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
之前說了俄羅斯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俄羅斯文化的崛起有兩個時間點。
第一次是1812年,打敗了拿破倫的進攻以後,那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極大的提升,然後就開啟了俄語的創作。
第二次是打贏了二戰,成為世界的一極,俄羅斯的文化就開始強勢輸出。電影、音樂、服飾裝扮等等一系列生活方式,連帶著意識形態一併打包,形成一股赤色浪潮席捲全球。
依附他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就不用說了,就比如我們中國,為什麼很多人對俄羅斯文化那麼了解?就是因為我們前幾十年,所謂的外語課,學的不是英語,而是俄語。
就是其它的歐洲、亞非拉甚至美帝,都成為他們文化輸出的對象,要不然美國幹嘛搞出個麥卡錫主義。
這個麥卡錫主義把美國搞的是哀聲載道,很多名人都被驅逐出境了。
比如總是拍一些諷刺資主義電影的卓別林,就是因為回了一趟家鄉,去了一趟英國以後,被拒絕入境了;
還有很多作家的書直接列為禁書,連馬克吐溫這種美國文壇頭號代表人物的書,都成了危險書籍。
其實目的,就是防止蘇聯的文化入侵啊。是不是沒想到,原來美國也有這麼不自信的時候。
當然了,這不是重點,我主要想說的是,所謂的文化自信,源頭就是民族自信;同時呢,文化又能反哺民族,成為民族凝聚力的來源,增加民族的心理認同。
就像之前說的波蘭,三次滅國,又三次復國。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波蘭有自己堅強的民族文化啊。
我們現在看波蘭,覺得就是個不停作死的小國。但實際上,人家祖上也是曾經闊過的。
大概在我們宋朝的時候,就立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後來又和立陶宛聯合;三次幹翻了神聖羅馬帝國、滅了牛掰閃閃的條頓軍團;還在抵抗蒙古和奧斯曼,也就是伊斯蘭的進攻中,號稱幾次拯救了整個歐洲。
有過這樣輝煌歷史的民族,當然都會有自己燦爛的文化。波蘭歷史上就出了很多名人:
比如那個論天體運行的哥白尼,生活在亡國時代的還有蕭邦啊、顯克維奇啊、萊蒙特啊、居理夫人等等,這些人都有著堅強的民族心理認同。
就比如蕭邦,出生的時候波蘭都滅國15年了,因為受不了俄羅斯的統治,20歲的時候就跑到在法國、選擇流放生活。
在他臨死之前,也根本就看不到復國的希望,但他的遺言是要把自己的心臟帶回在波蘭,要葬在自己的祖國。
據說哈,蕭邦的心臟起初被密封在一罐白蘭地的酒裡,由蕭邦的姐姐藏在了裙子裡面,通過走私到了波蘭華沙。
然後,就存在家裡很多年,中途又經過家鄉幾個親戚的輾轉保存,最後埋在華沙聖十字教堂的一個柱子裡。
所以說,一個民族的心理認同,當然與歷史的積攢有關,與民族的文化有關。
這個我們中國人,是最能理解的了。龔自珍的那句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我們都是很了解的。
所以我們在抗戰的時候,被打的那是,節節敗退啊。當時西南聯大就樹起了讀史救國的大旗。
把《中國通史》上升成歷史系的重點課程,目的就是為了用曾經的輝煌,喚醒民族自信心、凝聚民族向心力、振奮民族精神。
在這一點上,我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是有共識的,做得也比較好。
就比如我們到現在都念念不忘,貝爾加湖曾經是我們中國的,這就是因為我們教科書裡學過,蘇武牧羊啊。我們在漢朝的時候,就在這裡放羊啦。
我們還學過封狼居胥,這個可是我們中華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所以現在別人叫它什麼肯特山也好、不兒罕山也好,反正我不管,我就認為它是狼居胥山。
其實不只是我們中國,整個中國文化圈的國家,做得好像都挺好的。
就像越南,他們現在還念念不忘他們的南越國呢;韓國,什麼都要搶,連孔子都是他們韓國的,不也是這個原因嘛;
還有朝鮮,你知道朝鮮的首都在哪兒嗎?你肯定沒有想到,是在漢城,也就是現在的首爾,他們憲法上寫著的,平壤只是臨時首都。
是不是有點像我們南宋時候,跑到杭州去以後,在法理上是沒有建都的,只是稱為行在。南宋一百多年,法理上的首都一直都是開封。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反正這一期主要意思就是說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總是相輔相成的。
你們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too2218,也可以直接搜奇葩的世界觀。
我打算下一期先蹭一下我不是藥神的熱點。你們有什麼想法,可以提前告訴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