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為何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亦未見性?

2020-12-25 老龍居士

《壇經》裡面講在華禪宗五祖弘忍讓門人提交作業,神秀大師做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落塵埃。」,六祖惠能觀後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大師評價說也未見性。

神秀大師和慧能大師都是修行高僧,此二偈依各自的修行法門不同而異。

神秀大師除塵得清淨,惠能大師本來清淨,二者對治不同,神秀大師對治化身而言,惠能大師對治報身而言,弘忍大師說未能見性則是從法身而言,身是菩提,那是身的事情;菩提本無樹,是菩提的事情。這兩個偈字傳至今,可惜很多人只看到了兩個高僧的鬥法,沒有看到各自的法門,不能如法而修,反而妄見高低,實在是謬之極。

《壇經》行由品第一,「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五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六祖從開悟,到大悟,到隱遁修行,到弘法,非一日一時之功。

《金剛經》裡面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建議修行人心現高下之想時不妨警惕內心,緣何而起。

相關焦點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童子:你這南方人不知道,五祖弘忍說世人生死是事大,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其門下神秀在南廊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大師非常欣賞,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聽完就說:我也想去參拜一下。
  • 壇經諦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疏解】神秀作的偈子,是一個著名的偈子。因為沒有神秀的偈子,也就沒有慧能的偈子。所以神秀的偈子,是慧能偈子的引子。慧能的偈子是針對神秀的偈子而作的,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但與之相反,即與之相合。
  • 【摩西哲學】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從《六祖壇經》看頓悟與漸悟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次第修行才能達到如神秀大師在《大乘無生方便門》中說:「如來有入道大方便,一念淨心,頓超佛地。」所謂「淨心」,就是對一切事物都不見不取不執著,能做到淨心也就頓然達到佛地了。淨心和離念是密切相連的,離念為方便,「淨心」是目的。神秀大師所提倡的禪法,「攝心」力量更強,可理解為由戒生定以發慧。  六祖惠能大師所立南宗禪法的主旨為單刀直入,見性成佛。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什麼寓意呢
    我用力地擦拭。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 散打道德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滌除玄鑑,能無疵乎?鑑是鏡子,玄鑑就是我們心底的那面鏡子,能夠擦拭的一塵不染嗎?佛教大師神秀做過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儒家也講每日三省吾身,省什麼?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錯了嗎?
    費心思考分析是沒有用的,因為能體認自我本心、識見真如佛性的人,隻言片語就能顯現出。像這樣的人,即使在戰場上將刀揮得如輪子飛舞似的,剎那瞬息之間也能見悟得悟。」 在這種情況下,神秀就出場了,《壇經》裡面就像小說一樣的記錄了神秀出場的心理描述和過程,神秀作好偈子後膽戰心驚好幾次想呈送給五祖,經書中記載的是「十三次」,可見神秀緊張到什麼程度。最後不得已才在南廊的牆壁上寫下那著名的幾句話: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 慧律法師:《六祖壇經》1.4: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經文,[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自己拿著這個燈,[書]就是寫,寫這個偈頌,[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在三更時,即深夜十二時左右,神秀便偷偷地躲開眾人,自己拿箸小蠟燭。因為如果燈太亮,旁人就能看見。乃將偈寫在南邊走廊牆壁上,把心裡所見的道理都寫出來。偈曰: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維。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紛繁世界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枚棋子,在一個無形的棋局中,按照規定的方式在運行。每天重複的活動,使我們或煩躁或焦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呢?我們來品品這句偈語,或許會給您以啟迪。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惠能是何許人也?他又是在什麼情況下悟出的這首《菩提偈》?惠能也稱為六祖惠能,唐朝人,俗姓盧,今廣東新興縣人。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話說: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為傳授衣缽,一天集合弟子,讓弟子們各作一首偈子,察看各人的見地,以便付法。當時大家認為非大弟子神秀莫屬,但神秀並沒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於是將偈子寫在廊下的壁上,內容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惠能大師還是個未出家的年輕人,每天在舂米劈材燒火做飯,聽見大家都在說此事,並對神秀的偈子讚嘆不已。
  • 頓悟菩提心,我自亦我心,何處惹塵埃
    #佛教#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塵本是心,心即是塵,無心亦無塵,有心即有塵。五祖弘忍令弟子做偈句神秀做偈句;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
    大家都知道菩提樹,也都知道明鏡臺,那是僧眾佛陀反省自我、反觀我身的地方,所以人人都提「菩提樹」「明鏡臺」。譬如神秀的偈語是這樣創作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這還是「著相」了,佛家講究的是「空」「無」,你把自身比作一個什麼東西,還要勤擦拭,那證明還是沒有理解到佛義的精髓。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文 | 讀書君#禪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出處背景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 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惠能的開悟偈是這樣的: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用「身是菩提樹」來比喻,此處說「菩提本無樹」。神秀用「心如明鏡臺」,但在此處說明鏡也並非實有的「臺」。本來沒有一個成實的事物,怎麼會有塵埃或者障礙呢?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黃梅和少林寺的「六組亂法」淵源頗深!
    傳說少林禪宗在傳到六祖慧能的時候,發生了一次著名的「六祖亂法」事件,慧能和神秀兩位和尚分別以他們對禪的體悟作了的兩首偈語,五祖弘忍大師以此為依將衣缽傳給了慧能。慧能雖然成為正宗傳人,但被迫離開北方,到了廣東曹溪隱居,後來又到了廣州法性寺。「六祖亂法」又稱「六祖鬥法」,形成了少林寺南、北分宗的亂法形勢。
  • 神秀的明鏡臺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作者 | 桃園野菊   來源 | 桃園野菊 (ID:tyyj8788)編輯 | 中華微文學(ID:zwh22322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世間,走一遭,名利權情,縱橫交錯,來來去去,是是非非,得得失失,來也空空,去亦空空,要修得怎樣的一顆菩提心,才能做到不染世俗塵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