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史10:赫拉克利特—不做王子做哲學家,被牛糞捂死的晦澀哲人

2020-12-23 地圖說歷史

真正的進步都是由真正的疑問來開啟、並由一代代探索者接力完成的。泰勒斯首先叩問宇宙的本原為何,畢達哥拉斯回答是「數」的組合,赫拉克利特則認為是永恆的活火。中國人往往和古希臘人都能提出相同的命題,可是中國人沒有心思深究。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赫拉克利特雕像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前540-前470年),古希臘哲學家,艾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說宇宙是永恆的活火。他借用畢達哥拉斯「和諧」的概念,認為在對立與衝突的背後有某種程度的和諧,而協調本身並不是引人注目的。

赫拉克利特寫過一部總稱為《論自然》的書,內容有「論萬物」、「論政治」和「論神靈」三部分。可惜這部書沒有保存下來,我們看到的只是130多個殘篇。殘篇的語言多形象比喻,內容是深奧的辯證法,讀起來十分困難,赫拉克利特因此得到「晦澀哲人」的稱號。

一、赫拉克利特生平

赫拉克利特出生地位置圖

對於赫拉克利特其人生平,我們知之甚少,第歐根尼·拉爾俢在《名哲言行錄》中給出了一些記載。他出於伊奧尼亞艾菲斯(Ephesus,一譯以弗所)的貴族家庭,本來應該繼承王位,但是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赫拉克利特終生未娶,為哲學奉獻一生。

赫拉克利以德爾菲(Delphi)神諭式的語句言說自己的思想。他將他的著作放在艾菲斯的黛安娜神廟裡,他的學說在雅典與波斯流傳甚廣,其怪癖行為和眾說紛紜的事跡也為他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而他家鄉的人則多對他抱以不屑和嘲弄。

赫拉克利特自視甚高,蔑視群眾,很少有他看得起的思想家。因此,他常被認為無所師承,是一個憤世疾俗和離群索居的哲學家。據說,波斯國王大流士曾經寫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教導希臘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絕了。他說:「因為我有一種對顯赫的恐懼,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滿足於我的心靈既有的渺小的東西。」

牛糞不是髒的東西

據說,他在隱居時,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腫病。他到城裡找醫生,用啞謎的方式詢問醫生能否使陰雨天變得乾燥起來,醫生不懂他的意思。其實赫拉克利特就是想到水腫就是水太多了,只要烘乾就可以。所以他去問醫生,但是醫生哪能聽得懂這個啞謎?於是赫拉克利特便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他用牛糞把自己捂住,因為他認為這樣能把壞掉的體液抽出體外,結果被牛糞悶死。

二、赫拉克利特的觀點

(1)火本原說

殘篇37「這個有秩序的宇宙對萬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一定尺度熄滅。」赫拉克利特是目前為人們所知的用宇宙這個詞來代表世界秩序的第一個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說宇宙是永恆的活火,他的基本出發點是:這個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創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邏各斯所規定的。這是赫拉克利特學說的本質,它是米利都學派的樸素唯物論思想的繼承和深入的發展。

(2)萬物皆流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這句名言的意思是說,河裡的水是不斷流動的,你這次踏進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進河時,又流來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顯然,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義的,並不是指這條河與那條河之間的區別。赫拉克利特主張「萬物皆動」,「萬物皆流」,這使他成為當時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流動派」的卓越代表。

赫拉克利特的這一名言,說明了客觀事物是永恆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這樣一個真理。恩格斯曾評價說:「這個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來的: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赫拉克利特的核心思想是「變」,「變」卻是永恆不變的。

(3)邏各斯說(logos)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是永遠變動的,而這種變動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規律進行的。這就是他的邏各斯學說,是他的辯證法思想的第二個方面。

赫拉克利特進一步將對立面統一與和諧的規律歸結為邏各斯(logos),邏各斯不僅是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的原理原則,也是人摒棄感覺印象,通過語言和理性思維所把握的世界規律。

赫拉克利特在不同的地方曾經給過它以不同的稱呼,例如「一」、「神」、「心靈」、「智慧」等。正因為對於赫拉克利特重要的不是變化,而是內在於變化之中的那個更為微妙的東西。

邏各斯並非形上學所理解的那種世界統一的內在的、恆常的結構法則。事物並不存在這樣一種取消了一切差別的抽象的同一性,相反,一個看上去是單一、單純的事物,實際上卻是把對立的因素包含在自身當中,並且只是在對這種對立因素的巧妙的維持中才成其為自身的。事物就是以此方式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並且由此相互維持一種巧妙的平衡,而正是在這種巧妙的平衡中才有真實的生活世界的圖像顯現出來。從而,全部智慧就在於理解事物這一內在轉化的幽微的機理,能夠正當其時地將其識別出來。這就是智慧,這顯然是一種真正的實踐智慧,它遠勝過博學多知。

這樣,邏各斯就表現為多樣性之聚集與分別,它把不同的東西聚攏在一起,但是又將它們細心地區別開來,它就是在這樣一種既聚集又分別之中保持一種內在的微妙的張力。所以,可以這樣說,邏各斯是一種既聚集又分別的力量,它內在地貫穿著一種靈活的尺度,而我們生活的世界便由此敞亮開來。

(4)對立統一

殘篇75: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鬥爭所產生的。他們不了解如何相反者相成,對立造成和諧,如弓與琴。

在這裡,聚集與分散相互貫通,既對立又統一,彼此限制,從而將各自保持在一個微妙的、不可隨意逾越的度中,而正是在這樣一種對立與統一的內在的巧妙關聯之中,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由此,赫拉克利特才說:「看不見的和諧勝過看得見的。」(殘篇54)因為事物的最生動、最真實的意蘊就在於這種最內在的和諧之中。原始的統一是不斷地活動和變化的,永不停止。

它的創造是毀滅,毀滅是創造。一種東西變成另外一種東西,比如火變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種東西都這樣變成它的對立面,因此每一種東西都是對立性質的統一。沒有什麼東西的性質不變,沒有什麼東西具有永恆的性質。從這一意義來看,每一種東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有這種對立,才能有世界。

這一觀點也反映在他對戰爭的態度上,赫拉克利特說,「戰爭是萬有之父和萬有之王」。如果沒有鬥爭和對立,世界就會消亡——停滯或者毀滅。對立和矛盾統一起來才能產生和諧。「生與死,夢與醒、少與老,是同樣的東西。後者變化,就成為前者,前者變回來,則成為後者。」

三、《論自然》節選

(1)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2)要是幸福僅僅在於感官的快樂,那麼應當說,牛吃到草料時是最幸福的。

(3)驢子會選擇草料,捨棄黃金。

(4)大多數人不反省自己遇見的事,哪怕因此得到教訓也還是沒有真正地思考它,雖然他們自以為了解了。

(5)人們死後的遭遇,既不是人們所期待的,也不是人們所想像的。

(6)淵博的知識並不能使人變得有智慧。不然,它早就已使赫西俄德,畢達哥拉斯以及色諾芬尼和赫卡泰奧斯變得有智慧了。

(7)智慧只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那駕馭萬物的思想。

(8)靈魂的邊界你是找不出來的,哪怕你走遍每一條大道也找不到,他的根源隱藏的特別深。

(9)我們走過有沒有走過同一條河流。

(10)時間是一個玩色子的兒童,他掌握著一切。

(11)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好。

(12)海水是最清潔的,又是最不清潔的:對於魚,它是能飲用的和有益的;對於人,他是不能飲用的和有害的。

#西方哲學史#

相關焦點

  • 赫拉克利特
    他號召人民保衛法律,剷除暴虐。據說,他在隱居時,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腫病。他到城裡找醫生,用啞謎的方式詢問醫生能否使陰雨天變得乾燥起來。醫生不懂他的意思。他跑到牛圈裡,想用牛糞的熱力把身體裡的水吸出,結果無濟於事,去世時大約60歲。 人際關係朋友:作為藐視人者,他沒有朋友。
  • 哲學家101種花樣zuo死法
    佩裡安德希臘七賢之一,為了隱藏自己的墳墓位置,他先僱了兩個人殺死自己並就地埋葬,又僱了四個人去追殺那兩個兇手,最後僱了一大批人去追殺那四個殺手。3. 畢達哥拉斯同名定理(即勾股定理)的發現者,被人追殺時,逃到一片豆田前,表示寧死也不橫穿豆田,於是被追殺者割喉而亡。4.
  • 三分鐘讀懂赫拉克利特
    縱觀我們生活周圍,做什麼工作不需要獨創性?沒有獨創性,就會淪落到拾人牙慧、蠅營狗苟的地步,談什麼進步與發展?二、人無常勢,水無常形。「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一切都處於流變之中。」宇宙從未靜止,每一天的太陽都是新的。靜止就是雕像,就是死亡。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
    古希臘哲學中有兩個人,他們的思想一直是對立的,甚至水火不容,但就是這兩位思想迥異的兩位哲人,開創出了不少後來的西方哲學流派。這兩人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了解西方哲學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名句,但殊不知,他的對手、死敵、存在論的堅決維護者巴門尼德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思維與存在是同一回事」。
  • 哲學家們的「末日」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無法抗拒;關於死亡,哲學家的思考比普通人更具有深刻性,西塞羅就曾經說過:「探討哲學就是學習如何去死。」     蘇格拉底死得十分高貴,但大多數哲學家,死得都很庸常。     我最近讀到的《哲學家死亡錄》(商務印書館2015年3月版)一書,是由英國哲學家西蒙·克裡切利撰寫的,記述了190餘位哲學家的死法。
  • 哲人不王
    其中一位名狄翁者,是西部強邦敘拉古僭主狄奧尼修一世的姻弟和大臣。通過狄翁的引薦,40歲的柏拉圖渡海到了西西里,試圖說服狄奧尼修一世採用他自己心目中的良好政制。但僭主與哲學家的會見成為一場衝突,柏拉圖差點兒被處死,雖經狄翁等說情免死,還是被當作奴隸賣掉。經人搭救回到雅典後,柏拉圖建立了名揚千古的雅典學園。20年後,狄奧尼修一世去世,狄翁擁立其子狄奧尼修二世繼位,再次邀請柏拉圖到敘拉古。
  • 古希臘和希臘世界中16種戲劇性和奇異的死亡方式
    薩爾瓦託羅莎的《皇帝之死》恩佩多克勒斯(約公元前492-432年)是一位有影響力的希臘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和詩人,來自西西里的阿克拉加斯。他創立了地球、空氣、火和水四種經典元素的理論,試圖通過將所有物質簡化為更簡單的物質來解釋宇宙的複雜性。他也是一個鐵石心腸的瘋子,他似乎真的相信自己是上帝,最後卻為了證明自己的神性而被殺。
  • 你知道《雅典學園》裡有哪些哲學家嗎?
    拉斐爾和未婚妻的墓左邊壁龕是拉斐爾的像右邊空著的位置本該放他未婚妻的像它的主題思想,就是崇拜希臘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這正是人文主義藝術家自己的宿願。編輯找了很多資料並做了比較,現在挑一個比較靠譜的給大家解答一下。(在圖中標號的人物中,一些是以當時人物為原型所繪的(9,13,14,21,R),還有一些的人物身份還難以確定(3和17))
  • 認識自己,不負自己
    正如西班牙哲學家葛拉西安說:「不了解自己,就無法駕馭自己。」人和人不盡相同:有的人聰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強壯,有的人羸弱。認識自己,過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釋,未來的一切都有了方向。——這是銘刻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臘和後來的哲學家喜歡引用來規勸世人。對這句箴言可作三種理解。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這大約是箴言本來的意思,它傳達了神對人的要求,就是人應該知道自己的限度。希臘人大抵也是這樣理解的。有人問泰勒斯,什麼是最困難之事,回答是:「認識你自己。」接著的問題:什麼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給別人提建議。」
  • 溫克爾曼:希臘藝術
    他的痛苦在周身每條筋脈上都可以看出,縱使不看面孔和其他部分,只看他疼得抽搐的腹部,我們仿佛也會感覺到自己也在忍受那種痛苦;而這種痛苦,我要說,儘管表現出來了,然而面孔和全身姿態卻並未顯出任何狂烈的激動。他沒有嚎陶大哭,像維吉爾曾在詩裡所描寫的那樣。他張嘴的形態不允許他大哭,他的表情倒可以說是勉強壓抑住的恐怖的驚嘆,像薩多萊特所描寫的。
  • 王小波:理想國與哲人王
    由此所得的結論是:《理想國》和它的作者都不值得佩服。當然,到底羅素先生有沒有這樣陰毒,還可以存疑。羅素又說,無數青年讀了這類著作,燃燒起雄心,要做一個萊庫格斯或者哲人王。只可惜,對X勢的愛好,使人一再誤入歧途。順便說一句,在理想國裡,是由哲學家來治國的。倘若是巫師來治國,那些青年就要想做巫師王了。我很喜歡這個論點。
  • 十大著名哲學家,經典名言
    擴展資料在1691健康狀況不斷惡化,洛克在1704年10月28日去世,並被埋在艾賽克斯郡東部的High Laver小鎮的一個教堂墓區。洛克終身未婚,也沒有留下任何子女。2.黑格爾1770—1831,德國哲學家1.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
  • 《思想者心靈簡史:從蘇格拉底到尼採》:哲學家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正如哲學家塞拉·本哈比(Seyla Benhabib)所說,「哲學理論宣稱的是超越歷史和社會背景的真理。在哲學學科內部,思想家個人生活的細節與對其觀點的理解或評價毫不相干。」這種不考慮個人的原則是現代職業哲學家的典型偏見。對於從柏拉圖到奧古斯丁(Augustine)的大多數希臘和羅馬思想家而言,理論就是一種哲學化的生活模式。
  • 陳嘉映:希臘哲學的文化背景
    只有希臘的社會制度才需要這種教師。民主制度不是靠血統,也不是靠財產。當然,民主制度跟血統和財產有關,不過最直接的,它靠的是「說」,說服你投他一票。在希臘,logos這個「說」,成為比在其他地方重要得多的本領。希臘盛期的哲學是兩個源流匯集而成的,一個源流是泰勒斯、赫拉克利特那樣沉思的自然學家,physiologoi,另一個源流是普羅塔格拉那樣的智術師,sophists。
  • 為了降溫,女司機用牛糞做車漆,也就是說40度不熱
    為了防止汽車高溫,一名女司機「神操作」震驚了全世界,女司機還是印度人,這位印度女司機做了什麼?原來印度女司機用牛糞把汽車上的油漆都粘上了,是不是「神操作」?在抹了牛糞後,印度女司機公開表示,車在40度時不熱,沒必要開空調。據悉,通過這次行動,印度女司機變成了「網紅」,許多當地人也紛紛效仿。
  • 哲學家王子到伊斯蘭先知:關於亞歷山大大帝的9個令人驚訝的傳說
    它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亞美尼亞語和敘利亞語,更不用說中世紀的歐洲方言(法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等)。在《亞歷山大傳奇》中,馬其頓人坐在鷹背的籃子裡上天堂,坐在玻璃鍾裡下到海洋深處。他與會說話的樹交談,與雙頭獸搏鬥,與裸體哲學家辯論。
  • 這些哲學家,簡直就是金句小王子!
    他記這本筆記的原因,是希望從那些偉大的哲學家身上尋找到一些啟迪,讓自己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 然而,哲學家們各執一詞,有的說人生是悲觀的,有的說生活就要及時行樂,還有的說人類的生命不值一提。 所以,哲學金句真的可以指導人生嗎?
  • 這些哲學家,簡直就是金句小王子
    金句或許並不萬能,重要的是,如何像哲學家一樣思考。伊壁鳩魯(前341—前270)希臘哲學家享樂主義者這是我在那本破舊的「金句」筆記本中記下的第一條。與享樂主義的情投意合,從我發覺它其實是一種久負盛名的哲學,而非某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年輕人的白日夢的那一刻,便開始了。不過即使在當時,我也一定意識到了自己從來都是個謹小慎微的人。我很想痛痛快快地去玩,可又不希望玩得太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