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40噸級AHL重型直升機作為中俄兩國戰略合作項目之一,目前在相關技術、管理、商務領域的談判都達成一致,中俄兩國將於近期籤署聯合研發合同,計劃生產200架,金額達200億美元。
直升機按照起飛重量劃分,2噸以下為小型直升機,2~4噸為輕型直升機,4~10噸為中型直升機,10~20噸為大型直升機,20噸以上為重型直升機。目前,能夠生產重型直升機的國家只有俄羅斯和美國,現役重型直升機主要有俄羅斯的米-26系列、美國的CH-53系列和CH-47系列。
俄羅斯米-26直升機由蘇聯米裡設計局(現改名為米裡莫斯科直升機廠股份公司)於1970年開始研製,1977年12月第一架原型機首飛。米-26機長40米、機高8.145米,旋翼直徑32米、旋翼面積804.25平方米,動力裝置為兩臺7460千瓦D-136渦軸發動機。該機最大載荷20噸,是世界上現役最大、最重的直升機,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採用8片主旋翼槳葉的直升機。
米-26由於使用大升力的主旋翼,使得飛機載荷範圍大,有效增加了直升機的起飛重量,一經問世就創造了多項直升機載重和爬升高度的世界紀錄。米-26直升機的軍用型和民用型在國際市場上都受到青睞,分別出口到印度、墨西哥、秘魯、委內瑞拉等多個國家。
相較戰鬥機對機場起降條件的嚴苛要求,直升機升降不需要跑道且可以在目標上空懸停,在沙漠、叢林、深山都可以運用,能準確將人員和物資運送到預定地點,且有效載荷大,運輸效率高,在軍民兩方面用途都十分廣泛。
在軍用方面,重型直升機不僅可用於運輸坦克、裝甲車、榴彈炮,甚至中程飛彈等大型軍用裝備,也可運送作戰人員實施戰場機動和機降作戰,還可以用作傷員緊急救護、掛載電子戰設備實施電子對抗任務等。
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當時正值冬季,氣象條件非常不利於戰鬥機飛行,由於交戰地點處於山區,且對手多藏匿於平民中,使得戰鬥機幾乎沒有用武之地。而米-26等所有參戰直升機共出動了1.2萬架次,運輸物資1.4萬噸,運送了相當於4個集團軍的官兵,在作戰行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二次車臣戰爭中,從1999年9月23日到2000年3月31日,米-26平均日飛行時間達到6小時,為俄軍作戰運輸了大批裝備物資,快速機降了大量兵力。
在民用方面,重型直升機在重大自然災害搶險救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完成大型設備吊裝、輸油管道和輸電線路的架設、應急性空中吊運、森林防火、醫療急救和疏散難民等任務。米-26無論是在早期蘇聯車諾比核事故處置中,還是近幾年的希臘特大森林大火、巴基斯坦抗震救災、汶川地震救援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2005年10月的巴基斯坦抗震救災中,美俄等國共派出57架直升機支援,其中有3架米-26和3架CH-53E「超級種馬」。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搶險中,2架米-26飛行百餘架次,共吊運推土機、挖掘機、鏟車、油罐及貨櫃等60餘臺,吊運總重達800餘噸。
有意思的是,曾經有一架美軍的CH-47「支奴幹」重型直升機在阿富汗迫降,為了將其從高海拔的迫降地撤出,美軍不得不藉助一家俄羅斯私營公司的米-26對該機進行整體垂直起吊和運送。這說明在高溫等極端使用條件下,米-26的可靠性更勝嬌貴的CH-47一籌。
40噸級重型直升機的研發是一項精密的系統工程,取決於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更離不開具備較強設計能力的研發團隊、充足的技術儲備和經驗積累。中俄合作研發重型直升機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力。
俄羅斯研發重型直升機歷史長,技術儲備雄厚,但其國內需求有限,研發資金不足。而我國軍用直升機和民用直升機的保有量都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軍民兩方面的需求都十分巨大。
此外,隨著我國航空技術的進步,在航空電子設備、複合材料等方面都具備一定優勢。通過合作,中國的重型直升機研發可以迅速突破技術難點,填補型號空白。
重型直升機的研發,發動機選擇是關鍵。可供AHL重型直升機選擇的發動機,一是烏克蘭D-136渦軸發動機的改進型,二是俄羅斯的PD-12V渦軸發動機。烏克蘭的D-136改進型不但價格便宜,且性能優良可靠,一直處於不斷完善當中。當然,俄羅斯肯定更希望採用PD-12V渦軸發動機,但PD-12V渦軸發動機的劣勢在於價格高,而且其研發、測試和取得許可證還需要時間。
PD-12V發動機是在PD-14發動機基礎上研發的,與烏克蘭生產的D-136發動機相比,PD-12V功率為1.4萬馬力,在高海拔和炎熱氣候條件下仍能保證高功率,由於技術特性改進和維護成本的降低,PD-12V的經濟性會更出色。(石漢娟 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