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財經社 趙怡然
編輯| 鹿鳴
作為首家拿到免稅牌照的百貨公司,王府井漲了四倍的股價,令整體低迷的百貨業精神大振。
僅7月,包括大商股份、南寧百貨在內的7家零售企業,宣布提出免稅品經營資質申請,其中多家公司錄得漲停。
但細看公司「成績單」,2019年全年,7家上市企業中,僅3家營收淨利均保持增長。2020年上半年,業績更為慘澹:嶺南控股淨利潤預計同比下降166.51%~183.14%;中百集團淨利潤預計同比下降264.95%~319.94%。
押寶免稅能否救百貨?
拋開能否拿到牌照不談,就連4000億市值的免稅龍頭,都難逃炒作質疑。7月24日,中國中免午後跌停,市值蒸發近450億。新秀王府井同樣跌停,報於58.95元。
「炒作」質疑背後,是百貨企業入局免稅業的眾多不確定性。
談及牌照能否獲批,華創證券分析師王薇娜在一次直播中稱,牌照發放過去非常嚴格。「僅據我所知,就有四五家央企申過,但都沒有完全拿下。」
王府井拿到一張新牌照,令業界看到政策鬆動的跡象。
「發給王府井之後,市場紛紛猜測,是不是要開針對國人的市內免稅店了。這個政策中免從2016年就在爭取,遲遲沒有進展。」王薇娜說,「如果要開,各地會不會為當地有稅百貨,申請一張經營免稅品資質的牌照?」
畢竟,相比機場及離島店,我國市內免稅店渠道佔比有限,僅中免及中出服少量經營,不為大眾所知。而在韓國,2012年以來,韓國海關在首爾、釜山和濟州島以外其他中小城市,發放10張市內免稅牌照。之後陸續新增市內店牌照,目前免稅牌照約60張。
其中,新世界百貨拿到牌照後,憑藉採購、選品等舊有基礎,後來居上,在2018年全球免稅銷售額排名中,位列第九。
而在今年3月,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到將完善市內免稅店政策,建設一批中國特色市內免稅店。
但她也表示,這些仍然只是猜想,還要看後續審批及政策變動,建議重點關注確定性更強的公司。
業績貢獻存疑
即便拿到牌照,相關業務對於上市公司的業績貢獻,也是未知數。
外界普遍認為,中國中免超過400億元營收,以及10%上下淨利率,來源於其佔比超過80%的壟斷地位。而在牌照數量眾多的韓國,由於競爭充分,免稅牌照並不代表超額收益。
此前媒體報導,2015~2016年,韓國新入局的免稅店,多數面臨超過200億韓元虧損。由於收益惡化,出現企業返還免稅店經營權、放棄免稅店競拍現象。2017年,「韓亞免稅店」因營業狀況不佳,提出閉店申請,成為韓國首家宣布倒閉的市內免稅店。
此外,由於奢侈品牌招商、通關報稅等方面,需要積累經驗,即便是三星這樣的韓國大型財閥,都曾在免稅行業栽過跟頭。
而在國內,開業32年的廈門免稅商場在今年7月閉店;汕頭免稅商場則在倒閉後,改建為KTV。
雖然談業績為時尚早,但對整體低迷的百貨業來說,的確需要新的增長點,提振精神。
有業內人士稱,相對提供吃喝玩樂一站式解決方案的購物中心,百貨已經不再是吸引人的業態,客流情況糟糕。
2019年,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下降0.3%,增速較同期下降1個百分點。多家企業因連續兩年虧損,遭遇退市風險警示,包括南京中央商場、大連友誼、津勸業及秋林集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