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為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提升黨員師生的黨性修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組織38名師生於7月13日至18日赴陝西延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展為期6天的「學習革命傳統,弘揚延安精神」主題教育活動。
在培訓班學習結束後,我們採訪了參加此次培訓班的吳映玉老師,探討了價值觀教育的理念。以下為本次採訪的詳細記錄。
吳映玉老師,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中心副主任,國際認證高級主管,中共黨員。獲2019年中山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Q1
本次學院的紅色主題培訓班有兩條路線,請問一下您為什麼選擇延安這條路線呢?
吳老師:
首先我非常幸運這段時間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本次學習中。本次陝西延安紅色主題培訓班使我體會和學習到了很多不同以往的東西。
選擇參加陝西路線的一個契機,是學院之前參加過延安之行的教授們的推薦。比如院長王帆教授兩年前參加過延安這條路線的紅色主題培訓班,那次的學習讓他受益匪淺。延安的獨特之處讓很多老師印象深刻,比如住窯洞,體驗艱苦樸素的生活,在生活中體驗、感受和學習。我相信其他路線的學習也會非常有意義。經過此次學習,我決定在今後多參加紅色主題培訓活動,不斷提升自己。
Q2
本次的培訓活動包括理論教學和現場教學,我們聽了《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及其時代價值》《白求恩精神》《大生產運動與南泥灣精神》等專題報告,參觀了王家坪、棗園、楊家嶺、寶塔山、鳳凰山革命舊址和西北局紀念館等,請問本次紅色培訓中的哪個環節給您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為什麼呢?
吳老師:
就個人來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棗園聽馮建玫老師講的白求恩精神,聽後我非常感動。我們以前在課本上都學過白求恩精神,但是在課本上讀到和在現場聽老師講述的過程是很不一樣的。馮建玫老師講得聲情並茂,而且帶有很多詳實的例子和數據,聽完之後讓我有種熱淚盈眶的感覺。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大概是:「人生間生命很美好,值得為它走一回,但也的確值得為了某一個目標死一回。」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的《無問西東》那部電影,裡面有一個讓人感動的例子,就是沈光耀,他家境優越,出生名門望族,成績優異考上了清華大學,但卻毅然放棄一切,投筆從戎,接受飛行員的訓練,最後為祖國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生命。他是家裡的獨子,當他為國捐軀時,他媽媽非常難過,但是在國家大義面前,她還是決定尊重和支持兒子的選擇。
包括白求恩和沈光耀在內的一些人,他們原本的生活就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但是他們放棄了本就擁有的美好生活。從很多人的價值觀來看,他們的選擇顯得很「傻」。其實捫心自問,對我們來說,放棄自身擁有的一切是很難做到的。但我覺得,能夠從價值觀上認同並且崇拜他們這樣深明大義的人,而不是去否定和抗拒他們的價值觀,就已經是一種進步。我尊敬並且敬佩他們的價值觀,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為這樣的人,即便現階段無法達到那樣的高度,但經過這次學習,我希望能夠把這種價值觀傳遞給更多的學生。
我印象很深刻的另一點是郝琦老師關於新時代南泥灣精神的講解。雖然《南泥灣》這首歌我們從小就會唱,也知道講述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樸素的精神,但是在新時代怎樣把這個精神傳承下去,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我認為郝琦老師講得特別好。他講到,新時代艱苦奮鬥的精神就是,一要勇於戰勝困難;二要善於戰勝困難,找到正確的方法。
在漫漫人生中的確會遇到很多波折和困難,我也曾經遇到過很多讓自己陷入低谷的事情,但如何去克服它?其實是不容易的,沒有正確方法的勇氣更像是一種「傻氣」。我們應當好好思考,如何實現南泥灣精神在新時代的落地。
我們學習南泥灣精神,就是要明白生活中會有很多的困難和挫折,但是只要去面對、去克服,就一定能戰勝它。遇到困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最後總能到達終點。
Q3
請問一下本次活動對您以後的工作或生活會有什麼影響嗎?有哪些啟示和意義?
吳老師:
我想結合剛剛提到的兩點——白求恩精神和南泥灣精神來說。
第一,我在白求恩精神中學到,要為了理想而奮鬥。有很多人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但其實並不知道工作真正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所以我認為,我們要有自己的理想,才會明白是為了什麼而工作,才能在工作中百折不撓。
第二,我在南泥灣精神中受到了啟發,在以後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時,我們要做的就是調整心態,為戰勝困難付出我們最大的努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人才。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但我們只要記住自己的終極理想,堅定信念,不忘初心、迎難而上,就可以朝著自己的終極目標不斷前進。
Q4
請您簡單評價一下本次活動。
吳老師:
我個人是受益匪淺的。第一次參加這類活動,真正參與其中才知道,這與以往的教育形式很不同。
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有很多實地考察,帶給我們很直觀的感受。這種體驗和在書本上讀到這些故事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現場教學,讓我們體會更加深刻,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震撼。我也非常期待,以後有機會能參加其他路線的紅色主題培訓班學習。
Q5
請問您對學院之後舉辦類似紅色活動有什麼建議嗎?
吳老師:
我認為在今後的活動中,可以增加一些實踐環節,豐富課程設計。比如南泥灣,我期待可以增加開荒種地的實踐體驗,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當初的艱苦。
Q6
下午在《延安精神及其時代價值》的專題講座中,常教授提出了幾個問題。請您談談「是什麼影響了人們對理想信念的堅持」這個問題的看法。
吳老師:
我覺得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加大價值觀教育。如果這方面的教育沒有跟上,會導致一些人覺得,像白求恩和張思德等人這樣捨己為人的行為是不理智的,無法理解和認同這樣的行為,不知道他們這種捨己為人背後蘊含的價值觀,也不理解他們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我們加強價值觀的教育,也是為了幫助更多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就像我們參加紅色主題培訓班,在深入學習之後,我們都對捨己為人的價值觀就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更加認同這樣的精神。所以,這樣的學習和教育每個人都應該接受。
Q7
您還有沒有什麼想要和我們分享的呢?
吳老師:
在這次的活動中,整個團隊其實有很多很感人的事情。在這幾天裡,學院的幾位資深教授,都很認真地參加了各個環節的活動,退休老師也堅持跟我們一起爬上了高山。
通過這次學習,我不僅從課程裡學到很多知識,也從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們身上學到了一些東西。年紀大的老師們有傳承,年輕的學生們有希望,在這個隊伍裡面大家可以互相學習。我覺得這種模式很好,包括教學老師、行政老師、本科、碩士和博士生都有代表參加這次活動。通過互動和經驗交流,以及課餘時間裡老師們分享的人生閱歷,我們從中都可以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