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般若 | 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2021-02-19 簡空觀禪

 來不及擁抱晨曦的陽光雨露,就已經手握黃昏的夕陽西下,一天匆匆而過;來不及細品春天的殷紅竇綠,就已經滿眼肅穆的紅楓漫天,一年匆匆而過;來不及享受唯美的錦瑟年華,就已經到了華發叢生的暮年,一生匆匆而過。

 人生漫漫,歲月無情。驀然回首,一切都是過眼雲煙,而你我,不過是這人世間,來去匆匆的過客。

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萬事若懂得,何必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慧能《菩提偈》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裡染上塵埃?

 萬事皆心生,心中有,便苦;心中無,便靜。生活之苦,苦在執著。你在意什麼,什麼就會折磨你。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每個人都是人生的過客,短暫停留後總要重新上路。只願你路過的都是精彩,留下的都是幸福。

高城鼓動蘭釭灺,睡也還醒。

醉也還醒。忽聽孤鴻三兩聲。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

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 

——清·王國維《採桑子》

 人這輩子就像隨風起落的柳絮,無根,無方向地於世間隨意飄零,浮浮沉沉。

 在命運的軌跡中,世界的輪迴中,浩瀚的宇宙中,歡樂、悲傷都是那麼的渺小,都像漂浮在江中無根的浮萍。

 有人說,大富大貴,不如衣食無憂;千萬人寵,不如一人在乎;位高權重,不如心安自在。一切都順其自然,笑看風雲,淡看名利,活好每一天。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樽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蘇軾在送別好友時,感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人生,相遇即是緣分。每個人都在旅途中行走,只要在一起時過好每一分每一秒,分別時也無需悲傷。勇敢揮手,笑容以對,就不辜負相遇。

 人生匆匆數十載,每個人都是這世間的過客。懷赤誠之心來這人間走一趟,體會千百種生活之味。經歷過,努力過,珍惜過,便不負這人間韶華。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杜甫《望嶽》

 登頂泰山後,杜甫直發豪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遠,心胸才會越來越開闊。

 當人生到達了一定的高度,我們終會明白:每個人都像是一棵果樹,需要在狂風暴雨中努力成長,在豔陽高照時拼命開花。待到繁花落盡,迎來累累碩果。

 這一路上,風雨不會少,委屈不會跑,心上的陽光卻不能缺。內心有光亮,又何懼風雨悲傷。願我們都能心向陽光,永遠溫暖!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金縷衣》

 白駒過隙,我們不要停留在過去,不要去糾結回憶,把握當下,活出自我。

 趁著陽光正好,趁著微風不噪,趁著我們還年輕,有著最美好的時光,去看想看的風景,去見喜歡的人,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時間永遠是最值得珍惜的東西,當我們回首往事,青春不白度,時間不白流,就是最大的成就。人生苦短,莫負好時光。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暮秋之時,花的凋零是無奈的,燕子的歸來是可喜的。

 萬物都在四季中循環往復,消逝不代表不會重來,美好也不代表不會失去。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就像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年輕的人。

 世事喧囂紛擾,放下無奈,心大了,大事就小了,心小了,小事就大了。生命匆匆,放下了執念負累,心才能風清日朗;淡看世事滄桑,心自安然無恙。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當陶淵明看到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汙蝕之後,不甘躬身於官場險惡之下,還是遵從本心,隱居田園,躬耕為樂。

 人生在世,名利物質並不是我們唯一的追求,當遵從自己的本心,放下執著,心也會變得寧靜起來。

 無所謂失去,無所謂得到,我們只是經過而已。路在自己的腳下,沒有人可以決定我們的方向,掌控自我人生的,只有我們自己。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即使是再風光的人,背後也有寒涼苦楚,即使是再幸福的人,內心也有無奈難處。

 在人生這條路上,遇到挫折要迎難而上,遇到困難要大步跨出,不要畏懼,該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

 所以,人啊,其實也不需要太多的東西,只要健康的活著,真誠的愛著,也不失為一種富有。

 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相關焦點

  • 詩詞丨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人生漫漫,歲月無情。驀然回首,一切都是過眼雲煙,而你我,不過是這人世間,來去匆匆的過客。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萬事若懂得,何必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裡染上塵埃?萬事皆心生,心中有,便苦;心中無,便靜。生活之苦,苦在執著。你在意什麼,什麼就會折磨你。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每個人都是人生的過客,短暫停留後總要重新上路。只願你路過的都是精彩,留下的都是幸福。      人生本過客,何必太貪戀?
  • 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人生,就是一次單程的旅行,旅途中,有迷人的風景,也有難以預測的意外。誰都不知道,這場令每個人滿懷憧憬的旅程,我們到底會收穫什麼,又會失去什麼,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無法回頭。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旅途中,如果不能選擇自己想要什麼,那麼至少要在不能選擇的環境裡,選擇保持一份好心情。讓旅途多一點兒快樂,多一點兒溫情。
  • 人生本過客,何必總糾結!
    人生本過客,何必總糾結!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錢沒了生命還在,一切都可以從來,愛走了還要下一場花開,既然來到世上就不做懦夫,好好活一場風雨不在乎。人沒有任何的理由沉淪不起,生命一瞬只不過是一場雲煙而已,生命因為短暫所以萬分珍貴,努力生活。
  • 朗誦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作者 | 桃園野菊   來源 | 桃園野菊 (ID:tyyj8788)編輯 | 中華微文學(ID:zwh22322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世間,走一遭,名利權情,縱橫交錯,來來去去,是是非非,得得失失,來也空空,去亦空空,要修得怎樣的一顆菩提心,才能做到不染世俗塵埃呢?
  • 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
    編輯整理:盛唐輝煌 人行天地間,皆如遠行客 人生就是一場單程旅行 雖然過程未知,風景不同 但我們都有同一個結局 昨日的回憶,看見了,模糊了
  • 頓悟菩提心,我自亦我心,何處惹塵埃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五祖弘忍說,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既是真實。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掬幾片清淡的花辧,撒進歲月的長河,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嫻來面對塵世。心靜自然涼,心淨,又怎會惹塵埃?上天的禮物,從來不是你滿懷期待,就來一場及時雨。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掬幾片清淡的花辧,撒進歲月的長河,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嫻來面對塵世。心靜自然涼,心淨,又怎會惹塵埃?上天的禮物,從來不是你滿懷期待,就來一場及時雨。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
    譬如神秀的偈語是這樣創作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這還是「著相」了,佛家講究的是「空」「無」,你把自身比作一個什麼東西,還要勤擦拭,那證明還是沒有理解到佛義的精髓。故而慧能說「菩提本無樹」,菩提本沒有樹,「明鏡亦非臺」,明鏡臺也並不存在,「本來無一物」,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何處惹塵埃」,我又從何處惹得塵埃呢?
  • 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
    禪宗的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什麼寓意呢
    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參悟不透...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六祖壇經》「神秀」寫千古名偈—「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餘人聞語,總皆息心,鹹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 我本無心,卻惹了塵埃
    我本無心,卻惹了塵埃有責任感的男人,不會拋妻棄子,不要自己的婚姻,能拋棄自己的婚姻,去接受你的人,也不敢保證,你也會是下一個被拋棄的人。二、每個人的喜怒哀樂完全一樣,只是涵養功夫有別。三、有時也會懷念,但到底也不會再那麼不顧一切說愛你。時間阻礙了麼?
  • 夜讀|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
    小主,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吧河馬夜讀誦讀經典 品閱人生朗讀者:徐賀豔1倉央嘉措曾在詩中寫道: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閒事。的確,人這一生,其實就是一場單程旅行。4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記得常想一二,不念八九。不必太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心看開一點兒,眼界放長遠一點兒,只要你知道要去哪裡,最後都會到達的。
  • 心如明鏡,不染塵埃
    作者 | 桃園野菊   圖片|圖絡(寫於2015/8/20)「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如是說。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世間,走一遭,名利權情,縱橫交錯,來來去去,是是非非,得得失失,來也空空,去亦空空,要修得怎樣的一顆菩提心,才能做到不染世俗塵埃呢?腹中天地闊,自有渡人船。你是渡我的船,我是泊你的渡口,此岸,彼岸,往往來來,萍聚萍散,擦肩無數,驚鴻幾度,愛在不言中,情在不語裡,似有若無,似無若有。
  • 獨孤天下「獨孤般若與宇文護,你可願休妻,娶我為正妻」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如若如若隨緣如若如若隨緣 ‖情感觀點‖系列圖片來源網絡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實,般若有事求宇文護,他都是會盡力幫忙,說不愛最後傷心的確是宇文護。人生中都在做出選擇,有得必有失。任何事,都不是一隻手便能得到的,始終都會有失去。此後,般若嫁給了宇文護的弟弟,而宇文護則幫助般若成為了皇后,守護著般若。
  • 反覆誦讀《般若心經》,理解其真義,般若的智慧會改變你的人生
    別人常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佛經浩瀚如海,人們常聽到《金剛經》,《心經》。其實心經就是金剛經的演化版本,也可以說是金剛經的精華濃縮之所在。《般若心經》早佛法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華嚴經》有經中之王的美譽,但是比華嚴經更長的是般若經,而佛經裡面最短小精悍的就是心經。
  • 《次第花開》:人生需要一次修行
    抱著讓自己心裡舒服一點的想法,我開始找心靈方面的書籍閱讀,感謝緣分,讓我與《次第花開》這本書相遇,開始我被它的名字吸引,清新明亮而又與眾不同,彷佛有一個路標指引人們走向燦爛美好的盛景。人生需要修行,發善心,行善為,尋求至高無上的解脫。我反思自己的痛苦,命運之所以讓我承受這些,可能是我之前做過些惡事,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人性有善也有惡,善惡皆有果報,只是因緣和時間問題。
  • 修心生活,次第花開
    1.無需感受,放手一搏佛祖釋迦牟尼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陰熾盛。這些都是生而為人無法控制的必經之路,拿佛教的說法就是「無常」兩個字。既然一切無常,又何必執著念想耗費精力呢?別不相信:你當下的感受可能是錯誤的判斷。如果生活裡僅憑個人感受活著,難免疲憊無力。做一個邏輯思維強的人,不妨學著放下那些七七八八,所謂高自尊、高自我的感受,只一心把事情做好,想去爭取的就去爭取,不給自己留下遺憾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