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立意要靠畫面來救贖嗎?姜子牙怎麼成了神界的紀檢委員?
林力早
在哪吒上映一年後,終於等來了《姜子牙》公映,看完了《姜子牙》,就來更大家談一談這部票房熱門電影。
《姜子牙》原計劃比《哪吒》約晚半年公映,然而這兩部電影幾乎是同時開始立項的,只不過《哪吒》做得比較快一些,先於《姜子牙》上映了。但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哪吒》卻讓觀眾眼前一亮,電影口碑逐漸爆火,成為了國產動畫電影裡新的裡程碑。
對於姜子牙來說,會有一種一看就被震撼的感覺,畫面太過於酷炫了。觀眾對於後上映的《姜子牙》,感覺《哪吒》更爽更燃。而《姜子牙》也更偏向於哲理文藝片,娛樂性似乎少了很多,搞笑內容幾乎是沒有。電影的評價也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這部電影評價也有《哪吒》珠玉在前的原因,也有《姜子牙》劇情立意過於高遠的自身原因,為蒼生而戰,這個立意距離大眾過於遙遠了,也過於嚴肅了。
《姜子牙》記住顏色對劇情有很大的幫助,藍色代表姜子牙的力量,白色代表上階高層仙界,紅色代表反派九尾狐的力量,金黃色則代表至高無上的正義力量,如歸墟的顏色。記住這些顏色對理解劇情有很大的幫助。
《姜子牙》的電影畫面是學院派出身的高級製作。《姜子牙》的預告,裡面建議八歲以上的觀眾進行觀看,但是我覺得這個電影的劇情,18歲以上的觀眾都不一定能夠看得懂,就算你能看懂這部電影,也講不出它哪裡好看。「舍一人救蒼生」本身更像是一個哲學問題,國慶節你讓觀眾思考這個哲學命題,明顯與歡度國慶這個熱鬧的場景格格不入。
這部電影其實闡述的是一個神界的政治鬥爭,姜子牙在神話裡面本來定位是監察神界紀律的,就如同他的打神鞭一般,這也就是姜子牙下基層調查真相的故事。封神之戰後,渲染氣勢恢宏的神界,編劇是想告訴觀眾,這一切並不簡單,神界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著更大的秘密趴在女主小九身上。
這是一個講述神不負蒼生的電影,姜子牙的師尊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視生靈如草芥,無論是生靈塗炭還是萬物如塵,都只不過是權力遊戲的手段的而已。另一個被觀眾詬病的問題就是人物塑造單薄,無論是姜子牙、妲己、四不像,還是申公豹這些配角,都沒有讓人產生共鳴。而在之前的《哪吒》這部電影中,無論是反派申公豹,還是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靠譜的太乙真人,以及時刻牽掛孩子的哪吒父母,這些角色都會讓你覺得他們是真實的活著的,哪怕故事結束了,也會關心他們的命運。而在《姜子牙》裡,姜子牙、小九、四不像、申公豹,雖然在頻繁的相互互動,四不像的呆萌也串起了姜子牙和小九尷尬的場面,甚至給觀眾帶來一些歡笑,但這都僅僅是為了推進劇情服務。姜子牙在大部分時間裡面是一個不動聲色的原教旨主義者,作為一個被調職下放的紀律檢察官,並沒有讓成年人感同身受的情景。在信仰崩塌之後,看不到姜子牙內心那份熾熱的火熱。小九,或者說妲己,他作為人界蒼生的代表,和眾生一點也沒關係,那只是一個特殊的代表。
電影運用了交叉剪輯手法,營造出種種懸念,但到了揭開真相時,描寫刻畫力度卻明顯減弱,必須得選姜子牙這個故事有個很大的背景,但光講故事並沒有起作用,到了交代設定的環節時候就是靠反派角色的幾句對話簡單概括。
很多人說是導演講故事能力欠缺,我反而覺得不是沒有能力把故事講明白,而是導演編劇一直在強調:意境要大於故事,而畫面要大於故事,搞一堆帶來視覺衝擊的畫面和晦澀難懂的劇情設定,然後對你說:畫面震撼不?你品,你細品!你get到我要表達的意思了嗎?太過於強調畫面的重要性,就會讓觀眾看著巨幅畫面一臉茫然,無法摸清楚故事的脈絡,導致沒法理解這個故事。故事最後結論揭曉,不是靠觀眾得出結論,而是靠反派把整個陰謀講出來。
片尾姜子牙被關押與神界監獄,之後的彩蛋告訴大家,姜子牙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姜子牙的神奇故事指日可待。隨即出場的彩蛋,超乎之前大家的預測,姜子牙電影之後的就是動畫片彩蛋,《姜子牙》整部電影故事加起來,還沒有這幾個彩蛋的笑點多。
彩蛋短片一個是關於姜子牙請大家吃年夜飯的故事,強迫症的姜子牙,為了給桀驁不馴的哪吒擦嘴,半夜跑到哪吒家裡,姜子牙強迫症發作。
《姜子牙》,單日票房接近2億,累積票房已突破11億,刷新多項票房紀錄,電影也看過了,網絡上大多數觀眾對於《姜子牙》電影看好的人是居多的。姜子牙評委宣傳,畫面絢麗,3D豐富,細節精緻,感情細膩。期待更好的國產動畫產出。
#姜子牙##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