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春光下,為何詩人卻有「春怨」之情?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21-01-11 思帆歷史趣聞

大好春光下,為何詩人卻有「春怨」之情?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春天本應該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的大好時節,當百花爭豔、杏雨梨雲、春色撩人之時。沉寂了一個冬天的遊人們在春回大地之時,都迫不及待的投入了山清水秀的懷抱,踏青、遊春成為了這個季節最浪漫的事情。

在鶯歌燕舞、紅情綠意之時徜徉在草色青青的小徑上,不僅可以感受到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象。同時,也可以切身體會到桃李爭妍、春山如笑的自然魅力。此情此景不禁會讓人產生流連忘返之感,而且還能忘卻憂愁與煩惱。

高鼎曾在《村居》一詩中曾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童趣畫面,想必每個人都希望能夠置身其中。但由於春天往往都過於短暫,所以反而會使很多人常懷「惜春」之情。

正所謂一千個人的眼中就會有一千個春天。尤其是在古代文人的詩歌中,春天的形象不僅變化無常而且還會被賦予諸多情感。有人欣賞初春時萬物復甦的勃勃生機;也有人會對暮春感時傷懷情難自已。

筆者認為從古至今春天依然還是那個春天,只不過當它遇到多愁善感的文人之後,就會隨著文人們的心境轉變而不斷轉換。高興時春天就是一位多情的美嬌娘;失落、悲傷、憂愁、煩惱之時,春天又會成為的寄予愁情苦惱的載體。

古代詩人群體以「春怨」為題創作的詩歌總量,據不完全統計可以高達幾千甚至一萬首。此時此刻的春天又與怨恨、愁怨;以及閨怨、宮怨、別怨「同流合汙」。如果從春天角度去分析「春怨詩」,恰恰應和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寓意。

古代詩人錯綜複雜的「春怨」之情

「春怨詩」到底興起於何時目前尚未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詩歌題材興盛於唐朝。這除了與唐朝詩歌繁榮有很大關係之外,還與當時期政治方面比較寬鬆,文人階層擁有更多話語權息息相關。最重要的是還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詩歌品鑑熱潮。

1.盛唐詩人劉方平

《春怨》是生活於天寶年間的詩人劉方平的知名詩作,從這個信息可以得知劉方平應該是盛唐詩人。但由於他是匈奴族人所以無論是,參加科舉考試還是從軍都未曾如意。這也直接導致他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

劉方平非常善於撰寫閨情、鄉思題材詩歌,雖然從詩歌的思想內涵角度來看,並沒有達到太高的文學水準,但是其詩歌藝術性卻比較高。

在他撰寫的閨情、鄉思詩歌中,多採用寓情於景的創作手法,所以後人在研讀劉方平詩歌時,總會有一種意蘊無窮之感。

《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詩篇,雖然無法與同時代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詩歌作品相提並論,但是卻被後世歷代文人以及文學愛好者傳誦。尤其是他創作的《春怨》一詩影響力更是超過了其他詩篇。

2.《春怨》中的春天「怨情」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宮中的女子從屋內向沙窗外望去,看到太陽正在緩緩下降已經到了黃昏十分。

但是宮廷的大門卻緊緊關閉,根本沒有人看見她們悲痛的淚水。「金屋」原指漢武帝少時欲建金屋藏阿嬌的故事,這裡指妃嬪所住的華麗宮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空蕩蕩的宮廷內總會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寂寞之感。宮內庭院中的春天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雖然此時梨花已經覆蓋了宮內的道路,但是這道緊鎖的宮門卻依然沒有開啟。

劉方平創作的《春怨》是一首「宮怨詩」, 其實想表達的就是深宮之內與世隔絕,被幽禁在宮內的少女孤苦寂寞無人傾訴。實際上從這首詩的思想內涵去分析,可以得知詩中描繪的少女,其實是宮苑中所有群體的縮影。

在空蕩蕩的深宮內院之中,即使她們每天都以淚洗面,但是也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她們只能在宮中寂寞無依的過一生。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這種命運,不僅特別可悲而且還非常可憐。很多花季少女就是這樣在宮中熬成了怨婦。

金昌緒孤本《春怨》中的相思之情

《春怨》一詩是唐代詩人金昌緒的孤作,作為晚唐時期的一位不知名詩人,他到底創造過多少首詩歌無人知曉。目前存世詩歌僅為《春怨》一首,這首詩歌不僅受到了晚唐詩人們的追捧,而且就算是在後續朝代之中,也是眾多文人墨客的鐘愛之作。

1.詩歌藝術人特色

從創作手法上來看這首詩歌不僅環環相扣,而且還蘊含了很深刻的文學思想。語言方面活潑生動而且還具有民歌色彩。從全詩的內涵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這首詩完全符合「就一意圓淨成章」的要求。這其實也是《春怨》能夠流傳後世的真正原因。

2.《春怨》中的相思之情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詩歌中的思婦由於內心思念丈夫,但卻無法與丈夫見面所以情緒變得非常焦躁。於是她隨手敲打身旁的樹枝,將樹上嘰喳亂叫的黃鶯趕走,不讓它們在樹上亂叫影響她的心緒。「打起」一般作打得飛走之意。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黃鶯清脆的叫聲驚醒了這位思婦的美夢,害得她不能再夢中與戍守遼西的丈夫相會。從這兩句詩歌中表達的意境可以得知,這個年輕的思婦在白天睏倦之後作了一個夢。而夢中她就要達到遼西卻被黃鶯攪擾,所以她才會惱羞成怒打走了亂叫的黃鶯。

3.詩歌內涵賞析

筆者認為金昌緒撰寫的《春怨》一詩,如果單從字面意義上去分析,仿佛描寫的只是一個思婦思念丈夫的情景。全詩歌語言輕鬆而且還伴有詼諧幽默等特色,一個美貌少婦被鳥兒驚擾了美夢,一氣之下居然搖動樹枝趕走小鳥,這種場景確實可以令人發現。

但是在如果大家深究其內涵可以發現,雖然全詩語言活潑生動但是卻用,真實的筆觸描繪出了一幅「深閨少婦思夫圖」。雖然思婦題材詩歌比較常見,但是這種愛而不能求而不得的哀愁,就像一種無法擺脫的夢魘一樣纏繞於心間。

筆者認為越是簡單的詩歌作品,往往越是蘊含了很多無法言說的內涵。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男女談情說愛,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社會獨守空房的女性,卻不能將這種思念之情外露,否則就會受到封建禮教的鞭笞。

《美人春怨》「曉日臨窗久,春風引夢長」

1.中唐詩人楊巨源

楊巨源生於安史之亂爆發當年,所以他的主要生活軌跡應該都在中唐。作為貞元年間的進士他不僅博學多才,而且還是一位執政清廉的封建官吏。據史料記載他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王建等人交好。這說明他本人的詩歌才華也不容忽視。

據《唐詩紀事》記載:「楊巨源以『三刀夢益州,一箭取遼城』得名,故樂天詩云:『早聞一箭取遼城,相識雖新有故情。

清句三朝誰是敵?白須四海半為兄。……』」。通過這段記載可以得知楊巨源的詩作,其實也深受白居易等人的賞識。

2.《美人春怨》中的「春怨」

「妾家巫峽陽,羅幌寢蘭堂。」詩中少女的家住在巫峽之南,「寢蘭堂」應該是指具體地點在蘭堂。兩句詩歌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一位多情溫婉的少女家住巫峽陽蘭堂處。之所以會將家庭住址寫得如此詳細,主要是為引起下文做鋪墊。

「曉日臨窗久,春風引夢長。」在太陽剛升起之時這位少女,其實就已經在窗前坐了很久。亦或是一直依靠窗邊從夜晚坐到「曉日」。「春風」在這裡既指代春天的風,同時也是指男女之間的相思之情。這位少女坐在窗邊在做什麼呢?原來是在思念她的心上人。

「落釵仍掛鬢,微汗欲銷黃。」「落釵」 指的是髮釵已經從頭髮上落下來,但是並未完全脫離頭髮因為「仍掛鬢」。

實際上這句詩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少女的頭髮已經凌亂但是她卻無心打理。同時,這位少女的額頭已經微微冒汗,好像已經把髮釵染黃。

「縱便朦朧覺,魂猶逐楚王。」即使這時少女已經昏昏欲睡,但是在夢中她的魂魄依然「逐楚王」。結尾兩句詩歌的大意為少女久坐於窗前,此時突然有一點睏倦但是在昏睡之時,她的心依然飄到了心上人的住處。

筆者認為唐代詩人楊巨源創作的這首《美人春怨》,其實表達的就是一位心有所屬的美人,一直在痴痴等待自己的心上人。

雖然「落釵仍掛鬢,微汗欲銷黃」但是她卻全然不顧。按理來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亂蓬蓬的頭髮肯定與美人不想配。

但是詩人卻巧妙的運用了這個細節,「落釵」、「銷黃」本應該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情景。但是用在這首詩中卻獨具韻味,因為一個美人在「春風引夢長」之時,所表現出的一舉一動都說明,她對遠方心上人的熾熱愛戀與強烈的思念之情。

李白《春怨·白馬金羈遼海東》中的思婦「春怨」

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創作的《春怨》一詩,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其思想內涵也十分深刻。在這首詩中李白刻畫了一個,躺在綾羅帷帳織錦被中的思婦。通過對空蕩蕩的床帷描寫,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思婦「春怨」。

「白馬金羈遼海東,羅帷繡被臥春風。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徵人騎著裝飾有金羈的白色駿馬,奔赴那遙遠的遼東半島之地。

躺在繡帳錦被中的思婦卻只有春風相伴,當月光透過窗戶偷窺思婦時,卻只發現了燃盡的蠟燭與未睡之人。

當繽紛的落花隨著春風飛入室內之時,仿佛也在偷偷訕笑這位思婦,怎麼只有她一個人呢!雖然這首詩個篇幅短小但意韻悠長,雖然詩人並沒有直白的寫出思婦的思念之情。但是卻通過春風、落月、飛花、床空,為讀者展現出了寂寞深閨思婦的形象。

結 語

《菩提偈》中有語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筆者認為春天作為一種極為尋常的自然現象,雖然從來都沒有過任何期待。但是在文人多愁善感的詩句中,卻表現出了「千面女郎」的特色。

雖然春天從未想過會有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但是在詩人的筆下卻幻化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春怨」。筆者認為是詩人賦予了詩歌生命,而詩歌卻又賦予了春天情感。當詩人、詩歌與春天融合在一起之時,一首首「春怨」就會流淌出來。

【參考文獻】

李淑傑《古詩《春怨》英譯評析》

孫紹振《《春怨》不朽的原因:喜劇性的抒情》

從銜接與連貫理論下賞析《春怨》《從銜接與連貫理論下賞析《春怨》》

許鵬《文化與翻譯——金昌緒《春怨》中「遼西」譯文的比較研究》

相關焦點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文/愛雨菲  編輯:品讀時刻 鳴君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情亦好,愛也罷,都融化著塵世裡痛苦的影兒。人生路,就是邊聽邊看,時光的段落與畫面,悲歡離合都一閃而過,只要內心不脆弱,任何的風霜只是生命的陪襯,在自己的經歷中,感受一份簡單。何必計較過多?到最後空剩一副骨架陪黃土。這個浮躁的世界,很多人有驚人的相似,厭倦了塵世,渴望找一塊清淨之地,妄想不再沾染塵埃。更有甚至,企圖歸依佛門,素衣素食相伴,或能對外面的喧囂置之不理。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掬幾片清淡的花辧,撒進歲月的長河,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嫻來面對塵世。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而現在被眾人以為高妙的最流行「本來無一物」的版本,其實是由惠昕本《壇經》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的篡改。也就是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和這首四句偈子,其實是惠昕篡改過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心想,一個大字不認的人,竟然能夠有如此這番大徹的「頓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人才。於是,便將衣缽傳給了慧能。【註:最後,慧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成了禪宗六祖。】如今,關於這段故事,鮮有被提及。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時,簡單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麼安之若素;有時,簡單凌駕於精神之上,那麼絕塵世外;有時,簡單就是紅爐一點雪,那麼原汁原味;而有時,簡單也是一道法門,誰經過了,誰就能化繭成蝶、脫胎換骨。一顆平常心,讓生活簡簡單單,握住一縷陽光的時候,便有了陽光般的心態,知足、感恩、達觀。繁華塵世裡,享受家常的溫暖,憧憬平實的夢想,自由自在,真實坦然。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
    譬如神秀的偈語是這樣創作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這還是「著相」了,佛家講究的是「空」「無」,你把自身比作一個什麼東西,還要勤擦拭,那證明還是沒有理解到佛義的精髓。故而慧能說「菩提本無樹」,菩提本沒有樹,「明鏡亦非臺」,明鏡臺也並不存在,「本來無一物」,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何處惹塵埃」,我又從何處惹得塵埃呢?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時大家認為非大弟子神秀莫屬,但神秀並沒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於是將偈子寫在廊下的壁上,內容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惠能大師還是個未出家的年輕人,每天在舂米劈材燒火做飯,聽見大家都在說此事,並對神秀的偈子讚嘆不已。
  • 《少年巴比倫》有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以前一考定終身,為了學知識要跑半個地球,現在網絡上什麼信息都有,人的命運也變得開放性,少了很多固化。 凡人一輩子,轉眼而過,若不能做自己真正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總覺得是苟活而已,雖說意義本身,也是唯心的難說的很。 就如玄奘西行,千辛萬苦,但這就是活著的感覺。
  • 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有智慧,弘法度眾無數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一個四句偈,意思是世間萬物,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也不要妄想,便能心無掛礙,得以清淨。惠能,唐代人,佛教禪宗祖師。達摩在中國最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六祖惠能的經歷很神奇。傳說他子夜降生的時候,有一道亮光騰空而起,房屋裡面遍是奇異香氣。天亮之時,有兩位和尚來到家裡對他的父親說:「你們家裡昨天晚上有沒有生一個小孩?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周杰倫的這首歌曲唱出了世間戀人的心境
    歌曲的第一節:「狼牙月伊人憔悴,我舉杯飲盡了風雪,是誰打翻前世櫃惹塵埃是非,緣字訣幾番輪迴,你鎖眉哭紅顏喚不回,縱然青史已經成灰,我愛不滅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只戀你化身的蝶」歌曲的開始就給聽眾描繪了一個優美的場景,彎彎的月兒,美人憔悴,而我飲進了風雪,是誰打翻前世是非櫃,緣字來來回回,紅顏已經喚不回,雖然時間鬼區了很久,可是我的愛不滅,雖然世上的繁華猶如三千東流水,但是我只取一瓢愛了解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的傳奇故事
    有一位年高德劭的僧人,名叫神秀,作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人奔走稱讚,這首偈很快傳入了惠能的耳朵。惠能一聽就知道這首偈不怎麼樣,於是自己作了一首,由於他不會認字寫字,就讓別人替他寫了出來,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
    禪宗的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盧珍因技藝好,故他任當時的供奉官職。「楞伽經」的楞伽,是錫蘭的一個山名,意謂「不可往」,因這個城是在南海摩羅山頂,沒有神通的人到不了此地。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地說法時,是用神通到這山頂上,為這些有神通的人說法。「變相」即是神妙不可思議變化的樣子。五祖血脈圖,即是初祖達摩到五祖弘忍大師,這接連不斷,像體內流通血脈的一個圖。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汙流。
  • 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惠能的開悟偈是這樣的: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用「身是菩提樹」來比喻,此處說「菩提本無樹」。神秀用「心如明鏡臺」,但在此處說明鏡也並非實有的「臺」。本來沒有一個成實的事物,怎麼會有塵埃或者障礙呢?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如果一個人惹到你,或是他的存在讓你覺得很煩,那麼這當中一定有問題,或者是他所做的事情有讓你不舒服的地方,或者是你自己有不對的地方。這件事情很值得探索,不是探索他,而是探索你自己。我們必須去審度在與他的關係裡面,自己有沒有狀況。
  • 禪之境界:本來無一物
    一日,弘忍召集重弟子到堂下,讓諸位在座的修行人每人寫一偈(偈:是一種佛經的詩體格式)來闡明自己修習的心得,以此來測試他們的悟性高低,從中選出合適的接班人。 神秀徹夜深思,觀諸星,賞月光,突然靈光一現,在東禪寺月夜斑駁下的牆壁上寫下了著名的偈。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 頓悟菩提心,我自亦我心,何處惹塵埃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五祖弘忍說,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既是真實。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世間,走一遭,名利權情,縱橫交錯,來來去去,是是非非,得得失失,來也空空,去亦空空,要修得怎樣的一顆菩提心,才能做到不染世俗塵埃呢?
  • 楊冪魏大勳: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文/欣怡關於流言我想說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楊冪的流言「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娛樂圈本來的性質是娛樂大眾,希望廣大網友,把注意力轉移兩位優秀藝人的作品上來,明星也有自由戀愛的權利。
  • 朗誦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