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16:54:25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疫情以來,在全國各地公共場所裡時常會響起各類機器人「請測溫」的聲音,而這其中總少不了阿荼機器人的身影。這個小傢伙自今年4月起,陸續在煙臺一中、招遠一中、煙臺外國語實驗學校、龍口一中、煙臺開發區高級中學、北京華信醫院、北京協和醫院、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西安交通大學、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等地光榮上崗。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在家辦公的清華大學劉辛軍教授收到煙臺開發區管委牟樹青書記的微信,表達了當前高速路口測溫值班人員的辛苦和所遇到的測溫不準、人手不夠、容易交叉感染等痛點問題。
體溫篩查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手段,其中竟也有如此多的問題,聽聞消息的劉辛軍教授不禁思考,自己深耕已久的機器人領域能否在體溫篩查中發揮作用,實現室外快速無人化準確測溫?在當天晚上的組會中,劉辛軍教授與團隊的老師及學生交流了這個想法,大家當即表示贊同並開始認真討論。
當晚,劉辛軍教授緊急組建起由謝福貴、趙慧嬋老師及多名研究生組成的 「特攻團隊」,著手體溫篩查機器人的研製。雖然團隊未涉獵過測溫領域,但解決實際測溫痛點,在疫情中發揮科研力量的想法使團隊興奮起來並快速進入了狀態。這支極具戰鬥力的隊伍每個人分工明確,在各自承擔的任務中極盡所能。
博士生宮昭負責系統控制,孟齊志挑頭機器人方案設計,李鵬、崇增輝、黃晨輝負責機械結構設計和系統的仿真工作。姜淞文擔起建立測溫模型的重任,葉彥雷和於超利用自己的豐富經驗負責解決司乘人員識別的難題。大家充滿熱情、緊鑼密鼓的投入到研究攻關任務中。
由於研究生無法返校、部件採購不順,疫情期間開展研究工作難度倍增,但這攔不住攻關團隊前進的步伐。每天的線上的討論會議在凌晨結束是常有的事,有的研究生甚至連續一個多月每天只睡5個小時。原定於今年6月畢業博士生宮昭和孟齊志,決定延期畢業,將手頭工作放到一邊,全身心投入到測溫機器人的研製中。
機器人的裝配、調試均由煙臺清科嘉機器人聯合研究院有限公司配合進行,團隊中的同學們第一時間趕到煙臺,和工程師同吃同住,奮戰第一線,有的同學為獲得在低溫下的體溫檢測模型,赤膊上陣,把小臂露在北方冬天的寒風中來模擬極限情景。
在群策群力下,室外車輛司乘人員體溫檢測系統「荼與」很快問世,3月中旬運抵清華,「荼與」從煙臺來到北京後,毫不怯戰,精準、快速、便捷的完成了車輛司乘人員的測溫,受到一致點讚並被中國科學報、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導。
緊接著,團隊一鼓作氣,利用積累的研發經驗啟動行人體溫檢測機器人「阿荼」的設計研發工作,於3月底完成首臺生產製造。首臺阿荼機器人採用了阻攔杆的形式,體溫檢測結果合格才抬杆放行。
5月中旬,鑑於阿荼機器人的良好使用效果,清華大學伸來橄欖枝,並提出了測溫和身份識別結合的功能需求。團隊積極與學校溝通,調整設計方案,並於當月底完成研製,將第一臺可同時實現校園卡、身份證、紫荊碼識別和體溫檢測多重功能的阿荼送到了清華。截至目前,90餘臺阿荼機器人活躍在清華大學辦公樓、宿舍、食堂、校醫院的門口,為校內師生和來訪人員提供服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在劉辛軍教授看來,師生關係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培養出眾的素養和出色的能力,傳遞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一種踏實奮進的精氣神和一種回報社會及奉獻國家的責任擔當,高校的老師和同學,需要齊心協力,一步一個腳印,「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來源:大眾報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