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的國慶放送預告,再到現在,2021年1月的下旬,直覺和粉絲告訴我,文章是沒法拖更了。不過,事實證明,拖更是「正確」的,在此期間,其中的一位提袍侍女,莫伊拉·坎貝爾(漢密爾頓)夫人已在去年11月去世,享年90歲。英女王尚且還萬壽無疆,比她小几歲的人倒是先走一步,美人何止是遲暮。
圖為已故的提袍侍女,年輕時候的莫伊拉·坎貝爾(漢密爾頓)夫人。
本來想著用一篇文章就把內容更完的,細挖資料後,發現分成上下兩篇來講述可能會更加清晰。
上篇就以提袍侍女們的角度,一起來重溫68年前的那場加冕典禮,盛大而莊嚴。摁下時光機的按鈕,讓我們推開塵封歷史的大門,回顧曾經的美人以及屬於她們的故事。
在加冕典禮中,給女王/王后提起長達18英尺的貂皮披風的年輕女孩們,她們是提袍侍女,又稱提裙侍女。
提袍侍女在英語中是沒有特定名詞,只是用Maids of Honour來指代。Maids of Honour的廣義是指伴娘,和bridesmaid是近義詞,而狹義則是指女王/王后身邊的低級女官,比Lady-in-waiting的等級更低,通常由貴族少女來擔任,後來逐漸又代指為女王/王后提袍的少女。
需要為女王/王后提袍的場合不止是加冕典禮,每年的國會開幕也同樣如此。提袍的人選可以是女孩,還可以是男孩,伊莉莎白二世效仿祖輩,選擇全員女孩為她提袍。
圖為1901年,亞歷山德拉王后在加冕典禮上,一共有八位提袍侍童為她提袍。
圖為1911年和1937年,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加冕典禮上的提袍侍女。
圖為2019年國會開幕,四位提袍侍童為女王提袍。
不僅女王/王后有專人來提袍,連普通的王室成員和貴族都需要這項「業務」,提袍的人選一般會是女官、自家孩子或是擁有貴族身份的少男少女,披風的長度和提袍的人數相對少(短)很多。
當然,值得「大費周章」地來挑選臨時的提袍侍女,也就只有即將加冕的女王/王后有這個資格。
有機會被選中成為提袍侍女的貴族女孩,無論是家世的顯赫,還是個人五官氣質、高矮胖瘦,年齡大小.缺一不可。
在提袍侍女的要求上,首要條件是家世。和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婚禮上,都是找親戚當伴娘的不同,提袍侍女的遴選標準相當「講究」,是要在所有的未婚貴族少女裡挑選。
提袍侍女的頭銜是Lady,自家父親得是公侯伯爵,中下層的子(男)爵之女先排除,自家和王室的關係要來往密切,少則是王子公主們的玩伴、好友,多則是長輩們都給王室「打工」,擔任王室成員身邊的侍從、女官等職位,夠親近且有分量,「裡子和面子都要有」,空得一個爵位可不行。
其次,是提袍侍女的個人條件。未婚是必須的,年齡要在19-23歲,容貌端正秀麗,身高和體型要適中,不可過高過矮、過胖過瘦。
一輪輪的「選秀」下來,最後敲定了六位貴族少女作為人選,在即將舉行的加冕典禮上為女王提袍。兩位公爵之女,一位侯爵之女,三位伯爵之女,她們分別是:
莫伊拉·漢密爾頓小姐(第4代阿伯肯公爵詹姆斯·漢密爾頓之女,當提袍侍女時,爺爺是當家人,自家父親還是繼承人)
安妮·庫克小姐(第5代萊斯特伯爵託馬斯·庫克之女)
簡·范恩-特姆佩斯-斯圖爾特小姐(第8代倫敦德裡侯爵羅賓·范恩·特姆珀斯-斯圖爾特之女)
瑪麗·貝利-漢密爾頓小姐(第12代哈廷頓伯爵喬治·貝利-漢密爾頓之女)
簡·希思科特-德拉蒙德-威洛比小姐(第3代安卡斯特伯爵詹姆斯·希思科特-德拉蒙德-威洛比之女)
羅斯瑪麗·斯賓塞-邱吉爾小姐(第10代馬爾巴羅公爵約翰·斯賓塞-邱吉爾之女)
六位貴族少女挑選完畢,由諾福克公爵伯納德送「成團邀請書」(邀請函)一張,正式禮成。
圖為第16代諾福克公爵夫婦,記住這對夫妻,他們是整個加冕典禮的主要操辦人之二。
即使六十年後,一群老太太們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仿佛曆歷在目,她們把自己比作成「辣妹天團」:The Queen's Spice Girls,是英國上流社會中「最靚的仔」,「如果當時再胖點,我可能就選不上了。
」能夠在加冕典禮上為女王提袍,絕對是每一個貴族少女心中的最高殊榮,意義非凡,場面盛大,這比任何一場社交舞會都要輝煌。
近3個小時的加冕典禮,第一次全程電視轉播,數千萬觀眾在電視機前觀看整場儀式,高要求,高標準。
儘管每個女孩收到邀請函時,她們身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見過女王,更有的人只是父母見過女王,自己卻從來沒見過,但她們的心情都是一樣地緊張和激動,「這一切都是突然發生的,那個裝有命令的信封突然就到了。」
提袍侍女「成團」的魅力不亞於今天女團出道,儘管為女王提袍沒有任何金錢報酬,但對於她們的知名度而言,可謂是大大提升。
作為上世紀50年代中,上流社會中最矚目的焦點之一,社交圈最閃耀的新星,也為了緩解英國飽受戰後緊縮的困擾,無論是王室的推動,還是媒體的大肆宣傳,她們受到了大量的關注,從家世、衣著到社交生活,都被搬上了各大雜誌的八卦版塊,滿足吃瓜群眾的精神需求。
為了宣傳提袍侍女,還專門有人為她們拍攝「出道」照片,氣質美女配上蓬蓬裙是真心好看(其中有一位提袍侍女缺席照片的拍攝)。
提袍侍女的禮服和女王的加冕禮服一樣,都是出自設計師諾曼·哈特內爾之手。
裙子上繡著花草枝葉,細節之處還有釘珠點綴,象牙白色的底裙和淡金色的衣領相襯,對應的頭飾是用金銀絲編織而成的花環,既華麗卻不會「喧賓奪主」。
提袍侍女們回憶,她們去諾曼·哈特內爾的陳列室裡參觀,諾曼對於這幾個女孩在室內跑來跑去有些害怕,害怕她們碰倒了東西。
女孩們還記得,成品的長裙看起來精美,穿起來才是真的考驗人,裙子的上半身勒著肋骨,難以呼吸,「再胖一點可就穿不下了呢。」好看的東西果然不一定好穿。
所謂細節決定勝敗,連提袍侍女們的手套也有些「特別」。加冕禮當天,王室為防止提袍侍女們出現特殊情況,給女孩們每人發了一個類似於膠囊的嗅鹽瓶,並且把嗅鹽瓶藏在長手套裡,當出現頭暈腦脹時就吸一吸。
在加冕典禮當天,拖著女王的披風正式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裡行走前,提袍侍女們還得提前幾周來訓練和彩排,日復一日。
女王肯定是不會每一次都來參加彩排,往往是由諾福克公爵夫人拉維妮婭來代勞。每一天,女孩們成群結隊去教堂彩排,而拉維妮婭就像是一位舞蹈指導老師在指揮。
從一開始穿著套裝去日常彩排,再到後來穿禮服帶妝彩排,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提袍侍女們的站位有規定的,按照身高從矮到高來排序,最矮的兩位女孩站在最靠近女王的地方,再依次往後,左右各站著三個人。
18英尺的貂皮披風上繡著6個隱形的絲綢把手,提袍侍女靠著這些把手來提起女王的披風,真材實料的披風,重量可是相當不輕。
她們當天的流程說難不難,說容易可不容易。
自女王從黃金馬車走下時,提袍侍女需要上前搬運和整理貂皮披風,接著提起絲綢把手,整理好隊伍,跟在女王的身後,從大門緩緩走進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當女王走向皇家包廂前的這張椅子並坐下時,提袍侍女們放下披風,再分成兩排依次退到一旁,等候且觀禮。
待儀式完畢,提袍侍女們按照之前的順序,依次站好並重新提著披風,隨女王緩緩行走,直至走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接著,從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前往白金漢宮,登上大陽臺接受萬人景仰。
最後回到白金漢宮室內,提袍侍女們和女王、女王的司袍女官瑪麗合影留念,屬於女孩們的流程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看似流程並不複雜,整套流程下來好像也沒出現什麼大問題,但總有一些意外的小插曲發生,「大事沒有,小事不斷」。
儘管大家都是被選中擔任提袍侍女,但英國王室硬是給侍女們分了一下等級。
在加冕典禮當天,只有羅斯瑪麗·斯賓塞-邱吉爾小姐和簡·范恩-特姆佩斯-斯圖爾特小姐可以和專管女王私人財產的特萊恩男爵一起坐上陪同的馬車,跟在女王座駕——黃金馬車的身後,穿過歡呼聲浪中的人群,最終到達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兩位提袍侍女的家世最顯赫),而剩下的四位,則需要提前乘坐汽車到達等候。
圖為第2代特萊恩男爵查爾斯·特萊恩,他從1949年起,為喬治六世和伊莉莎白二世父女服務,專管國王/女王的私人財產。
女王在正式進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邁出歷史性一步之前,她對提袍侍女們問到,「Ready,girls?」
仿佛是發起最後一次衝鋒前的激勵和吶喊。
提袍侍女們一大早出門,沒來得及吃早餐,飢餓、緊張不斷在充斥著她們。有幸坐上馬車的簡·范恩-特姆佩斯-斯圖爾特小姐飢腸轆轆,她表示願意為一塊巧克力而做任何事情,此時,管錢的特萊恩男爵卻從錢包裡掏出了一大把太妃糖,惹得所有人大笑不已。
圖為簡·范恩-特姆佩斯-斯圖爾特小姐。
而另外一位沒有得到太妃糖眷顧的安妮·科克小姐就沒這麼幸運了。
因為加冕禮前夕,倫敦的旅店價格高漲,她只能到親戚家裡借住,甚至是「打地鋪」湊合。第二天一早,伊莉莎白·雅頓(著名的綠茶香水和身體乳是他家的產品)派人來給安妮化妝,因為強調攝像機的強打光,安妮被化成大濃眉和鮮豔紅唇,頭髮也被燙捲起來,她形容自己像一隻羊,為此大哭一場。
圖為安妮·科克小姐(美女對自己的要求都這麼高的嗎)。
同樣沒吃早飯的安妮,在提袍前進到一半時,突然感覺頭暈目眩,後來,身旁的工作人員看見她臉色發青,用自己的胳膊把她按在柱子上,防止倒下發生意外。察覺到異樣的莫伊拉碾碎了嗅鹽瓶,好讓安妮提起精神。當攝像機拍攝暫停時,坎特伯雷大主教從長袍下掏出一小瓶白蘭地,安妮接過並喝下幾口後感覺「神清氣爽」。
除了這些,其他的提袍侍女也有不同的逸事。
瑪麗·貝利-漢密爾頓小姐回憶自己,「當時滿腦子想的,都是這件鋪滿刺繡的披風有多厚重」。
當她們在化妝時,有人衝進房間,告訴女孩們,埃德蒙·希拉蕊所帶領的英國珠峰探險隊,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消息,莫伊拉·漢密爾頓小姐激動地淚流滿面,剛化好的妝容都哭花了。
羅斯瑪麗·斯賓塞-邱吉爾小姐和坎特伯雷大主教握手,因為對方握手力度太大,把她手套裡的嗅鹽瓶給碾碎,可怕的氨氣隨空氣飄動,飄到了每一個人,包括女王的身上。
簡·范恩-特姆佩斯-斯圖爾特小姐提著披風走在白金漢宮的走廊上,披風太過厚重,走著走著被絆住腳,導致整個隊伍不得不停下,女王還特意回頭和簡相視一笑。
當天還有很多這樣的小插曲.
當加冕典禮結束後,她們回到白金漢宮,圍坐在一起,喝著茶,吃著三文治。當看見女王走進來時,脫掉高跟鞋,摘下皇冠,鬆了一口氣。
年幼的查爾斯一直想讓提袍侍女們聞他的頭髮,因為他被允許用爸爸菲利普的髮油來塗抹(這可能是查爾斯一生中頭髮最濃密的時候)。
完成白天的加冕典禮後,夜幕降臨,六位提袍侍女選擇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這次盛典。
莫伊拉·漢密爾頓小姐和瑪麗·貝利-漢密爾頓小姐卸下華服,走進白金漢宮外的人群裡,與民同樂,而民眾根本認不出她們。
羅斯瑪麗·斯賓塞-邱吉爾小姐回到自己的家——布倫海姆宮,她的媽媽在自家花園裡開派對,架起燒烤架,正在烤著一頭牛。
安妮·科克小姐和爸爸一起在夜總會裡跳舞,同場的賓客還有前來參加典禮的阿聯酋長們。
這場盛典留給提袍侍女們的禮物,不僅有一套來自諾曼·哈特內爾設計的侍女服、頭飾和手套,還收到了一枚由加納德珠寶行製作的紀念胸針,圖案是「ER」兩個字母。
當然,加冕典禮所帶來的難忘回憶無疑是最珍貴而無形的禮物,其程度甚至超過了她們自己的婚禮。
時光彈指一揮間,轉眼已是鬢如霜。
從羨慕著女王夫婦是神仙眷侶的一群小「迷妹」,再到後來各奔東西,結婚生子,最後變成兒孫滿堂的小老太太。
2013年,英國BBC第四頻道的節目《重聚》中,為慶祝伊莉莎白二世加冕60周年,特意請來了為女王提袍的提袍侍女,小老太太們齊聚一堂,分享加冕典禮上的點點滴滴。
小老太太還在當年和女王共同拍下大合照的同一處地方、同一張長椅、一樣站位,時隔60年再次合影。
當時還有網友吐槽照片說,長椅上沒坐著女王,倒像是她去世不在了。結果這麼多年過去,女王還在,可小老太太們再也沒辦法聚齊,她們熬過歲月,卻敵不過第70個年頭。
為慶祝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加冕60周年,英國王室成員出席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的感恩活動,受邀賓客包括六位提袍侍女。
她們的座位被安排在王室成員身邊,有人把那枚極具意義的「ER」字母胸針一同戴上,以致敬歷史。
小老太太們約在一起,為相關的紀念展覽活動去捧場,或許她們會為這場盛大的儀式而自豪和驕傲,或許會回頭看看老照片,撫摸曾經穿過侍女服,重新回顧曾經的一幕幕畫面,畢竟,她們見證歷史,更是從歷史中走來的人。
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在於人,在於事,更在於時間,風華正茂的女王夫婦、年輕漂亮的提袍侍女、氣質出眾的一眾王公貴族、閃耀奪目的珠寶、宏偉壯觀的大教堂.種種因素,缺一不可。感謝科技的進步,讓我們有機會通過文字、照片、視頻等方式去回顧昨日,重溫經典。
本篇通過提袍侍女的視角,回顧1953年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加冕典禮,那麼下篇,我們來講講提袍侍女們的個人故事,也許她們會平平淡淡,順利地結婚生子,又或許會轟轟烈烈,走出不一樣的非凡道路,人生路漫漫,不過浩浩蕩蕩數十年。
用時光譜寫閱歷,用文字復刻人生,我們下期見。
如果看官們覺得文章還不錯,請點擊右下方的「在看」和「點讚」噢,麼麼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