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2021-01-17 讀書文史

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讀書文史!

文 | 讀書君

#禪宗#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

出處背景

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神秀想了半天,才結巴地叨叨出這麼一段話:「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聽了,眉頭緊鎖,總覺得差點意思,沒有滿意。

後來,一個大字不認、只會挑水劈柴的名為慧能(又稱「惠能」)的小僧,脫口而出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顯然,後者這偈要比前者聽起來要順暢許多,且見解也高明許多。

五祖弘忍聽了,高興不已。心想,一個大字不認的人,竟然能夠有如此這番大徹的「頓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人才。於是,便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註:最後,慧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成了禪宗六祖。】

如今,關於這段故事,鮮有被提及。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將其理解為:

菩提是個覺悟,哪裡有什麼樹可言,心如明鏡一般,又哪裡來什麼臺;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惹塵埃一談?還有人將其理解為:

人的身體就猶如菩提樹一樣,有根,心靈就像明鏡臺一樣,敞亮。但是明鏡有時候也會變得黯淡無光,所以我們要時常擦拭它,以免它惹上灰塵,障蔽了光明的本性。總言之,有各種各樣不同版本的理解。不過,可以確切的一點是,我們對這的理解,大體是一樣的。

這也由此可見,中國人深受傳統的禪宗、佛道文化影響。

禪宗,「悟」之始終

禪宗,是我國古代的主導宗派,當年,六祖慧能所提出的「頓悟」學說,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被視為「經典」。即便到了如今,仍然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且屹然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禪宗精神,是東方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核心是頓悟。一個「悟」字,包含了許多的內容。「悟禪」、「悟佛」、「悟宗」、「悟道」……皆為悟。

人們通過讀經、打坐、悟道、修行等方式來「悟」之,感悟本源之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裡所說的「菩提樹」,尤為提一下。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修煉悟道的,六祖惠能也是在菩提樹下削髮受戒的。在《金剛經》裡,「菩提」為「覺悟」、「覺解」的意思,為此,菩提樹一度被視為神聖之樹,信仰之樹,寓意有「大徹大悟」的象徵。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表達的,是一種悟道修行的高境界。這可以理解為人無物,物無人,一種萬事皆空的清淨、「無為」狀態。

禪宗和儒道文化有相似之處,也有本質的差別。

禪宗將一切的現象均視為一種「空」。在禪宗看來,一切皆為六根(眼、鼻、耳、舌、身、意)所感知的對象,而這些東西都是無窮盡的,繼而形成了不同的「相」,這些「相」共同構成了這個大千世界,自然萬物。

而世界又是在不停地變化和循環流轉的,有著許多的不確定性,這一切又皆為因緣和合的結果。把這些視覺的表象抽空,使之與具體客觀之物脫離,那麼剩下來的便是一種「純粹」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禪宗看來便是「空」。

所以,說到這裡,再回頭看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其實非常具有現代教育意義。

啟示

在這個快節奏的,喧囂的時代,人人都在忙著各種各樣的活兒。然而,很多人都是越忙越迷茫,越忙越困頓,越發失去自我。

這時,聽聽六祖慧能的這句禪悟,或許就能「柳暗花明」許多。

都說「世間萬物皆從無中來,到無中去」。我們人生中的許多煩惱,是自找的,學會「悟空」,便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禪宗所講的,一旦進入人與物一體,人無物,物無人的狀態,許多事情就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了。

「清淨」、「慈悲」、「平和」、「無我」……

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一切外部萬物之相都不存在了,就沒有了物相,也就不會再去惹塵埃了。

蘇東坡曾:「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陸遊曾說:「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關漢卿說:「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鳥巢禪師說:「來時無跡又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終歸黃土大地,生與死都是一樣的。

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實體,其實不過都是虛空的東西。

灑脫、自然,不爭不鬥,不憂不慮,任隨鬥轉星移,世事變幻,人生應皆能應得如雲水……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
    大家都知道菩提樹,也都知道明鏡臺,那是僧眾佛陀反省自我、反觀我身的地方,所以人人都提「菩提樹」「明鏡臺」。譬如神秀的偈語是這樣創作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這還是「著相」了,佛家講究的是「空」「無」,你把自身比作一個什麼東西,還要勤擦拭,那證明還是沒有理解到佛義的精髓。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時大家認為非大弟子神秀莫屬,但神秀並沒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於是將偈子寫在廊下的壁上,內容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惠能大師還是個未出家的年輕人,每天在舂米劈材燒火做飯,聽見大家都在說此事,並對神秀的偈子讚嘆不已。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在三更時,即深夜十二時左右,神秀便偷偷地躲開眾人,自己拿箸小蠟燭。因為如果燈太亮,旁人就能看見。乃將偈寫在南邊走廊牆壁上,把心裡所見的道理都寫出來。偈曰: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維。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惠能的開悟偈是這樣的: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用「身是菩提樹」來比喻,此處說「菩提本無樹」。神秀用「心如明鏡臺」,但在此處說明鏡也並非實有的「臺」。本來沒有一個成實的事物,怎麼會有塵埃或者障礙呢?
  • 菩提本無樹,明鏡鏡亦非臺
    公園走廊我渴望有這麼一套房子,有花有草,遠山近水,一把逍遙椅,一杯清茶,一首老歌。佛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我笑了,拍去一身疲憊,拂去一臉憂愁,世間無一物,何必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精彩的人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唐朝著名的大德高僧六祖慧能的《菩提偈》,是一首充滿禪宗智慧的偈語。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紛繁世界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枚棋子,在一個無形的棋局中,按照規定的方式在運行。每天重複的活動,使我們或煩躁或焦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呢?我們來品品這句偈語,或許會給您以啟迪。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如果一個人惹到你,或是他的存在讓你覺得很煩,那麼這當中一定有問題,或者是他所做的事情有讓你不舒服的地方,或者是你自己有不對的地方。這件事情很值得探索,不是探索他,而是探索你自己。我們必須去審度在與他的關係裡面,自己有沒有狀況。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我渴望有這麼一個人生,放下塵世的鉛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像蒲公英一樣飄逸,像雲兒一樣自由,像風兒一樣流浪,不規劃人生的終點,不奢望一路的山花燦漫,更不強求今生是否得到多少鮮花和掌聲,我只想安靜地做一條魚兒,青青蘆葦,溪水潺潺,自由地長大,快樂的嬉戲,不強求一生大富大貴,璀璨奪目,只想擁有想我所想,愛我所愛的生活。
  • 朗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我渴望有這麼一個人生,放下塵世的鉛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像蒲公英一樣飄逸,像雲兒一樣自由,像風兒一樣流浪,不規劃人生的終點,不奢望一路的山花燦漫,更不強求今生是否得到多少鮮花和掌聲,我只想安靜地做一條魚兒,青青蘆葦,溪水潺潺,自由地長大,快樂的嬉戲,不強求一生大富大貴,璀璨奪目,只想擁有想我所想,愛我所愛的生活。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和如今流傳是一致的,但是六祖慧能的原詩,根據最早版本的壇經——敦煌寫本,即法海本所記錄的,應該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掬幾片清淡的花辧,撒進歲月的長河,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嫻來面對塵世。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文/愛雨菲  編輯:品讀時刻 鳴君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行於塵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眼,一切的修行都是智慧的找尋,以一朵蓮的姿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喧囂不入耳,塵埃不染身,笑看風雲清淺悠樂!滾滾紅塵,己經將細膩柔軟的心磨厲得渾圓,這渾圓不再是絢爛的光澤,它是一種樸實,淡然,不張揚,不妖豔,不喧囂,不再是年少時的無病呻吟,它豐富而不膚淺,理性而不盲從。花瓣凋落,怨訴情殤,思緒總在靜夜裡游離,人生本多坎坷,且莫問,夢裡花落無?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情話蠱毒,毀滅一切的言語與歲月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帶著清兵滅了大明,玄奘因心懷慈悲有大愛而歷盡艱險取得真經。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擔心樹枝會斷裂,只因他們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因此,與其擔心虛無縹緲的未來,不如努力活在當下,成功路上,奮鬥才是你最大的安全。
  • 揭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意思,放送該曲的介紹與歌詞
    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歌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我執非我執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時空心念有種種;忘了何時忘佛也念眾生。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歌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我執非我執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時空心念有種種;忘了何時忘佛也念眾生;明月當頭照苦樂入禪中;生性當自悟陰缺何時休。歌曲《菩提本無樹》出自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
    禪宗的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楊冪魏大勳: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文/欣怡關於流言我想說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楊冪的流言「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娛樂圈本來的性質是娛樂大眾,希望廣大網友,把注意力轉移兩位優秀藝人的作品上來,明星也有自由戀愛的權利。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為梵語「bodhi」的音譯,意為「覺悟」。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云:「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梵bodhivrksa)焉。」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黃梅和少林寺的「六組亂法」淵源頗深!
    鬥法開始,歷來被器重的上座地址神秀,當即作了一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神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祖師看後,對大家說:「後世如能依此偈語學佛,亦得勝果。」要求大家誦讀。這首偈語,表達了神秀的「漸悟」禪法。他認為學佛是日積月累「勺波漸積,可成滄海」,有一個慢慢提高逐漸深化的過程。
  • 頓悟菩提心,我自亦我心,何處惹塵埃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五祖弘忍說,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既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