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文化的崛起告訴我們:文化自信的源頭,就是民族自信

2021-02-19 奇葩的世界觀

音頻

之前說了俄羅斯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俄羅斯文化的崛起有兩個時間點。

第一次是1812年,打敗了拿破倫的進攻以後,那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極大的提升,然後就開啟了俄語的創作。

第二次是打贏了二戰,成為世界的一極,俄羅斯的文化就開始強勢輸出。電影、音樂、服飾裝扮等等一系列生活方式,連帶著意識形態一併打包,形成一股赤色浪潮席捲全球。

依附他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就不用說了,就比如我們中國,為什麼很多人對俄羅斯文化那麼了解?就是因為我們前幾十年,所謂的外語課,學的不是英語,而是俄語。

就是其它的歐洲、亞非拉甚至美帝,都成為他們文化輸出的對象,要不然美國幹嘛搞出個麥卡錫主義。

這個麥卡錫主義把美國搞的是哀聲載道,很多名人都被驅逐出境了。

比如總是拍一些諷刺資主義電影的卓別林,就是因為回了一趟家鄉,去了一趟英國以後,被拒絕入境了;

還有很多作家的書直接列為禁書,連馬克吐溫這種美國文壇頭號代表人物的書,都成了危險書籍。

其實目的,就是防止蘇聯的文化入侵。是不是沒想到,原來美國也有這麼不自信的時候。

當然了,這不是重點,我主要想說的是,所謂的文化自信,源頭就是民族自信;同時呢,文化又能反哺民族,成為民族凝聚力的來源,增加民族的心理認同。

就像之前說的波蘭,三次滅國,又三次復國。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波蘭有自己堅強的民族文化啊。

我們現在看波蘭,覺得就是個不停作死的小國。但實際上,人家祖上也是曾經闊過的。

大概在我們宋朝的時候,就立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後來又和立陶宛聯合;三次幹翻了神聖羅馬帝國、滅了牛掰閃閃的條頓軍團;還在抵抗蒙古和奧斯曼,也就是伊斯蘭的進攻中,號稱幾次拯救了整個歐洲。

有過這樣輝煌歷史的民族,當然都會有自己燦爛的文化。波蘭歷史上就出了很多名人:

比如那個論天體運行的哥白尼,生活在亡國時代的還有蕭邦啊、顯克維奇啊、萊蒙特啊、居理夫人等等,這些人都有著堅強的民族心理認同。

就比如蕭邦,出生的時候波蘭都滅國15年了,因為受不了俄羅斯的統治,20歲的時候就跑到在法國、選擇流放生活。

在他臨死之前,也根本就看不到復國的希望,但他的遺言是要把自己的心臟帶回在波蘭,要葬在自己的祖國

據說哈,蕭邦的心臟起初被密封在一罐白蘭地的酒裡,由蕭邦的姐姐藏在了裙子裡面,通過走私到了波蘭華沙。

然後,就存在家裡很多年,中途又經過家鄉幾個親戚的輾轉保存,最後埋在華沙聖十字教堂的一個柱子裡。

所以說,一個民族的心理認同,當然與歷史的積攢有關,與民族的文化有關

這個我們中國人,是最能理解的了。龔自珍的那句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我們都是很了解的。

所以我們在抗戰的時候,被打的那是,節節敗退啊。當時西南聯大就樹起了讀史救國的大旗

把《中國通史》上升成歷史系的重點課程,目的就是為了用曾經的輝煌,喚醒民族自信心、凝聚民族向心力、振奮民族精神。

在這一點上,我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是有共識的,做得也比較好。

就比如我們到現在都念念不忘,貝爾加湖曾經是我們中國的,這就是因為我們教科書裡學過,蘇武牧羊啊。我們在漢朝的時候,就在這裡放羊啦。

我們還學過封狼居胥,這個可是我們中華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所以現在別人叫它什麼肯特山也好、不兒罕山也好,反正我不管,我就認為它是狼居胥山。

其實不只是我們中國,整個中國文化圈的國家,做得好像都挺好的

就像越南,他們現在還念念不忘他們的南越國呢;韓國,什麼都要搶,連孔子都是他們韓國的,不也是這個原因嘛;

還有朝鮮,你知道朝鮮的首都在哪兒嗎?你肯定沒有想到,是在漢城,也就是現在的首爾,他們憲法上寫著的,平壤只是臨時首都。

是不是有點像我們南宋時候,跑到杭州去以後,在法理上是沒有建都的,只是稱為行在。南宋一百多年,法理上的首都一直都是開封。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反正這一期主要意思就是說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總是相輔相成的

你們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too2218,也可以直接搜奇葩的世界觀。

我打算下一期先蹭一下我不是藥神的熱點。你們有什麼想法,可以提前告訴我啊。

相關焦點

  • 【理論講堂】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 增加文化內涵 培養文化自信
    我國新時期建設以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做出重要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近幾年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對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逐年增加,描繪「十四五」發展規劃更是在國家層面上對提高文化軟實力描繪出一幅時間表和路線圖。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召喚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新使命。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國潮和本土意識:從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當下中國年輕一代對國貨的接受度、喜愛度可以說是過去幾十年來最高的,從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目前,中國品牌無論是在本土消費市場,還是全球競爭格局當中,都發生著深刻變化。 比如以「東方彩妝,以花養妝」為理念的中國彩妝品牌華西子,定位精品咖啡大眾化的三頓半都乘著網絡東風快速崛起。這些品牌背後的消費群體都以95後為主。本土品牌的崛起歸根結底是文化自信的回歸。當國人對國家實力越來越自信,國貨品牌的回歸是理想當然。
  • 文化自信在「抗疫」中升華
    但中華文化以它特有的頑強生命力,支撐著各族同胞,歷經險阻,戰勝困難,依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民族文化自信在當代中國浴火重生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 韓國泡菜之爭是我們文化自信的負面作用
    在拒絕被別人扣帽子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應當注意,不隨意蓋棺定論。🚀「 我們如何區分文化的歸屬國?」這個問題同樣也是個棘手問題,涉及到非常嚴謹的歷史考證,在韓國網友質疑於正的影視劇服裝抄襲韓服時,他甩出的九宮格就是比較有力的佐證,而後中國歷史研究院的親自下場更為其說法增加了可信度。
  • 文化名人訪談丨文化自信來自自身文化的強大——訪文化專家王登渤
    所以說我們在注重甘肅文化起源早、歷史悠長之外,更應該看重作為文化源頭所創造的文化法則。其二是傳承。在中華文明當中,有一個特殊的時期華夏文化遭受了很大的衝擊,而甘肅承擔起了延續華夏文脈的重任。這就是五涼時期,華夏大亂的時候,甘肅河西有著一片相對寧靜的文化沃土。以五涼經世之學傳承保留了中原儒家經世之學的文脈,同時結合外來文化有了新的創造。
  • 文脈同國脈相連——中國何以文化自信?
    一 文化自信是自信之魂  文化作為精神標識,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 堅持三個統一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
    實踐證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內在的「魂」,即一所大學與其所在國家緊密關聯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辦學標準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堅定「四個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
  • 中國人取英文名是文化不自信嗎?
    今天我們跟大家聊聊具有爭議的話題,近來小編開始活躍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媒體,搜索發現不少如上言論,國人取英文名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嗎?那我們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希望我們用科學的研究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
  • 五指山非遺傳承推陳出新 黎苗文化重塑民族自信
    劉香蘭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紡織技藝」傳承人,2007年劉香蘭創辦黎族織錦合作社,她不僅要忙著推介海南黎族傳統文化,還要指導村民學習黎錦技藝。過去的幾十年裡,劉香蘭除了每周在村裡開設培訓班教授同村婦女們以及慕名前來的學員學習織錦,還會定期走進學校,向學生們傳授黎錦紡織技藝,傳承黎族文化。圖為黎族傳統技藝進學校展演活動。
  • 用不用漢字,韓國應該展現民族自信
    其實根源還是民族自信問題。日本沒有在近代民族主義崛起的時代廢除漢字,主要還是因為日本是東亞轉型發展最成功的國家,超過了漢字的發源地中國,所以日本有足夠的民族自信,不需要用廢除漢字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民族特性。
  • 馬雲談文化:當東方遇見西方,欣賞出文化自信!
    馬雲提醒人們,在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同時,要有文化自信。每個國家企業,都有強大的文化作為背景。中國企業要在中國的文化裡面找到自己的根基。馬雲認為,「一帶一路」更多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才有可能帶來經濟的交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用不用漢字 韓國應該展現民族自信
    不出意外,韓國韓文協會又對此發表了反對聲明,其表示「教科書僅用韓文對學生正確理解內容絕無問題」,「韓文對提高學生思考能力和語言能力絕無阻礙」,「韓文專用是文字生活的表現和理解自由,是我們固有的」,「韓漢混用將原本平等的文字生活變得不平等,漢字阻礙韓國實現信息化和科學化」。
  • 當今的我們僅僅是需要自信而已
    不是西方人同情或者仇視我們,要我說而是害怕我們,這是內心真正的害怕我們,害怕我們強大、害怕我們再次再次崛起!這不是過分自信,也不是極端民族主義、更談不上極端愛國主義,各位噴子不用給我扣帽子。不知道各位注意到過嘛,我們近兩百年的屈辱史在歷史書上的描述是列強的壓迫和瓜分,北伐時期的口號也是打到列強,這個列強的意思中國人都懂,指的不就是當時西方那幾個發達國家嘛!
  • 漢高祖以來文化自信統領不拘一格降人才與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緬懷劉氏先輩對中華文明、華夏文化的創舉,千年輪迴,漢文化早已與我們血脈相連,休戚相關,當然不僅僅惠澤8000萬劉氏宗親,更是世界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利益共同體的文化支撐。我們先談談當下提出的文化自信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 《奪冠》:從民族自信到個人自信
    前半段激情四射《奪冠》上映後,可能很多觀眾在看的時候覺得前半段講老女排的故事時熱血沸騰、熱淚盈眶,而到了後半段則沒有那麼投入與感動了,其實這正是導演陳可辛選擇的視角所致,因為這是一個講述從民族自信到個人自信的故事
  • 『學子觀點』文化自信——徵服世界的力量
    對於愛好傳統文化的人不亞於一場盛宴,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董卿老師端莊大氣的主持風格、蒙曼老師廣徵博引的點評、王立群老師溫文儒雅的風度,甚至康震老師一揮而就的繪畫功力,無不令人擊節嘆賞。那麼,這檔節目為什麼廣受歡迎?我想:這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便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令人如痴如狂。        傳統文化,首先是一種美學上的動人。詩詞歌賦裡,漢字是有顏色的,是「半江瑟瑟半江紅」。
  • 《傳承者》:傳承的是傳統,更是文化自信
    傳媒內參導讀:民族文化的傳承,除了有一批堅定的傳承者以外,更需要的是對於傳統文化認同的氛圍,這就需要媒體承擔起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