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2021-02-08 妙法蓮華修習苑

智慧轉發,分享法喜!學佛從來都是自己的事兒,萬不可執著於文字,誤了自己!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04

宣化上人主講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這時一般人都沒有貪心,不想做祖師了,而讓位給神秀,可是神秀自己也不知如何作偈頌,所以他說:「大難,大難。」

在五祖住的堂前,有經行走廊三間,在牆上本想請供奉盧珍來畫楞伽經的變相,及五位祖師的血脈圖,五祖想畫這些圖,使流傳到世界上供養。供奉是當時的官職名,無論人有什麼技能及所長,可到皇家去做。供奉的名字叫盧珍,身為一處士,他會畫畫。盧珍因技藝好,故他任當時的供奉官職。

「楞伽經」的楞伽,是錫蘭的一個山名,意謂「不可往」,因這個城是在南海摩羅山頂,沒有神通的人到不了此地。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地說法時,是用神通到這山頂上,為這些有神通的人說法。「變相」即是神妙不可思議變化的樣子。五祖血脈圖,即是初祖達摩到五祖弘忍大師,這接連不斷,像體內流通血脈的一個圖。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汙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此時神秀的學生都沒有貪心了,可是他自己卻放不下,總想作第六代祖師。本來他說做祖師是不對的,但他卻不能停止這種思想,放不下這個作祖師的欲望。把偈作好,很多次想呈給和尚。可是每次走到五祖堂前,心中恍惚,緊張到幾乎要發狂了,說:「怎麼辦呢?我所作的偈頌可不可以呢?」所以就心情恍惚,認不清楚,似是而非,自己產生了很多問題,急得金身流汗。想呈又不敢,這像賭錢似的,若輸,就沒祖師可作了,這樣來回經過四天。這是很苦的,所以作祖師不容易,這四天他眼都沒閉過,整天坐立不安,睡也睡不著,吃也不香,只因惦著是否可以合格通過作祖師的關?

神秀到過五祖堂前十三次,但還是不敢呈偈。不像現在我給你們考試,一下子就寫完交巷,因為這是沒有那麼重要的緣故。若能考上就作祖師,我想你們的手也會顫抖而寫不出來了。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這時神秀大師頭腦冷靜了,他想:「嗨!不要那麼著急,要有點定力,不如我將偈寫在三間走廊牆上,讓五祖他自己看見。假使他稱讚這偈頌作得好,那我就出來向五祖叩頭禮拜,說這是我作的。若他批評說這偈作得不好,根本沒有用,那就枉費我在山中住那麼多年,受人恭敬禮拜。我簡直一點都沒有道德修行啊!」

在三更時,即深夜十二時左右,神秀便偷偷地躲開眾人,自己拿箸小蠟燭。因為如果燈太亮,旁人就能看見。乃將偈寫在南邊走廊牆壁上,把心裡所見的道理都寫出來。

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維。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神秀寫完了偈頌,就趕快兩步並成一步靜悄悄地回到自己寮房,神不知鬼不覺的。神秀又想:「當五祖明天看到偈頌時,如果歡喜,那就表示我和佛的心印妙法有緣,就有這個命運可作祖師。若五祖說這偈不好,這是我沒有開悟,宿世孽障太重了,而使我不能得以心印心的妙法。唉!五祖他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不能測度他的意思和用心啊!」因為他沒有把握,故神秀還在緊張中,在房子裡,坐也不舒服,立也不安樂,這樣一直熬到天亮。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嘆善哉。

五祖大師早知神秀仍未開悟,還沒真正了悟自性。在天亮時,五祖叫盧供奉在南廊壁上畫楞伽經的變相和五祖血脈圖,忽然間看到牆上的偈頌,就對盧供奉說:「你現在不用畫了,把這首偈頌留在這兒已妙不可言,勞你那麼遠來而沒有畫畫。金剛經上說『凡所有一切有形有相,都是虛妄不真實的。』現留下這偈頌,給大家誦持。如果世人能依照這偈去修,可免墮三惡道;依這偈的道理去修,能得大利盍。」

於是就吩咐門下所有弟子燃香禮拜叩頭,念誦這首偈頌,說:「你們能依照這偈去修行,就可見性。」大眾照五祖的吩咐恭謹地讀後,皆異口同聲地稱讚說:「這個真好!這個真好!」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神秀三更天寫偈頌,五袓也是三更時叫神秀到他的禪房裡,問道:「這偈頌是不是你作的呢?」神秀恭敬回答:「實實在在是我作的,我不敢妄自貪心求第六代祖師位,希望和尚慈悲,看弟子能有多少智慧呢?」五祖當下對神秀說:「你作的這首偈頌,還沒有見到真如本性,你還是個門外漢呢!像你這般的見解,想修行而得無上菩提,是得不到的。」

所謂「無上菩提」,必須要當下認識自己的本心,明心見性。要知自性是不生不滅的,在一切時中,知一切法都是圓融無礙,沒有一點滯塞不通的地方。你要是一樣真了,則樣樣都真了,萬境都到如如不動的境界上。這如如不動的心,才是真實的。你若能有這樣的見地,這才是無上菩提的本性。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人行坐不樂。

五袓大師對神秀開示「菩提自性」是不能用攀緣心、妄想心而求得的。所以他告訴神秀說:「你在一兩天之內再想一想,重作一首偈頌,拿來給我看。你作的偈頌若是明心見性,得到本體、開悟見性,入到佛法門裡邊來,不作門外漢,那我就將衣缽傳授給你。」

神秀向五袓頂禮而退出。又經過很多天,還是沒作成偈頌。在這時心中焦慮,恍恍惚惚,精神和思想都不穩定,就像在夢中似的,行住坐臥都不安寧。你看他想作袓師的欲望多大,第一次沒有考上,而自己又不能再作偈頌,恐怕自殺都有份的。

復兩曰。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今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又過兩天,有一童子從惠能舂米的房子走過,邊走邊唱:「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童子為什麼要唱呢?因他想得到證悟,不墮落三惡道,又想見性的緣故。

惠能一聽到這首偈頌,便知這偈根本沒有見到自己的本性,雖然沒有人教授過他,但他卻早就明白大意了。於是他就問這童子:「你念的是什麼偈頌啊?」童子就說:「你這個獦獠,你不知道五祖大師說過嗎?世人生死事情重大,因五袓欲傳付他的衣缽給門人,故今所有徒眾作偈給五袓看,若開悟得到明心見性的意旨,他就傳授衣缽給此人,做為第六代袓師。今首席教授師神秀在南廊壁上寫出一首無相的偈頌,五袓大師令所有的人都讀誦。你這個獦獠真沒有善根,到現在過了這麼多天還不知道呢?你真沒有用,只可做些苦工舂米罷了。這麼好的機會,不要錯過,現在讓我來教你,使你也可開悟見性,依這法修,來生就不這麼苦,也不需要舂米了。你若誦此偈,來生也不會做牛做馬,墮落到畜生、餓鬼、地獄道去。最低限度能做大富貴的人,得大利益。」這童子的心還不錯呢!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童子就說:「你注意聽著,我來教你。『身是菩提樹』——記得沒有?『心如明鏡臺』,記得不要忘了。『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要記得清楚才有感應呢!」六祖大師聽這童子對他這麼好,就說:「上人」,這上人是師父的別名,一般出家人叫師父為上人,言其在我的上邊的意思。「我在這裡舂米已八個多月了,還沒有到過前邊的走廊,請上人您帶我到偈的前邊叩頭禮拜好嗎?」這童子心想,讓我行一行菩薩道來幫獦獠的忙,於是乃帶他到偈前禮拜,說:「快點叩頭!叩得愈多愈好,叩響頭更有功德。」這童子一面是真的,一面也是開玩笑。

惠能說:「惠能我真苦惱啊,真沒用,我一個字都不認識。請上人為我讀誦。」在這時有一位在江州作別駕官的居士,叫張日用,便高聲念這首偈頌。惠能聽完後,就說:「我也有一首偈頌,請別駕張居士幫我寫到牆壁上。」張居士睜大眼睛,帶著輕視的態度,瞧瞧六祖說:「你一個字也不認識,你怎麼會作偈?這事情太稀有了。」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本來惠能不想說話,但不說就沒有人幫他寫,所以說了:「你想學最上的菩提覺道,就不應該輕慢初學佛法的人。往往最愚痴的人,卻有最上的智慧。」所謂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像沒有智慧一樣,你問他什麼他都不知道,像現在我問我的徒弟,他們都答不知道,這是學了大智若愚的精神。以前他們剛來時都說:「我知道所有一切事。」有一次我遇到一個人,他也是這麼說。我說:「你怎會所有都知道呢?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每次吃飯吃多少粒米?你知不知道?」他說:「我沒數過。」我說:「沒數過就是不知道。」

惠能繼續說:「那些在下面做苦工的人,也有像最高貴地位人的智慧。相反地最高尚的人,有時候也會埋沒了智慧。怎樣埋沒了呢?即是被慾念壓住。假使你輕慢人,這就有無量無邊的罪過,你懂嗎?別駕!」別駕說:「好了!好了!你說得很有道理。你說你的偈頌,我幫你寫好了。不要講些閒話。但我先對你說明,你若是得法時,要先來度我,因為是我幫你寫的,否則沒有人會知道。不要忘了這句話!」

惠能的偈頌是這樣說: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寫完這偈頌之後,所有寺裡的和尚、居士們,都發出驚訝的贊聲而互相說:「奇怪得很!他也會作偈頌,真不可以貌取人而欺負他是個獦獠。他到這個地方也沒有多久,莫非他就是位肉身菩薩?」也許當時有羅漢在旁,故意向大家說,提醒大家認清這位肉身菩薩,這是一個理由,另一是有人以此來諷刺譏笑,因為還不知他所作的偈頌到底是對不對。大家這樣的一嚷,五祖大師也從禪房裡走出來,說:「你們在這裡吵什麼?」眾人答:「舂米的獦獠竟也會作偈頌!」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五祖見眾人驚怪,恐怕有人來暗殺惠能。由這一句話,就證明當時勾心鬥角的情形多麼厲害。神秀的黨徒已經把持了所有勢力,要不然五袓怎會害怕有人要來傷害惠能呢?

五祖遂用鞋底將偈擦了說:「這也沒有見性,他講得不對。」你們聽到這地方,有人想:五袓也打妄語?頭一個偈頌,他告欣大家誦後可不墮三惡道,能得大利益,能見性,根本誦它也沒有大利益,也沒有可不墮落三惡道的意思。五祖這樣講後,神秀就出來承認這是他作的偈。現在惠能作的是見性偈頌,但五袓反而對大家說是沒有見性。這是不是打妄語呢?這叫方便法、權法,不是打妄語。因為他為了要保護惠能,使佛法傳留久遠,不想有人來傷害六袓,故說出這種方便的話。大眾聽五祖說仍未見性,就相信不疑,因為大家也不知那個偈才對。那個偈說「菩提有樹」,這個偈說「菩提無樹」;那個說「明鏡是臺」,這個說「明鏡非臺」。真的莫衷一是,沒有人明白。就因沒有人開悟,所以對著開悟的偈頌也不認識。就像寫博士論文,必須要得到博士學位的人來審核,只得碩士學位的人是不認識的。開悟和沒開悟亦是如此。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文 | 讀書君#禪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出處背景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
    大家都知道菩提樹,也都知道明鏡臺,那是僧眾佛陀反省自我、反觀我身的地方,所以人人都提「菩提樹」「明鏡臺」。譬如神秀的偈語是這樣創作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這還是「著相」了,佛家講究的是「空」「無」,你把自身比作一個什麼東西,還要勤擦拭,那證明還是沒有理解到佛義的精髓。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時大家認為非大弟子神秀莫屬,但神秀並沒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於是將偈子寫在廊下的壁上,內容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惠能大師還是個未出家的年輕人,每天在舂米劈材燒火做飯,聽見大家都在說此事,並對神秀的偈子讚嘆不已。
  • 菩提本無樹,明鏡鏡亦非臺
    公園走廊我渴望有這麼一套房子,有花有草,遠山近水,一把逍遙椅,一杯清茶,一首老歌。佛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我笑了,拍去一身疲憊,拂去一臉憂愁,世間無一物,何必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精彩的人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唐朝著名的大德高僧六祖慧能的《菩提偈》,是一首充滿禪宗智慧的偈語。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紛繁世界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枚棋子,在一個無形的棋局中,按照規定的方式在運行。每天重複的活動,使我們或煩躁或焦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呢?我們來品品這句偈語,或許會給您以啟迪。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我渴望有這麼一個人生,放下塵世的鉛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像蒲公英一樣飄逸,像雲兒一樣自由,像風兒一樣流浪,不規劃人生的終點,不奢望一路的山花燦漫,更不強求今生是否得到多少鮮花和掌聲,我只想安靜地做一條魚兒,青青蘆葦,溪水潺潺,自由地長大,快樂的嬉戲,不強求一生大富大貴,璀璨奪目,只想擁有想我所想,愛我所愛的生活。
  • 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惠能的開悟偈是這樣的: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用「身是菩提樹」來比喻,此處說「菩提本無樹」。神秀用「心如明鏡臺」,但在此處說明鏡也並非實有的「臺」。本來沒有一個成實的事物,怎麼會有塵埃或者障礙呢?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如果一個人惹到你,或是他的存在讓你覺得很煩,那麼這當中一定有問題,或者是他所做的事情有讓你不舒服的地方,或者是你自己有不對的地方。這件事情很值得探索,不是探索他,而是探索你自己。我們必須去審度在與他的關係裡面,自己有沒有狀況。
  • 朗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我渴望有這麼一個人生,放下塵世的鉛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像蒲公英一樣飄逸,像雲兒一樣自由,像風兒一樣流浪,不規劃人生的終點,不奢望一路的山花燦漫,更不強求今生是否得到多少鮮花和掌聲,我只想安靜地做一條魚兒,青青蘆葦,溪水潺潺,自由地長大,快樂的嬉戲,不強求一生大富大貴,璀璨奪目,只想擁有想我所想,愛我所愛的生活。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文/愛雨菲  編輯:品讀時刻 鳴君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行於塵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眼,一切的修行都是智慧的找尋,以一朵蓮的姿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喧囂不入耳,塵埃不染身,笑看風雲清淺悠樂!滾滾紅塵,己經將細膩柔軟的心磨厲得渾圓,這渾圓不再是絢爛的光澤,它是一種樸實,淡然,不張揚,不妖豔,不喧囂,不再是年少時的無病呻吟,它豐富而不膚淺,理性而不盲從。花瓣凋落,怨訴情殤,思緒總在靜夜裡游離,人生本多坎坷,且莫問,夢裡花落無?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掬幾片清淡的花辧,撒進歲月的長河,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嫻來面對塵世。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和如今流傳是一致的,但是六祖慧能的原詩,根據最早版本的壇經——敦煌寫本,即法海本所記錄的,應該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情話蠱毒,毀滅一切的言語與歲月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帶著清兵滅了大明,玄奘因心懷慈悲有大愛而歷盡艱險取得真經。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擔心樹枝會斷裂,只因他們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因此,與其擔心虛無縹緲的未來,不如努力活在當下,成功路上,奮鬥才是你最大的安全。
  • 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
    禪宗的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楊冪魏大勳: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文/欣怡關於流言我想說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楊冪的流言「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娛樂圈本來的性質是娛樂大眾,希望廣大網友,把注意力轉移兩位優秀藝人的作品上來,明星也有自由戀愛的權利。
  • 揭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意思,放送該曲的介紹與歌詞
    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歌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我執非我執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時空心念有種種;忘了何時忘佛也念眾生。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歌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我執非我執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時空心念有種種;忘了何時忘佛也念眾生;明月當頭照苦樂入禪中;生性當自悟陰缺何時休。歌曲《菩提本無樹》出自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黃梅和少林寺的「六組亂法」淵源頗深!
    鬥法開始,歷來被器重的上座地址神秀,當即作了一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神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祖師看後,對大家說:「後世如能依此偈語學佛,亦得勝果。」要求大家誦讀。這首偈語,表達了神秀的「漸悟」禪法。他認為學佛是日積月累「勺波漸積,可成滄海」,有一個慢慢提高逐漸深化的過程。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為梵語「bodhi」的音譯,意為「覺悟」。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云:「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梵bodhivrksa)焉。」
  • 頓悟菩提心,我自亦我心,何處惹塵埃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五祖弘忍說,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既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