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80後,「海爾」這個名字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對它始終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海爾兄弟
小時候我們看動畫片《海爾兄弟》,記住了聰明勇敢、知識淵博的兄弟倆。
上學後我們看電影《執行長》,那個揮舞鐵錘、怒砸冰箱的鏡頭,始終縈繞在腦海。
電影《執行長》劇照
甚至關於管理學知識的最初啟蒙,也是來自於海爾和張瑞敏。比如他說的這句話,「什麼叫做不簡單?能夠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什麼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認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工作後,我們一邊用著海爾的冰箱,一邊吹著海爾的空調,一邊談論著海爾的變革。
如果說砸冰箱,是在喚醒人們心中的質量意識,那麼,現在海爾推出的「人單合一」共創共贏模式,就是在顛覆人們心中的組織意識,同樣是變革,一個是外在,一個是內在,同樣的痛苦,同樣的激烈。
電影《執行長》劇照
而這個背後的核心,就是海爾長期以來始終在堅持的一種創新文化,一種變革意識,革自己的命,在變革與陣痛中實現鳳凰涅磐,華麗轉身。
在電影《執行長》裡面,有句臺詞令人印象尤其深刻,「大家看看這些產品,不是這兒戳個窩,就是那裡劃個道,不是螺絲沒擰緊,就是線頭沒焊牢。沒錯,都是小毛病,總是距離標準相差一點點,總是做得不到位。德國的生產線,德國的零部件,德國的工程師現場指導,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們究竟比德國人少了什麼?那就是質量意識!」
那時候,大夥們3年的工資也買不來一臺冰箱,很多員工都說,不能砸,不能砸,不行賣給我們吧!有的說,誰的責任誰買,從工資裡直接扣。
緊接著,凌廠長又說道,「長久以來,我們有個荒唐的觀念,把產品分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還有等外品,好東西賣給外國人,劣等品出口轉內銷自己用,難道我們天生比外國人賤?只配用殘次品?這種觀念,助長了我們的自卑、懶惰和不負責任,難怪人家看不起我們。從今往後,海爾的產品不再分等級了。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把這些廢品都砸了,只有砸得心裡流血,才能長點記性。今天不砸掉這些冰箱,明天人家就會來砸我們的工廠。」
這段惟妙惟肖、生動形象的演繹,尤其是凌廠長那堅定的眼神,長遠的眼光,令人折服,深深地刻在了腦海裡。
從凌廠長的這段講話來看,有三點至關重要,也是海爾始終在堅持的治企理念。
要不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在他看來,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
堅持高標準、精細化、零缺陷,打造最優秀的產品,是他和海爾的目標。
要快人一步,確保產品質量,這也是長遠眼光的有力見證。
海爾不僅要做國內家電領頭羊,還要做國際產品的前行者。
因為,海爾的眼光要放眼國際,產品要賣到全世界去,必須提升質量標準,採用國際標準。
不能把產品分為三六九等,不能想著把好的產品賣到國外,不好的自己用,這樣永遠也造不出好的產品。
人是一切管理的核心。任何優秀的管理理念,必須通過人才能發揮作用。
因為,海爾始終注重關注人,培養人,激發人內心的精品意識,幹事創業意識,不應付,不對付,不糊弄。
為何之前的標準不高,是因為總有退路,如果產品生產的不合格,反正還能自己用,有退路可走。要知道在當時那個環境下,冰箱是供不應求,有市場缺產品,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也看到了張瑞敏的魄力與魅力。越是在這樣的好的市場下,越要從內心和靈魂深處對員工進行一次深層次的革命和啟迪,通過砸掉76臺冰箱,在人們心裡樹起了一個高標準的質量意識。
無論是砸冰箱,還是後面的「人單合一」,都是在關注人,激發人的鬥志,不服輸的氣概,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正是這種長遠的眼光,使得海爾始終保持一種敏銳的判斷力,快速的執行力。
當市場上產品短缺,冰箱供不應求時,它就開始著眼未來,注重在產品的質量上下功夫。這樣,它就走在了行業的最前面。
當市場上同行們都開始注重質量的時候,它又開始著眼未來,注重在產品的服務上下功夫,又讓它走在了同行的前面。
當大家都開始注重服務的時候,海爾又推出了「人單合一」模式,注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可以說,海爾始終快人一步,走在最前面。
從砸冰箱改進人們的質量意識,再到現在的「人單合一」改進人們的組織意識,背後是海爾長期以來的對於人的關注,對於人的價值創造能力的引導、激發和看重。
張瑞敏說過,海爾的人才哲學是,「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海爾負責提供一個平臺,一個比賽場,每個人都可以展示自己,在這個平臺上比拼,但是,也要對自己的失敗承擔責任。
就像電影《執行長》裡面,凌廠長所說的那樣,每個有缺陷的冰箱裡,都貼有責任人的名字,誰生產的冰箱,誰負責來砸。
這種鼓勵員工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同時鼓勵員工為自己做錯的事情承擔責任,敢於擔當,這就是海爾的文化精髓之所在。
十餘年後,重溫這部電影,依然會熱血沸騰。奮鬥無止境,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