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典 |《太乙金華宗旨》原文及譯文 回光調息

2021-02-15 長春市長樂宮

《太乙金華宗旨》原文 回光調息

宗旨只要純心行去,不求驗而驗自至。大約初機病痛,昏沉散亂,二種盡之。卻此有機竅,無過寄心於息,息者自心也。自心為息,心一動,而即有氣,氣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霧頃一妄念,即一呼吸應之。故內呼吸與外呼吸,如聲響之相隨,一日有幾萬息,即有幾萬妄念。神明漏盡,如木槁灰死矣。然則欲無念乎,不能無念也,欲無息乎,不能無息也。莫若即其病而為藥,則心息相依是已。故回光兼之以調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內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處,同出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坐時用目垂簾後,定個準則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於聽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也。一有聲,便粗浮而不入細,即耐心輕輕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速斷,此則真息現前,而心體可識矣。蓋心細則息細,心一則動氣也,息細則心細,氣一則動心也。定心必先之以養傑者,亦以心無處入手,故緣氣為之端倪,所謂純氣之守也。

子輩不明動字,動者以線索牽動言,即制字之別名也。即可以奔趨使之動,獨不可以純靜使之寧乎。此大聖人,視心氣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後人也。丹書云:「雞能抱卵心常聽」,此要訣也。蓋雞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氣也。暖氣止能溫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氣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得暖氣而生矣。故母雞雖有時出外,而常作側耳勢,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間也。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著,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謂,乃專一不二之謂也。佛云:「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易走,即以氣純之,氣易粗,即以心細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大約昏沉、散亂二病,只要靜功,日日無間,自有大休息處。若不靜坐時,雖有散亂,亦不自知。既知散亂,即是卻散亂之機也。昏沉而不知,與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千裡!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亂者,神馳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亂易治,而昏沉難醫。譬之病焉,有痛有癢者,藥之可也,昏沉則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亂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則蠢蠢焉,冥冥焉。散亂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亂尚有魂在,至昏沉則純陰為主矣。靜坐時欲睡去,便是昏沉。卻昏沉,只在調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雖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於此寄焉。凡坐須要靜心純氣,心何以靜,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聞,不聞則細,細則清,聞則氣粗,粗則濁,濁則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雖然心用在息上,又善要會用,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聽可耳。此句有微義,何謂照?即眼光自照。目惟內視而不外視,不外視而惺然者,即內視也,非實有內視。何謂聽?即耳光自聽,耳惟內聽而不外聽,不外聽而惺然者,即內聽也,非實有內聽。聽者聽其無聲,視者視其無形。目不外視,耳不外聽,則閉而欲內馳。惟內視內聽,則既不外走,又不內馳。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曰月交精交光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炷香為妙。過午人事多擾,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蛀香,只要諸緣放下,靜坐片時,久久便有入頭,不落昏沉睡者。

《太乙金華宗旨》譯文 回光調息

呂祖說:「宗旨」只要專心實行去做,不求驗而效驗自來,大致說,初學靜坐的人,不外乎有昏沉和散亂二種毛病。要治療這種毛病的方法,無過於把心用在調息上面,「息」者這個字,由「自」「心」兩字組成,所以說「自心為息」的確,心一動,就有了氣息,氣息本是心所化出。我們心中的念頭來得很快,一霎那間就會產生一個妄念,相應的就有一次呼吸,念頭是內呼吸,氣息是外呼吸,就像聲波和音響一樣的相隨相應,一天之中有幾萬次呼吸,就有幾萬個妄念,像這樣下去,人的精神就會耗盡,最終成為槁木死灰。那麼乾脆就不產生念頭了吧?那不行,沒有念頭是做不到的,這好比說乾脆不要呼吸一樣,那明明是做不到的事。不如就這個病,下這個藥,將心和息緊緊依靠在一起。用這種方法來統一它們。所以在回光時,同時也要調息,調息功法全用耳光。回光是用眼睛,而調息則用耳光;眼光在外,相當於日月交光。耳光在內,想當於日月交精。那精就是光的凝定狀態,實際上是同出而異名。人的聰和明,總而言之只是一靈光而已。

靜坐時,先將兩眼垂簾後,定個準則,然後將萬慮放下。但就這樣放下,恐怕也做不到。那麼就存心於聽呼吸的聲音。使氣息的出入,不能讓耳朵聽到。聽是聽其無聲,一有了聲,那就說明氣息粗浮,還未入細;必須耐心的把呼吸再放輕微一些,靜細一些,照這樣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而久之,忽然連那微細的氣息也突然斷了。那時真息就來到你的面前,心的本來面目就能覺察到了。因為心一細,氣息也會跟著細;只要意念專一,就可以調動真氣,呼吸一細,心也會跟著細,只要氣息專一,就可以調動心神。古人主張在定心之前,先要養氣;也是對於心意無處著手;所以借調習作定心之開端,這就是所謂「純氣之守」。

各位還不明白調「動」的意義。動,拿線索牽動來做比喻,那就是「掣」字的別名。物體可以用線索拉著跑,使它動起來;心神難道就不可以用純靜來使它安定下來嗎!這是大聖人觀察到心和氣的交互關係,總結出來的簡便方法,用以惠賜後人。

養生書上說:「雞能抱卵心常聽,」這是一句妙訣。你看母雞孵蛋,用的是暖氣,但那暖氣只能去暖蛋殼,而不能貫入蛋中;只有用心來把暖氣引進去。母雞抱蛋時專心的聽,一心專注,心進入蛋內,氣也隨著進入,蛋得到了暖氣,於是發育出小雞。母雞孵蛋時期,有時也出外走走,不過它經常作側耳而聽的姿勢,心神還是專注在蛋上,一直沒有間斷,於是神就活了。神的活是由於心的先死。人如果先能死心,元神也就會活。但這裡所講的死心,不是使心枯槁而死,乃是使心專一不分。佛家常說:「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容易走,就用氣來安定它;氣容易粗,就用心來微細它。照這樣辦,還會有心神不定的情況嗎。

大體上昏沉和散亂二種毛病,只要靜功功夫每天不間斷,自然會有很大的改善。如果不去靜坐,雖然一直存在著散亂,自己也不知道。現在知道有散亂這種毛病存在,那就是消除散亂的開端了。昏沉而不自覺,與昏沉而自己能發覺,兩種相比,何只相去千裡!不被發覺的昏沉,才是真正的昏沉;知道自己在昏沉,還不是完全昏沉,因為其中還有清楚明白在裡邊。

散亂是神在遊動,昏沉是神不清楚。散亂易治,昏沉難醫。好比生病一樣,有痛的,有癢的,對症下藥就可以把它治好;而昏沉好比是麻木不仁的症候,不大好治。散的可以收攏;亂的可以去整理;而昏沉則是蠢蠢然、冥冥然的,真不好下手。散亂還有個境界,而昏沉則全是魄在操縱。不像散亂時尚有魂在,而昏沉時,則純是陰氣為主。

靜坐時昏昏欲睡,那就是昏沉的毛病來到了。消除昏沉的辦法是在調息,息就是口呼鼻吸,出入之氣,雖然不是真息,但真息的出入,卻寄托在這一呼一吸上面。靜坐時,先要靜心純氣。心怎樣靜?用在息上,息的出入,惟有心理明白,不能讓耳朵所聽見。聽不見,息就細,息一細,氣就清。聽得見,息就粗,息一粗,氣就濁。氣濁當然就會昏沉而想睡了,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過把心用在息上,又要善於運用,那是一種不用之用,不要過於認真,只要微微照聽一下就行了。

怎樣去照?是用眼光自照。兩眼只向內視而不向外視;眼睛不外視,當然就是內視。並非真正有一種內視方法。怎樣去聽?就是用耳光自聽,兩耳只向內聽而不向外聽,聽是聽其無聲,視是視其無形;僅僅是單純的眼不向外視,耳不向外聽,心神會因閉塞住了而想內馳;只有做到內視、內聽,於是心神既不能外走,又不能內馳;處在中間,那就不會昏沉了。這就是日月交精和交光的方法。

實在昏沉欲睡,就不要勉強去坐,應當起來散步一下,等神清之後再坐。清晨起來有空,靜坐一柱香的時間為最妙。過了中午,人事多擾,靜坐中容易發生昏沉,但也不必限定必須要坐一柱香的時間;只要把各種染念包袱放下,高質量的靜坐片刻,久而久之就會有所進步,再也不會產生昏沉欲睡的現象。


相關焦點

  • 道教經典 |《太乙金華宗旨》原文及譯文 勸世歌
    《太乙金華宗旨》原文 勸世歌吾因度世丹衷熱,不惜婆心並饒舌。世尊亦為大因緣,直指生死真可惜。老君也患有吾身,傳示穀神人不識。吾今略說尋真路,黃中通理載大易。正位居體是玄關,子午中間堪定息。吾昔度張珍奴二詞,皆有宗旨。子後午前非時也,坎離耳。定息者,息息歸根,中黃也。坐者,心不動也。夾脊者,非背上輪子,乃直透玉清大路也。雙關者,此處有難言意。忘神守,而貴虛寂與無。所守,守此義也。液於是化,血於是成,而後天於是返先天。氣於是返神,神於是還虛,虛於是合道,道於是圓志,志於是滿願。訣不勝述,此處是也。至於「地雷震動山頭雨」者,真氣生也。黃芽出土者,真藥生也。
  • 道教經典 |《太乙金華宗旨》原文及譯文 回光證驗
    《太乙金華宗旨》原文 回光證驗證驗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當,必思度盡眾生,不可以輕心慢心承當,必須請事斯語。靜中綿綿無間,神情悅豫,如醉如浴,此為遍體陽和,金華乍吐也。既而萬顴俱寂,皓月中天,覺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為心體開明,金華正放也。既而遍體充實,不畏風霜,人當之興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黃金起屋,白玉為臺;世間腐朽之物,我以真氣呵之立生;紅血為乳,七尺肉團,無非金寶,此則金華大凝也。第一段,是應《觀無量壽經》云:「日落大水,行樹法象。」日落者,從混沌立基,無極也。
  • 《太乙金華宗旨》
    《太乙金華宗旨》就是這麼一本書。《太乙金華宗旨》是一本道教講述內丹修煉的書,據說是唐代道士呂洞賓所著,當然可能是託名。但即便是託名,也不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就像《黃帝內經》雖然託名黃帝,依然是傳統醫學的金科玉律。呂洞賓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師從道士鍾離權,並得到了鍾離權傳授的金丹密旨,兩人還共同創立了「金丹道」。
  • 修道 |《太乙金華宗旨》原文 譯文
    我今叨為度師,先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太乙者,無上之謂。丹訣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所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金華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氣,水響鉛只一位者此也。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曰月中。《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向上寸田,非天心而何?
  • 尹志華:《太乙金華宗旨》的問世及其道派特徵考
    《太乙金華宗旨》於康熙年間成書後,在流傳過程中,經過了多次修訂,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太乙金華宗旨》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間邵志琳整理本,收錄在他增輯重編的六十四卷本《呂祖全書》之卷四九中,題《先天虛無太乙金華宗旨》。 邵志琳說他的本子「出自蘇門(即蘇州)吳氏抄本」。 該本載有潘易庵等人的序、跋,對成書過程作了說明。
  • 榮格《金花的秘密》與呂祖《太乙金華宗旨》
    前一段日子恩師周隱謙先生在太乙學院弟子群為我弟子們講述《太乙金華宗旨》,師父在一開始為我們介紹了這本經典的來歷,原來這是中國丹道學走出國門受到西方科學認可的一本經典,在明末清初有一個傳教士叫衛禮賢的德國人,本來是要到中國傳播基督教的
  • 太乙金華宗旨全文
    太乙金華宗旨全文第一章天心自然曰道,道無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
  • 太乙金華宗旨(天心,識神,元神)
    金華宗旨————        天心第一    呂祖曰:「自然曰道,道無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古來仙真,皆口口相傳,傳一得一。我奉勅為度師,今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太乙者無上之謂,丹訣甚多,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    我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金華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天仙,太乙之真炁,水鄉鉛只一味者此也。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
  • 呂祖《太乙金華宗旨》全文
    《太乙金華宗旨》全文第一章 天心
  • 煉丹必學的呂洞賓《太乙金華宗旨》
    我今叨為度師,先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太乙者,無上之謂。丹訣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所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金華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鄉鉛只一位者此也。回光之功全用逆注,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
  • 太乙金華宗旨與內照功
    《呂祖太乙金華宗旨》說得好:「聖聖相傳,不離返照。孔雲知止,釋號觀心,老雲內觀,皆此法也。」收錄於《二懶心話》的內照功,則是一個專門運用內照作功的獨立功法,其設計合理,構架嚴密。攻效明顯,值得探究。一、關於內照內照在氣功典籍中常和內視內觀同義互用,如《太平經》云:「眩目內視,以心內理……猶火令明內照,不照外也。」
  • 太乙金華宗旨|修訂版
    張真人:把那個《太乙金華宗旨》,第一講「天心第一」,找著,找出來,找著譚真人的那個序,把譚真人那個序也找出來
  • 張至順真人 | 玉蟾宮 | 太乙金華宗旨 | 回光守中第三
    所以這個回光守中,這個守,一大靜,只要你能保持靜,不動,那麼安安穩穩地去打坐,這個靜時間長了就會定,你能定住,那離成道就不遠了。定久,慧光自生。慧光無根,從靜中來的。這就是回光守中這四個字。那麼拐回來,咱們有些地方不細講的話,你一念就知道了。「呂祖曰,回光之名何昉乎?」呂祖曰就是呂祖說,回光之名何昉乎?回光是從哪裡說出來的呢?「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即關尹子。」
  • 張真人玉蟾宮開示|太乙金華宗旨|序
    視頻時長17分45秒,點擊上方視頻播放鍵收看張真人:把那個《太乙金華宗旨》,第一講「天心第一
  • 道教神仙 | 太乙救苦天尊
    ▽ 道歷四七一四年 | 歲在丁酉 | 六月初四 ▽太乙救苦天尊
  • 【道教神仙】太乙救苦天尊
  • 張至順真人玉蟾宮開示|太乙金華宗旨|回光證驗第六
    視頻時長38分08秒,點擊上方視頻播放鍵收看這麼我們就說「回光效驗」,「回光效驗」也就這一篇多一點,「回光效驗」我大概地給大家念一念
  • 道教尊神——太乙救苦天尊
    2,太乙救苦天尊的誕辰日:中華農曆十一月,十一日,即為太乙救苦天尊的誕辰日。 3,太乙救苦天尊住所:道教經典記載太乙救苦天尊居「東方青華長樂世界」妙嚴宮(「嚴」或作「巖」)。按太乙救苦天尊誓願濟度人鬼,其應化之十殿冥王,職屬罰惡扶善,而其罰惡之宗旨,即在糾轉世人,裨使能祛獸性、返人性、復道性也。
  • 張至順真人 | 玉蟾宮 | 太乙金華宗旨 | 回光證驗第六
    大概你看看,他又是說的回光,這個徵驗,你看看這個驗字,這邊兒是一個馬字,這邊兒是真寫的僉字,那麼這個徵,你慢慢地看看,這個徵,這半邊兒是一個「雙人」(彳),這半邊是個「反文」(攵),是不是啊,中間上邊兒是一個「山」字,底下實際上那個放到擱到一塊兒,那就跟個「方」字差不多,上邊兒是個山,下邊兒是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