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21-02-21 淨塵


文/愛雨菲  編輯:品讀時刻 鳴君

佛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題記

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掬幾片清淡的花辧,撒進歲月的長河,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嫻來面對塵世。

心靜自然涼,心淨,又怎會惹塵埃?上天的禮物,從來不是你滿懷期待,就來一場及時雨。心,只在寒冷中一點點變得堅硬,睡著了,眼淚依舊會溼潤夢裡的微笑,時光荏苒,靜守一份小情懷,繁華看淡,故事裡的故事,也詩意盎然。

人生是什麼?是一座年歲的城牆,用無數青蔥歲月堆砌而成。日子是一磚一瓦,命裡的呼吸是一梁一柱。住在城牆裡,因為生活的多彩,因為情感的豐盈,俯瞰煙火人間,我們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走過四季,安穩的成長。人的性命,與萬物相比,真是渺若微塵。一個人,內心如果看輕看淡,外在也就不會有風波了。其實人只要知足,仰望長空還是湛蘭,心靈的淨土還是一方悠閒。


愛為什麼,總讓人有曇花一現的憂傷,在沁涼的冬季裡訴說季節無語的悽悽。愛恨情愁從來都是從日出到日落的,是誰說?等待是註定一生的滄桑。尋不見,最初的傾心溫柔,那麼找一個適當的藉口逃離。一場戲,終會謝幕,不用刻意。因為那人,你丟了如花的笑臉,不遺憾,不後悔,回眸也曾有過感動,無論這種感動真誠也好虛假也罷,必竟鮮活過一段記憶,既然改變不了天意定數,就不必掙扎著爭取了。

其實,上蒼是公平的,它為你關上了一道門,就會為你重啟一扇窗;它是一桿公平的稱,能稱出人間悲歡離合的重量。當你寒冷時,會給你陽光般的溫暖,當你悲哀時,又會贈予你另一份驚喜。就像我們看一朵花開到花謝,這是塵埃裡的一抹紅,這就是痕跡,這就是冷暖悲喜。或許,每個人到最後都會落滿塵埃,把榮辱化為一縷青煙。


珍惜,為什麼是在丟失之後,才懂得?得不到的是最好的,得到的久了是可以忽視的,失去的是可以暫時遺忘的,空虛後才發現,丟掉的是最適合自己的。古今由來同一夢,今人又何曾夢亦覺?情亦好,愛也罷,都融化著塵世裡痛苦的影兒。人生路,就是邊聽邊看,時光的段落與畫面,悲歡離合都一閃而過,只要內心不脆弱,任何的風霜只是生命的陪襯,在自己的經歷中,感受一份簡單。何必計較過多?到最後空剩一副骨架陪黃土。

這個浮躁的世界,很多人有驚人的相似,厭倦了塵世,渴望找一塊清淨之地,妄想不再沾染塵埃。更有甚至,企圖歸依佛門,素衣素食相伴,或能對外面的喧囂置之不理。於是,我在問:只要是有人存在的地方,註定會有塵埃落下,倘若身在佛堂,心繫紅塵,你也難忘舊時光裡的烽火硝煙。從來我只知,花開盛豔,也抵不過似水流年,四季流轉,月盈圓缺,恆古不變的律例,逃離,只是內心複雜,無法言喻。切莫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難以自拔,墜入塵埃,滿身灰塵。


風景,再美也會退後,流逝的時間和邂逅的人終會漸行漸遠。曾陪伴過你的,哪怕再不起眼,也應該心存感激,絢爛的也會成為過往,夢裡紅花,豈能任其瀟灑?不妨用一種欣賞的狀態去聆聽。一輩子,那麼多擦肩而過,都似打開的風景,每個人理想中的生活,結果都事與願違,障礙重重,煩惱多多,何必用舞臺上的繪聲繪色,來掩蓋生活中的無聲無息呢?不必把虛偽當作真實,把真實當作清醒,你所看到的難免不是別人想知道的,反之,亦如此,不如平和的感受。

我渴望生命,渴望生命給予我有血有肉的情感,汶川地震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那些廢噓中微弱的呼喊,那些靠地上的一灘髒水堅強的活下來的生命,它不是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生命,無比珍貴,那些虛偽的懦弱,在堅強的支撐中顯得蒼白無力。或許我前進的歩伐很慢,但我從未想過要停下來。曾經的困難在塵埃中,冰涼的疼痛過,但我深知,痛,怨不了別人,感謝經歷吧!人生的大舞臺,不到謝幕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多精彩!

歲月無痕,你我皆凡夫俗子,日日浮沉於平淡的生活中,迷醉於紅塵,歡喜傷悲,生老病死,誰能逃脫?歲月苦短,若冷,請抱緊自己;若累,請好好休息;若哭,請大聲放肆一次;若愛,請深深的用力。人之皆五味,酸甜苦辣鹹,揪著不放自作自受,何苦呢?行於塵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眼,一切的修行都是智慧的找尋,以一朵蓮的姿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喧囂不入耳,塵埃不染身,笑看風雲清淺悠樂!

滾滾紅塵,己經將細膩柔軟的心磨厲得渾圓,這渾圓不再是絢爛的光澤,它是一種樸實,淡然,不張揚,不妖豔,不喧囂,不再是年少時的無病呻吟,它豐富而不膚淺,理性而不盲從。花瓣凋落,怨訴情殤,思緒總在靜夜裡游離,人生本多坎坷,且莫問,夢裡花落無?其實應該感謝痛苦與挫折,它是我們的功課,我們從中受益匪淺,突破,才能真正的心不惹塵,得到解脫。縱然日子平淡,縱然四季變幻無常,也會有陽光燦爛的時候。


歲月無邊,人生有涯。讓我們在自己有限的生命裡,擁抱擁有的,珍惜可以珍惜的,不要辜負,匆匆擦肩的一次人生年華。時光的纖陌上,人來人往,人生就是一場輪迴,當我們還在感嘆煙雨迷離時,陽光已不知何時將潮溼蒸發了。一個人在這塵世幽居久了,會習慣四季的冷暖,雨或晴,會接受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這是冷漠,不是疏離,這是千帆過競後的淡定和釋然。打開人生的畫卷,刪去繁複,留下清簡,不要忘了看看世間諸多的美景。

佛家的大智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禪宗六祖慧能的菩提偈。他潛心修煉,淡泊名利,儘管名聞遐邇,依然拒絕了武則天,唐中宗的多次徵召,皆以老病相辭,終不奉詔。1300多年過去了,傳說他的肉身至今未腐,這點也令我很是驚訝。美麗的傳說是否蘊藏了更深的寓意?世間本無事?一切庸人自擾?心淨,萬物皆淨;魂淨,方能不沾塵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是啊,時光靜好,流年的繁華也會歸於平淡,漫漫寂寞時間,總是有你看得慣或是看不慣的黑暗,如雪月臘梅,雖清冷而美妙,到底是孤寒冷寂,毫無生機存在。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一不是個「空」字,心如果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宗禪的最高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算是開悟了。

當花瓣離開了花朵,那是春落淚了嗎?然,留有暗香,對著微風,我暢然一抿。當歲月奈何葉落飄零,那是緣燃盡了嗎?徒留回憶,回首往夕,我釋懷笑笑。輕聲一嘆,那不是鈕祜祿.甄環貪戀紫荊城的繁華名利,而是情之所系,今生最愛,無怨無悔!掬一把落紅,捧一束不再是黛玉掬起無盡的相思,而是笑看風比路人匆忙,紅消香斷誰人憐?看世事一大夢,人生幾度夕陽紅?時光匆匆,太匆匆!為了一縷塵埃,最終一切的一切都會化為黃土上的塵埃,值得嗎?


塵埃,因它太卑微,太不起眼,最怕孤單,最怕失去。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讓聖潔的靈魂染上塵埃而變得骯髒了。身上的塵土或許拍拍就可以掉落,但心靈深處的塵土,來了就有痕跡,無法拂去。當心疲憊,厭倦的時候,燃一柱香或是調勻呼吸,打坐禪定,將心放空,給內心清明。淨,不在山林在心裡,心若無求,看淡風月,多少浮塵皆雲煙。我能做到的就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甩開煩惱,感受生活最美好的饋贈!

【感恩閱讀】

相關焦點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掬幾片清淡的花辧,撒進歲月的長河,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嫻來面對塵世。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和如今流傳是一致的,但是六祖慧能的原詩,根據最早版本的壇經——敦煌寫本,即法海本所記錄的,應該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時,簡單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麼安之若素;有時,簡單凌駕於精神之上,那麼絕塵世外;有時,簡單就是紅爐一點雪,那麼原汁原味;而有時,簡單也是一道法門,誰經過了,誰就能化繭成蝶、脫胎換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啊,紛繁塵世,誰又可以活得真正簡單。只能借著一絲禪意,脫得片刻的逃離。簡單,真好!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文 | 讀書君#禪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出處背景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
    譬如神秀的偈語是這樣創作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這還是「著相」了,佛家講究的是「空」「無」,你把自身比作一個什麼東西,還要勤擦拭,那證明還是沒有理解到佛義的精髓。故而慧能說「菩提本無樹」,菩提本沒有樹,「明鏡亦非臺」,明鏡臺也並不存在,「本來無一物」,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何處惹塵埃」,我又從何處惹得塵埃呢?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時大家認為非大弟子神秀莫屬,但神秀並沒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於是將偈子寫在廊下的壁上,內容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惠能大師還是個未出家的年輕人,每天在舂米劈材燒火做飯,聽見大家都在說此事,並對神秀的偈子讚嘆不已。
  • 《少年巴比倫》有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以前一考定終身,為了學知識要跑半個地球,現在網絡上什麼信息都有,人的命運也變得開放性,少了很多固化。 凡人一輩子,轉眼而過,若不能做自己真正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總覺得是苟活而已,雖說意義本身,也是唯心的難說的很。 就如玄奘西行,千辛萬苦,但這就是活著的感覺。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周杰倫的這首歌曲唱出了世間戀人的心境
    歌曲的第一節:「狼牙月伊人憔悴,我舉杯飲盡了風雪,是誰打翻前世櫃惹塵埃是非,緣字訣幾番輪迴,你鎖眉哭紅顏喚不回,縱然青史已經成灰,我愛不滅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只戀你化身的蝶」歌曲的開始就給聽眾描繪了一個優美的場景,彎彎的月兒,美人憔悴,而我飲進了風雪,是誰打翻前世是非櫃,緣字來來回回,紅顏已經喚不回,雖然時間鬼區了很久,可是我的愛不滅,雖然世上的繁華猶如三千東流水,但是我只取一瓢愛了解
  • 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
    禪宗的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的傳奇故事
    惠能24歲的時候,因為聽了《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內心開悟,便獨自前往黃梅求法。原來,在黃梅有個東禪寺,住持弘忍大師是禪宗第五代祖師,而禪宗始祖,正是大名鼎鼎的達摩。弘忍想要考驗惠能,就假裝故意刁難他,說道:「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真好!」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 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惠能的開悟偈是這樣的: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用「身是菩提樹」來比喻,此處說「菩提本無樹」。神秀用「心如明鏡臺」,但在此處說明鏡也並非實有的「臺」。本來沒有一個成實的事物,怎麼會有塵埃或者障礙呢?
  • 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有智慧,弘法度眾無數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一個四句偈,意思是世間萬物,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也不要妄想,便能心無掛礙,得以清淨。惠能,唐代人,佛教禪宗祖師。達摩在中國最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六祖惠能的經歷很神奇。傳說他子夜降生的時候,有一道亮光騰空而起,房屋裡面遍是奇異香氣。天亮之時,有兩位和尚來到家裡對他的父親說:「你們家裡昨天晚上有沒有生一個小孩?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春天本應該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的大好時節,當百花爭豔、杏雨梨雲、春色撩人之時。沉寂了一個冬天的遊人們在春回大地之時,都迫不及待的投入了山清水秀的懷抱,踏青、遊春成為了這個季節最浪漫的事情。在鶯歌燕舞、紅情綠意之時徜徉在草色青青的小徑上,不僅可以感受到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象。同時,也可以切身體會到桃李爭妍、春山如笑的自然魅力。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如果一個人惹到你,或是他的存在讓你覺得很煩,那麼這當中一定有問題,或者是他所做的事情有讓你不舒服的地方,或者是你自己有不對的地方。這件事情很值得探索,不是探索他,而是探索你自己。我們必須去審度在與他的關係裡面,自己有沒有狀況。
  • 禪之境界:本來無一物
    神秀徹夜深思,觀諸星,賞月光,突然靈光一現,在東禪寺月夜斑駁下的牆壁上寫下了著名的偈。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它的大致意識是說,人的身體就像菩提樹,一個人的心性就像明鏡之臺; 心這塊明鏡要時時刻刻擦拭,才能鏡心釋放光明,一塵不染。
  • 頓悟菩提心,我自亦我心,何處惹塵埃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五祖弘忍說,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既是真實。
  • 楊冪魏大勳: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文/欣怡關於流言我想說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楊冪的流言「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娛樂圈本來的性質是娛樂大眾,希望廣大網友,把注意力轉移兩位優秀藝人的作品上來,明星也有自由戀愛的權利。
  • 佛法,其實本來無法,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世界生成時,它就存在世上了;然而真理是獨立存在的,對那些尋找它的人,它總是不動地、無止盡地存在,就像地下水- -無論誰掘井,都會發現。然而,不論你是否掘井,水永遠都在,在所有東西的下面。在我們尋找佛法時,我們找的太遠了,我得過頭,忽視了根本。佛法並不是遠到必須用望遠鏡來看才能獲得。它就在這裡,最靠近我們, 我們真正的本質,我們真正的自我--無我。
  • 朗誦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