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山叔想從一個勇敢的女孩說起。
快餐店內,角落坐著一個穿校服的短髮女孩,低頭看書。
之後進來一對情侶,兩人看到女孩,似乎是同學,便立馬開啟嘲諷模式。
「她也在,那個不男不女的。」
「可man了!」
後來,情侶中的女生不滿足於嘴炮,直接坐到短髮女孩身旁,開始推推搡搡。
「我主要想問你,你到底是男是女啊?」
「除了穿T恤短褲,能不能穿點別的?」
但店內正坐著另一位短髮女孩和友人吃東西,她全程目擊,看不下去了。說罷一推椅子坐到短髮女孩對面,直接與霸凌者正面硬剛。上面的場景,是廣東衛視欄目《你會怎麼做》中出現的一幕。「女生該是什麼樣子?當然是該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你再敢動她一下試試!」短髮小姐姐從氣勢到言語上都完全碾壓對方,令人敬佩。然而過癮背後,卻藏著一個更為廣泛卻隱蔽的社會問題——在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我們班上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同學,會被罵為「娘炮」;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初中總被罵「娘炮」的同學,他學習成績優異;被罵「娘炮」的同學也試過極力辯駁,但卻被一眾學生當成笑話。72.1%學生,曾因性別裝著、語言、行為不符合傳統性別期待而被欺凌;77%同志學生,曾因性傾向、或異性化氣質被排擠、取笑、毆打及性騷擾;15.39%性少數學生,表示教職員工對他們實施了直接欺凌行為。性別、體型、學習成績等都是導致校園欺凌的主要影響因素。辱罵、取外號、傳八卦,成為校園欺凌具體形式的前三位。去年上映的電影《少年的你》,更是為我們揭示了校園欺凌極其慘烈的一個側面。如此多觸目驚心的案件,還不能引起我們重視和警醒嗎?一次,一個關係不錯的女生悄悄問她:「你到底喜歡男生還是女生?」其他同學也投來八卦的眼光,反覆問小優是不是喜歡女生,好朋友竟擅自替她回答「是啊」。無奈之下,她向媽媽出櫃了,後經醫生診斷,小優患有中度抑鬱,需服藥接受治療。小優說,她的自我認同很好,但她不明白為什麼大家要因此嘲笑她?一個女生喜歡另一個女生,為什麼就不能光明正大地講?高中時,他曾向隔壁班一個高大帥氣的男生流露過愛慕之意;此後,對方很快疏遠了他,並且把呂萌可能喜歡男孩子的「八卦」告訴了同班同學。他被隔壁寢室男生堵在屋內捉弄、被同年級男生拽進廁所毆打;父親很早就離開了家。坦白,意味著要向母親宣布出櫃。他還記得意識到自己喜歡同性的那個夏天,剛剛16歲。我們的性別規範依然認為「男生應該陽剛,女生應該陰柔」;大多數受害者並不能在被欺凌後發奮圖強、且逃離魔爪改變現狀。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身處的糟糕校園環境,已經讓他們喪失了平心靜氣學習的動力。長大後,卻有人帶著刻板印象和偏見眼光看待周遭的人和事;這些都是日常習得,若想從根本上改變,性別平等教育是基礎。性別歧視和校園欺凌在少年周遭的萌芽,經常正是源於教師的無意識、逃避,甚至是縱容,才得以「長大」。教師的意識、教學和身體力行,決定了校園的性別文化。
教師如何守護孩子?不妨看看以下的真實案例:
案例一:
某高中男生,上課時總申請去廁所。住校時也常深夜洗漱,長期不洗澡。身上有異味而引發舍友矛盾…...
A教師:約談學生。要求遵守紀律,提醒注意個人衛生。甚至因不合群而告知家長。
性別友善的B教師:默默觀察,打聽。敏感地意識到,孩子因個性斯文內向、變聲期晚,曾長期被其他同學在廁所脫褲子。進而安撫孩子情緒,並利用班會課做教育。
案例二:
因性傾向被曝光的女同學生長期被舍友集體調侃、排擠。某次宿舍欺凌的衝突中,孩子拿出匕首威脅自保。被教務主任知道。
A教務主任:要求孩子寫保證書,罰站,並告知家長其性向「有病」,要求退學處理。
性別友善的B教務主任:就欺凌和拿匕首的極端行為做出懲罰。同時與班主任協商開展「性別與欺凌」主題班會必要性,改善同伴欺凌。
校園欺凌的萌芽,經常正是源於教師早期的無意識、逃避,甚至是縱容,才得以「長大」。教師的意識、教學和身體力行,決定了校園文化。
讓更多學生理解差異、見怪不怪,是杜絕校園性別欺凌的最有效方式。「99全民網絡公益日」(簡稱「99公益日」)活動是2015年起,由民政部、網信辦作為指導單位,騰訊公益網際網路募捐信息平臺發起,聯合國內上萬家公益組織、上千家知名企業、明星名人、頂級創意傳播機構等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動的年度全民網絡公益活動。作為中國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廣、場景最多元的現象級全民公益行動日,「99公益日」正在成為全球網際網路公益生態中鮮活的「中國樣本」,而騰訊公益亦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公益募捐平臺。這次「99公益日不山大叔護花使者戰隊」所籌善款,將用於培養160名教師向22000名中小學生開展反欺凌和性別友善課堂;讓孩子免於性別欺凌,還祖國花朵一片安全溫馨的土壤、以及本屬於他們的光明未來。快來點擊下方小卡片或閱讀原文支持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