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道德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2021-02-08 木差提婆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滌除玄鑑,能無疵乎?鑑是鏡子,玄鑑就是我們心底的那面鏡子,能夠擦拭的一塵不染嗎?佛教大師神秀做過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儒家也講每日三省吾身,省什麼?就是看看我們的心靈是否受到了俗世的汙染,本身不再潔淨。易經也講「勿用取女」,告誡我們時刻堤防陰氣的入侵。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各派思想家們都做了闡述,說明它非常重要,簡單但不容易做到。

神秀大師和慧能的公案至今仍然在愚弄著不少人,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篤定的判定慧能的境界比神秀不知高到哪裡去了,其實慧能的境界只到了《十牛圖》中的第八層:人牛俱忘,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也是佛家四果羅漢修煉到了三果,脫離了欲界、色界進入到了無色界,但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把進入無色界的心也空掉,能夠重新回到欲界和色界,以大慈大悲之心普渡眾生,達到《十牛圖》第十層:入塵垂手,點撥眾生,讓其自渡,自己是菩提本無樹的境界,卻教世人從最基礎的「時時勤拂拭」開始。就像羅胖說的,慧能給世人端上了一鍋肥美的雞湯,卻沒有給一把勺子,而神秀大師遞給世人的,正是這把勺子。

相關焦點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有個童子經過碓坊,邊走邊唱經  剛好被惠能聽見,惠能向前問:這是誰寫的偈?
  • 壇經諦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疏解】神秀作的偈子,是一個著名的偈子。因為沒有神秀的偈子,也就沒有慧能的偈子。所以神秀的偈子,是慧能偈子的引子。慧能的偈子是針對神秀的偈子而作的,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但與之相反,即與之相合。
  • 五祖為何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亦未見性?
    《壇經》裡面講在華禪宗五祖弘忍讓門人提交作業,神秀大師做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落塵埃。」,六祖惠能觀後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大師評價說也未見性。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什麼寓意呢
    我用力地擦拭。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 慧律法師:《六祖壇經》1.4: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經文,[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自己拿著這個燈,[書]就是寫,寫這個偈頌,[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摩西哲學】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從《六祖壇經》看頓悟與漸悟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次第修行才能達到如神秀大師在《大乘無生方便門》中說:「如來有入道大方便,一念淨心,頓超佛地。」所謂「淨心」,就是對一切事物都不見不取不執著,能做到淨心也就頓然達到佛地了。淨心和離念是密切相連的,離念為方便,「淨心」是目的。神秀大師所提倡的禪法,「攝心」力量更強,可理解為由戒生定以發慧。  六祖惠能大師所立南宗禪法的主旨為單刀直入,見性成佛。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錯了嗎?
    費心思考分析是沒有用的,因為能體認自我本心、識見真如佛性的人,隻言片語就能顯現出。像這樣的人,即使在戰場上將刀揮得如輪子飛舞似的,剎那瞬息之間也能見悟得悟。」 最後不得已才在南廊的牆壁上寫下那著名的幾句話: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五祖認為這個偈還是沒有認識到本性,只是到了門外,還沒有登堂入室。後來五祖又給了提示,讓神秀再做一首詩偈給他看,並承諾如果能進到「門」裡去,就把衣缽傳給他。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
    大家都知道菩提樹,也都知道明鏡臺,那是僧眾佛陀反省自我、反觀我身的地方,所以人人都提「菩提樹」「明鏡臺」。譬如神秀的偈語是這樣創作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這還是「著相」了,佛家講究的是「空」「無」,你把自身比作一個什麼東西,還要勤擦拭,那證明還是沒有理解到佛義的精髓。
  • 每日禪語(心如明鏡臺)
    佛家說: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常拂拭,莫使染塵埃。人生在世重在修為。善於從寧靜中體驗到思想之寬,從純真中尋覓到生命之潔,從平凡中發現生活之美才是智者。    我們喜歡鮮花怒放,可花期寥寥,紅消香斷直堪憐;我們喜歡圓月皎潔,可彎月寒冷,咫尺天涯最相思。
  • 被譽為「大徹大悟」象徵的菩提樹留下的成果對人們的影響源遠流長
    菩提樹一直以來都是很神聖的樹,相傳2000多年前,釋迦摩尼就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菩提一詞是古印度語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和頓悟真理。經過多年的修煉,有一次他坐在菩提樹下七天七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的時候,終於大徹大悟,悟得真理,修煉成佛陀。菩提樹在印度是很神聖的,當地教徒相信菩提樹能凝聚各種美德,可以讓人實現願望和擺脫罪責。人們認為菩提樹上生活著神仙,只要向菩提樹祈禱,定期澆水,就會恩賜他們的願望得到結果。而在佛教寺廟裡還有這麼一個規定,那就是每個寺廟至少要種一棵菩提樹。
  • 朗誦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作者 | 桃園野菊   來源 | 桃園野菊 (ID:tyyj8788)編輯 | 中華微文學(ID:zwh22322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世間,走一遭,名利權情,縱橫交錯,來來去去,是是非非,得得失失,來也空空,去亦空空,要修得怎樣的一顆菩提心,才能做到不染世俗塵埃呢?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不要那麼著急,要有點定力,不如我將偈寫在三間走廊牆上,讓五祖他自己看見。假使他稱讚這偈頌作得好,那我就出來向五祖叩頭禮拜,說這是我作的。若他批評說這偈作得不好,根本沒有用,那就枉費我在山中住那麼多年,受人恭敬禮拜。我簡直一點都沒有道德修行啊!」在三更時,即深夜十二時左右,神秀便偷偷地躲開眾人,自己拿箸小蠟燭。因為如果燈太亮,旁人就能看見。
  • 神秀的明鏡臺
  • 《楞嚴經》的功用(宣化上人)
    所以神秀法師那首偈頌才說: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有的人就說這首偈頌是不對的,我說這首偈頌是對的。為什麼?這個身,是菩提的一個種子,就比方菩提樹一樣,人的心,就好像一個明鏡一樣。所以他說「時時勤拂拭」,就是叫你常常修行,時時都要修行。「勿使惹塵埃」,你不要叫它掛上塵埃了。所謂「今日擦,明日蹭,擦來擦去如明鏡」,你把塵土都擦去,那個明鏡光就現出來了,就沒有細惑了。所以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也對的,這是在沒有開悟以前的人,應該遵守這種的道理。
  • 心如明鏡,不染塵埃
    作者 | 桃園野菊   圖片|圖絡(寫於2015/8/20)「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如是說。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那些花木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餘暇,靜坐,品字養心,寫字怡情。翻來找去,遊來蕩去,偶然間,凝煙處,總有一首歌聽來入耳入膜,總有一段字讀來入眸入心,總有一幅畫品來入情入境。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文 | 讀書君#禪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出處背景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寺內的神秀首座和尚的偈語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沉埃。惠能看到後,寫出了《菩提偈》,其中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充滿了智慧。弘忍法師遂將衣缽傳予惠能,惠能成為中國禪宗傑出的一代宗師。我們都是凡人,對於禪宗知之甚少,對於這首《菩提偈》很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