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千年國寶討好日本,臺北故宮,你真的做錯了!

2022-01-05 世界華人周刊

憤怒!不負責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1月16日在日本東京博物館展出,為期一個月。這件國寶級文物距今已經1261年,是唐朝一代書法宗師顏真卿所書。

這個消息爆出之後,兩岸網友憤怒了。熟悉內情者憤慨難耐,紛紛痛罵臺北故宮「不是東西」,「對日本太大方了」。大家都沒有料到,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為去中國化、謀臺獨,不珍惜國寶已到了如此人神共憤的地步。

這位新院長,於2018年上任。上任當天,他就公然揚言主張「臺獨」,叫囂「故宮臺灣化」。在保護文物一事上,屢屢做出政治獻媚之舉。

有人問:一次正常的臺灣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一次文物展覽而已,有必要這麼憤怒?這麼認真嗎?我的回答是:有必要!這不是上綱上線,而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真真切切,無法抑制的憤怒。

開展文化交流,互借展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關鍵是,並非所有的文物都可以借來借去。環顧全球,幾乎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規定,明令禁止一些國寶級的文物出境展覽,尤其是那些保存難度極高,損壞極易的書畫類文物。

查證公開資料即可知,國家文物局曾發布多次「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有大約兩百件「國寶級」文物是禁止出境展覽的。為何如此,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防止文物遭到損害,後悔莫及。

比如,在2012年發布的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中,書畫類的文物就有西晉陸機《平復帖》、唐朝懷素《苦筍帖》、唐朝馮承素摹王羲之的《蘭亭序》。

其實,這一次,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祭侄文稿》出借日本的同時,還長期外借了「天下第一草書」,有「草聖」之譽的唐朝人懷素的《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局部

在臺灣,《祭侄文稿》《自敘帖》也早已經被核定為國寶。自1984年起,臺北故宮就規定這兩件文物是限展品,規定每次展出只能42天,展後必須休息三年以上。這一次,外借日本之前,《祭侄文稿》在臺灣也已經十年沒有露面了。

中國人都很難看到,送去給日本展?

即使不考慮臺灣此舉向日本的「政治獻媚」之嫌,僅從《祭侄文稿》的獨特性來說,這樣隨意的長時間出境展覽,是極度不負責任的。

此次赴日,島內的人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痛陳:

這類紙本文物,本身就屬極脆弱、極易損的國寶,可謂展一次傷一次,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文化交流確實重要,但未必要出借《祭侄文稿》這種國寶等級的文物,何曾見過或聽聞法國羅浮宮將鎮館之寶,《蒙娜麗莎的微笑》出借(連離開羅浮宮都不行)?

退一百萬步說,即使要外借日本展覽,也應該在程序上反覆論證,在展覽環境、技術上百般小心。然而,臺北故宮這一次卻做得有點「偷偷摸摸」,連個公開說明都沒有。

在展覽消息被爆出後,臺北故宮遭到臺灣島內網友質疑時,互相推諉,醜態百出。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官方社交帳號下,有多位網友留言質問:這樣珍貴的文物能否經得起奔波?

據臺灣媒體報導,「立委」柯志恩還曾質疑此次國寶等級展品出借,東京博物館的宣傳物料上連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字樣都沒有出現,「如此重要的國寶外借,到底是誰決定的?」也是一本爛帳,互相在甩鍋。

而且,在《祭侄文稿》外借消息被爆出後,網友還扒出了日本惡劣的前科,曾丟失過中國曆時百餘年精心編纂的印譜《西泠八家印存》。

國寶「西泠八家印存」在日本展出,蹊蹺丟失 日方:賠12萬人民幣

上千年的紙張,氧化、潮溼、風化,要多脆弱有多脆弱!絕對經不起任何折騰,每打開一次都是一次傷害。作家張佳瑋打了對此事「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臺北故宮有《祭侄文稿》好比家裡有個經綸錦繡、但年已一百二十歲的垂危老人。

誰家如果有這麼個老人家,十年沒見人了。你好好養著還來不及。我如果有幸看到了,簡直氣都不敢喘。

居然好意思,偷偷摸摸藏著掖著,把他架上輪椅、遠渡重洋,去讓別家人看?你家裡不是寶貝多麼?偏要挑限展品中的限展品、國寶中的國寶,扛出去給人看?

簡直去他×的。

臺北故宮

悲壯!文稿背後的故事令人垂淚

《祭侄文稿》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它的地位有多高?要明白它的價值,離不開它背後的故事。

公元八世紀中葉,大唐盛世榮光退去,衰敗之跡頻現。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摧枯拉朽,打得政府軍落花流水。

當時,因為得罪了權臣楊國忠(楊貴妃之兄),顏真卿被貶平原(今山東德州),擔任太守(等於今天的市長)。

面對叛軍的囂張氣焰,危難之際,顏真卿聯絡兄長顏杲卿一同起兵討伐叛軍。然而,叛軍最終攻陷了兄長所守的城池,顏真卿的兄長顏杲卿被割了舌頭,慘遭凌遲,他的兒子、侄子、同僚,也被一個個肢解。

史書記載「顏氏一門死於刀鋸者三十餘人,其狀慘絕人寰,其狀慘絕人寰」。雖如此,顏氏一族,卻無一人投降。

兩年以後,顏真卿派人尋找親人屍骨,卻只找到了兄長的一隻腳和侄子的一塊頭骨。

在公元758年九月三日這一天,剛到「知天命」之年的顏真卿在心情極度悲憤之際,打開了紙張,為他的侄子寫下了悼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流傳下來的這份悼文,其實是一份草稿,全稱是《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

顏真卿本人的結局也是悲壯的。安史之亂後,大唐中央王權不振,藩鎮日益坐大,叛亂此起彼伏。

在公元784年,又一次叛亂爆發了,76歲的顏真卿孤身前往叛軍的營中勸降,結果被叛軍勒死,英勇殉國。史書記載,顏真卿死節的消息傳出後,三軍為之痛哭。

此後,又過了一百多年,公元907年,中國歷史上最自信,最開放,最強盛的王朝大唐,滅亡了。

不是字字千金,而是字字無價

顏真卿是忠臣,也是開創了中國書法「顏體」的一代大宗師。每一個接觸書法的人,都知道「顏筋柳骨」四個字。《祭侄文稿》是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它與王羲之的《蘭亭序》、蘇東坡的《寒食帖》,並稱「天下三大行書」。

其實,這個「天下第二」,也可以說是「天下第一」。因為排在第一的王羲之的《蘭亭序》一直存在於傳說之中。現存的《蘭亭序》都是後人的模仿之作,真跡是被毀了,還是暫時沒發現,誰也不知道。

《祭侄文稿》只有25行,兩百多個字,不是字字千金,而是字字無價。勉強翻譯一下,大致的意思是:

我今天來祭祀侄兒,你生下來就很出眾,德行好,大家都認為你會做個好官,沒想到安祿山造反。我和你爹一起起兵,你幫我們來回傳遞消息。後來叛軍圍城,你們父子被殺害了。想到你,我悲痛不已,我會好好地安葬你。

當然,這裡的翻譯是高度省略的,對文言文略知一二者,讀原文自會明白其中的悲憤和沉痛。事實上,後人面對這幅「草稿」都有「不忍卒讀之感」,心生敬畏。

面對這一幅作品,我們也許可以想見一個頭髮花白的男人,握一管微突之筆,臨紙而立,激動到顫慄。從起筆的穩定,到苦澀,到筆勢漸重,悲鬱莫名,到最後的縱筆如草,不能自節。

紙上反覆塗改,字跡濃淡不一,許多地方筆墨都是硬生生拖出的字跡。在寫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這一句時,顏真卿反覆刪改塗抹,悲憤之情,不言自喻。

顏真卿畫像

顏真卿家族的悲壯、慘烈、剛強、不屈,完美地詮釋了中國人的精氣神。有人說:這份書法,不只是書法,是忠魂泣血,是孤臣悲歌,罵盡天下賊臣奸狗,哭盡天下義烈男兒,是我華夏的精神靈魂所在。

誠不虛也!

子孫保之啊!子孫保之!

紙壽千年絹五百。一千多年,華夏經歷了多少離亂,不言自喻。這部作品能流傳下來,除了「奇蹟」找不出其他的詞來形容。

在中國的北京和臺北,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博物院一母同胞。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在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之際,當時的國民政府開始將大批文物運轉臺灣。以至於民間有「臺北有文物沒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之說。

天下三大行書,《蘭亭序》不知道在哪裡,《祭侄文稿》和《寒食帖》都藏在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大約藏有70萬件珍品。其中,僅書畫就有1萬餘件,瓷器2.5萬餘件。

天下第三行書——宋·蘇軾《寒食帖》

今天(1月14日),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了東京國立博物館,對方表示:1.東京沒有和臺灣交換什麼展品,就是臺灣單方面送過來的;2.沒有對《祭侄文稿》有啥特別保護措施;3.大家還可以對著它拍照!不開閃光燈就行。

雖然家大業大,但也不能這樣敗!

尤其諷刺的是,《祭侄文稿》還有一個四個字的印鑑:子孫保之。兩岸網友,同是華夏子孫,同是中國人,不知道面對「子孫保之」,臺北故宮,你們是怎麼想的。如果損害了,又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

臺北故宮,這一次,你真的做錯了!

相關焦點

  • 激怒14億中國人,臺北故宮拿千年國寶討好日本.你真的做錯了!
    臺北故宮,你真的做錯了!憤怒!不負責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1月16日在日本東京博物館展出,為期一個月。這件國寶級文物距今已經1261年,是唐朝一代書法宗師顏真卿所書。 這個消息爆出之後,兩岸網友憤怒了。
  •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一集:國寶遷臺
    《臺北故宮》追溯了文物遷台歷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臺北不是「臨時倉庫」,這些國寶告訴你何德何能敢稱「故宮」!
    人們總喜歡將故宮博物院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相比較,兩者同為「故宮」,究竟孰優?結果無一例外都判定給了北京的那位!對於臺北,不能稱其為「故宮」,只能說是個「臨時倉庫」!研習君今天可要為臺北故宮站站臺。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依其藝術性的高下,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2020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故宮文物遷存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展覽傳播」、「臺北復院」六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后人提供之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遷臺初期的歷史經緯。
  • 【大象視界】臺北故宮同款國寶「翠玉白菜」驚現華藝秋拍
    堪比臺北故宮十大國寶之一「翠玉白菜」的同款藏品!,翠玉白菜的火爆絕不僅僅限於華人地區,2014年,翠玉白菜首次到了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短短兩周時間,就吸引了15萬人次圍觀,為了一睹國寶白菜的風採,平均排隊必須要3-4個小時,才能隔著厚厚的玻璃見到那麼短暫的一面。
  • 喜馬拉雅獨家上線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講述國寶檔案節目
    》13日獨家上線喜馬拉雅,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錄製的首檔長篇音頻節目,也是首次系統性地向大眾講述臺北故宮國寶的故事。  周功鑫將在節目中揭秘國寶檔案,從陶器、玉器、繪畫、書法、珍玩六大類別講述151件臺北故宮藏品和這位31年「宮內人」的研究心得,為兩岸同胞奉上一場難得的文化饗宴。  近年來,喜馬拉雅持續打造優質內容,葉嘉瑩、傅佩榮、閻崇年、易中天、張其成等百餘位歷史人文名家相繼在喜馬拉雅開設音頻節目,這些精心製作的歷史文化好課也在喜馬拉雅表現搶眼。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老蔣無愧於「運輸大隊長」的稱號,短短61天時間,分三批帶走了2972箱文物,共計597558套,這些文物不僅是紫禁城的,還有避暑山莊、瀋陽故宮、頤和園、國子監等處的舊藏,很多都是絕無僅有的孤品級國寶,可想而知有多珍貴。
  • 逸筆草草間遇見《潑墨仙人》,臺北故宮「國寶聚焦」梁楷蔡襄
    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的「國寶聚焦」展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展期為三個月。「國寶聚焦」展每期僅展兩件書畫巨作,雖然數量不多,但均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
  • 兩岸故宮血脈相連:國寶當年怎樣被搬去臺灣
    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館把文物運出北平,原本是為了防止它們落入日本人手中。1931年,東北淪陷,國民政府擔心戰火繼續南擴,危及北平。北平保存了歷代留下來的各種文物,尤其是到了清朝,由於王室的廣泛網羅,紫禁城裡更是雲集了天下珍寶。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1945年日本投降,這些文物都被運回了南京,然而很快又趕上了國共內戰。1948年淮海戰役之後,國民黨形勢危急,倉促之間挑選精品文物共3824箱,分三批運抵臺灣。遷臺文物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品質一流,堪稱清代民國兩朝收藏之精粹。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舍在臺北外雙溪興建完成,用於展示遷臺文物,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臺北故宮。
  • 夜宴故宮 國寶佐餐
    想來每一個初次去臺灣旅行的正常人都不會錯過臺北的故宮博物院,要曉得,此地館藏件件國寶,因為國寶數量太多只能輪流展示之故,據說想全部看完至少需要30年……形勢如此嚴峻,我居然還沒進去參觀,而只是去了門口的故宮晶華吃——國寶宴席。
  • 臺北故宮2020年展覽計劃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按藝術性之高下分為:國寶、重要文物和一般文物三種等級。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為「國寶聚焦」專題展覽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品。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凡展出的藏品,均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展覽目標通過名品的聚焦,讓觀眾對書畫有深刻的認識,並強化對文物保護課題的重視。
  •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三集:青銅記憶
    《臺北故宮》追溯了文物遷台歷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
  • 顏真卿《祭侄文稿》被臺北故宮借到日本展出,引發兩岸網友巨大爭議
    1月12日,一條指責臺北故宮博物院,質疑《祭侄文稿》外借的微博引發海內外華人震動。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島內「立委」柯志恩就質疑此次國寶等級展品出借,東京博物館的宣傳物料上卻是連故宮博物院的字樣也未見,「如此重要的國寶外借,到底是誰決定的?」對此,臺北故宮回應稱「這是在三年前馮院長時期就談定的交流展」,但遭馮明珠否認稱,「拿出合約來看看」,經她查實,《祭侄文稿》外借東博是前任院長林正儀2018年5月敲定的。
  • 臺北故宮「2020年度展覽」全劇透!新增「國寶專室」,細數宋元珍品
    2020年,在臺北故宮能看到什麼?除夕前,臺北故宮將正式開放一間「國寶聚焦」專室,以三個月為限,每次選展兩件(組)國寶級書畫。很期待,頭兩件亮相的書畫「國寶」,會是什麼作品?2020年開始,臺北故宮決定將北部院區107陳列館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兩件(組)國寶級書畫——凡展出國寶,均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
  • 必看|國寶書畫菁華集體出動,臺北故宮十月放大招|內附45件展品清單
    國寶?都是什麼概念這次書畫菁華特展,臺北故宮特別提到了「古物」、「國寶」,這些概念對內地的觀眾來說,似乎有些陌生。其實,在臺北故宮每件書畫都有自己的唯一編號。到了1956年,又有《故宮書畫錄》問世。這是當年故宮文物遷臺,暫存臺中時編撰的書畫目錄。體例大致沿襲《石渠寶笈》,已沒有上、次等之分,但有分「正目」、「簡目」。1989年,臺北故宮又陸續重新編印帶有圖版的《故宮書畫圖錄》,新版圖錄中將「正目」、「簡目」也取消了。
  • 盤點臺北故宮文創產品
    而這也只是臺北故宮 2400多種文化創意產品的其中之一。對於文創產品的發展,臺北故宮不僅專設藝術基金,更親自為文創產品的出爐保駕護航。 臺北故宮與90餘家臺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目前已推出了近2400種文創商品,包括「翠玉白菜傘」、「冰山一腳」潮襪、「富春山居圖」茶杯墊、為消暑飲品「三清茶」的乾隆御飲,臺北故宮從神壇走向民間,將歷史文物與社會民間巧妙結合,不僅創造富有情趣的文創產品,更將大眾拉近臺北故宮的殿堂。接下來一起去臺北故宮看看那些搶手正夯的文創產品吧!
  • 「北溝傳奇」:故宮國寶深藏臺中山洞的那些往事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建成,這期間15年的時間被運到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民眾面前。在「展覽傳播」部分,可看到美國弗瑞爾美術館副館長約翰‧亞歷山大‧蒲柏伉儷於北溝庫房欣賞文物、日本梅原末治教授至北溝庫房研究銅器、英國收藏家大衛德爵士至北溝庫房欣賞文物的舊影,以及舊金山狄揚紀念博物館「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布展的情形。
  • 炮火連天時,他們帶著故宮的國寶南下
    原標題:炮火連天時,他們帶著故宮的國寶南下 11月15日,故宮600年大展落幕。展覽展出的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徐顯卿宦跡圖冊》、太和殿屋脊上神獸、寧壽宮漆紗……這些文物能跨越千年時光、經歷戰亂動蕩與我們相遇,其背後是無數故宮人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