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春光下,為何詩人卻有「春怨」之情?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春天本應該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的大好時節,當百花爭豔、杏雨梨雲、春色撩人之時。沉寂了一個冬天的遊人們在春回大地之時,都迫不及待的投入了山清水秀的懷抱,踏青、遊春成為了這個季節最浪漫的事情。
在鶯歌燕舞、紅情綠意之時徜徉在草色青青的小徑上,不僅可以感受到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象。同時,也可以切身體會到桃李爭妍、春山如笑的自然魅力。此情此景不禁會讓人產生流連忘返之感,而且還能忘卻憂愁與煩惱。
高鼎曾在《村居》一詩中曾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童趣畫面,想必每個人都希望能夠置身其中。但由於春天往往都過於短暫,所以反而會使很多人常懷「惜春」之情。
正所謂一千個人的眼中就會有一千個春天。尤其是在古代文人的詩歌中,春天的形象不僅變化無常而且還會被賦予諸多情感。有人欣賞初春時萬物復甦的勃勃生機;也有人會對暮春感時傷懷情難自已。
筆者認為從古至今春天依然還是那個春天,只不過當它遇到多愁善感的文人之後,就會隨著文人們的心境轉變而不斷轉換。高興時春天就是一位多情的美嬌娘;失落、悲傷、憂愁、煩惱之時,春天又會成為的寄予愁情苦惱的載體。
古代詩人群體以「春怨」為題創作的詩歌總量,據不完全統計可以高達幾千甚至一萬首。此時此刻的春天又與怨恨、愁怨;以及閨怨、宮怨、別怨「同流合汙」。如果從春天角度去分析「春怨詩」,恰恰應和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寓意。
古代詩人錯綜複雜的「春怨」之情
「春怨詩」到底興起於何時目前尚未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詩歌題材興盛於唐朝。這除了與唐朝詩歌繁榮有很大關係之外,還與當時期政治方面比較寬鬆,文人階層擁有更多話語權息息相關。最重要的是還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詩歌品鑑熱潮。
1.盛唐詩人劉方平
《春怨》是生活於天寶年間的詩人劉方平的知名詩作,從這個信息可以得知劉方平應該是盛唐詩人。但由於他是匈奴族人所以無論是,參加科舉考試還是從軍都未曾如意。這也直接導致他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
劉方平非常善於撰寫閨情、鄉思題材詩歌,雖然從詩歌的思想內涵角度來看,並沒有達到太高的文學水準,但是其詩歌藝術性卻比較高。
在他撰寫的閨情、鄉思詩歌中,多採用寓情於景的創作手法,所以後人在研讀劉方平詩歌時,總會有一種意蘊無窮之感。
《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詩篇,雖然無法與同時代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詩歌作品相提並論,但是卻被後世歷代文人以及文學愛好者傳誦。尤其是他創作的《春怨》一詩影響力更是超過了其他詩篇。
2.《春怨》中的春天「怨情」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宮中的女子從屋內向沙窗外望去,看到太陽正在緩緩下降已經到了黃昏十分。
但是宮廷的大門卻緊緊關閉,根本沒有人看見她們悲痛的淚水。「金屋」原指漢武帝少時欲建金屋藏阿嬌的故事,這裡指妃嬪所住的華麗宮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空蕩蕩的宮廷內總會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寂寞之感。宮內庭院中的春天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雖然此時梨花已經覆蓋了宮內的道路,但是這道緊鎖的宮門卻依然沒有開啟。
劉方平創作的《春怨》是一首「宮怨詩」, 其實想表達的就是深宮之內與世隔絕,被幽禁在宮內的少女孤苦寂寞無人傾訴。實際上從這首詩的思想內涵去分析,可以得知詩中描繪的少女,其實是宮苑中所有群體的縮影。
在空蕩蕩的深宮內院之中,即使她們每天都以淚洗面,但是也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她們只能在宮中寂寞無依的過一生。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這種命運,不僅特別可悲而且還非常可憐。很多花季少女就是這樣在宮中熬成了怨婦。
金昌緒孤本《春怨》中的相思之情
《春怨》一詩是唐代詩人金昌緒的孤作,作為晚唐時期的一位不知名詩人,他到底創造過多少首詩歌無人知曉。目前存世詩歌僅為《春怨》一首,這首詩歌不僅受到了晚唐詩人們的追捧,而且就算是在後續朝代之中,也是眾多文人墨客的鐘愛之作。
1.詩歌藝術人特色
從創作手法上來看這首詩歌不僅環環相扣,而且還蘊含了很深刻的文學思想。語言方面活潑生動而且還具有民歌色彩。從全詩的內涵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這首詩完全符合「就一意圓淨成章」的要求。這其實也是《春怨》能夠流傳後世的真正原因。
2.《春怨》中的相思之情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詩歌中的思婦由於內心思念丈夫,但卻無法與丈夫見面所以情緒變得非常焦躁。於是她隨手敲打身旁的樹枝,將樹上嘰喳亂叫的黃鶯趕走,不讓它們在樹上亂叫影響她的心緒。「打起」一般作打得飛走之意。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黃鶯清脆的叫聲驚醒了這位思婦的美夢,害得她不能再夢中與戍守遼西的丈夫相會。從這兩句詩歌中表達的意境可以得知,這個年輕的思婦在白天睏倦之後作了一個夢。而夢中她就要達到遼西卻被黃鶯攪擾,所以她才會惱羞成怒打走了亂叫的黃鶯。
3.詩歌內涵賞析
筆者認為金昌緒撰寫的《春怨》一詩,如果單從字面意義上去分析,仿佛描寫的只是一個思婦思念丈夫的情景。全詩歌語言輕鬆而且還伴有詼諧幽默等特色,一個美貌少婦被鳥兒驚擾了美夢,一氣之下居然搖動樹枝趕走小鳥,這種場景確實可以令人發現。
但是在如果大家深究其內涵可以發現,雖然全詩語言活潑生動但是卻用,真實的筆觸描繪出了一幅「深閨少婦思夫圖」。雖然思婦題材詩歌比較常見,但是這種愛而不能求而不得的哀愁,就像一種無法擺脫的夢魘一樣纏繞於心間。
筆者認為越是簡單的詩歌作品,往往越是蘊含了很多無法言說的內涵。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男女談情說愛,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社會獨守空房的女性,卻不能將這種思念之情外露,否則就會受到封建禮教的鞭笞。
《美人春怨》「曉日臨窗久,春風引夢長」
1.中唐詩人楊巨源
楊巨源生於安史之亂爆發當年,所以他的主要生活軌跡應該都在中唐。作為貞元年間的進士他不僅博學多才,而且還是一位執政清廉的封建官吏。據史料記載他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王建等人交好。這說明他本人的詩歌才華也不容忽視。
據《唐詩紀事》記載:「楊巨源以『三刀夢益州,一箭取遼城』得名,故樂天詩云:『早聞一箭取遼城,相識雖新有故情。
清句三朝誰是敵?白須四海半為兄。……』」。通過這段記載可以得知楊巨源的詩作,其實也深受白居易等人的賞識。
2.《美人春怨》中的「春怨」
「妾家巫峽陽,羅幌寢蘭堂。」詩中少女的家住在巫峽之南,「寢蘭堂」應該是指具體地點在蘭堂。兩句詩歌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一位多情溫婉的少女家住巫峽陽蘭堂處。之所以會將家庭住址寫得如此詳細,主要是為引起下文做鋪墊。
「曉日臨窗久,春風引夢長。」在太陽剛升起之時這位少女,其實就已經在窗前坐了很久。亦或是一直依靠窗邊從夜晚坐到「曉日」。「春風」在這裡既指代春天的風,同時也是指男女之間的相思之情。這位少女坐在窗邊在做什麼呢?原來是在思念她的心上人。
「落釵仍掛鬢,微汗欲銷黃。」「落釵」 指的是髮釵已經從頭髮上落下來,但是並未完全脫離頭髮因為「仍掛鬢」。
實際上這句詩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少女的頭髮已經凌亂但是她卻無心打理。同時,這位少女的額頭已經微微冒汗,好像已經把髮釵染黃。
「縱便朦朧覺,魂猶逐楚王。」即使這時少女已經昏昏欲睡,但是在夢中她的魂魄依然「逐楚王」。結尾兩句詩歌的大意為少女久坐於窗前,此時突然有一點睏倦但是在昏睡之時,她的心依然飄到了心上人的住處。
筆者認為唐代詩人楊巨源創作的這首《美人春怨》,其實表達的就是一位心有所屬的美人,一直在痴痴等待自己的心上人。
雖然「落釵仍掛鬢,微汗欲銷黃」但是她卻全然不顧。按理來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亂蓬蓬的頭髮肯定與美人不想配。
但是詩人卻巧妙的運用了這個細節,「落釵」、「銷黃」本應該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情景。但是用在這首詩中卻獨具韻味,因為一個美人在「春風引夢長」之時,所表現出的一舉一動都說明,她對遠方心上人的熾熱愛戀與強烈的思念之情。
李白《春怨·白馬金羈遼海東》中的思婦「春怨」
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創作的《春怨》一詩,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其思想內涵也十分深刻。在這首詩中李白刻畫了一個,躺在綾羅帷帳織錦被中的思婦。通過對空蕩蕩的床帷描寫,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思婦「春怨」。
「白馬金羈遼海東,羅帷繡被臥春風。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徵人騎著裝飾有金羈的白色駿馬,奔赴那遙遠的遼東半島之地。
躺在繡帳錦被中的思婦卻只有春風相伴,當月光透過窗戶偷窺思婦時,卻只發現了燃盡的蠟燭與未睡之人。
當繽紛的落花隨著春風飛入室內之時,仿佛也在偷偷訕笑這位思婦,怎麼只有她一個人呢!雖然這首詩個篇幅短小但意韻悠長,雖然詩人並沒有直白的寫出思婦的思念之情。但是卻通過春風、落月、飛花、床空,為讀者展現出了寂寞深閨思婦的形象。
結 語
《菩提偈》中有語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筆者認為春天作為一種極為尋常的自然現象,雖然從來都沒有過任何期待。但是在文人多愁善感的詩句中,卻表現出了「千面女郎」的特色。
雖然春天從未想過會有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但是在詩人的筆下卻幻化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春怨」。筆者認為是詩人賦予了詩歌生命,而詩歌卻又賦予了春天情感。當詩人、詩歌與春天融合在一起之時,一首首「春怨」就會流淌出來。
【參考文獻】
李淑傑《古詩《春怨》英譯評析》
孫紹振《《春怨》不朽的原因:喜劇性的抒情》
從銜接與連貫理論下賞析《春怨》《從銜接與連貫理論下賞析《春怨》》
許鵬《文化與翻譯——金昌緒《春怨》中「遼西」譯文的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