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形與神俱」,形與神、結構與功能哪個更重要?

2021-01-10 文化養生談

在我們的古人眼裡,生命是什麼?生命是「氣」的凝聚。這一點不僅在《黃帝內經》這樣的中醫典籍裡體現,如《靈樞.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其它文學典籍裡也有大量的描述。如《莊子》:「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論衡》也說:「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也,水凝為冰,氣凝為人」。所有這些,都無非強調一個「氣」字。「氣」的含義,其實包括兩層,一是由無形的氣凝聚成形的結果,二是這個凝聚的過程。

而現代科學對生命的探究,切入點是嶄新的角度。認為人和其他生物體一樣,都是由原子、分子、細胞構成的。然後由分子到細胞,再形成具體的組織器官。這個過程的每一步細節,在生理學中都有科學的闡述。

於是,我們可以看出,兩套理論對生命的理解差異:中醫認為核心在「氣」上,由「氣」來推動所有的生命活動。比如我們形容一個人精神狀態很好,會說「神氣十足」。現代科學則認為核心在「結構」上,沒有結構,哪來的其他功能?比如皮膚沒有汗孔,怎麼能出汗?

因為現代科學的理論,是基於「可論證」的實際基礎建立的,所以是能被「重現」的。而中醫的「氣」則是無形的、不可見的。於是,便受到「不可重現」的指責。但是,現代科學能解釋清楚,由原子到分子,由分子到組織再到器官,到底是誰在「發號施令」嗎?這顯然不是隨機的行為。

其實這個問題,中醫的理解是氣的推動,才有形的具備。因此,中醫養生,最關鍵的是養氣,而養形則是最基本的行為,它所提倡的「形與神俱」,「形」就相當於現代科學的「結構」,而「神」則就是氣,相當於現代科學的「功能」。

對「氣」這種無形之力,現代科學體系至今也無法解釋,也沒找到合理的答案,這部分內容就慢慢被淡化。科學家專注的,是可以被解釋的「結構」,於是,越來越多關於有形結構的知識被發現、並被積累,成就了無比龐大的科學知識體系。但對於「結構」的形成,是什麼力量造成的,現代科學似乎是有益迴避這個問題,幾乎沒有任何的進展。

於是,現代科學形成了一個觀念:生命基於形態,有形結構就在那裡,所有的「功能」,都建立在這個形態結構上。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問題,但真的就是這樣嗎?

現代科學認為,生物體的形成,是遺傳基因、DNA傳遞信息,從而又兩個細胞結合之後,逐漸發展壯大成各種器官和組織,這個「結構」基本形成之後,才具備一定的「功能」。於是,基因也就成了一個至高無上的生命決定因素。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代科學證實,身體的闌尾,是曾經茹毛飲血的人類,為了消化毛髮等物質而形成的,而現代人的闌尾則已經縮小到很小的程度,甚至曾一度被看成多餘的。這裡面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人類已經學會了「燒飯做菜」,已經不需要那麼大的闌尾來消化毛髮了,但是,這個信息記錄在哪個DNA上面呢?或者是否意味著,基因所記錄的信息,同樣也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變化,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並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結構」。

對「結構」與「功能」先後順序的認知,或者說「形」與「氣」的先後,對我們認識健康、把握疾病的發生,會形成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

比如潰瘍,血管硬化這兩個最常見的問題,它們有一個共性:意味著新的「結構」出現。如果認為結構(形)是主體,那麼必然會認為:因為結構出現異常,從而影響了功能受到影響。至於結構為什麼會異常,那不是需要關注的。如果以功能(氣)為主體,那就必然會意識到,因為功能的異常(氣的變化),才導致結構(形)的異常。

這兩種結論有何意義?前者認識、探尋的疾病本質,必然會是專注在「結構」上,潰瘍?找個東西「補起來」,硬化?找個軟化的途徑(此處只為舉例),所謂的治病,也就是改變這個「結構」而已。

後者則會完全不同,因為他相信因為有功能(氣)的異常,才最後導致結構(形)的變化,那麼他所關注的,必然會是探究引起功能異常的原因。他們的治病,是對功能(氣)做出調整,而結構(形)的變化,則就是不會出現的了。

再舉個例子,剛好現在是酷暑季節,南方正是多雨的時候,氣候非常的溼熱,感染、感冒會出現較多。如果認為是結構(形)為主,則必然是殺菌消炎,消滅外來的結構。

如果以功能(氣)為主,才會發現到,之所以發生感染和感冒,是因為外界的環境變化了,機體的正氣不足了,真是可以說,並不一定就是那些細菌真的很強大,有可能只是機體自身紊亂,讓細菌有機可乘。因此,這時候的診治,雖然會有驅逐外邪,但更關注的是調理機體的正氣,或者說我們的抵抗力。

綜上所述,關於結構(形)和功能(氣)的孰重孰輕,我認為這是目前為止,中西醫兩套理論對於生命認知的主要差異。從我們養生的角度看,您認為,形態和功能誰更重要呢?

相關焦點

  • 形與神俱、身心合一就是養生--《中醫與健康的對話》(連載06)
    與其相反的狀態,就是《黃帝內經》說的「形與神俱」, 或者「身心合一」。不管是學習中醫、武術還是書畫,都說要花功夫。功夫不是一個很玄的東西,功夫功夫,什麼意思?第一要花時間;第二要做功,其實是用心。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中華文化大講堂》「中醫與健康的對話」第六集:形與神俱、身心合一就是養生李辛簡介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剛開始發育時,女子是七歲,男子是八歲。男子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就進入更年期了。男子生發在前,收斂在後,這也是「陽」的特性之一《黃帝內經》教你順應天道規律,向天求壽《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等等。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
  • 氣功,中醫,經絡,健身,運動,養生,黃帝內經
    據《史記》記載,為求長生之術,黃帝還曾向崆峒山得道隱士廣成子頂禮求教,得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的指點,領悟靜以養生,即端正身心,清靜無為,自身陰陽媾和,能產生新的生命能量;慎守自身真一之氣,生命能量自然壯大旺盛之妙道,受益匪淺。
  • 【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情志養生
    《黃帝內經》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中醫學經典著作中的一部巨著,其中對養生的闡述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後世幾乎所有養生學理論,均是在此書的基礎上補充、發揮、完善而成的。《黃帝內經》所主張的養生、攝生、益壽、延年的觀點一直影響至今。
  •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我們人作為生活在天地之中的微小生物個體,在無邊無際的自然面前,如何做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呢?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靈樞·邪客》:"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 法時(疑難字注音版)
    夫臂與胻héng,其陰皮薄báo,其肉淖nào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岐伯答曰:身之中zhòng於風也,不必動髒。故邪入於陰經,則其髒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huán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zhōng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duò zhuì,惡血xuè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0: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0: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太空不空日月行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7)—八正神明論第二十六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7) 《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第二十六原文:黃帝問曰
  • 《黃帝內經》:食療的基礎理論著作|養生|素問·上古天真論_網易訂閱
    中國重要飲食典籍(二)  《黃帝內經》:食療的基礎理論著作  中醫食療思想源遠流長,早在《黃帝內經》(也作《內經》)中就有所記載。初步確立的食療理論,是遠古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先人們長期的生活醫療實踐不斷總結和發展的經驗總結。
  • 《黃帝內經》與健身氣功「三調」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內容博大精深,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多方面內容。可見,《黃帝內經》是奠定我國古典氣功學基礎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本文擬對《黃帝內經》中涉及健身氣功「三調」的論述做一個摘要的梳理和分析,以說明健身氣功與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淵源關係。       一、關於調心      在《黃帝內經》中有關調心的論述很多。《素問 ·靈蘭秘典論》就用治理國家來比喻調心養生。
  •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邪氣臟腑病形
    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  岐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  黃帝曰:此故傷其髒乎?  岐伯答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髒。故邪入於陰經,則其髒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  黃帝曰:邪之中人臓奈何?
  • 60集大型紀錄片【黃帝內經】:第17集 撩開氣的蓋頭(上)
    萬物由氣構成的觀點,在《黃帝內經》裡比比皆是。張其成教授說:「作為哲學概念和醫學概念的氣,在《黃帝內經》當中,它具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一種超形態性。那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氣,不再是指一個具體的形體了,具體一個東西了,已經超越了這個形態,這是它的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氣,具有普遍性。
  •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8)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8)【原 文】黃帝曰:合各有名乎?【譯 文】黃帝問:合穴各有它的名稱嗎?【譯 文】黃帝問:合穴應該如何取穴呢?【譯 文】黃帝說:希望聽聽關於六腑的病變情況。【原 文】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 傳統文化公益講堂弦歌不輟,張其成詳講《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
    「三個第一」介紹《黃帝內經》:第一部中醫學經典、第一部養生學寶典、第一部生命百科全書。張其成教授說,先秦時期的養生觀並不系統,《黃帝內經》是第一部系統的養生學經典,也是集大成者。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162篇,又是生命百科全書,它視天、地、自然和人為生命系統,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因此,作為醫學經典它與《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 【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運動養生
    《黃帝內經》認為養生防病應「和於術數」,「術數」主要是指「導引按蹺」之術,即現今氣功之類的保健法。導,指導氣,在意念的配合下,通過調節呼吸而養生防病;引,指引體,通過肢體的運動或自我按摩而增強體質;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前者強調意念的運用,後者側重肢體的運動,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自身運動方法。「按蹺」為按摩的古稱。
  • 黃帝內經用4個字概括養生的最高境界,但做到的人太少
    「形與神俱」是《內經》提出的養生的最高境界,「形」是形體,也就是我們的身體,「神」包括精神、情志、思想等範疇。養生就是這兩方面都要康健、協調,或許有人會說身體的保健可以通過藥物、鍛鍊來達到,但「神」如何來養?就如同上課,老師可以約束孩子們的身體坐在教室裡,但他們的所思所想我們卻無法控制。
  • 書法的形、質、神
    王僧虔提出:「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6)—寶命全形論第二十五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6)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第二十五原文:黃帝問曰
  • 三智師說 楊志勳:《黃帝內經》東方理念的光華
    養生是養命、養性,道家說性命雙修,佛家講養性,都是如此。性命雙修的結果可以實現遠離疾病。治病要以養生為前提,大凡善醫者,必通養生之道,倡養生於先,融養生於療。所以,養生的界限要弄清楚。性和命的關係,《黃帝內經》裡也說得很清楚,人的髒的功能異常都與情志有關。養命要先養心,養心,說到底就是做人,關係要擺正,這是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