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歷史沿革

2021-01-20 黑龍江頻道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兩萬兩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

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金收國元年(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上京重新被立為陪都。

元、明時,哈爾濱又成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領地和奴爾幹都司的轄地。明末清初時期,女真人曾用此城遺存的建築材料在原地修築阿勒楚喀要塞。

清朝建立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阿城設阿拉楚喀副都統,哈爾濱為其所轄,屬於吉林將軍。清末民初哈爾濱屬於吉林省濱江縣治。清中後期,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政策的實施,大量滿漢百姓移居哈爾濱地區。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民國十二年(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並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和後來抗日鬥爭的指揮中心。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哈爾濱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先後湧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餘萬。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1996年,國務院批准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併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轄七區十二縣(市),行政區劃面積5.3萬平方公裡。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了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裡、道外、南崗、香坊、動力、平房、松北和呼蘭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代管五常、雙城、阿城、尚志等4個縣級市。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裡、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

2013年9月,哈爾濱成為國務院發改委《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國家戰略定位的沿邊開發開放中心城市,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

2014年5月,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即:撤銷縣級雙城市,設立雙城區。

2017年8月7日哈爾濱市當選2018年「東亞文化之都」。

相關焦點

  • 薦書丨裴秀獎作品——《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
    (中國測繪學會官網) 金獎《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本期我們將通過一本圖集對照古今,去了解內蒙古的歷史變化,來一起看一看中圖集團出版的另一個裴秀獎金獎得主——《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
  • 哈爾濱歷史上著名的南菜館:五芳齋
    那是2011年11月13日,至今還記得看見它時的激動心情,哈爾濱竟然也有「五芳齋」,而且還是一家大飯店。原版老照片特有的歷史之美也在這一刻深深吸引著我,從此我一路與老照片相遇、相知,在挖掘老照片價值的同時,也讓我的人生更有價值。收藏到五芳齋老照片後,同年的11月16日在《哈爾濱美食地圖》網易博客上發布了「哈爾濱史上最著名的南菜館——五芳齋老照片現世  」博文。
  • 舌尖上的哈爾濱西餐:百年優雅的回望
    西餐人人愛吃,哈爾濱西餐在中國獨具特色,自成一家。可是您知道哈爾濱西餐的百年歷史嗎?日前,記者走訪了國家級西餐評委、哈爾濱俄僑文化專家李良,聽他講述哈爾濱西餐的百年歷史風雲。02 哈爾濱餐飲歷史學者李良,為哈爾濱西餐發聲李良自費出版的專著《中國西餐之都哈爾濱(1898—1958)》一書,是我國餐飲界關於哈爾濱西餐的第一本全方位、多視角、系統索引的西餐史讀物。
  • 哈爾濱普照寺:寺院歷史僅有三十幾年,卻是哈爾濱最大的尼眾寺院
    寺院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創建於1985年,1988年落成,是目前哈爾濱市區內最大的一座尼眾道場。哈爾濱市原有多處尼眾寺院,可惜,在「十年浩劫」中,這些寺院均遭破壞。改革開放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為了安置寄住於養老院和居士家中的尼僧們,滿足她們住廟過宗教生活的願望,哈爾濱市特意在極樂寺塔院東側劃出一塊地,新建他一座尼眾寺院——普照寺,寓意「佛光普照」。
  • 記錄 | 歲月滄桑——哈爾濱歷史日曆(11月27日)
    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20世紀20年代的哈爾濱,已經成為國際性商埠,外國資本和中國民族資本在此發展壯大。百年來的風風雨雨,承載著哈爾濱的歷史記憶,帶給了她機遇和挑戰,也為她注入了一段特有的城市基因。「歲月滄桑——哈爾濱歷史日曆」欄目,將通過文字和老照片,帶您回望哈爾濱「歷史上的今天」,回眸哈爾濱的往事,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 中央無線電管理委員會成立及歷史沿革
    中央無線電管理委員會成立及歷史沿革 薛永剛 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國家無線電頻譜管理中心副主任 一、中央無委的成立 (一)歷史背景 1962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3年,是內政外交非常困難的一年
  • 臺灣的歷史沿革,及發生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
    導語:臺灣的歷史沿革,及發生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明末清初時期,臺灣海峽兩岸地區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社會動蕩。在中國大陸改朝換代之際,臺海地區風雲變幻,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國內和國際的多股勢力在這裡激烈交鋒,深深地影響中國的歷史進程。
  • 哈爾濱—猶太會堂及哈爾濱的猶太人
  • 歷代政區沿革述略——山東歷史
    中央和地方政體合一,上下之間有機結合行省制度是秦代郡縣制的進一步發展,也是我國歷史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從此奠定了我國行省制度的基礎。軍隊駐防與經濟、政治及重大歷史事件關係極為密切。為此,特對山東清末駐軍作一概述,以為山東地方史志研究之一助。為了弄清兵制沿革原委,也涉及了清代前中期的般情況。(一)八旗兵概況滿洲貴族以八旗兵起家,從而統一了全國。它是清朝政府的主要軍事力量。 八旗本來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組織。
  • 吉林將軍正本清源,漢譯halba為哈爾濱
    拉林阿勒楚喀八網之明珠稍微了解哈爾濱歷史的人,對網應不陌生。自民國以降,「曬網場」的那張網,就成為這座殖民城市顯示滄桑巨變的文化象徵,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被學者關成和先生糾錯,這種臆想才沒了市場。當然,哈爾濱的含義雖與曬網場無關,但哈爾濱歷史卻與「網」和「晾網地」關係極大。
  • 《世界戰役史》:囊括武器裝備等發展沿革的軍事大百科
    一部世界各地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軍事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的必藏圖書一門囊括武器裝備、排兵布陣、戰略戰術、作戰技能等發展沿革的軍事大百科最精準的戰時地形圖、最壯觀的雙方陣列圖、最真實的場景還原圖、最能見證歷史的戰場遺蹟圖等167幅珍貴圖片,再現史上最激烈的巔峰對決時刻!
  • 常州的歷史沿革
    常州,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公元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當時的延陵邑作為季札的採邑,具體區域很大,大約涵蓋今常州市、無錫市、武進區、江陰市、丹陽市一帶。《左傳》中曾記載:「吳城邗溝通江淮」。史書上有記載:「在晉陵城內有邗溝」(今常州文筆塔附近)。
  • 「書摘」《群眾與暴民》|群眾概念的歷史沿革
    ——約翰·麥克萊蘭---緒論群眾概念的歷史沿革P3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看待群眾的獨特方式---②李維(Livy,公元前59-公元17),馬歷史學家,其所著的羅馬歷史共有142卷,記述羅馬自建城到公元9年的歷史,現存35卷。
  • 叫賣調音樂的體裁沿革特徵與規律研究
    本文針對「叫賣調」藝術存續的音樂路徑,提出了叫賣調的明確定義、劃分了叫賣調的體裁類別,以叫賣調的說唱化沿革和戲曲化沿革為主要研究對象,總結出了體裁整體定向性的沿革鏈條。中國從宋代開始已有關於「叫賣調」的文字記載,隨著時代與文化語境的變遷叫賣調音樂逐漸衰微甚至消逝了,然而它卻通過藝術化的音樂形式而得以留存,其留存呈現出非靜態、非當下的歷史動態演進和積澱的特質,種類多、取材雜,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即興性,在發展中變化多端。但從貌似散亂的諸多曲調中,依然能夠反映出比較清晰的沿革脈絡——整體定向性的沿革鏈條。
  • 【地圖收藏436】臺灣復刻版地圖精品之《歷代輿地沿革圖》
    地圖守望者《歷代輿地沿革圖》是由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主持編纂的,自光緒四年至宣統三年(1878—1911年)先後分別在上海、湖北兩地遞次刊行。首為《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70幅,概略表示歷朝各代境域大勢,實際就是總圖。
  • 美媒:哈爾濱欲借猶太人歷史恢復古典音樂傳統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8月10日報導,20世紀初,藝術特別是古典音樂曾在哈爾濱興盛一時,哈爾濱綽號東方聖彼得堡,這裡曾有一個繁榮的猶太社區,協助建立起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場景,其中包括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團,主要由俄羅斯音樂家組成。「哈爾濱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有著深厚的音樂傳統,」哈爾濱副市長柳士發說,「我們希望振興這個傳統,把它帶上更高的層次。」
  • 婁煩縣歷史沿革
    婁煩原是一個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演變為地域概念,成為歷史上郡、縣、鄉的名稱。 西周至春秋時的樓煩國相當於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帶,後擴展壯大,其範圍大致包括北至現在的內蒙清水河一帶,西達陰山之南,南到山西靈石,東迄河北平樂縣,東南邊緣太原市區。 戰國時期,樓煩國為趙武靈王所破,歸屬趙國,樓煩這個地名就在這一帶以郡、州、縣、鎮一直延續至今。
  • 你們知道電影《夜幕下的哈爾濱》背後真實的歷史事件嗎?
    1984年由著名作家陳嶼的同名小說改編,林達信、遲重瑞版的13集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公映。該劇講述了在抗戰期間發生在哈爾濱,我東北地下黨領導民眾與日寇鬥爭的故事。該片在央視熱播風靡一時,王剛首次以說書人的形式出現,劇情驚險曲折,引人入勝,極富戲劇性。
  • 老照片:90年代的「冰城」哈爾濱,你怎麼評價那時的哈爾濱?
    哈爾濱,地處東北地區,別稱冰城,古稱上京、會寧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現在的哈爾濱是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這是一組90年代哈爾濱的老照片,這些老照片再現了30多年前的冰城舊時光。圖為90年代的哈爾濱,俯瞰松花江畔,可以依稀看到綠蔭遮蔽的中央大街。
  • 哈爾濱人愛看寫哈爾濱的書!這些有你讀過的嗎 | 遲子建《煙火漫捲...
    綜合起來,讀者喜歡哈爾濱題材的書大概有三類:一是關於黑龍江和哈爾濱的歷史書籍及文學作品。由於近年來,哈爾濱城市歷史成為一些歷史愛好者研究的熱門話題,關於中東鐵路,關於哈爾濱城史,關於哈爾濱音樂史的書籍特別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