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已知最早英文年鑑將翻譯出版,一睹1852年的上海 | 譯 • 視野

2021-01-14 中國翻譯研究院

如果說歷史是棵大樹,那麼年鑑就是年輪,呈現豐富多樣的肌理。


《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是目前所知中國內地的第一本城市年鑑。這份年鑑刊載了當時西方人繪製的最詳細上海地圖,收錄了上海歷史上第一次連續且系統的氣象統計史料,還記錄中國通商五口岸外僑一覽、洋行名錄、大事年表、港口章程、上海概況等珍貴史料。


3月19日,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上海市年鑑學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年鑑(1852)》專家研討會在上海市政協召開。


《上海年鑑(1852)》計劃於今年6月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並全文翻譯出版。該書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研究」成果之一。


《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


它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鑑,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第一本年鑑


尋找國內最早年鑑一向為年鑑界關注,先後存在1909年《新譯世界統計年鑑》、1879年《澳門年鑑》、1864年《海關中外貿易年刊》等說法。


2013年,復旦大學教授周振鶴提及上海圖書館收購羅氏藏書中有一冊1854年版的《上海年鑑》,為學者復原上海開埠初期的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有學者認為這一發現「把上海城市綜合年鑑的編纂歷史推前八十餘年」。2016年,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重印《上海年鑑(1854)》並出版專題研究文集。


一度有說法稱《上海年鑑(1854)》已是「中國內地現存最早的年鑑」。然而學界經考證發現,1854年版《上海年鑑》是該系列年鑑中的第三冊, 目前所知中國內地的第一本城市年鑑應是該系列的第一冊——出版於1852年的《上海年鑑》。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透露,尋找《上海年鑑(1852)》的過程並不容易。據記載,《上海年鑑》有1852年到1863年十種,但今天已不能得其全。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雖保存有1854、1860-1862的《上海年鑑》,然而檢索世界大公共圖書館網絡資料,發現1852年版、1853年版《上海年鑑》俱未見收藏,僅見於2015年某次海外拍賣信息。


2016年,《上海年鑑(1852)》終於在北京的一次拍賣活動上「露面」,上海圖書館拍下收藏,並與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合作研究,由方志辦組織專家翻譯。目前學界認為,它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鑑,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第一本年鑑。


作為早期西方人在中國內地編纂的年鑑,《上海年鑑(1852)》如果與同時代的《香港年鑑》比較,既有「曆書」(Kalendar)的內容,如歷表,月相和日、月食,口岸和管理規章,有關機構、商業和僑民,進出口關稅以及揚子江航行指南等,又另增「文獻」(Misellany)一編,佔全書的四分之三,以至其篇幅在當時外人在中國編纂的年鑑中首屈一指。


《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刊載了當時西方人繪製的最詳細的上海地圖


保留上海開埠初期的重要信息,包括當時西人繪製的最詳細上海地圖


《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主要翻譯者、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周育民稱,這份年鑑保留了開埠初期上海歷史的許多重要信息。


尤其,《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刊載了當時西方人繪製的最詳細的上海地圖,北至吳淞江虹口到曹家渡一線,南至白蓮涇到龍華一線,東至黃浦江陸家嘴,西至徐家匯、法華鎮,包括了境內重要的河道、步道、橋梁、寺廟以及其他地理信息,地名均分別用中英文標註,也解決了中國讀者閱讀早期西方人對於上海敘述的許多困惑。年鑑還提供了開埠以來外國僑民在上海租界的人口統計、機構行號等資料。在這些資料中,外國僑民在上海的職業、身份和地位清晰可辨。


同時,該年鑑所收錄的《上海口岸 1840-1850 年氣候觀測均值一覽表》和《氣象測量記錄摘要》是上海歷史上第一次連續的、系統的氣象統計史料。


有趣的是,這份年鑑還涉及上海地區的黃曆、婚俗、燈會,甚至於有上海人物的長篇文章《徐光啟記略》。周育民提及,《徐光啟記略》記載了作者親自考察過的一些遺蹟,包括城內徐光啟的故居與祠堂、徐光啟晚年居住過的「雙園」以及徐家匯徐家老宅的情況,並根據採訪和地方志書敘述了徐家後代在上海地區的一些情況。其中有些銘文、碑刻、墓葬等史料上海地方史書缺載,這些英文史料多少可以彌補一些缺憾。


與會專家認為,在上海日益成為全球熱點城市的今天,不斷挖掘上海的歷史史料對於今天城市管理借鑑富有意義。


「上海這個城市非常具有吸引力,既有近代的輝煌,又有當代的成就。但上海史有非常複雜。許多人認為年鑑就是對一個城市的介紹,大多是平面的知識,比如南京路有什麼店,但這本《上海年鑑(1852)》其實是一本小型百科全書,對天文地理算術社科皆有涉及,對上海周邊地區甚至琉球都有著墨。通過它,讀者能一睹上海1850年代的風貌。」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說,這樣的珍稀史料還有不少,各研究機構可合力發掘更多資料。

《氣象測量記錄摘要》


來源:澎湃新聞  羅昕


本文系轉載,如有版權問題


請聯繫 zgwsj2014@126.com

相關焦點

  • 中國內地已知最早英文年鑑將翻譯出版,一睹1852年的上海
    3月19日,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上海市年鑑學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年鑑(1852)》專家研討會在上海市政協召開。《上海年鑑(1852)》計劃於今年6月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並全文翻譯出版。該書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研究」成果之一。
  • 譯史 | 中國內地已知最早英文年鑑將翻譯出版,一睹1852年的上海
    3月19日,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上海市年鑑學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年鑑(1852)》專家研討會在上海市政協召開。《上海年鑑(1852)》計劃於今年6月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並全文翻譯出版。該書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整理研究」成果之一。
  • 堪稱上海百科全書!中國內地第一本英文年鑑,埋藏167年前這些城市秘密
    從羅氏藏書到拍場收穫 《1852年上海年鑑與商務指南》(Shanghai Almanac for 1852, and Commercial Guide)即《上海年鑑(1852 )》,是北華捷報社出版的第一本年鑑,這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鑑,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第一本年鑑。
  • 2020年《上海年鑑》英文版發布,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已連續出版19卷,為全國最早的英文版省級年鑑。每年,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都會向各國駐滬總領事館、上海市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上海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等單位贈送,並通過上海圖書館「上海之窗」項目向國外主要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配送。2019 年《上海年鑑》英文版首次亮相第二屆進博會媒體中心,今年將再度走進第三屆進博會媒體中心。
  • 夜讀北外灘|《上海年鑑(1852)》中的北外灘(一)關於北外灘的兩個線索
    《上海年鑑(1852》中的北外灘(一)關於北外灘的兩個線索《上海年鑑(1852)》是中國內地第一部年鑑,由北華捷報社刊印。書中關於虹口的記載,是上海開埠後,有關虹口北外灘區域空間、人文情況的早期記錄,具有重要的文獻和史料價值。
  • 武漢【英文翻譯】_譯邦達翻譯
    武漢譯邦達翻譯, 你說萬物都是借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第節說,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而約翰來也是要為這個光做見證的。請注意一下,你在開始創造的時候,光和暗是沒有分開的。一切都是在淵面黑暗的情況下。這個光閃現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英文翻譯的是黑暗,不能勝過光。英文的欽定版說,黑暗不理解光。
  • 上海最早的傳教士麥都思,歷史中不能被遺忘的人
    此書還是最早全面闡述中、西文化對比的書,大大拓展了中國人的視野,清晰提供了世界各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對中西文化交流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 麥都思亦可稱為中國近代報業之發始人和奠基人,在十九世紀的中文出版印刷史上幾乎是一位無所不在的人物。
  • 張慈贇:中國英文報紙的翻譯
    張 慈 贇 ,男 ,上 海 人 ,國 內 資 深 英 文 媒 體 人 ,高 級 編 輯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理事,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2020年度《上海年鑑》英文版發布
    每年一卷,已連續出版19卷,為全國最早的英文版省級年鑑。該書秉持「擴大開放,深度融入世界」的理念,通過全方位展示上海歷史文化和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成就,幫助海內外各界深入了解上海、研究上海,盡情領略上海的城市溫度與發展熱度。《上海年鑑(2020)》英文版以文、表、圖、照的形式系統扼要地反映2019年上海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軌跡。
  • 甲午海將 曾宗鞏 被忽略的翻譯大家
    在譯書局期間曾與嚴培南(嚴復族侄,1895年天津水師學堂駕駛班畢業)、林紓合譯《伊索寓言》。  魏易,當時已在京師大學堂出任英文教習。在此前一年,他剛和林紓合作翻譯了著名的《黑奴籲天錄》,即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  翻譯此書時,正值《辛丑條約》籤訂之年,因此懷著「觸黃種之將亡,因而愈生其悲懷」的心情兩人翻譯了該書,以期「為振作志氣,愛國保種之一助」。
  • 1931年董小宛走入歐洲人的視野
    此書是最早的英文全譯本《影梅庵憶語》,對於董小宛的英文記載不是隻言片語,而是相對全面系統的,讓西方讀者眼前一亮。首先看書名,譯者沒有直譯,而是譯為「The Reminiscences of Tung Hsiao-wan (《董小宛憶語》)」。書名是書籍的靈魂和主題。西方讀者看到書名(《董小宛憶語》)與中文讀者的第一感覺是有差別的,因為英文書名顯然強調「董小宛」,而不是「影梅庵」。
  • 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是誰冒險翻譯並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為了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和人民了解中國革命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中國共產黨決定將該著作儘快翻譯成英文傳播到國外去。當時,黨經過慎重考慮,把翻譯《論持久戰》的任務交給了一位名叫楊剛的女地下黨員。楊剛原名楊季徵,又名楊繽,祖籍湖北,1905年1月30日出生在江西萍鄉,父親任江西道臺。
  • 中文《聖經》的翻譯簡史,及各版本介紹(最全整理)
    — 馬禮遜譯本 —1807年9月7日,第一位到中國的新教宣教士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抵達廣州,不久就開始翻譯《聖經》。他參考了巴設譯本,於1810年譯完《使徒行傳》付梓。1811年和1812年又譯完《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至1813年將《新約》譯完,並於1814年出版。之後,他與宣教士米憐合作於1819年11月完成了《舊約全書》的翻譯。
  • 現存最早白話漢譯《聖經》發現和出版始末
    乾嘉年間法國耶穌會士賀清泰中譯的《古新聖經》殘稿,是明清年間在華耶穌會士白話文著譯的集大成者,也是現存最早的《聖經》白話漢譯本。塵封多年之後,此書抄本2011年在上海徐家匯藏書樓意外發現。
  • 兩代中國翻譯家的「莎翁情史」(1)
    2014年由方平主譯、主編出版的《莎士比亞全集》則是首部詩體全集譯本。1921年,田漢翻譯的《哈孟雷特》發表在《少年中國》雜誌上,這是最早的莎士比亞戲劇中譯本,到今天,莎劇中文翻譯的歷程已有95年。其中朱生豪、梁實秋、方平的莎翁譯本都出過全集(朱生豪因病早逝最後6部史劇未及翻譯;方平譯本為方平主譯主編,多人合譯;梁實秋獨自完成全集翻譯),而孫大雨的譯作共有8部。以體例論,則朱生豪、梁實秋是散文體,孫大雨是首用詩體來譯,而2014年由方平主譯、主編出版的《莎士比亞全集》則是首部詩體全集譯本。此外,卞之琳、梁宗岱、曹禺翻譯的莎劇或詩歌也廣為中國讀者所熟悉。
  • 《上海年鑑(2019)》英文版入駐第二屆進博會,廣受歡迎
    2019年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至今才短短三天時間,配送新聞中心的200冊《上海年鑑(2019
  • 徐敏慧:漢學家視野與學術型翻譯:金介甫的沈從文翻譯研究
    本文來源:中國翻譯》2019年第1期 轉自: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 摘要:漢學家在中國文學外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點已在學界達成共識。
  • 這部中國最知名的武俠小說,被譯成英文出版了……
    2月22日,農曆大年初七,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由她翻譯的《射鵰英雄傳》第一卷。這是這部金庸經典作品首次被譯成英文出版。「這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時刻。」郝玉青對記者如是說。以「謙卑的心」翻譯金庸因原著情節豐滿、篇幅很長,出版商決定將《射鵰英雄傳》(The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分為4卷陸續翻譯出版。這次出版的第一卷《英雄誕生》(A Hero Born),標價14.99英鎊(約合人民幣132元)。封面上繪著一隻展開的黑色翅膀。
  • 《上海年鑑(2020)》英文版 入駐第三屆進博會
    2019 年,作為市政府新聞辦公室指定的對外宣傳品,首次亮相第二屆進博會媒體中心,被各國來賓爭相領取,200本年鑑在短短兩天不到的時間內告罄,一時間「洛陽紙貴」。2020年,《上海年鑑》英文版再度走進第三屆進博會媒體中心,同樣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
  • 蘇煒《迷谷》英譯出版與譯者溫侯廷(Austin Woerner)
    他只好先放下《迷谷》,率先在美國翻譯出版了《歐陽江河詩選》。同時,他又擔任起中英雙語的《天南》純文學雜誌的英文版主編(可惜不久前休刊了)。這都發生在他剛剛自耶魯畢業不久的2010年前後。他在一邊完成《迷谷》翻譯的同時,一邊修讀紐約「The New School」大學的英文寫作碩士學位(MFA),同時也把他一再推倒重譯、數易其稿的《迷谷》全書完成稿,通過出版經紀人,向美國各大出版社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