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

2020-12-25 百家號

璀璨的古希臘哲學其實就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是什麼」,另一個是「為什麼」。前者開啟了本體論,後者開啟了科學(自然哲學)探索。

——題記

為何要先說上面這句話呢?這跟今天咱們談論的兩個人有關。具體都誰,請接著往下看。

古希臘哲學中有兩個人,他們的思想一直是對立的,甚至水火不容,但就是這兩位思想迥異的兩位哲人,開創出了不少後來的西方哲學流派。這兩人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

了解西方哲學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名句,但殊不知,他的對手、死敵、存在論的堅決維護者巴門尼德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思維與存在是同一回事」。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兩人,探討下他們的思想底蘊,同時也結合現實思考下,他倆的思想到底哪個更接近當今的科學,哲學詩畫特意整理了此篇,一起來共同進入,如果你自己的想法或建議,甚至富有成效的真理之思,請後臺留言,和眾多哲粉一起探討,提升。

先說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古希臘富有傳奇色彩的哲學家,是愛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伊奧尼亞地區的愛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裡。他本來應該繼承王位,但是他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據說,波斯國王大流士曾經寫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教導希臘文化。

著有《論自然》一書,現有殘篇留存。被公認為樸素辯證法思想的代表人物,第一位提出認識論的西方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認為宇宙萬物都處於一種流變之中,不僅自然界,就連人和社會皆如此,沒有什麼是永存的,萬物都在不停地變化,流逝。因此從這個意義講,一個人是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因為當你第二次踏入這條河流,河流已經產生了變化,和你第一次踏入的河流已經不是同一條了。由此得出,人的感覺世界,人們通過五官所看到聽到的一切經驗認識一直是處於變動不居的狀態中的。因此他提出了萬物皆流變的說法,並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哲學學說。

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主旨是:萬物皆變,我們處於多樣化的世界,無物常駐。他以火為本原,將世界的多樣性統一於一種變動不居、能變生各種異質事物的具體物質,從而將米利都哲學推進到一個新境界,展示了一幅較完整的樸素辯證法的世界圖景。他的「人的認識只能從感性具體的東西中產生」這個觀點後來發展為了西方哲學中的一個分支,即現象學。

這種萬物流變的思想的基礎是:宇宙從一開始就是處於一種時間單向度的演化之中,即時間在先,萬物只能按照時間的單箭頭向前推進,就如同河流一樣,它只能向前流,無法後退。變化才是世界的本質,才是萬物的本原。

再看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古希臘哲學家。他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愛利亞學派的實際創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他是色諾芬尼的學生,同時也受到畢達哥拉斯派成員的影響。

主要著作是用韻文寫成的《論自然》,如今只剩下殘篇,他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和存在。

巴門尼德認為世界的本原和發展不是變化,而是不變,世界是一。萬物都是從一發展而來。宇宙的生成和演化並不是時間在先,而是邏輯在先,存在在先,即先有存在,然後才有其他,最後發展演化出形態多樣的萬物。在這萬千世界的表象中,有著一些不變的事物,即存在。存在是永恆的,是一,連續不可分;存在是不動的,是真實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人的感官和經驗總是騙人,我們要通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感性認識理性。

通過邏輯在先、理性認識、萬物不變這些觀點,巴門尼德想使人們從變動不居、生滅不已的感覺經驗世界中跳脫出來,超越出來,從而轉向一種常住不變、永恆不滅的本質世界。由此看,巴門尼德的思想與赫拉克利特的是相反的,對立的。由於巴門尼德對存在和邏輯的首次提出,才發展延展出了後來的柏拉圖的理念說。

巴門尼德認為人們在認識過程中,有兩條路: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前者是存在,是有,是萬物發端之初就本來存在的萬物實體;而後者是非存在,非存在即人的感官世界,經驗世界;非存在無法被我們的思想所提取並給予加工和整理以至形成理念,因為感覺和經驗一直是變化的,且因人而異;因此帶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識只有一條路,即存在之路。只有存在或真理,是可以思想和述說的。知識具有普遍性,而意見沒有。意見和感覺永遠因人而異,不能成為知識。

比如,今天很熱,這只是感覺,並不是知識,可能你問另外一個人,他會說不熱呀;今天下雨了或雪很白,這也僅僅是事實,也不能成為知識。只有2+2=4或2乘以2等於4這種,才能算作知識,不會產生歧義(語言和認識上的)。

巴門尼德認為思維存在是認識的對象,凡是能夠被思想和述說的就一定是存在的(這與貝克萊的存在即被感知以及黑格爾的存在即合理有著不同的含義),由此得出:思維與存在是一回事,即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也就意味著只有在思想中才能達到知識與對象的同一性,才能認識世界。而在感覺經驗中無法做到這些。這也是西方思辨思維和抽象思維的雛形。

通過以上這些,巴門尼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思維模式,即通過不變理性的認識方式認識萬物的本質。由此他也奠定了哲學中的一大內容構成——本體論。從巴門尼德開始,人們開始用邏輯論證、觀察思考的方式,使西方哲學和科學由宇宙生成論轉向了存在本體論(即世界來自理性永恆的東西)。

結語: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處於變化,是多,是個別,處於感覺和經驗中,一直在變化,而巴門尼德認為萬物不變,是一,是一般,萬物的本質是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本質永遠靜止,不變。

你認為這個觀點哪個更勝一籌呢?哪個對我們認識世界幫助更大呢?歡迎後臺留言。

相關焦點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愛利亞學派的普遍命題是:「真理只是『一』,一切其他的東西都不是真的。」後世偉大的哲學家康德也得出了「我們只認識現象」的結論。大體上他們的原則是相同的,即「意識的內容只是一個現象,沒有真的東西。」巴門尼德「作為思維和作為存在是一回事」的命題,成為了西方哲學史上對理性認識、概念認識的本質的第一個規定,後來它被簡化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 經典文獻講讀 | 蘇中秋:巴門尼德說(之一)
    為什麼巴門尼德的求真之路面對的是正義女神?並且在赫拉克利特[6]殘篇中也有領受正義女神的教誨。如此,智慧的真義就是求真。況且,巴門尼德殘篇一序詩部分不是研究巴門尼德哲學思想的主要材料,人們會把它當引子及文學作品來讀,但是海德爾卻在其中解決兩個重要問題:1.巴門尼德「是」論引發的後期整個形上學的一與多的矛盾問題。2.將巴門尼德的「真理」(ἀληθείας)問題代入了他自己的"無蔽"語境。
  •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說宇宙是永恆的活火,他的基本出發點是:這個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創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邏各斯所規定的。這是赫拉克利特學說的本質,它是米利都學派的樸素唯物論思想的繼承和深入的發展。
  • 三分鐘讀懂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臘六世紀左右的哲學家,比蘇格拉底、柏拉圖、尼採還要早。赫拉克利特原是城邦的王位繼承人,首屈一指,但他卻把王位讓給了弟弟,獨自過起了離群索居的生活,他說:「我懼怕顯赫,安於卑微,只要這卑微適宜於我的心靈。」為什麼他的哲學思想到現在依然長盛不衰、意義深遠呢,小編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一、天才的獨創性。
  • 希臘史10:赫拉克利特—不做王子做哲學家,被牛糞捂死的晦澀哲人
    殘篇的語言多形象比喻,內容是深奧的辯證法,讀起來十分困難,赫拉克利特因此得到「晦澀哲人」的稱號。一、赫拉克利特生平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說宇宙是永恆的活火,他的基本出發點是:這個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創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邏各斯所規定的。這是赫拉克利特學說的本質,它是米利都學派的樸素唯物論思想的繼承和深入的發展。(2)萬物皆流
  • 人生,終極本質,是活在當下
    在今後「梁言相勸」運營的日子裡,我們會通過非常多的「一流的好書」來知道這一點的重要性。一生必須修心,這一點絕無僥倖。2.人的一生,曲折如西天取經,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唐僧。02 人生的本質是有意識地活著1.「有意識」就是始終堅持對人生三個終級問題的思考。時間會變,空間會變,除了「變本身不變」,一切都在變。停止對終極問題的思考,就會變成「刻舟求劍」。
  • 羅大佑的不變與變,「永遠」與「滄海桑田」
    滄海桑田是變。變與不變,是一種矛盾,變也是人生的主題。羅大佑的「永遠」與不變:1.《我所不能理解的事》,給我一個不變的愛情不朽的溫情。5.《野百合也有春天》,你可知道我愛你想你念你怨你永不變。羅大佑的「滄海桑田」:1.《現象七十二變》,歲歲年年風水都在改變多少滄海一夜變成桑田。2.《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搞不懂為什麼滄海變成桑田。3.
  •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本質出發解決問題。實現的方法很簡單,只需要不斷用 5W5H 法則。一旦發覺了這一秘訣,所有的問題都會更加清晰,用這個思路寫作,文章也會更加乾貨。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已經是昨晚凌晨兩點多。我非常慚愧在自己的文章中,竟然沒能用本來就懂的知識總結出規律,沒能產出新的觀點,差點成了雞湯網文寫手,拋出了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觀點,還誤以為語言通順就是成功,這絕對不是大學讀了三年該有的水平,之後一定痛改前非。回答和解決問題之前,一定要時刻問一問自己,我看到的問題,是本質嗎?是問題的根源嗎?
  • 組織面臨的最大挑戰:不變等死,亂變找死
    思維變革的三大困境很多時候不是組織不想變,而是變革基本以失敗告終,不得不含淚面對組織的癌變。組織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不變等死,亂變找死。因為在組織變革中,必然面臨以下幾個困境。……這些現象,就像組織的癌變一樣,稍不留神就會在組織整體蔓延,如果變革力度不夠,組織就面臨生死的抉擇。組織變革就是要革自己的命,革掉上面出現的這些癌變現象。
  • 評論丨透過現象看本質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繫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當時,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後備資源及外來援助等方面,都明顯超過共產黨。在極其嚴峻的形勢面前,毛澤東從客觀存在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發表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 #城際 對決#BMW終極玩家總決賽圓滿落幕
    #城際,對決#BMW終極玩家總決賽圓滿落幕終極之戰,王者出徵!10月3日,王者榮耀全國大賽海選賽華東大區1,BMW城際電競對決合作賽——#城際,對決#BMW終極玩家總決賽在山東國際時尚創意中心拉開戰幕,本次大賽由濟南地區BMW授權經銷商攜手濟南市電子競技運動協會聯合舉辦。
  • 純愛||《營業悖論》《快穿之打臉狂魔》《腹黑和腹黑的終極對決》
    《腹黑和腹黑的終極對決》by羲和清零《營業悖論》by稚楚文案:有實力卻很糊的男團Kaleido,偶然因一段機場他拍視頻走紅。內容標籤: 年下 情有獨鍾 娛樂圈一句話簡介:營業變真愛,一起搞男團!novelid=2403714《腹黑和腹黑的終極對決》by羲和清零文案:為幫助父親調查集團旗下服裝公司的真實經營狀況,戚嶼差點被捲入了一場經濟案件
  • 《星星的密室2》終極對決 陳翔別樣唱歌爆笑跑調
    歷經十一期激烈角逐,《星星的密室》第二季將在本周日迎來終極對決!冠軍隊VS挑戰隊「團隊戰」新賽制打響終極對決經過十一期的激烈角逐,《星星的密室2》迎來一場冠軍隊與挑戰隊的終極對決!第一季年度總冠軍葉祖新率韓棟、周覓、葛天、張佳寧組成挑戰隊強勢踢館,放豪言:「我們這次來必須滅了冠軍隊!」而由黃聖依帶領的冠軍隊則集結陳翔、餘少群、姚星彤、張睿四位單期冠軍,強強聯合、霸氣迎戰。「畢竟都是拿過冠軍的人。」
  • 「光速不變」是什麼意思,是什麼限制了超光速現象?
    其實,速度的極限並不是光速,而現在,我們已經發現了宇宙中確實存在超光速現象:宇宙膨脹的速度,量子糾纏效應等。那麼,但為什麼這些現象沒有和相對論產生矛盾呢?狹義相對論到底限制的是什麼?狹義相對論的兩大基本假設。首先了解一下光速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