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轉冷,穿松糕鞋、雪地靴的市民漸漸增多,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墊」起來的美麗是有風險的。專家介紹,長期穿不合適的鞋,容易扭傷腳,甚至誘發關節炎。
【案例】
穿松糕鞋比其他高跟鞋更易扭傷
日前,22歲的小萬一瘸一拐地來到市洪都中醫院骨傷科,原來,穿著松糕鞋的她扭傷了腳踝,醫生提醒她:「不要再穿這種松糕鞋了。」
在銷售公司工作的小萬平時工作很忙,但是在愛美方面,她卻一點也不含糊。「松糕鞋的前後跟都是平的,穿起來不會累,而且可以增高四五釐米,顯得腿特別長,很好看。」小萬說,隨著天氣轉冷,她把家裡的松糕鞋都拿了出來,準備換著穿。然而,令她沒想到的是,穿正常高跟鞋都不會扭傷的她,卻穿著松糕鞋時「栽了跟頭」。
洪都中醫院骨傷科黃主任告訴小萬,松糕鞋在設計時更多考慮的是美觀而不是對足弓保護,長期穿松糕鞋容易產生足弓畸形。比起其他高跟鞋,松糕鞋增加了腳踝關節扭傷和骨折的危險。「松糕鞋不是人們認為的『零跟鞋』,相反,厚厚的鞋底很容易讓膝關節保持緊張,走路時身體的平衡性也會下降。」
【調查】
10個女性中2個有髕骨軟化
黃主任說,因為松糕鞋、雪地靴把腳弄傷的女孩近來比較多,她們多是不慎崴了腳,造成了韌帶拉傷,嚴重的還造成骨折。
除了骨折受傷外,門診還接收過穿松糕鞋患髕骨軟化症的患者。黃主任說,這主要是因為長期穿松糕鞋,會減少膝關節的活動度,造成營養軟骨的滑液分泌減少,提前了骨關節炎發生的年齡,從而導致髕骨軟化。
據介紹,髕骨軟化症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病變,不少市民都患有這種病症。根據臨床統計,平均每10個女性中就有2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髕骨軟化症。一般來說,髕骨軟化症多見於20~40歲的年輕女性。
「雖然天氣變冷了,但是一些女性卻不注意保暖,穿絲襪、打底褲,膝蓋很容易著涼,造成髕骨軟化。」黃主任說,常年坐著工作的人,由於長時間保持腿部彎曲,血管受壓迫,使得膝蓋處溫度較低,也容易患上髕骨軟化症。
【提醒】
壞習慣會誘發關節炎
「不少年輕人都有膝痛的經歷,但他們不把這種疼痛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問題就嚴重了。」省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李主任說,很多人認為關節炎是一種老年病,但在實際治療中,不少年輕人存在關節疼痛,這主要還是由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
李主任說,除了穿鞋,年輕人生活中有很多壞習慣會誘發關節痛甚至關節炎。比如久坐或久站,會使得關節肌肉力量弱,對關節保護不夠,因此造成關節炎;年輕人喜愛海鮮、啤酒等高蛋白和高尿酸的食物,長期過量食用就會導致痛風關節炎;騎摩託車、穿得少,或者將膝蓋暴露在冷風中,對關節也是有傷害的。
老年人群中常見的關節病,很大一部分就是年輕時留下的病根。年輕時長期泡在涼水中或對著空調吹冷風,都會增加年老後患關節病的機率。李主任提醒,適當進行運動,或者推拿按摩,對關節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相關連結◎
五種鞋子不利於關節健康
A。人字拖:人在行走時腳前部缺少力的支撐,腳趾要在行進中夾住鞋,慢慢蜷縮成爪形。弓關節過度受力,會導致腳部疼痛並發炎,嚴重者形成拇指外翻。
B。綁腿高跟涼鞋:帶子下滑,很可能會將小腿緊緊綁住,行進過程中血液流通不暢。
C。尖頭鞋:對足尖有塑型作用,容易形成拇指外翻。尖頭皮鞋對足的前半部形成壓迫,容易造成足部畸形。尖頭皮鞋前端又硬又瘦,腳趾嚴重受擠壓,容易誘發趾甲內嵌、雞眼。
D。雪地靴:內部空間相對較大,穿上後腳在裡面會出現滑動,使腳弓受到較大的衝擊,從而對足部、腳踝甚至臀部造成傷害。
E。超薄平底鞋:鞋跟過低時,腳著地的瞬間全身體重多達60%的重量都壓在後跟上,引起足踝、膝、髖關節和腰等部位的疼痛,加速足底韌帶和骨組織的退化,引起足跟痛。(記者 陳龍 實習生 鄒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