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館:10噸級的直20潛力很大,能改成重型攻擊直升機麼?

2021-01-14 騰訊網

問:踢館,最近看到直-20改武直的消息,聯想到阿帕奇也是黑鷹的發動機改的,那是否有可能用直-20的發動機改一款重型武直麼?

武裝直升機現在是真有點日薄西山的態勢,當初發展專用反坦克直升機,是因為飛機沒法攜帶有線制導反坦克飛彈,而且高速狀態下哪怕無線指令的控制也很困難,所以只有直升機才能在70年代攜帶上靠譜的反坦克武器。

圖:休伊直升機發射線導的陶式反坦克飛彈。固定翼飛機用線導飛彈,導線得很重才能不被風颳斷。

但是現在反坦克武器越來越多了,飛機的大航程、大載荷優勢發揮出來,直升機在強化火力這方面純粹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不划算。所以90年代以後,全世界武裝直升機發展都開始放緩,哪怕繼續使用更多也強調的是為運輸直升機護航、地面火力支援。

圖:AH-64直升機的主要武器,半主動雷射制導的地獄火反坦克飛彈服役後,固定翼飛機反坦克的限制就被解除,毫米波雷達制導的長弓·地獄火飛彈服役後更是如此。

而且電子設備發展日新月異,直-10這樣的中型直升機火控也不輸阿帕奇了,不像80年代阿帕奇那火控能一覽眾山小。這時候更需要的是數量而不是單機發射能力,重型武裝直升機的價值大大降低。

圖:直-10為飛行員和火控員分別配備了獨立旋轉的紅外夜視儀和電視攝像機,還配有雷射照射器和雷射測距儀,與AH-64的觀瞄系統相當。

圖:早期AH-64的觀瞄系統,因為採用光學通道傳輸信號,限制火控員必須坐前座。

而且從現在開始發展新武裝直升機,那可能得過十幾年才能裝備,到時候天知道作戰場景如何了,這就相當於都二戰後了蘇聯還開發戰列艦和戰巡艦一樣,純屬錢多浪費……

圖:我國直-20很早就計劃配備武器,也許它的某個改型就是10噸級武裝直升機,這在敵後搜救、特戰投送等任務領域還是很有需求的。單獨搞新機型,就會變成和FC-31上艦一樣的工程,辛辛苦苦幹到2030年服役,世界主流已經是六代機,又落後一代。

問: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155艦炮,在實際中能起到什麼作用,老美不會真的想拿這個去支援對地打擊吧?最大射程也才50多公裡,戰爭第一階段4/5代機和轟炸機開路以後,這個縱深的敵人已經煙飛灰滅了,再拿155去支援豈不是雞肋?

朱姆沃爾特原配的可不是射程50多公裡的炮彈,而是100海裡/185公裡的制導炮彈,現在只有50公裡級的那是因為整個項目控制失敗,超支嚴重,技術拖期,拖啊拖啊拖啊的就把制導炮彈給取消了,這才搞成現在這樣幹啥都不行的廢船狀態。

圖:朱姆沃爾特原配的LRLAP增程制導炮彈,原本是155毫米彈徑100公斤重量,縮小到127毫米彈徑後還有50公斤重量。採用火箭增程技術,以實現185千米最大射程。

遠程武器再怎麼先進,第一線步兵最想要的其實永遠是趕緊來一發迫擊炮彈。彈道靈活,反應迅速,附帶殺傷小的彈藥,對於第一線支援是永遠缺乏的。

圖:不管六代機還是五代機,用來打戰役目標很好用,但是敵軍抗登陸部隊在己方上岸前不會隨便暴露自己,而飛機想找出地面隱蔽目標來那可就太難了,所以無法提前將其殲滅。這點看看99年科索沃戰爭的結果,在技術有新突破前就可以完全放棄努力。

豬姆沃爾特的思路實際上是用來掩護陸戰隊,尤其是機降的陸戰隊步兵,他們缺乏重火力,連120毫米迫擊炮都缺乏機動能力發揮不出來火力,而155毫米AGS艦炮在這個時候就相當於賦予火炮靈活的機動性,還不需要巨大運輸能力支持的迫擊炮。

圖:美國陸軍2018年首批訂購了588套M326式120毫米迫擊炮裝卸系統,但這東西也需要悍馬車拖運,或者黑鷹單獨跑一趟運輸,卻執行不了什麼反炮兵作戰任務。

思路想法其實是沒啥問題的,畢竟陸戰隊戰場小機動空間幾乎等於沒有,炮兵機動能力也弱還沒防護,真打起來岸上炮兵損失率會很高,還不如放在機動靈活的軍艦上。反正現在數位化發達,對於需要火力支援的單位,只要捋順指揮關係,也不會比自己營團的迫擊炮榴彈炮用麻煩。

圖:伯克級和朱姆沃爾特級艦炮火力覆蓋範圍對比。它之所以要求185千米的距離,是考慮到自己距離岸邊40千米、陸戰隊上岸縱深100千米、對方火炮打擊縱深45千米等因素,全面滿足陸戰隊對支援火力的需求。

圖:AGS現在搞得這麼拉胯,當初還不如發展垂直發射艦炮,這個技術難度更低一些,研發周期或許會縮短。

問:堂主,為啥美軍自行榴彈炮還要底火才能點燃,感覺好落後,是不是從那款法國炮(義大利炮)開始到現在都是要使用的。那麼德國那個藥包只能用雷射就能點燃的火炮,是不是就不要底火了?

大部分自行榴彈炮都要用底火……我軍的05式其實一樣也要底火,只不過美國人是間隔螺紋炮閂,藥室裡面塞的是軟質藥包,沒法固定底火,所以底火是裝在炮閂上。

圖:M109榴彈炮的炮尾,這就是適合用藥包的螺紋炮閂,底火裝在右側打開的炮閂內。

而我軍用的是楔式炮閂,藥包是裝在藥筒裡面的,因此就把底火裝在藥筒上面一起塞進去了。德國人則是用一個類似手槍彈匣的底火盒,打完一發就自動頂掉換新的,所以沒有裝底火的那個動作。

圖:PzH2000配有容量32發的一體化底火彈倉,就在炮尾藍色部裡邊分。

這不是法國炮的問題,拿破崙戰爭時期用燧發機點火,等到雷汞實用化了就是用拉發裝置或者是擊發裝置,一樣要用底火才行,不然靠啥點火?哪怕有些不用拉的,實際上也用了電擊發裝置,只是用電而不是撞針擊錘來擊發而已。

現在用模塊化發射藥,倒是真正開始淘汰底火了。模塊藥防火性能好,不像棉布絲綢呢絨做的藥包一點就著,必須使用更強有力的點火裝置才行。

圖:模塊化發射藥因為必須有一定的機械強度,以免在儲存搬運圖中破碎,所以比普通藥包更結實更難點火,現在的發展趨勢就是用雷射點火。雷射點火系統通過光纖將雷射產生的光能引入火藥床點燃含能材料,由於光纖具有極好的絕緣性,保證了雷射點火系統具有優良的電磁兼容性,從而有效地消除了由靜電放電、射頻以及感應放電效應引起的意外點火可能。

圖:美國未來作戰系統的NLOS-C火炮。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設計的雷射點火系統成功應用於BAE系統公司研製的非瞄準火炮(NLOS-C)系統,2008年該系統首門樣炮成功地試射。

問:六代機裝雷射炮,怎麼解決機體的高頻抖動問題啊,還用雲臺嗎?好像我國空軍目標指導吊艙的雲臺機構指標,就比美軍落後一兩代。

雲臺是直接把設備裝在穩定平臺上,整個設備跟著一起動,也就是說本身設備的重量不可能太大,設備越大越重雲臺也得加大加重,那重量和成本可就沒上限的,其實也就是因為火控系統輕才會做成雲臺式,而雷射炮那一大坨可是很嚇人的……

圖:穩定技術確實非常重要,美國1990年代開始的ABL機載雷射炮攔截彈道飛彈項目,就是因為抖動控制失敗而下馬。

實際裝飛機上連透鏡組都必須固定安裝,只有反射鏡可以運動,光路通過反射鏡對外輸出,所以這玩意不是雲臺,而是更類似於穩像式火控系統的結構。

圖:飛機掛載的偵察吊艙一樣需要保持穩定,它就只穩定前面的反射鏡以減重。

圖:當然偶爾也有這樣做的……

單純的穩定式瞄準鏡,我們現在也不算差的了,雖然比美國還有差距,但是我們哪行哪業和美國沒差距?總不能有差距就不搞不開發了嘛,所以這個路子還是得走的。就像堂主之前說過的,美國人摸著石頭過河,我們摸著美國人過河,就我們現在的國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也沒別的路子了。

圖:我國2016年已經實現144公裡機載雷射通信,這個跟蹤精度還超出戰鬥機機載雷射炮的需求,畢竟戰鬥機的雷射炮也就能打幾十公裡。

而且說不定六代機還沒服役,華盛頓已經有狐狸叫,波託馬克河邊有人捉到魚結果肚子裡寫著「MAGA」吶?

圖:當年看義和團喝符水刀槍不入,和現在的美國比起來也只是小意思,論搞迷信還得看基督教世界。雖然基督教一貫反封建迷信說要理性信教,但這不是缺啥喊啥嘛。

問:我國的武器號稱物美價廉,但為何與國外的武器有數量級的價差?比如無人機,我們以百萬美元為單位,美國的卻是幾千萬上億?性能差不了多少,而價格差怎麼就這麼大咧?

物美價廉這個只是網上大家隨便吹吹而已,20年前我們賣給阿聯的PLZ45自行榴彈炮一門就得幾百萬美元,比現在的韓國K-9還貴,哪兒價廉了?梟龍雖然不算貴,但是這個價位也是很中平的,並不比同級別同配置的飛機便宜多少。

圖:約旦皇家約瑟夫·費薩爾航空技術學院院長桌子上的梟龍戰機。JF-17項目副總監Air Cdre Khalid採訪時說過,巴基斯坦也在一些阿拉伯國家中尋找出口訂單,推銷這款負擔得起的、便宜的選擇,單價低於3000萬美元級別的戰機。

圖:巴西空軍購買36架JAS-39E鷹獅戰鬥機,全部費用均攤後單價1.4億美元,包括彈藥、後續服務以及分攤部分研發費用,薩博公司宣稱該機的飛離價格為4300萬美元,也就是比FC-1貴將近一半,但FC-1的配置並不清楚。

便宜無好貨,好貨不便宜。我們也賣便宜貨啊,比如說五對輪多便宜?那純粹是因為你不便宜就賣不掉。而至於物美,你覺得五對輪美麼?

現在無人機其實壓根就是軍標民標的問題,我們賣的這些都是專門為出口開發的,也就是國內競標的時候,大家都是先攢了個驗證機級別的拿來競爭,失敗的反手直接拿著這驗證機出去,賣了回收點成本。所以這玩意都是沒走完國內裝備正規流程的半吊子貨,各種實驗之類的錢都省掉了,甚至很多部件都不是軍標的,自然便宜了。而美國人賣的那些都是美軍自己也在用的,標準很高自然便宜不了。

圖:2015年,F-35在佛羅裡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麥金利氣候實驗室進行寒區測試。測試越全面,使用時出問題的可能越小,但是價格也就越高。針對特定地區簡化設計與測試環節,是降低費用的好辦法。

而且這種新式民品級裝備搞敏捷開發,各個部件都可以選最新最便宜的。美國人那是按照傳統武器開發流程,準備好用十年以上再升級的,所以像計算機之類很可能都是十年前的軍規貨,一個晶片就比華強北淘的貴幾十倍。

而這些無人機打仗,就是各種菜雞互啄,根本沒啥強度,所以更新換代快、性能強的民用電子設備顯得特別好用,甚至比美國人嚴格軍標的好。

圖:武器裝備的成本歸根結底就是全產業鏈的人工費用和企業利潤,我國人工成本雖然持續高漲,但還是比美國低。彩虹無人機起步是1999年投了500萬元,當年也就是70萬美元,這點錢放在美國大公司也就是搜集資料的開支,別的什麼都幹不了。

問:堂主總說防空防空十防九空,二戰中美國建的那麼多防空巡洋艦,並加裝了大量防空火炮,效果怎麼樣?雙127高炮火力密度低,二戰中起了多大作用?

防空防空,十防九空,指的是岸上防空。因為岸上目標太多太分散,所以天知道進攻方要炸哪兒,結果就只有分散布置防空火力,從而被空軍集中優勢兵力突破。空就是指的大部分部隊是在那裡空著,真正需要挨打的反而沒足夠兵力。

圖:還是這個圖,蘇德戰爭首日德軍的空襲目標。蘇聯這麼大範圍內肯定要到處布置防空兵,但德軍一次只空襲一部分,那其它部分就都無法參戰。

而海上不一樣,軍艦是點狀目標,而且數量有限,每個被炸了都肉疼。而且等到敵機來了,誰都知道主要炸的誰,一個艦隊的軍艦集中在很小範圍內可以互相支援,自然也就不存在誰空著的問題了。

圖:二戰時一個單航母編隊大約10艘軍艦,雙航母編隊20艘,布置環形防空隊形時範圍不過幾海裡,把這個圖裡的單艦間距拉大到0.5-1海裡就是。此時每一艘的100/127艦炮都可以相互掩護,40和20炮也可以掩護很大一個區域。

另外二戰防空主力是飛機,海戰戰場和陸地上戰鬥機密度區別很大。對德戰略轟炸的時候,德國在西線可用戰鬥機其實就千把,43年前期甚至只有五六百分散在整個西歐範圍,而美國人可以一次集中四五百戰鬥機掩護轟炸機突入一個區域;德國人戰鬥機航程又短,又有趕到戰場的時間限制,所以戰鬥機兵力處於壓倒性劣勢。

圖:舉個例子來說,美軍轟炸機從巴士海峽西進突擊三亞基地,此時我軍部署在福建以北地區的戰鬥機就完全排不上用場,根本無法參戰。有的是航程不足,有的是飛行時間太長。

而海上大家無非都是幾十平方公裡範圍內,幾條航母裝了幾十架戰鬥機,可以完全視作一個戰場,參戰兵力沒多大區別,雙方完全有得打,攻擊機投彈的時候也就有足夠的幹擾了,這樣也減輕了高炮的壓力。

圖:中途島海戰時密集的防空炮火外圍,是己方戰鬥機的攔截區。美軍連續幾波飛機衝擊日軍艦隊,前面的被戰鬥機攔截,後面的才有機會直面日軍高炮攔截。

戰艦防空跟陸地不一樣,陸地是為了製造足夠殺傷讓敵人肉疼損失,下次不來了;而戰艦防空本質是飛機都是來拼命,來自殺式攻擊的,所以需要的是攔阻他們投彈、降低命中率,不然中了兩三發彈、雷就完蛋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艦隊防空效果還不錯,中途島之後美國航母就沒怎麼挨過炸了,當然這也是因為日本人弱了。

圖:防空巡洋艦以削弱水面戰能力為代價,在有限的噸位內強化了防空能力,比如用12門127艦炮取代9門155艦炮。二戰時各國航母群極少被迫進入水面炮戰,這就說明防空巡洋艦的思路是正確的。

迷你踢館

問:最近刷B站經常刷到手掌大小4衝程內燃機玩具,既然可以做的這麼小,那在電池技術沒有質的改變前,機械外骨骼為什麼不考慮用內燃機做動力?

實際上內燃機外骨骼一直都有開發,用來驅動液壓泵或者驅動發電機,只不過外骨骼大規模服役的門檻其實還不在於動力,而是綜合性的。

圖:超微型柴油機好做,但是這東西噪聲有多大?以現在的技術水平,外骨骼步兵也扛不住重火器,自帶噪聲源在近距離巷戰中那就是找死了。

問:帥堂,希望能踢中一次啊:既然坦克的主動防禦系統能擊毀來襲的破甲彈,炮彈速度已大大超過音速了,那相同原理的系統是否也可用於軍艦反導,比如在大型軍艦關鍵位置部署若干套?

主動防禦系統那射程就幾米到十幾米,這個距離攔截飛彈根本沒用,慣性都能讓飛彈直接撞上,還不如多增加些裝甲來得實在……

圖:車輛主動防禦系統,很多用的就是軍艦發射防空飛彈攔截來襲飛彈的思路。

問:堂兄,最近臺灣射飛彈了,據說「無限射高」,為什麼這樣表態,有什麼特別之處?彈道飛彈也能飛很高,臺灣會不會以此偷幹些其他事情?

基本不會發生什麼,以對面偽軍的水平,頂多也就是發射一顆或幾顆小型低軌道衛星而已。彈道飛彈與火箭的技術互通,這並沒有什麼太高的技術難度。

問:我們國家有核動力破冰船嗎,製作難度很大嗎?

關鍵是核動力破冰船有啥用……不是吃飽了撐的,或者是為了吹牛逼騙預算,搞這玩意幹嘛啊。除了蘇俄,誰都沒搞核動力破冰船。

圖:俄羅斯使用核動力破冰船主要是為了維護北海航線,保護本國礦產與物資運輸的海上動脈。

問:堂主你好!假如下一代預警機用隱形轟炸機配備新型蒙皮雷達,有沒有可能??

雷達和隱身,這倆就有問題。雷達天線是靠選通材料來遮蔽的,需要隱身的時候外面的電磁波進不來,裡面的也出不去。也就是工作的時候不隱身,隱身的時候不工作,這樣的話做刺客間隙開機還湊合,做預警機那開機就成靶子咋辦……

問:堂主,之前聽一些兵哥哥說,拿衛生巾當鞋墊,又吸汗來又不磨腳,是拉練急行軍的必備佳品。請問堂主還有哪些看似很扯,實際能提升士兵戰鬥力的土味小妙招嗎?

買衛生巾的事其實還好,07式軍靴的皮膛底非常硬,運動起來並不舒服,不要說部隊拉練之前衛生巾會賣脫銷,就連堂主這種去部隊集訓過的都知道操練之前要提前準備衛生巾,不過隨著裝備體系的發展,這種土辦法以後會越來越少。

類似土方法還有很多,信號彈的紙殼子套槍口(過去謠傳是安全套),還有美國軍人買登山鞋,59式坦克熱車用棉被捂發動機。

圖:最高端的裝備往往需要最樸素保暖設備保暖。這種稻草編成的卷席常用於東北冬天的蔬菜大棚,保暖效果還不錯。

圖:遇事不要慌,坦克凍上了別著急,拿火烤烤就好了。夏天時車裡太熱怎麼辦,裝個民用空調就行。

圖:飛機缺乏導航定位能力不要緊,在座艙後視鏡上綁個手持式GPS導航儀即可。

問:堂主,好奇巴雷特可以加消音器嗎?我記得以前看到過裝消音器的,但是又聽說不能裝,因為後坐力太大了?

可以裝消音器,你說不能裝的那個是M82A1常規版,在槍口處增加了制退器,沒有消音器的位置,換一根槍管就能解決。。

圖:裝了消聲器的巴雷特。

圖:火炮都能用消聲器,槍械有啥不能用的。

但是這麼做也有缺點,槍口制退器一般可以抵消60%的後坐力,沒有制退器大口徑反器材狙擊步槍,身體弱的人可能受不了。有一個二戰時期關於M1918反坦克步槍的段子,右肩一槍,左肩一槍,鐵十字勳章帶回家,自己回醫院養傷。

問:堂主好,現在主流的超音速反艦飛彈末端速度可以達到3馬赫,有末端機動的必要性嗎?日本好像要搞有末端機動的反艦巡航飛彈了,末端機動只靠空氣舵面實現還是額外裝發動機?

有必要,不做機動的話有很大概率會被攔截。但是類似於我國鷹擊12的這種3馬赫的超音速反艦飛彈,它們在最後幾百米的距離內沒有大幅度的機動動作,彈道形式接近於直線。如果在這段距離內劇烈機動,飛彈會承受較大過載,嚴重影響飛彈打擊的精準度。

圖:注意右下圖也就是飛彈過載,在末端40千米範圍內開始來回出現正負過載,範圍在-2到4.5之間,一直到命中前才落到0,這就是飛彈在拼命機動。

圖:白蛉也就是SS-N-22反艦飛彈的航跡仿真,明顯是有機動的,飛出了蛇形軌跡。各國反艦飛彈末端都會有機動動作,蛇形機動就是躲避防空飛彈攔截,最後則規模近防炮攔截。畢竟近防炮有效攔截距離最近是500米,在這個範圍外都要持續機動才行。

圖:反艦飛彈末端航跡三視圖,可見它不僅不斷降高飛行,容易遭遇防空飛彈攔截的中段做蛇形機動,在小範圍內還不斷進行軌跡調整,以免被近防炮攔截。

圖:另一種反艦飛彈的航跡。從艦載主炮和近防炮的角度看,如果反艦飛彈末端十幾公裡範圍內不進行持續的突防機動,那麼直接向自己衝來的反艦飛彈就是個固定不動的目標,只有距離在不斷縮短,這樣的目標最好打了,很容易將其擊落。反過來作為反艦飛彈的設計人員,如果不想被輕易擊落,就必須讓飛彈持續機動突防。只有最後幾百米距離進入近防炮攔截盲區後,才會為了提高命中率、降低脫靶量而停止機動規避。

圖:比較起來,日本這種螺旋彈道就簡單了,容易控制也容易被預測,從而成功實施攔截。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直-20裝上8發飛彈起飛,中國10噸級重型武直,終獲突破!
    誰是真正的陸戰之王,全世界軍事專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分歧很大,上世紀70年代之前大家都是沒有任何分歧的:坦克,坦克是陸戰之王,但是70年代之後,陸戰之王的桂冠開始飄忽不定,從坦克開始向武裝直升機轉移,隨著美國阿帕奇直升機在海灣戰爭中大發神威,擊毀伊拉克數百輛坦克,軍事家開始重視武裝直升機的用途
  • 中國直升機發展報告:只剩下最後一塊拼圖,重型直升機
    中國軍用直升機發展現狀: 通用型直升機:13噸級的直20,13噸級的直8,4噸級的直9 這兩款直升機是目前國產的最大直升機,直8目前延伸的型號非常多,有運輸機、預警機、醫療救護機等多個型號,量產數量非常大。
  • 直-20:10噸級反潛直升機,即將成海軍航空反潛主力
    前段時間,央視報導了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技術先鋒獎得主,航空工業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鄧景輝的先進事跡,揭秘了直-20研製過程中,核心的旋翼防除冰技術。 現在,直-20直升機已經飛上了青藏高原,成為我軍10噸級的通用直升機,部隊對直-20直升機的出色表現非常滿意。
  • 直20正式批量生產,發動機型號罕見曝光,新重型武直即將露面?
    直-20是10噸級的通用直升機,在這個領域,世界上還有俄羅斯的米-171和美國的UH-60黑鷹直升機,甚至,直-20基本就是參照UH-60黑鷹直升機研發的,他們外觀大同小異,內部結構也差不多,只不過直-20的發動機功率更大,雷達電子設備更齊全、更先進,而且把旋翼從4葉擴大到5葉,其他的地方基本就是一致的。
  • 武裝型直-20首次曝光,重型武裝直升機也在研製中?
    說實話,關於直-20武裝版露面的消息,暫時還不能分清真假,畢竟官方並沒有正式公布,但是從這側消息中可以看出來,配上了不少圖片,這些圖片上直-20看著倒是像模像樣的,黑色的機身在陽光下閃耀這棕色的光芒,兩側的載彈雖然看不太清楚,但是仔細數數,能看見的就是八枚。
  • 中俄合研重型直升機前景如何?為何38噸項目如今「銷聲匿跡」?
    標題:中國能建造幾萬噸航母,為何製造不出20噸以上的重型直升機?如果說中國軍工目前還存在哪些短板,那重型直升機方面絕對算一個,因為在各種新式武器「井噴式」發展的今天,中國能造出排水量幾萬噸的航空母艦卻造不出起飛重量超過20噸的重型直升機。
  • 我國40噸級先進重型直升機(模型)亮相直博會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韓阜業、王曉學AHL重型直升機亮相直博會軍報記者天津9月14日電(王曉學、記者韓阜業)本屆直升機博覽會上,AHL重型直升機(模型)重磅出擊。AHL重型直升機是航空工業最新設計的40噸級先進重型直升機,具有運載容量大、吊運能力強、任務配置靈活等特點,適合承擔規模化救援、車輛運輸、維和運輸、消防作業、人員運輸、吊掛運輸等任務。最大起飛重量超過20噸的直升機稱作「重型直升機」,迄今為止,我國自主研發的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為13噸,如AC313直升機。
  • 中俄重型直升機獲重大進展,中國直升機技術短板補足!
    中俄重型直升機獲重大進展,中國直升機技術短板補足!作者:利刃LM近日,據媒體報導,俄羅斯國防產品出口公司近日在印度航展上向媒體透露,中俄聯合研製的AHL重型直升機取得重大進展,在兩個月內就會籤署聯合研製和生產購買合同。
  • 建造高達10艘,直20是關鍵武器,國產 「準航母」何時服役?
    075型兩棲攻擊艦採用了直通甲板構造,這與遼寧艦又有本質的不同。當然,這也是參考了美軍的兩棲攻擊艦建造方法,所謂是摸著鷹醬過河,確實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我們的075型兩棲攻擊艦,與美軍的黃蜂級以及美國級兩棲攻擊艦還是有區別的,這與我們的實際情況有很大的關係。
  • 直11迷你武裝直升機露面,20年5款,陸軍武裝直升機自由?
    中國已經有了4款武直,現在又添加上了一款這一款直升機最具特色的火力配置,天雷-2號空地飛彈外表酷似天燕-90空空飛彈,估計重量尺寸都類似,保持在20公斤量級,但是更換導引頭和戰鬥部,天燕-90頭部比較尖銳,而天雷-2飛彈顯得比較圓鈍,前者攻擊敵方直升機所以要求速度高,而後者攻擊地面目標,所以速度要求低,但是戰鬥部要求比較重,這是類似氣動布局在不同場合下做出的不同調節。
  • 直20現身雪域高原,部分性能或超黑鷹直升機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從美國引進了24架"黑鷹"直升機,這批直升機無論是航空技術還是工藝材料,都位於世界領先水平,這也是當時我國唯一一款能在青藏高原所使用的軍用直升機。90年代初,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美方停止向我國供應"黑鷹"直升機,隨後我國從俄羅斯引進大批米-17系列直升機,但由於種種問題,俄式直升機仍然無法滿足高原機動作戰的需求。
  • 中俄聯合研製AC332重型直升機,這回中國是主導
    畢竟按照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航空兵的機型配系,在運輸和突擊直升機裝備序列中,目前已經有了4噸級的直-9和10噸級的直-20,往上則已經有了13噸級的直-8G,目前又有了寬體型號、可以攜帶空突部隊「山貓」突擊車的直-8L型。
  • 我們為什麼需要重型直升機
    據媒體報導,40噸級AHL重型直升機作為中俄兩國戰略合作項目之一,目前在相關技術、管理、商務領域的談判都達成一致,中俄兩國將於近期籤署聯合研發合同,計劃生產200架,金額達200億美元。    直升機按照起飛重量劃分,2噸以下為小型直升機,2~4噸為輕型直升機,4~10噸為中型直升機,10~20噸為大型直升機,20噸以上為重型直升機。目前,能夠生產重型直升機的國家只有俄羅斯和美國,現役重型直升機主要有俄羅斯的米-26系列、美國的CH-53系列和CH-47系列。
  • 中國軍用直升機直8、直9、直10、直19、直20有何區別?
    「海豚」直升機發展而來的輕型通用直升機,起飛重量不到3噸。主要與直-10搭配使用。 直-20(10噸通用直升機)
  • 突擊版直20首次公開露面,武器掛架成亮點,強大火力不輸武直10
    按照無法官方的脾性,能放出來,就表明了直-20已經開始量產,而且也說明我國在通用直升機的基礎上已經開始嘗試進行改進,而新的突擊版直20戰鬥力從外形上也頗為強悍,兩側的短翼掛架上各有8枚飛彈,其火力已經不輸一般的專業武裝直升機了,和我國的武直10有一拼。直-20攜帶KD-10空對地飛彈,可支援特種作戰部隊作戰,類似於美軍使用的特戰型「黑鷹」直升機。
  • 直-20反潛直升機亮相,安裝大型對海搜索雷達,提高了探測能力
    直-20配備兩臺先進國產渦軸發動機,應用旋翼防冰除冰技術,是首款採用電傳作業系統的直升機,電傳飛控比機械飛控更靈活,降低飛行員操縱負荷,響應速度快,增強機動性,代表未來直升機發展的重要方向。直-20有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和便捷的任務拓展能力,能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兵力投送,機降作戰和支援保障等工作。
  • 10噸級高原版「超長弓阿帕奇」即將出現?
    最近30年來,長弓阿帕奇一直被當做全球武裝直升機之王。其理由也是很充分的。首先這是一種最大起飛重量10.5噸級的重型武裝直升機。而全球其他幾種常見的武裝直升機大多是滿載7噸級或者7噸以下的機型。阿帕奇的空機重量才5噸出頭。因此可以拿出5噸以上的富裕重量來裝載燃油和飛彈。
  • 中國海軍型直-20反潛直升機亮相,為何如此重要?
    自首次露面以來,直-20的每一點進展都是備受關注的。作為中國海軍首款高性能10噸級通用直升機,海軍型直20反潛直升機的到來給正在大力發展的中國海軍帶來了無盡的曙光。為什麼海軍型直20反潛直升機這麼重要?其實這還得追溯到目前中國海軍的反潛直升機機隊上。
  • AH-1Z「蝰蛇」武裝直升機,專屬四等人的重型武裝直升機
    前言一提起美軍的重型武裝直升機,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AH-64「阿帕奇」系列重型武裝直升機。實際上,目前美軍還有一款性能和AH-64「阿帕奇」系列重型武裝直升機不差上下、半斤八兩的重型武裝直升機。只有一臺發動機、採用非常簡易的蹺蹺板雙槳葉、最大起飛重量才四噸多、航電系統非常簡陋、只能使用火箭彈和機槍……AH-1「眼鏡蛇」只能算是一款性能比較一般的輕型武裝直升機。正是因為當時AH-1「眼鏡蛇」看起來發展潛力有限,美陸軍才決定另起爐灶,研發一款全新的重型武裝直升機——AH-64「阿帕奇」,後者一直發展到今天,成為了重型武裝直升機領域的絕對明星。
  • 40年前師承法國,國產第一款現代化直升機,過氣網紅哈爾濱直-9
    其中直-8直升機發展自法國SA321直升機(「超黃蜂」直升機),這是一款13噸級多用途直升機,直-9直升機發展自法國AS365直升機(海豚直升機),這是一款5噸級的通用直升機。可以說我國航空工業在研製生產新一代直升機過程中,得到了法國方面的全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