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鏡亦非臺

2020-12-28 永恆vs傳說
公園走廊

我渴望有這麼一套房子,有花有草,遠山近水,一把逍遙椅,一杯清茶,一首老歌。不留戀時光,不攀比富貴貧賤,不計較得失,不奢望長生不老,只想看著日起日落,夜幕降臨,皓月當空,聆聽人世間的喜怒哀樂。

公園水池

我渴望有這麼一個人生,無憂無慮,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像那蒲公英一樣飄蕩,像那花兒一樣微笑,像那風兒一樣流浪,不規劃人生終點;我只想安靜的活著。

我仰望大雁向南飛的優雅,俯視人生道路上的艱辛,我坐在公園的長廊邊,有山有水,光幻想著道路上的繁華。過往的人們忙忙碌碌,尋尋覓覓,萬家燈火,人生就像一個鳥籠,一生辛苦奮鬥,換來的卻是孤獨和貧窮。

佛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我笑了,拍去一身疲憊,拂去一臉憂愁,世間無一物,何必惹塵埃。

人貴在心情,人生只是一個空手而來,空手而去的過程,別去計較房大房小,車好車壞;別去攀比別人的功名利祿,別去糾結老天不公,沒惠澤你一個優秀的命運,別去糾纏有些人忘恩負義,欠你太多,別去羨慕鄰家愛人的優秀,生氣自己孩子平庸,別去糾葛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更別去妄自菲薄,活在別人的眼裡。這世間就沒有誰是卑微的,渺小的,有的只是人生的一種態度。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精彩的人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我渴望有這麼一個人生,放下塵世的鉛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像蒲公英一樣飄逸,像雲兒一樣自由,像風兒一樣流浪,不規劃人生的終點,不奢望一路的山花燦漫,更不強求今生是否得到多少鮮花和掌聲,我只想安靜地做一條魚兒,青青蘆葦,溪水潺潺,自由地長大,快樂的嬉戲,不強求一生大富大貴,璀璨奪目,只想擁有想我所想,愛我所愛的生活。
  • 朗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我渴望有這麼一個人生,放下塵世的鉛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像蒲公英一樣飄逸,像雲兒一樣自由,像風兒一樣流浪,不規劃人生的終點,不奢望一路的山花燦漫,更不強求今生是否得到多少鮮花和掌聲,我只想安靜地做一條魚兒,青青蘆葦,溪水潺潺,自由地長大,快樂的嬉戲,不強求一生大富大貴,璀璨奪目,只想擁有想我所想,愛我所愛的生活。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唐朝著名的大德高僧六祖慧能的《菩提偈》,是一首充滿禪宗智慧的偈語。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紛繁世界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枚棋子,在一個無形的棋局中,按照規定的方式在運行。每天重複的活動,使我們或煩躁或焦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呢?我們來品品這句偈語,或許會給您以啟迪。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文 | 讀書君#禪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出處背景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
    大家都知道菩提樹,也都知道明鏡臺,那是僧眾佛陀反省自我、反觀我身的地方,所以人人都提「菩提樹」「明鏡臺」。譬如神秀的偈語是這樣創作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這還是「著相」了,佛家講究的是「空」「無」,你把自身比作一個什麼東西,還要勤擦拭,那證明還是沒有理解到佛義的精髓。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時大家認為非大弟子神秀莫屬,但神秀並沒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於是將偈子寫在廊下的壁上,內容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惠能大師還是個未出家的年輕人,每天在舂米劈材燒火做飯,聽見大家都在說此事,並對神秀的偈子讚嘆不已。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真好!」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情話蠱毒,毀滅一切的言語與歲月
    害怕說不出口,憋在心裏面更是難受,眾樂樂可以,難受還是自己承受,這本就是人性之一。徐陵《山齋詩》:「復有風雲處,蕭條無俗人。山寒微有雪,石路本無塵。」這與慧能的《菩提偈》有異曲同工之妙:「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黃梅和少林寺的「六組亂法」淵源頗深!
    弘忍祖師看後,對大家說:「後世如能依此偈語學佛,亦得勝果。」要求大家誦讀。這首偈語,表達了神秀的「漸悟」禪法。他認為學佛是日積月累「勺波漸積,可成滄海」,有一個慢慢提高逐漸深化的過程。一時間這首偈語很快傳遍了整個少林寺,大家也都認為神秀和尚,理所當然是弘忍祖師的傳法弟子了!
  • 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惠能的開悟偈是這樣的: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用「身是菩提樹」來比喻,此處說「菩提本無樹」。神秀用「心如明鏡臺」,但在此處說明鏡也並非實有的「臺」。本來沒有一個成實的事物,怎麼會有塵埃或者障礙呢?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一定有,我才會感到煩,否則這個人絕對不會成為「塵埃」,沾染在我的「明鏡」上,所以我得去檢查我自己。菩提本無樹"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慧能的意思"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 五祖為何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亦未見性?
    《壇經》裡面講在華禪宗五祖弘忍讓門人提交作業,神秀大師做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落塵埃。」,六祖惠能觀後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大師評價說也未見性。
  • 揭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意思,放送該曲的介紹與歌詞
    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歌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我執非我執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時空心念有種種;忘了何時忘佛也念眾生。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歌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我執非我執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時空心念有種種;忘了何時忘佛也念眾生;明月當頭照苦樂入禪中;生性當自悟陰缺何時休。歌曲《菩提本無樹》出自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為梵語「bodhi」的音譯,意為「覺悟」。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云:「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梵bodhivrksa)焉。」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評析:乍一看此人確實可惡,為了復仇,無所不用其極。但細看之下,經不起推敲。此人原本是大理國太子,如非意外絕對是大理國下一任國君。但因為被奸臣所害,突逢巨變。一個含金帶玉的太子,一個從未受過任何苦的官二代。突然國破家亡。父母橫死。自己也被人害的人鬼皆非!如果不是因為刀白鳳的強姦式的一夜情,可能早已失去活的信念。因為仙女的臨幸,因為國恨家仇。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其門下神秀在南廊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大師非常欣賞,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聽完就說:我也想去參拜一下。我來這裡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看下這個讓所有人都讚嘆的偈前禮拜。  童子帶惠能來到南廊壁前。
  • 禪樂丨明鏡臺,清澈透亮
    而本曲中的水晶樂是黃水晶,象徵安神與寧靜,能讓浮動的心緒穩定。水晶,是大地蘊育的最晶瑩剔透的寶石,即使幻化成一隻水晶琴,琴鍵上的樂音都讓人讚嘆不已!它所敲擊的聲音,許是上古的風留藏了千萬年的訊息。第一個音階,敲出了滿天的星光;第二個音階,流洩出一地的清泉,清純自然,無欲無爭。它宛如人間的精靈,在其他世間樂器交織的舞臺上悠揚著專屬於黃水晶的旋律線。
  • 楊冪魏大勳: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文/欣怡關於流言我想說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楊冪的流言「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娛樂圈本來的性質是娛樂大眾,希望廣大網友,把注意力轉移兩位優秀藝人的作品上來,明星也有自由戀愛的權利。
  • 散打道德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