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盤古開天闢地耗盡了生命,他倒下去了。他最後的呼吸化作了風雲,聲音成為雷霆,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他的肢體化作五嶽,血液成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髮鬢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露。身上的小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民百姓。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和黃帝的論述,向我們展示了衣服地球誕生之時的情景。請觀眾注意,他們清晰地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即陽氣上升形成天空,陰氣下降形成大地,從而結束了混沌的局面。
我們再看另外一幅圖景,這是由現代科學家所描述的,現代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過程中,由於內部劇烈變化,火山活動頻繁。地球內部物質分解所產生的大量氣體,隨火山噴發而衝出地殼,形成原始大氣。而這個看來是一對死物的大氣,恰恰是地球上生命得以產生的最原始的物質材料。
原始大氣在宇宙射線、太陽紫外線、雷電閃光等自然界能量的作用下,逐漸從無機物的小分子合成為胺基酸等有機物小分子。這是一個值得嚴重注意的科學事實。
因為正是這些由氣轉化成的有機物質,才使得生命的誕生成為可能。如果沒有這些有機物,沒有氣,恐怕今天還是一片熱浪和火焰交織的荒蕪世界。萬物由氣構成的觀點,在《黃帝內經》裡比比皆是。
張其成教授說:「作為哲學概念和醫學概念的氣,在《黃帝內經》當中,它具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一種超形態性。那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氣,不再是指一個具體的形體了,具體一個東西了,已經超越了這個形態,這是它的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氣,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不管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它都完全佔滿了。
第三個特點,就是這個氣,它具有一種動態性。氣,我們在《黃帝內經》當中的氣,他不是西方的那種原子的概念,所謂原子,它是靜態的,它是具有一定形狀的,原子和原子之間是有一定的間隔距離。而氣呢,它是充滿與宇宙,它是一種動態的,一種連續性的。
(那麼)第四個特點,氣都是有著模糊性。它不是那麼非常清晰的,像原子那樣,那麼清晰地展現在《黃帝內經》裡面,或者說,中國哲學裡面。而它是一種很難以量化的,這麼一種模糊的一種概念。這是氣的四個特徵。」
最為驚人的是《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記述:「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這一段話值得我們嚴重關注。2500年前的中國醫學大師們,便「悟出」地球是懸於太虛,即宇宙太空之中,並且為「大氣舉之」。這是何等天才的猜想!
魯兆麟教授說:「中醫的哲學裡頭的氣的這個概念,是在和形神論一體觀的這個概念,是同時存在。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理解氣,才能好理解。
因為中醫咱們現在日常說的一些簡單話,叫下筆若有神。這筆下沒神,這筆下寫的字有什麼功能?沒有功能。
但是中醫說,只要你有其形,就應該存在著神。也就是說,中國的哲學認為,形神是不可分的。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再理解氣,也就是氣,它有什麼,又有它物質的一面,又包含著一定什麼功能活動。這和精一樣,中醫說的精,也有它物質的一面,也有它功能的一面。
為什麼這樣說呢?中醫說叫什麼,『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就是人死了。人死了形存在,不能說私人一陣風就吹沒了,形存在,但是他說精絕了。
為什麼精絕了?因為死人的屍體雖然存在著形,但是由於他這個形裡頭沒有他的功能了,他就認為不是精了。他認為任何一個物質,它都有它的功能。而二者是不相分的。而這些觀念和現在咱們提到的,《物理學之道》有這樣一本書,它提到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最後的結論:質量和能量是一樣的。
咱們現在,過去的概念是質量,就是這個質,能量是它的作用。實際上,最後近代物理學的結論,質量和能量是一致的,是一個東西。
回過頭再來看,就是中國哲學的一些超前思維,他認為形體和精神是一致的。因為只有站在這樣的一個觀點上,再來看氣,它這個概念,我為什麼說叫構架成宇宙,自然界,萬物的一個最根本的單位,我不說它是最根本的物質。原來說是最基本的物質,實際上它既包含著它的形的一面,又包含著它的神的一面。既包含它的體的一面,又包含著它的用的一面。實際上是一個體、用、形、神,這樣的一種結合體的概念來理解氣。」
這是我們面對《黃帝內經》的第一個震動。氣作為一種哲學思考,我們絕對無法冠以「樸素」二字。因為它深邃的內涵,只有在我們得到現代科學的信息後,才會感到驚訝,才會明白它的分量。盤古開天闢地和黃帝所描繪的情景,與現代科學家們的結論如此相似,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另有深意。當然,我們完全有理由忽視它,就好像我們不經意當中錯過了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
好了,暫且不論。我們把它擱置一旁,繼續我們前面的話題。
盤古開天闢地之後,一位偉大的女神出現了。這就是女媧,中華民族的母親。這裡是河北涉縣,縣城西北約15公裡的索堡村。著名的媧皇宮就建在村後的山壁上。
(河北涉縣媧皇宮)
據記載,媧皇宮始建於北齊,距今已有1400多年。大約因為它是紀念中華民族母親的廟宇,所以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涉縣誌》有這樣的記載,由於祭祀媧皇而使一個郡縣聞名的,比如有安陽、內黃、林縣都建有媧皇廟,但還是數涉縣的香火最為旺盛。西到陝西、山西,東到山東,南到河南,北到河北以北,人們不遠數千裡,扶老攜幼,前來敬獻貢品,朝拜媧皇。鑼鼓聲,歡呼聲震動山谷。與過去相比,今天更勝一籌。每年農曆三月初一到十八日,是媧皇宮廟會。我們來的時候,正好趕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