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禪語(心如明鏡臺)

2021-02-19 啊一個女程式設計師

    佛家說: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常拂拭,莫使染塵埃。人生在世重在修為。善於從寧靜中體驗到思想之寬,從純真中尋覓到生命之潔,從平凡中發現生活之美才是智者。給心一個寧靜,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平安喜樂……

    我們喜歡鮮花怒放,可花期寥寥,紅消香斷直堪憐;我們喜歡圓月皎潔,可彎月寒冷,咫尺天涯最相思。花敗花榮,月缺月滿,如我們的人生,在短暫中積澱快樂,在缺憾裡追尋唯美。落紅化春泥,是為了鮮花再次綻放枝頭;曉風吹殘月,吹皺的是我們心頭那份難以割捨的情懷。

    生命多彩又多舛,它賦予我們的,並不只是歡笑,還有貧窮、病痛、失意和淚水。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上,都背著一座苦難的十字架。要知道,命運是立體的,有了苦難的修飾和點綴,它才顯得豐富多姿。當潛藏的暴風雨襲來時,我們唯有選擇傲視與堅強,以勝利者的姿態勇敢地面對,才能寫就生命裡超越的華章。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天使,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惡魔。在現實生活中,在具體環境中,人是天使,還是惡魔,關鍵是自己的選擇。如果當天使的意念強,人就是天使。如果當惡魔的欲望強,人就是惡魔。人不可能永遠是天使,人也不可能永遠是惡魔,只不過有的人做天使時間多,有的人做惡魔時間長。

    一個苦者對和尚說:「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和尚說:「沒有什麼東西是放不下的。」 他說:「可我就偏偏放不下。」 和尚讓他拿著一個茶杯,然後就往裡面倒熱水,一直倒到水溢出來。苦者被燙到馬上鬆開。 和尚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慢慢的才明白:東奔西走一輩子要去改變的是自己,數十年的忙碌時光換來的是心靜如水。慢慢的才懂得:孤獨、痛苦、失敗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所以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是一生必需的基本功!慢慢的才發現:少年的狂妄、青年的浪漫,壯年的衝動都是浮雲;感悟、感恩、寬容和放鬆才是生活的真諦!

  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順境時,讓我們有努力的方向;逆境時,讓我們有超然的心態。對於身處世事變幻的現代人來說,尤其應該學一些佛法智慧,才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超然之心看無常人生。

 佛說,心外無物,是舍是求,只於你一念間。或許,急於追求最後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或許攻於心計最終把自己弄得世俗平庸。不如,看透,心靜,鎖份清幽於生命處,且歌且行…… 

我是小七

喜歡小工具

製作小驚喜的可以來看看

喜歡嗎?

喜歡的記得收藏

喜歡記得轉發

謝謝關注小七

我是小七

代開微信公眾號

代寫文章

代開流量主

微信公眾號運維

有需要找小七

相關焦點

  • 朗誦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作者 | 桃園野菊   來源 | 桃園野菊 (ID:tyyj8788)編輯 | 中華微文學(ID:zwh22322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世間,走一遭,名利權情,縱橫交錯,來來去去,是是非非,得得失失,來也空空,去亦空空,要修得怎樣的一顆菩提心,才能做到不染世俗塵埃呢?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其門下神秀在南廊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大師非常欣賞,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聽完就說:我也想去參拜一下。我來這裡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看下這個讓所有人都讚嘆的偈前禮拜。  童子帶惠能來到南廊壁前。
  • 心如明鏡,不染塵埃
    作者 | 桃園野菊   圖片|圖絡(寫於2015/8/20)「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如是說。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那些花木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餘暇,靜坐,品字養心,寫字怡情。翻來找去,遊來蕩去,偶然間,凝煙處,總有一首歌聽來入耳入膜,總有一段字讀來入眸入心,總有一幅畫品來入情入境。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散打道德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滌除玄鑑,能無疵乎?鑑是鏡子,玄鑑就是我們心底的那面鏡子,能夠擦拭的一塵不染嗎?佛教大師神秀做過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儒家也講每日三省吾身,省什麼?
  • 心如明鏡
    在我看來,明鏡是水一般純潔而透徹,神聖而不曾被玷汙,照亮世俗中人們的皮囊下一顆顆仍存溫情的心。
  • 五祖為何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亦未見性?
    《壇經》裡面講在華禪宗五祖弘忍讓門人提交作業,神秀大師做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落塵埃。」,六祖惠能觀後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大師評價說也未見性。
  • 手持琉璃盞 心如明鏡臺
    手持琉璃盞 心如明鏡臺
  • 壇經諦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疏解】神秀作的偈子,是一個著名的偈子。因為沒有神秀的偈子,也就沒有慧能的偈子。所以神秀的偈子,是慧能偈子的引子。慧能的偈子是針對神秀的偈子而作的,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但與之相反,即與之相合。
  • 佛家十大經典禪語 一句禪語一種人生
    佛家十大經典禪語,願能讓你多思慮一番自己的人生。  禪語一:一切皆為虛幻  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意指世間萬物有種種生滅變化,存在的只是一個個過程片段,一切事物本身不能脫離其他外界條件和關係而獨立存在,一切事物表現都是不真正把握的,不是真正了解的,正是所謂的一切皆流,無物永駐,這其實是佛法中「空」的一個概念。
  • 酒後曖昧道歉 / 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
    有句話說,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每一個人都要經常警醒自己,為心靈拭去灰塵,讓自己心如明鏡,明白哪一些事情可以做,哪一些事情不能做。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什麼寓意呢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參悟不透...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做一個沉默寡言,卻心如明鏡的人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錯了嗎?
    費心思考分析是沒有用的,因為能體認自我本心、識見真如佛性的人,隻言片語就能顯現出。像這樣的人,即使在戰場上將刀揮得如輪子飛舞似的,剎那瞬息之間也能見悟得悟。」 最後不得已才在南廊的牆壁上寫下那著名的幾句話: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五祖認為這個偈還是沒有認識到本性,只是到了門外,還沒有登堂入室。後來五祖又給了提示,讓神秀再做一首詩偈給他看,並承諾如果能進到「門」裡去,就把衣缽傳給他。
  • 【摩西哲學】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從《六祖壇經》看頓悟與漸悟
    其實神秀大師所傳的北宗禪法,完全繼承了以心為宗的東山法門,重視經教,奉持《楞伽經》,提倡藉教悟宗。同時也重視坐禪、念佛等。其宗旨是「直示淨心,頓成佛道」。神秀大師禪修的最主要法門就稱為「離念門」,講究「攝心拂塵」,提倡「先念佛名,而後令淨心」。這一個「淨」字,就是北宗禪法的要訣。如何淨心?就要先離開妄念,直觀內省,克盡染心,顯露淨心。
  • 經典禪詩100首:收藏心如明鏡
  • 《壇經》最經典的智慧禪語,明本心,見自性,句句開悟
    細讀經文,精選出了智慧禪語,句句開悟,讓人明本心,見自性。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指菩提樹,意譯智慧、知、覺,指能覺法性的智慧。惹:沾染。菩提是覺悟,怎麼會有樹呢?心中怎麼會有明鏡臺?本來什麼都沒有,哪裡會沾染上塵埃呢?
  • 禪樂丨明鏡臺,清澈透亮
    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 慧律法師:《六祖壇經》1.4: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經文,[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自己拿著這個燈,[書]就是寫,寫這個偈頌,[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偽裝者》明鏡 明樓 明臺 阿誠 劇中精彩片段集錦
    首先是大姐明鏡,明鏡扮演者在之前《琅琊榜》中的靜妃形象已深入人心,在《偽裝者》精明幹練的形象再次徵服觀眾。明鏡出場地點是在結有世仇的汪家,責備做了新政府高官的弟弟明樓,交代了明鏡十七歲就開始接管明家企業,精明能幹的她始終佔據著上流的社會地位,從明樓對大姐明鏡的態度也可以看出大姐明鏡是明氏家族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