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琴音樂的發展中,由於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影響使鋼琴作品具有了不同的派別與分類下面就德奧學派與舒納貝爾學派的音樂特點進行分析。
第一節 德奧學派
一、德奧學派及其風格特點
德奧鋼琴演奏學派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下半葉,莫扎特的維也納演奏學派和貝多芬的動力性演奏風格,以及在此後出現的一批鋼琴演奏家。19世紀上半葉陸續有一些來自不同國家的鋼琴家,他們專門從事鋼琴演奏與教學方面的工作,逐漸形成了德奧鋼琴演奏學派的「群芳待曙」時期。
20世紀德奧鋼琴演奏學派開始進入了鼎盛繁榮時期,湧現出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鋼琴家,這些鋼琴家或是從事鋼琴演奏,或是從事鋼琴教學,使德奧鋼琴演奏學派名家輩出、群英薈萃。該學派的鋼琴家在演奏中非常注重理性感受而不是主觀直覺,表情含蓄沉穩而不是誇張虛飾,他們以演奏巴洛克、古典、浪漫時期德奧作曲家的鋼琴作品為主,具有一種嚴肅深沉、一絲不苟的演奏藝術風格。
德奧學派的特點表現在:以演奏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勃拉姆斯的作品為主;有嚴謹的學風,強調理智而不重直覺;對音樂的理解,強調忠實於原作,處理作品縝密深刻;對音樂的表現,更富有創造性,具有較多的色彩變化,尤其是多聲部的色彩,較好地保持了德奧多聲部的風格;在技巧方面倡導演奏的準確性和輕快自如的紮實技巧,強調手的自然、重量的運用,講究力度,主張重量彈奏法,提倡肩、臂、肘各部分的協同作用,要求手指靈活有力,追求發音清晰。
德奧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圖爾·舒納貝爾、威爾海姆·巴克豪斯、威爾海姆·肯普夫等鋼琴大師。
二、舒納貝爾
阿圖爾·舒納貝爾(1882—1969)是美籍奧地利鋼琴家、作曲家、音樂家、教育家。1882年4月17日出生於利普尼克(這座城市當時屬奧地利,現屬波蘭)的一個猶太家庭。7歲時,舒納貝爾拜師施密特學習鋼琴與樂理,第二年就舉行了演奏會。9歲時,全家遷往維也納,隨車爾尼的得意門生萊謝蒂茨基學習鋼琴,隨曼切夫斯基學習作曲與音樂理論。
1900年他定居柏林,1905年與演唱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聞名的女中音歌唱家泰勒絲·貝爾結婚,這個婚姻對舒納貝爾演奏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28年,舒納貝爾與妻子去柏林舉行了一系列舒伯特作品音樂會,在西歐傳為佳話。1927年貝多芬逝世100周年時,他用了7周的時間演奏了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這在當時是相當有震撼力的壯舉,接著又在舒伯特的百年祭奠活動中,舉行了舒伯特鋼琴作品音樂會,使整個柏林為之驚嘆。兩年以後錄製了貝多芬的全部32首鋼琴奏鳴曲、5首協奏曲、迪亞貝利變奏曲,這是貝多芬鋼琴作品演出和錄音史上的浩大工程,舒納貝爾為此花費了近5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他的名字從此與貝多芬難以分割。這個時期是他演奏藝術生涯的高峰期。1939年,他移居美國,1940—1945年在密執安大學教書,1944年加入美國國籍。
舒納貝爾在演奏風格上追求有節制和分寸感,反對過分誇張與自我表現。
舒納貝爾主張要嚴格按照作曲家原譜中的各種音樂表情符號來進行演奏,他認為譜面上所標記的一切符號就是音樂表達的全部內容。
舒納貝爾所提倡的忠實於原作精神並不等於死板照搬,他認為不能把忠於原作與原封不動混淆起來,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演奏者的二度藝術創造。
舒納貝爾突破了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過度強調主觀情感表現的演奏理念局限,使單純追求炫技性的浪漫主義音樂表演美學觀念受到了衝擊和挑戰。
舒納貝爾的一生都在為追求完美的鋼琴演奏藝術而堅持不懈地努力,他在演奏技術、審美意識和演繹作品等方面都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人化的藝術境界。舒納貝爾幾乎將其一生全部傾注於對德奧古典鋼琴作品的演奏實踐之中。
舒納貝爾不僅是天才的演奏家,還是位作曲家和音樂學者。他的作品涉足交響樂、室內樂和鋼琴音樂,並著有《音樂和我的一生》,編輯出版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和《迪亞貝利變奏曲》,他在書中對音樂的分析,如細緻的速度變化與指法要求,體現了他對作品的深刻理解。
舒貝爾所彈奏的眾多鋼琴作品中,貝多分芬的《暴風雨奏鳴曲》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彈奏中,對作品的許多細節之處都作出了相應的處理,對作品做出了更金玉不的詮釋。值得我們在鋼琴演奏中去參考並學習。
《暴風雨奏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