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義大利國寶級配樂大師、奧斯卡終身獎得主--恩尼奧·莫裡科內去世,給全球本已倍受疫情影響的電影界和電影配樂行業,蒙上了又一層陰影。他的作品,對青年音樂人們有怎樣的影響?他的離世,是否也標示著一個時代的變遷?
——
為此,我們邀請到知名獨立音樂人、旅美青年作曲家--汪海蓓 女士,聊一聊她眼中的莫裡科內、莫裡科內對於當代影視音樂創作的影響,以及影視音樂行業的未來。
「以她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她註定將在任何她選擇的領域作出傑出的成就。」
—— James McEachen,Ojai 電影協會主席
問:海蓓您好,您曾經被 Ojai 電影協會主席James McEachen 先生,給予這樣很高的評價和認可,這在國內青年音樂人的行列中,並不多見。您作為業界備受期待的一股新生力量,從您的角度,會如何形容像莫裡科內這樣的大師呢?
答:在我看來,莫裡科內是音樂家、作曲家,更是一位電影藝術家,是很多音樂人(包括我自己)的導師和偶像。他總是可以以一個意想不到的視角來解構作品,用獨特而精準的音樂來詮釋影片。他的音樂創作常常吸收了古典音樂的精華,又加入了自己對於電影的獨特理解,從而形成了極其個性化的風格。
問:我們知道,莫裡科內被稱為「旋律界的大師」,而我們也注意到,他很多電影配樂的旋律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麼,我們能否認為旋律就是電影配樂當中最重要的元素呢?您是怎麼看待「旋律與電影音樂的關係」的呢?
答:我想,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旋律會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有幾點:1、大家所談到的那些「印象深刻的旋律」,通常有幾個共同點:悅耳,好聽;2、速度在慢速到中速之間,音符的密度沒有那麼大;3、整個旋律的音區適中,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哼唱出來的。
所以,大部分人都能哼出莫裡科內的很多旋律,比如《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中的片段。但同時,幾乎很少有人能唱出《鐵面無私》中槍擊追逐場景的配樂,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段旋律並不符合我上面說的幾個特點。那麼,這一段配樂,究竟是不是一段好的配樂呢?在我看來,這一段只用了五音節奏型加上打擊樂的配樂,極妙地表現該場景的緊張感,是非常精準貼切的配樂,簡單卻足以顯示出大師的功力,讓人很傾佩。
所以,我們要如何看待「旋律與電影音樂的關係」呢?旋律是電影音樂中很重要的因素,但不能以排序的方式說它是最重要的。通常影視配樂服務於影片故事本身,是否選擇偏旋律性的配樂,都取決於電影的內容和具體場景的需要。
問:我想,所有的藝術創作,可能都離不開「傳承與創新」這個話題,您能否為我們談一談,莫裡科內是怎樣融合這兩點的,並簡單聊一下「傳承與創新」在現今的影視配樂創作中,是如何體現的?
答:莫裡科內的創作受古典樂派影響極其深刻,但同時他又將電吉他這一極具特色的音色融入管弦樂的創作中,形成了他獨一無二的西部電影的聲音標誌,這就是他的傳承與創新。
再說到現今受莫裡科內影響深刻的另一位作曲家漢斯季默,漢斯季默同樣也是繼承了前輩的音樂精華,並創造了他獨特的音樂織體--固定音型,同時緊跟科技潮流,大量融入合成器,電子音色形成了他個人化的語言。
當下活躍於配樂界的一線作曲家其實也都是一樣,在固有的模式中尋求新的探索,形成自己的音樂語言。而實際上,傳承與創新永遠是沒有模板的,創作本身,就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在創作者的心中迸發出的每一個音符,對這個世界來說,都是嶄新的。
問:大師的離世,讓我們追憶過去,同時也想到未來。而說起未來,我們就不得不提起「科技」!您作為一個接受傳統作曲教育,又受益於當前這個充滿科學技術的時代的青年作曲家,您是如何看待科技對於音樂創作的改變,以及行業的未來?
答:顯而易見,科技改變了我們的創作流程和創作模式。在電腦、網際網路沒有普及的年代,作曲家的工具只有五線譜和筆。而如今,無論是純音樂作曲家,或是多媒體作曲家,大部分都在電腦上直接開始工作。
電腦的普及給行業帶來了更多競爭。比如隨著科技、網際網路的幫助,作曲的流程更加高效,作曲團隊的人員在逐漸減少。但同時,科技的便利也為藝術創作領域的繁榮,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例如,我在工作中,看到越來越多並沒有接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音樂人通過電腦進入了這個創作領域,並以獨特的思維成為了行業的佼佼者。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感謝莫裡科內給我們留下的一切
人生有限 音樂永恆
BY
汪海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