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數據中臺避殺指南

2021-03-02 探客Tanker

這三人分別創辦了袋鼠雲、奇點雲、數瀾科技,如今都已成為數據中臺賽道的重要玩家,而阿里也成為了數據中臺的「黃埔軍校」。


阿里巴巴CEO張勇或許沒有想到,從2015年他提出「大中臺小前臺」戰略之後,中臺不僅變成了一個機制,甚至變成了一個賽道、一門生意。


然而,Gartner在去年6月發布的技術成熟度曲線(又稱炒作周期)顯示,數據中臺這門生意在中國已經逼近「炒作」的頂峰。

Gartner發布的數據中臺技術成熟度曲線

按照Gartner的預測,數據中臺在不久的將來,即將進入「泡沫幻滅期」。


現實似乎也做出了回應。2020年12月,一則「阿里徹底拆中臺」的消息不脛而走:張勇在內網發布文章直言,現在阿里的業務發展太慢,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

作為「中臺」概念的布道者和先驅者,阿里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在聚光燈下被觀察、被討論、被質疑。一時間,中臺是「套路」、「忽悠」的聲音再次襲來。一位網友如此評價:「大公司搞中臺,錢沒了;小公司搞中臺,公司沒了。」


無獨有偶,一家名為「CIO發展中心」的機構在「阿里拆中臺」事件後發文表示,某知名中臺公司官網的6家典型客戶中,已經有一半不再和它合作,有2家客戶的新任CIO甚至不知道自己的IT系統裡還有該中臺公司的存在。

回到2019年,情況則是一片樂觀。數瀾科技CEO甘雲鋒曾告訴筆者,2019年國內大概只有千分之一的企業認為自己需要數據能力,而三年後——也就是如今的2021年,這一比例會到十分之一,且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企業都需要數據中臺。


在數位化轉型的大背景下,企業需要數據能力是一個板上釘釘的事實。但是,企業需要數據能力和企業需要數據中臺是一回事嗎?2021年數據中臺究竟是迎來爆發,還是如Gartner所預測的那樣迎來泡沫幻滅期?

筆者採訪了前麥當勞CIO蔡棟、可口可樂CIO張杰、越秀數智發展中心總經理陳磊、某知名快消品CIO、大數據專家彭文華以及數位投資人,總結出了以下四個觀點:

數據中臺的熱度已經超過業務中臺;

數據中臺的邊界在變化,導致很難看清全貌;

數據中臺前景廣闊,但不是一個好做的生意,越大型的企業客戶越有自研的趨勢;

數據中臺項目失敗的核心原因是預設的期望值沒有達到。

數據中臺一枝獨秀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點是,阿里拆中臺,並非放棄中臺。根據網傳消息,張勇在內網發布的文章是這麼說的:現在阿里的業務發展太慢,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

因此,「拆薄」並非「拆掉」,兩者有天壤之別。


實際上,阿里一直以來都在「拆中臺」。從2015年的「大中臺,小前臺」,到2018年的「業務數據雙中臺」,再到後來的AI中臺、技術中臺、搜索中臺、知識中臺.中臺越來越碎片化。

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數據中臺正在力壓一眾中臺概念,成為一枝獨秀的賽道。以曾經與數據中臺分庭抗禮的業務中臺為例,兩者的百度指數差距已經有兩倍之多。

數據中臺與業務中臺的百度指數對比


除了百度指數之外,另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數據中臺」創業公司的數量要遠遠大於「業務中臺」創業公司的數量,而其他類型的中臺創業公司數量更是少之又少。


據筆者了解,在創業公司中,業務中臺玩家屈指可數,而且都是阿里系。


一是雲徙科技和滴普科技兩家明星公司,二是前阿里巴巴首席架構師鍾華(古謙)創辦的比升技術和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牆輝(玄難)創辦的來未來科技,兩家公司剛剛在去年完成天使輪融資。


而數據中臺公司則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態,這其中又分為幾個流派。


第一類是自建數據中臺但並不對外商業化的公司,幾乎每一個叫得上名字的科技巨頭和網際網路公司都有數據中臺項目。


第二類是將自身的數據中臺能力對外輸出,進行商業化的科技巨頭,除了最知名的阿里外,還有網易。去年,網易旗下的企業服務品牌網易雲升級為網易數帆,數據中臺正是其解決方案之一。

第三類是「百家爭鳴」的創業公司,既包括阿里系的袋鼠雲、奇點雲、數瀾科技等,京東系的科傑大數據,還有智領雲這樣的非電商系創業公司,它的創始人原先在矽谷做大數據平臺。


還有一些主營業務並不是數據中臺,但也「跨界」的公司,既包括做上層應用的SaaS企業,比如神策數據,也包括在更底層做基礎軟體的明略科技、星環科技等。


數據中臺公司之所以力壓業務中臺,成為最火熱的中臺賽道,原因其實並不複雜:因為數據中臺更好做


凱泰資本CEO段鈞鍇告訴筆者,業務中臺由於涉及的場景太多,A公司的業務中臺經驗很難直接拿到B公司來復用,往往以定製化為主。在軟體行業,定製化的商業模式往往被認為不夠「性感」,因為很難規模化擴張。

相比之下,數據中臺則是跟數據打交道,更容易做成標準化的產品。這就是為什麼數據中臺公司越來越多的原因。

當然,數據中臺與業務中臺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大部分做業務中臺的公司,也同時做著數據中臺的業務,這是兩個不同的細分賽道,並且是互相合作的關係。據筆者了解,雲徙科技與袋鼠雲是強綁定關係,而雲徙科技、袋鼠雲和奇點雲又都是阿里雲的生態合作夥伴。

儘管數據中臺的概念越來越火,但質疑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在看了很多文章甚至書籍、聽了很多講座後,人們對數據中臺依然有諸多疑問。

看不懂、看不清,似乎永遠有一團迷霧縈繞在數據中臺之上。數據中臺到底是什麼?

洞穿數據中臺迷霧

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中臺的理念來自於2014年馬雲對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的參觀之旅。阿里在2015年提出了「大中臺、小前臺」戰略,隨後在2018年的雲棲大會上將中臺一分為二,提出「業務中臺+數據中臺」的雙中臺架構。

其實還有一個流傳不那麼廣的故事是,「數據中臺」的名字並非源自阿里的高屋建瓴,而是由阿里的客戶「隨手」命名的。


2015年,時任阿里雲西南大區負責人的劉瑩帶來了一個客戶,在建設底層管理信息系統時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如果像大多數實體零售企業那樣在SAP上做大量定製,可以是可以,但IDOC接口效率太低,成本高昂;二是已經嘗試搭建過數據倉庫並且失敗了,因為10T左右的數據量,傳統的IOE已經不能承受。


經過了七輪溝通,雙方最終確定了合作關係,阿里雲的數據平臺部門也順利滿足了客戶的需求,但客戶並不滿意「數據平臺」的提法。客戶認為,這一新的數據項目具備業務屬性,但「平臺」一詞並不具備。既然有前臺,有後臺,新的數據項目就被命名為「數據中臺」。

「數據中臺」一詞由此問世。


接下來,數據中臺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人們理解它的速度。但對於數據中臺,人們似乎仍看不到全貌,於是陷入了一層又一層的迷霧。


第一層迷霧,數據中臺的本質是什麼?

數據中臺是阿里的數據能力沉澱而來,本就沒有官方定義,而數據中臺公司為爭奪定義權又製造了「噪音」,更是造成了失焦。

2020年,數據中臺公司集體熱衷於著書立作。袋鼠雲出版了《數據中臺架構:企業數據化最佳實踐》,數瀾科技出版了《數據中臺,讓數據用起來》,雲徙科技合作出版了《中臺實踐》(這是雲徙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在2019年出版的《中臺戰略》),智領雲的新書也將在今年出版。

如果你看過每一家的解釋,會發現他們說的雖然不完全相同,但也都沒有錯。


第二層迷霧,數據中臺的邊界在哪裡?


或許是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很多數據中臺公司在推廣自家的產品時,對於數據中臺的局限往往刻意迴避。

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是,數據中臺創業公司在宣傳自家產品的時候,往往把「部署周期」當做一個賣點。比如,某家數據中臺公司宣稱自己的產品已經實現標準化,部署周期在7-15天。

而甲方理解的部署和乙方宣傳的部署,很可能存在差異。


曾經做過數據中臺項目的大數據專家彭文華告訴筆者:「僅僅是部署完成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相當於(做了)一個空殼,離數據中臺真正產生價值還差了十萬八千裡。要想真正實現價值,還需要做數據治理、數據清洗、二次開發等一系列服務和實施的髒活、累活。」

這些髒活、累活,並不會體現在企業的宣傳信息中。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中臺項目往往一做就是數月甚至半年。

第三層迷霧,數據中臺到底誰能做?


自從阿里提出數據中臺的概念之後,就有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上文提到的諸多數據中臺玩家,實際上都是創投圈的「老熟臉」。除此之外,筆者也發現市場上活躍著很多「生面孔」,也在從事著數據中臺的業務。他們相對低調,悶聲賺錢。

2020年的部分數據中臺公開項目

從圖中的中標企業我們看到,各種機構都能入場。於是一個疑問油然而生:數據中臺的門檻到底有多高?


2019年「甲子光年」發布的《數據中臺,下一個平臺型創業機會》文章中,筆者就對數據中臺的本質進行了梳理,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讓企業的數據用起來,並且用得好

在數據中臺這個名字出現之前,企業對於數據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和現在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差異,甚至是一脈相承,只不過阿里創造性地將其總結為「數據中臺」而已。

越秀數智發展中心總經理陳磊告訴筆者:「如果老闆經常聽到中臺,你就沿著中臺去解釋,不要創造新的語言,這樣大家都處在一個共同的語境之中,反而降低了溝通成本。」

因此,理論上任何一家公司的技術團隊都可以建設數據中臺,無非是好用和不好用的問題。


既然如此,數據中臺能否撐起一個賽道?這是一個好生意,還是差生意?

好前景,壞生意?

數據中臺不但解釋「是什麼」不容易,其發展前景也充滿爭議。看好的人相信,數據中臺是未來20年最大的機會。


從大的時代背景來看,我們正在走進數據時代。


2012年,有句話反覆出現:人類迄今為止生成的數據中,有90%是在近兩年內產生的。馬雲在2015年的貴陽數博會開幕式上就表示:人類已經從IT時代進入DT時代,未來的核心資源不是石油,而是數據。

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雲新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劉偉光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數據就是「石油」,數據倉庫、數據集市、Hadoop大數據平臺等是輸油管道,數據中臺就是煉油廠。

如果說商業公司出於公司利益而搖旗吶喊還不足以完全說服人的話,去年的兩項國家政策則實實在在地肯定了數據中臺的價值: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對外公布,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文件,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並列。

緊接著,去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正式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位化轉型工作的通知》,明確將「數據中臺」作為新型IT架構模式。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數據中臺正處在最好的時代。


不看好的一方並沒有否認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沒有否認數據中臺的價值。只是作為一項生意來看,他們認為前景並不樂觀,尤其是對於眾多的創業公司來說。

除了被人經常詬病的靠定製化服務難以規模化之外,還有兩個「看不見」的因素。


第一個原因是,甲方——尤其是大型企業客戶——對於失敗風險的容忍度極低。


一位企業服務領域的投資人向筆者解釋說:「企業處在A輪或天使輪的時候,總共也就幾十人的團隊。如果此時要向一個幾萬人的大客戶提出『我可以通過數據中臺解決你全流程的問題』,大客戶的老闆作何感想?為什麼不選擇埃森哲而選擇你?」

這就導致創業公司很難進入大企業的供應商名列,話語權也很低。一位快消品企業的CIO告訴筆者,他們做POC(概念驗證)測試甚至都不花錢。

第二個原因則是數據安全問題。


在筆者採訪的三家大型快消品公司中,一個普遍反映的現象是,採購還不如自研。既然數據已經成為一種資產,那麼要想把數據的掌控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自研。

前麥當勞CIO蔡棟總結了一套「雙軌制」策略:短期可以選擇外包公司,但是需要定期考核並進行一定的培訓,在軟體架構、質量上要嚴格要求;長期戰略肯定是要數據、架構、前端中臺和後臺等核心代碼的自主可控。


蔡棟告訴筆者:「如果要我給建議,那我一定會說儘快開展自研。無論是大數據還是雲原生架構,相關的技術都是開源的,開源技術雖然多,但是針對不同場景會越來越集中化、標準化;而越難找的人才越早開始尋找,就越早清楚並逐漸搭建最適合自己企業的人才梯隊。」

如果企業沒有自研能力或自研的需求,對於數據中臺服務商是不是就意味著機會?也不盡然。

地產公司越秀在建設數據中臺時,雖然並沒有組建自己的技術團隊,完全是通過供應商來建設,但是越秀依然能夠和麥當勞一樣,把掌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越秀數智發展中心總經理陳磊告訴筆者:「我們所有的企業架構、業務架構、數據架構和技術架構,都是由我們設計好之後,由供應商來負責填空。我們不會讓供應商給我們做規劃、做解決方案。」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避免對底層平臺的供應商產生依賴。陳磊表示,即使某家供應商三年後倒閉了,也不會對整體的數據架構造成影響。

對於數據中臺公司來說,這就會產生一個風險:如果懂行的、專業的CIO越來越多,生意可能會越來越難做,會逐漸淪為在客戶做好的統一架構基礎上「填空」的軟體公司。這樣與一個賣產品的純SaaS公司又有多大的區別?又或者,這就是未來數據中臺公司的宿命?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數據中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不過,對於甲方來說,無論是自研還是採購,建設一個靠譜的數據中臺,永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數據中臺被稱為「CIO殺手」的原因。

給CIO的避殺指南

2019年,由於盲目上中臺,深圳一家女裝企業的CIO被開除;在華南一個有幾十人的CIO社群內,因中臺項目失誤導致離職、調崗的高管就有十幾個。


數據中臺本來很多人就看不懂,這類消息更是讓很多甲方對數據中臺望而卻步。既然數據中臺有價值,為什麼數據中臺項目卻不一定成功?這是甲方的責任還是乙方的責任?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解釋: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組織問題。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大數據專家彭文華告訴筆者,如果項目出現困難,乙方每次都拿「數據中臺是一把手工程」作為幌子,顯然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數據中臺項目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其實在其他行業中也非常普遍:是否達到了老闆的期望值。

在去年的「甲子引力」大會上,甲子光年創始人、CEO張一甲分享了一個案例:


有位做交付的朋友非常語重心長地跟我說,我們賣服務、賣產品的時候,「銷售」的角色就是把客戶的期望抬高到100%,「交付」的角色就是在漫長的服務當中把客戶的期望降到50%,這就是交付崗位的作用和尷尬。

「甲子智庫」的「服務差距模型」也反映了這個問題:感知-期望=滿意度。

「甲子智庫」的服務差距模型

因此,CIO主導的數據中臺項目不成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是沒有做好,而是沒有兌現向老闆承諾得那般好。


可口可樂CIO張杰告訴筆者:「做數據中臺之前,要搞清楚為什麼做這件事。究竟是影響到整個公司戰略層面的業務能力重構,還是僅僅在技術層面通過微服務化來優化,提升技術的敏捷性。如果只是後者,這只是你的本職工作,你就要管理好業務的期望值,不需要把動靜搞得過大,仿佛上了中臺後面的一切就迎刃而解。」

當然,CIO上中臺,不一定完全是被乙方「忽悠」的結果。

某知名快消品公司CIO告訴筆者,針對要不要上數據中臺,CIO群體裡又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CIO,是想借數據中臺這波熱潮,給自己的職業經歷加分。成功了,自己有更多的故事性,在行業掌握更多的話語權。至於可能存在的「陣亡」或者由此帶來的職業風險,他們其實並不在乎;

第二種CIO,除了為個人經歷著想之外,也是為了推動組織的數位化轉型,趁機提升自己部門的地位。在發展到一定的穩定期之後,他們的身份也可能由甲方變成乙方,這又是一個新的挑戰;


第三種CIO,就是求穩,按兵不動。雖然數據中臺的概念很火,但是不盲目跟風。


因此,數據中臺項目的成敗與否,既有乙方的責任,也有甲方的責任。一個數據中臺項目成功的前提是,乙方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甲方解決組織層面的問題。

而組織層面的問題,往往比技術問題要更複雜。


首先是前期的建設,業務部門往往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數據。


對於這種情況,越秀數智發展中心總經理陳磊在數據中臺實踐中,總結了自己的一套經驗:先利他再利己。


陳磊告訴筆者:「在初期階段,我是無條件幫業務部門做事。反過來,業務部門會更願意做IT的事情。這樣會在業務部門之間形成賽馬機制,如果信息化做的好的部門成績更多,其他部門就會更多找上IT部門尋求幫助。在第二個階段,業務部門和IT部門合作地更緊密,流程和數據就會逐漸變成IT部門的職能,長此以往,IT部門就有了技術主導權,業務部門離開IT部門甚至無法開展工作。」

其次是建設完成之後,業務部門不願意調用數據中臺的數據,這種情況在大公司很常見。


某在線教育上市公司的大數據開發工程師告訴筆者:「很多時候業務部門的需求會一股腦兒地給到數據中臺,而數據中臺部門的人力也是有限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排期。如果碰到業務部門需要特別急迫的情況,數據中臺與業務部門的矛盾就會產生。」

一旦出現這種矛盾,業務部門的發展進度就會受到限制。數據中臺建設的初心是提高業務部門的效率,現在卻起了反作用。這也是阿里要做薄中臺的重要原因:數據中臺,越大越臃腫,越薄越靈活。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管理期望值,還是調整組織架構,誕生於一個技術概念的數據中臺,成功的臨門一腳又回到了「人」上來。

人永遠是決定數據中臺成或不成最關鍵的因素。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探客Tanker立場;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相關焦點

  • CIO數據中臺避殺指南 | 甲子光年
    根據網傳消息,張勇在內網發布的文章是這麼說的:現在阿里的業務發展太慢,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實際上,阿里一直以來都在「拆中臺」。從2015年的「大中臺,小前臺」,到2018年的「業務數據雙中臺」,再到後來的AI中臺、技術中臺、搜索中臺、知識中臺.中臺越來越碎片化。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數據中臺正在力壓一眾中臺概念,成為一枝獨秀的賽道。
  • 數據中臺與大數據的關聯度
    近年,數據中臺在網際網路領域走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索數據中臺相關的應用。儘管數據中臺人氣火爆,但是仍有很多人分不清「中臺」與平臺、前臺-後臺、大數據等概念之間的關係。中臺的產生是由於無法科學合理地設計後臺,因此許多業務並和數據之間的銜接關係處理的並不恰當,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中臺問世了。因此,所謂的中臺戰略,必須說清楚中臺是如何從後臺分離出來以及分離之後的中臺與後臺的聯繫和關係。此外,上述眾多中臺的定義與大數據關聯不夠。
  • 《企業中臺實踐指南》正式發布!開啟數智零售全新徵途
    2020年12月18日,在百勝軟體E3+企業中臺全國巡講寧波站現場,在行業協會領導和上百位零售企業代表的見證下,百勝智庫年度最新力作《企業中臺實踐指南》正式發布。 過去,為了應對市場變化,企業不得不在前臺做一個個「煙囪式」系統,由此帶來的弊端之一就是數據孤島,縱然手裡數據量龐大,但能用起來的很少。當數據沒有了章法,也就失去了價值,從而難以變現、支撐業務。此外,管理落後同樣難以適應新的市場節奏。傳統零售企業管理方面普遍偏弱,系統、流程等能力的不足,導致企業想要提升效率、加快市場響應度,只能通過眾多產業鏈上的單個節點進行優化。
  • 中臺的進化,從「IT架構」到「數智化能力」 - 企業架構_CIO時代網...
    在新的工業背景下,企業間也需要打通數據通路,提高信息流通程度,降低溝通成本。企業需要進行數智化轉型,向更智能,更靈活方向轉變。在企業進行數智化轉型過程中,中臺理念為轉型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統一的中臺戰略將企業資源統一匯集,打破企業內固有的數據孤島,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更靈活地面對前端業務需求。
  • 《2017年端午節出行大數據預測及安全指南》發布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6日訊 (記者 徐紅) 端午節假期將至,5月25日,在公安部交管局的指導下,高德地圖聯合全國近70家公安交管部門共同推出《2017年端午節出行大數據預測及安全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其結合端午交通大數據與今年交通實際狀況,預測了全國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46個城市節日期間道路出行情況
  • 數據+中臺,如何做到1+1大於2 明略科技數據中臺負責人劉國棟
    大數據時代,組織往往處在激烈變化且高度VUCA的環境中,市場、服務力度的降解和業務規模的短期爆發,使得組織每時每刻都面臨著決策。小數據時代的單一決策者或者小型團隊的決策模式,已經無法在新時代背景下確保組織決策的穩定性、響應速度、執行體系的關聯和快速的業務迭代。組織應該如何打造智能決策體系?數據中臺是實現高效決策的基座。
  • 數據中臺唱衰,企業數位化轉型路在何方?(上、下)
    【數據中臺專欄】(點擊藍色標題即可閱讀)【PPT】八問數據中臺:關於數據中臺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PPT】阿里中臺(看圖不說話)【10萬+】數據中臺已成下一風口,它會顛覆數據工程師的工作嗎?>【對比】「數據中臺」萬字深度思考【問題】生死「數據中臺」,由這12個問題域決定【挑戰】數據中臺元年,企業數位化轉型面臨的三大挑戰【PPT】阿里巴巴數據中臺實踐分享【PPT】《2019年中國數字中臺行業研究報告》【辨析】數據中臺是真火還是炒作?
  • 投資觀察第5期(上):中國的數據中臺未來在何方?
    我們觀察到裡面有很多數據中臺相關的獨角獸企業,像大數據分析龍頭Palantir和巴菲特打新的數據存儲公司Snowflake等,今天咱們就來說說數據中臺是個什麼樣的生意。數據中臺咱們先來說說中臺。在中國古代東漢時期,尚書臺是政府的中樞,號稱中臺。
  • 新手須知避坑指南:家用電動車什麼牌子好?
    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新手須知的避坑指南。指南一:需要了解電動車新政,按照新國標的劃分,現在電動車有三種類型:電動摩託車、電動輕便摩託車和電動自行車。指南二:理性追求電池大小,電池是影響續航能力的關鍵因素,但電機、輪胎等也會影響到續航能力,其實根據自己平時的使用需求選擇合適的電池大小即可。指南三:儘量選擇大品牌。
  • 全網數商告訴你什麼是數據中臺
    前言近期,全網數商開設了「中臺百科」專欄,每周會定期分享關於中臺的百科知識。在這裡,您能看到中臺的源起;什麼是業務中臺;什麼是數據中臺;以及關於中臺建設的所有內容,包括組織架構、進化策略、方法論等等。總而言之,學中臺、懂中臺、用中臺,就選全網數商,我們期待您的召喚!本期主要分享兩個知識:●什麼是數據中臺?●數據中臺對企業有哪些意義和作用?
  • 當杜蕾斯撞上阿里雲數據中臺 碰觸的火花價值1.7億元
    而這些數字成就的背後,除了有利潔時曼倫總經理呂有名獨創的「6W4M」方法論體系指導之外,亦離不開阿里雲數據中臺的加持。牽手阿里雲數據中臺 讓營銷理論體系成為「有血有肉」的實踐利潔時曼倫IS部門經理杜斌坦言,利潔時曼倫是一家格外注重自身知識體系構建的公司,但同時,「我們也對能夠不斷補充我們現有知識體系的新內容,抱有極大的開放態度。」這一點,在利潔時曼倫和阿里雲數據中臺合作共創的曼倫數據營銷中心(MDMC)上得到了驗證。
  • 淺析東方網力數據業務中臺的優勢
    來源標題:淺析東方網力數據業務中臺的優勢 自中臺的效果初顯之後,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推出適應本行業需求的中臺產品。做數據中臺真的沒有門檻?顯然不是。是不是所有企業都需要中臺?這就要從企業的實際出發進行合理規劃布局。
  • 數據+中臺,如何做到1+1大於2
    小數據時代的單一決策者或者小型團隊的決策模式,已經無法在新時代背景下確保組織決策的穩定性、響應速度、執行體系的關聯和快速的業務迭代。組織應該如何打造智能決策體系?數據中臺是實現高效決策的基座。 圖註:明略科技數據中臺負責人劉國棟 數據中臺是一套涵蓋IT基礎體系規劃、組織架構、運營管理與服務支撐的完整體系,相互聯動協同支撐組織決策。
  • 數據中臺的使命、願景、本質和六大核心能力
    狹義數據中臺的本質廣義數據中臺是龐大的,它的構建需要一個演進的過程。但是,如果企業從哪裡開始,如何能夠儘快的從數據中獲取價值呢?ThoughtWorks認為,狹義數據中臺的核心是Data API。DataOps:數據中臺的必備底座傅一平:如何評估數據中臺的成熟度?沒有中臺的命,卻得了中臺的病你的數據中臺需要做一個成熟度評估了「上中臺嗎?
  • 七夕數據指南
    去年七夕,我們整理出一份🔗七夕脫單指南,今年,我們在此基礎上增加 4 份七夕商業數據報告、12 份數據作品以及 5 份數據表白攻略,按照單身、
  • EA、Twitter、Airbnb、Uber,都怎麼建數據中臺?
    事實並不是這樣,矽谷的公司其實已經早於中國建設了所謂的」數據中臺「。只不過,在國外,並沒有數據中臺這個稱謂,而是統一以數據平臺的名稱命名,但是這個數據平臺已經具備我們所說的數據中臺的全部功能。 那麼,作為全球技術風向標的矽谷企業的「數據中臺「到底什麼樣,他們的「數據中臺」是如何建設的?想必很多人對此多充滿著好奇和疑問。
  • 2020下半場,房地產數據中臺還要做嗎?怎麼做?
    因此,數位化升級、數據中臺、數位化營銷並非「病急亂投醫」,而是數位化時代給房地產行業出的「命題說話」,考察的兩個標準,則是企業全域數據的盤活、內部經營管理與外部營銷運營數位化建設,打分參照企業業績增長,上不封頂。  地產數據中臺怎麼建?  數據中臺,我們將其稱為是數據應用的基礎設施。
  • 關於數據中臺,這篇通俗易懂的解釋正是你需要的
    最近兩年,中臺的概念火了。然而卻有相當一部分人,壓根沒整明白,到底中臺是啥。我們來通俗解釋一下中臺吧,中臺是相對於「前臺」和「後臺」來講的。說白了,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各種應用,都分為「前、後」兩個部分。而中臺則要求對能力進行細粒度分析,識別共享能力,並將共享能力建設成統一的平臺。說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了,對企業來說,「中臺」到底該怎麼選?怎麼建?其實,甭管企業未來要細分多少個「中臺」,都離不開一個最基礎的中臺,那就是:數據中臺。
  • 兩個月,九陽這個新部門借勢阿里雲零售行業數據中臺讓新品人群轉化...
    九陽數字運營部總經理陳波表示,這背後離不開阿里雲數據中臺零售行業解決方案的助力。吸取了原先的教訓,去年7月,帶著與Line Friends聯名的新品,九陽再次殺向消費市場。這一次,市場的反應截然不同。在九陽人群結構中,IP產品中18-25歲的人群比九陽常規產品中佔比多了16%,這意味著IP幫助九陽在獲取年輕用戶方面起到了明顯的作用。
  • 基於Doris的有道精品課數據中臺建設實踐
    而實時流數據主要來源於各個業務系統實時產生的數據流以及資料庫的變更日誌,需要考慮數據的準確性、實時性和時序特徵,處理過程非常複雜。有道精品課數據中臺團隊依託於其實時計算能力在整個數據架構中主要承擔了實時數據處理的角色,同時為下游離線數倉提供實時數據同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