爭議,且經過多次增改,很難明辨。直至清末民初,大學者章太炎先生將「蘇老泉,二十七」改為「蘇明允,二十七」,遂成推翻「蘇老泉是蘇洵」的權威觀點。

在我檢索所得文獻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理事王琳祥2006年發表於《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的《「老泉山人」是蘇軾而非蘇洵》一文證據詳盡,論證充實;南開大學文學院張培峰老師2016年發表於《文史知識》的《也談蘇洵的「老泉」之號》則認為蘇洵蘇軾父子二人均有「老泉」之號,這兩篇文章相切相磋,有衝突互駁之處,亦有契合互贊之處,共同釐清了我的諸多困惑。此處,我以王張二文為主要參考文獻,整理並簡述部分例證。

·《宋史卷二百二蘇洵傳》記載:「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其中未見「蘇老泉」的說法;

·蘇洵留下的所有詩文 ,沒有「蘇老泉」之署名;

·蘇洵死後, 歐陽修等百餘人作文哀悼, 無一人稱其為「老泉」;

·梅堯臣《題老人泉寄蘇明允》一詩中「泉上有老人,隱見不可常。蘇子居其間,飲水樂未央」幾句,將蘇洵妻子安葬地「老翁泉」和蘇洵(字明允)聯繫起來,許是後人誤認為「蘇老泉是蘇洵」的依據,清代詩人袁枚和林語堂先生皆如是,但可惜的是,詩中並未直接指出蘇洵號老泉。

以上說法均不能支持「蘇老泉即蘇洵」之說。

·著名詞人葉夢得小蘇軾四十歲,與蘇軾之子蘇過交往甚密,在自己的《石林燕語》中寫道:「蘇子瞻謫黃州,號『東坡居士』,其所居地也。晚又號『老泉山人』,以眉山先塋有老翁泉,故云。」

·蘇軾曾撰寫《上清儲祥宮碑》,其落款有「老泉撰」三字。

·蘇軾《陽羨帖》上印章之印文為「東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另外,蘇軾有一枚「老泉居士」朱文印章並常蓋於畫作之上。

以上說法幾乎均能直接證明蘇老泉即蘇軾。

·《全宋文》中有蒲宗孟《祭老泉先生文》一文,原始出處為宋刻本《老蘇事實》。《祭文》謂:「先生初時,未學弦歌。年二十七,始就琢磨……然後知蜀之褒、雄、相如者為不足貴,而千古之下,自劍以南,獨有先生焉。」此處「老泉先生」顯然指蘇洵。作者蒲宗孟生卒年皆在北宋時期,與蘇軾之間有交往,信而有徵。

·蘇轍的《祭子瞻文》中有「老泉之山,歸骨其傍」的說法,他晚年還留下一篇《卜居賦並引》,其言:「念我先君,昔有遺言:父子相從,歸安老泉。」意思是蘇洵曾有遺言,約定父子三人最終都回歸「老泉」而安身。也許正是這一原因,使蘇軾晚年常思蜀地,並以「老泉」為號,其中蘊含了父子三人之間的盟約,也當有蘇軾對父親的深切懷念。

以上兩處實據證實,蘇洵、蘇軾晚年均取號為「老泉」。

我一共閱讀了13篇文獻及論著,除以上所列,各文獻中亦有其他實據。這些文獻跨越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的時間範圍,其中絕大多數支持「蘇老泉為蘇軾之號」一說。我還檢索了關鍵詞「蘇老泉」,發現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文章以蘇老泉稱蘇洵。

由此可見,「蘇老泉即蘇洵」一說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糾正這一說法,認為「蘇老泉即蘇軾」者,也數見不鮮;更有人認為蘇老泉既是蘇洵之號也是蘇軾之號。總之,基於這些零星的文字,限於自己的學力,我並無給出結論的自信,但這個探究研讀的過程,實在予我良多收穫。至少,今後在課堂上講起蘇軾、蘇洵、蘇老泉這些文學名詞,我可以講得更嚴謹客觀一些。當然,此探究過程亦可分享與學生,權當以行動作出示範,在學生心頭播下質疑之種,為他們打開探索之窗。

相關焦點

  • 《三字經》裡的「蘇老泉」不是指蘇洵,而是另有其人?
    原標題:《蘇氏父子豈能同號》「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誰都知道這《三字經》裡的「蘇老泉」是指蘇洵。但事實上,歷史上的「蘇老泉」,應該是蘇洵的兒子蘇軾,而不應該是蘇軾的父親蘇洵。
  • 千年誤傳「蘇老泉」是蘇洵,實為蘇洵之子蘇東坡
    誰都知道這《三字經》裡的「蘇老泉」是指蘇洵。但事實上,歷史上的「蘇老泉」,應該是蘇洵的兒子蘇軾,而不應該是蘇軾的父親蘇洵。        蘇洵號「老泉」乃誤傳。南宋時,「蘇老泉即蘇洵」之說深入人心,《三字經》即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明清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老泉」是蘇軾之號,蘇老泉即蘇東坡。
  • 在蘇老泉成為愛瑪之前
    要知道,《三字經》的小朋友都是三四歲、最多不過五六歲的年紀,這豈不是在告訴他們,現在先玩著,以後再學也不遲。《三字經》一定是在給咱們灌雞湯:努力永遠不算晚!蘇老泉是蘇軾的父親,與兩個兒子並稱「三蘇「的北宋文學家蘇洵。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咱們中學教材上的《六國論》就是他的作品。
  • 北宋文學家蘇洵,大器晚成,教子有方,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蘇洵廣為大家所知,其實主要不是因為唐宋八大家,而是因為:第一,是他培養了兩個非常傑出的兒子:蘇軾與蘇轍。第二,是《三字經》裡將他樹立為大器晚成的榜樣。蘇洵早年間不好讀書,其父蘇序對他也是「縱而不問」,青年的蘇洵頗有任俠之氣,常年遊蕩在外,不務正業。
  • 《春宵》蘇軾
    在冷靜自然的描寫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對醉生夢死、貪圖享樂、不惜光陰的人的深深譴責。詩句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特別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人們常常用來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暫和寶貴。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 蘇洵一首經典詩作,中年發奮,勤能補拙終於大器晚成,激勵世人
    在"唐宋八大家"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三蘇",而蘇洵正是蘇軾蘇轍兄弟的父親。蘇洵絕對是大器晚成的經典例子: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疑惑,二十七歲,正是年輕力壯,怎麼能叫"中年發奮"?
  • 蘇軾被誤讀最深的一首詩,許多人至今不知!
    在冷靜自然的描寫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對醉生夢死、貪圖享樂、不惜光陰的人的深深譴責。詩句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特別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人們常常用來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暫和寶貴。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
  • 蘇軾:月亮代表我的心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明月牽手你我兄弟情「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讀過《三字經》的人都知道這幾句話,其中二十七歲時開始發奮讀書的蘇老泉,就是後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厲害吧?但他還有兩個兒子,比他更為厲害。寶元二年,北宋眉山。蘇老泉家喜添新丁,他的第二個兒子出生了,蘇老泉為其取名蘇轍。彼時,他第一個兒子蘇軾剛剛三歲。
  • 浪子回頭金不換,上梁不正下梁正——蘇洵是怎麼做到的
    由於父親蘇序在朝任官,家庭經濟狀況還是比較優裕的,7,8歲開始學習句讀、作詩文,還沒學會就中途放棄,19歲結婚,娶了程夫人,這時的蘇洵仍然無心向學、不好讀書,放浪不羈,整日呼朋喚友,遊山玩水,這點似乎是老蘇家祖傳的,據蘇轍寫的家譜,祖父蘇序從小也是性格頑劣,不喜讀書,為人慷慨,不求回報。所以對於20歲還不成器的兒子,蘇序也是「縱而不問」。當然,他的兩個哥哥蘇澹、蘇渙還是很優秀的,都考取了進士。
  • 蘇洵的《以家人之名》:神仙爸爸培養出的兩個神仙兒子
    不過說到育兒,這裡也有一位完全不輸於李海潮的「神仙」爸爸,他和他的兩個兒子,就佔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一門父子三詞客」成為千古佳話。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很多人眼裡,蘇洵的聲名比起蘇軾來說,弱了不止一點兩點。而實際上,如果沒有蘇洵的言傳身教,小蘇軾和小蘇轍也許成為不了他們長大的樣子。蘇洵小時候並不愛讀書,不巧的是,周圍哥哥都是學霸。
  • 是鋒芒畢露,還是平淡低調?從名字意蘊看蘇軾、蘇轍的人生發展
    要怪只能怪蘇軾一生太耀眼,生生把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襯成了背景板。蘇洵是一代散文大家,蘇轍呢,雖然被掩映在哥哥的光輝之下,但在大宋朝堂上也曾經如日中天過。我比較佩服的一點是,蘇洵早年為兩個兒子取名時,竟然能從名字的意蘊裡,準確預測出了兄弟倆未來的人生發展,可謂「一語成真」。
  • 詩詞之巔 | 蘇軾:水調歌頭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 唐宋八大家背後的故事:蘇洵名垂青史,是因為背後有這樣一個女人
    宋丹丹老師曾在小品中說過,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而今天的主人公與唐宋八大家三位都息息相關,她就是蘇洵的妻子,也就是蘇軾與蘇轍的母親——程氏。初入蘇家當時的蘇洵還是一個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花花公子,程家與蘇家相近,兩人便順理成章地結婚了,可即便有了家室,蘇洵依舊我行我素,不曾有何改變,每日遊山玩水,嬉戲作樂,不曾讀書 也沒有正經工作。
  • 蘇軾與蘇轍手足情篤,明月可證!
    因蘇軾的《湖州謝表》中,對王安石重用一些支持新法的「新進勇銳之人」發了幾句牢騷,刺痛了這些人,於是他們連章彈劾。宋神宗本無意追究此事,火被激起,於是命令御史臺派人把蘇軾拘捕入京審問。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御史臺派人到了湖州,將任知州的蘇軾逮捕,押到汴京御史臺獄中。此時,蘇軾胞弟蘇轍正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縣)任判官,聞此兇訊,大驚失色。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那麼,以文學見長的蘇軾、蘇轍兄弟的蜀學內容究竟有什麼內容?他們在儒家經典方面究竟有什麼獨到的觀點?由於絕大多數人們都只關注蘇軾、蘇轍的文學成就,顯然在學術創造方面長期被忽視,值得被重新梳理一番。
  • 「唐宋八大家」今起展出:品讀韓愈和蘇軾的時代
    對於此次展覽的展品設置,有藝術界人士表示,這樣的展覽亮點確實不少,用文物或書畫釋讀「唐宋八大家」,很不容易,難度很大,從呈現的作品看,策劃用心,名跡較多,「不過感覺有部分展品用以釋讀這一主題還是有些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