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士曼譯本 —
此乃可考的最早《聖經》漢譯全譯本,為文言文本。譯者是在印度宣教的英國浸禮會宣教士馬士曼。他在出生於澳門的亞美尼亞人拉沙的協助下開始翻譯《聖經》,1810年出版馬太福音、馬可福音,1811年出版新約,1822年在印度塞蘭坡出版《聖經》全書, 史稱「馬士曼譯本」。
— 馬禮遜譯本 —
1807年9月7日,第一位到中國的新教宣教士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抵達廣州,不久就開始翻譯《聖經》。他參考了巴設譯本,於1810年譯完《使徒行傳》付梓。1811年和1812年又譯完《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至1813年將《新約》譯完,並於1814年出版。之後,他與宣教士米憐合作於1819年11月完成了《舊約全書》的翻譯。1823年在馬六甲將全部《聖經》以《神天聖書》之名出版,共21卷。《舊約》稱《舊遺詔書》、《新約》為《新遺詔書》。所以有人又把這個譯本稱為「馬禮遜米憐譯本」。(米憐翻譯的部分是《申命記》、《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歷代記》、《以斯貼記》、《尼米希記》、《約伯記》等這些均經過馬禮遜的校閱。)馬禮遜認為,作為一名譯者,應負有雙重任務:其一,要正確地理解原文的意義、感情和精神;其二,用清楚、正確、熟練的文字,將原文的意思、感情和精神表達出來。早期翻譯《聖經》其中一大難題在於由零開始,要創立一套術語。今天耳熟能詳的「天國」、「弟兄」、「福音」、「使徒」等詞彙都是來自馬禮遜譯本,由於馬禮遜譯本的自身特點及其翻譯原則使得它成為文理譯本的主流。《聖經》中文全譯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宣教事業的一大成功的標誌。作為神的話語,中文全譯本的出版,使國人得窺神的真理,促進了福音在中國的傳播。不僅對中國近現代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為後來的信徒從事《聖經》漢譯提供了藍本。
— 郭實臘譯本 —
1840年,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英國傳教士麥都思、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和德國傳教士郭實臘合作修訂的聖經中文譯本問世,即《郭實臘譯本》。新約大部分由麥都思翻譯,於1835年完成,1836年由麥都思作最後訂正,1837年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出版,名為《新遺詔書》,共計325頁,石印本。在以後十多年中,她一直是聖經主要譯本,並多次重印。舊約大部分為郭實臘所譯,初版好像在1838年或1840年,計665頁。後來郭實臘將麥都思的新約修改出版,名為《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於1840年在香港出版。
— 委辦譯本 —
1843年8月22日至9月4日在香港開會,形成了幾個差會組成的「委辦譯本委員會」,包括裨治文、盧維、文惠廉、施敦力、克陛存、理雅各、麥都思及米憐之子美魏茶等十二人。翻譯過程中,「委員會」發生了譯名爭執,主要是對宇宙主宰God究竟應該譯為「神」或「上帝」的問題無法一致。面對爭執不休的局面,首先退出翻譯委員會的是浸信會宣教士,接著公理會宣教士也退出。留下的麥都思和理雅各在1852年出版了新約全書,1853年舊約亦告完成,1854年大英聖書公會出版舊約全書,即「委辦譯本」或「代表譯本」。
— 裨治文譯本 —
美國聖書公會支持用「神」來表示宇宙主宰,資助退出委員會的裨治文和克陛存完成了以「神」「聖靈」為譯名的聖經翻譯,1859年出版新約聖經。它在許多地方採用了1852年出版的麥都思等翻譯的新約,「只有書信是例外」。1862年美國聖書公會出版舊約全書,分四卷,共1002頁;1864年出版新舊約全書,即「裨治文譯本」。
— 高德譯本 —
1848年浸禮會從泰國曼谷請來了美國浸禮會真神堂傳教士高德,準備對馬士曼譯本進行修訂。高德從新約開始翻譯,各書均隨時分卷出版:1851年在寧波出版馬太福音,計32頁;1852年在上海出版約翰福音,計28頁;1852年在寧波合併出版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計145頁;1853年在寧波由美國浸禮會真神堂出版新約全書,計251頁。新約全書發行多次,後經羅梯爾修改,於1883年在上海再版。高德原想修訂全部聖經,但因健康問題未能完成。舊約部分只譯了創世記(1850年在寧波出版)、出埃及記、利未記等卷。其它都由羅梯爾和憐為仁翻譯,1866年在香港出版舊約全書,1868年出版《聖經新舊遺詔全書》,稱「高德譯本」。
— 楊格非譯本 —
最先將新約譯成淺文理的是英國傳教士楊格非,他於1883年出版了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1885年出版新約全書 (一說1889年, 一說1886年),1889年重訂。1889年創世紀、出埃及記,1898年讚美詩歌、箴言篇。所用底本為公認經文,同時參考了其它譯本。1905年出版了楊格非的舊約譯本,僅譯至所羅門的雅歌為止。他所翻譯的各種聖經均由漢口的蘇格蘭聖書會印行。
— 包約翰、白漢理譯本 —
在北京的英國傳教士包約翰與白漢理也進行了淺文理聖經翻譯工作。包約翰幾乎獨自翻譯四福音書,1887年由他個人出版,1889年出版他們合譯的新約全書;但完成新舊約全書淺文理本的則是施約瑟。
— 施約瑟淺文理譯本 —
施約瑟是猶太人,熟悉希伯來文,漢語造詣亦很高,1862年來北京不久就開始了他著名的聖經翻譯工作。他先將聖經翻譯成官話,然後再譯為淺文理。1881年患病癱瘓。1886年回美國休養期間,一面修訂他的官話新舊約聖經,一面靠兩手尚能活動的各一隻手指,在打字機上以羅馬拼音逐字譯出淺文理新舊約全書,歷時7年。1895年他再次回到上海,用2年時間將拼音譯稿寫成漢語,1902年由美華聖經會印行,施約瑟自謔為「二指譯本」。
— 和合本聖經 —
或稱國語和合本、官話和合本,是當今華人教會最普遍使用的聖經譯本。此譯本的出版起源自1890年在上海舉行的傳教士大會,會中各差會派代表成立了三個委員會,各自負責翻譯《官話和合本》、《淺文理和合譯本》及《深文理和合譯本》。1904年,《淺文理和合譯本》出版新約。《深文理和合譯本》於1906年出版新約。之後,宣教士們意識到隨著報刊、雜誌和新式教育的改革,淺文理正逐漸成為社會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後來深文理和淺文理兩個執行委員會合併,選出5人共譯舊約。1919年出版了文理和合譯本新舊約全書,比官話和合譯本的出版遲一個月。1906年,官話和合本的翻譯工作完成了新約,1919年,舊約的翻譯工作完成。在1919年正式出版時,聖經譯本名為《國語和合譯本》。和合本的譯者以「忠於原文」為目標,就是要「堅持文字上的準確」。由於譯經原則改變,這個目標就有新的理解:「重視意義上的準確」。在後來舊約翻譯的十三年中,新約經過多次的修訂,經文意思更清楚和優美。和合本的翻譯前後歷經了29年,其翻譯筆法比以前各版本更準確,也更適合教會會眾的閱讀和學術研究,付梓後成為教會及會眾最受歡迎的漢譯本。值得一提的是,和合本問世時,剛好趕上了同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在新文化運動初期,不少保守人士攻擊「白話文是馬太福音體」,魯迅回應說:「馬太福音是好書,很應該看。」周作人後來也回憶說:「我記得從前有人反對新文學,說這些文章並不能算新,因為都是從《馬太福音》出來的。當時覺得他的話很是可笑,現在想起來反要佩服他的先覺。《馬太福音》的確是中國最早的歐化的文學的國語,我又預計他與中國新文學的前途有極深的關係。」 可見,和合本作為中國白話文翻譯著作,對中國白話文的普及和發展都起了相當大的積極影響。由於和合本是20世紀初出版,所用之標點和編排方式都是當時的型態,有別於現今的語文文法。因此,聖經公會於1988年修訂和合本的字眼、段落和標點出版了《新標點和合本》。香港聖經公會經過了多年的修訂,於2006年二月推出了《新約全書─和合本修訂版》,對和合本進行相當大幅度的修訂,務求使譯文更貼近原文,並且將原和合本中生僻或古舊的文字改換成現代比較通行的語言。
— 呂振中譯本 —
1946年,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出版了呂振中的《新譯新約全書》。本書以英國牛津大學蘇德爾所編的希臘譯本為根據,用直譯的方法,儘量表達原文每字所包含或代表的意義,並儘量保持原文之結構。呂氏於1952年修訂新約譯本,並於1970年出版包括新舊約的聖經全書。這個譯本聖經採用從希臘希伯來原文聖經保持原文結構逐字直譯,所以對於深入研習聖經涵義有很大幫助,尤其是對不懂希臘希伯來語的人。但是也正因為是直譯,所以這個譯本聖經的語言詞句給人感覺較生硬枯燥,很少文採,甚至有時覺得拗口;相比之下,廣受歡迎接受的《國語和合本新舊約全書》聖經譯本就很有文採,言語生動,讀來很有美感。所以,把這兩種譯本的聖經對照著讀是很有益處的。呂振中譯本最寶貴的價值,就在於它忠實地從希臘希伯來原文聖經直譯。直譯所特有的準確忠實,是意譯所不能達到的,這也使它獲得了相應的名聲。
— 現代中文譯本 —
1979年出版的中文聖經譯本和1997年出版《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對象是剛接觸《聖經》的讀者。此譯本的翻譯工作開始於1971年,由許牧世教授、駱維仁博士、周聯華博士、王成章博士和焦明女士等人所翻譯。譯者有鑑於華人最常用的《聖經和合本》字句暗晦難明,與現代中文的文句有差距。其次,考古學發現許多較接近使徒時代的原文聖經抄本,用此作為譯本的依據,更能有效闡明真理。故此譯者決定出版通順易懂、又具時代特色的《聖經》。
— 聖經新譯本 —
隨著福音在中華的紮根,神在華人教會興起了不少優秀的神學家、傳道人。與此同時,中國語文發生了不少演變,如開始使用新式標點符號,出現了許多現代用語等。而且,考古學上的發現使聖經學者對聖經原文有了更深刻地認識,科學化的版本校勘學也提供了許多以往無法得到的資料。這樣的時代背景,促使華人教會的領袖和學者聯合起來,成立了中文聖經新譯會,根據原文版本,以現代中文重譯聖經。1972年,華人教會開始了譯經工作,工作先後共有三十多位神學院院長、教務長、講師,十多位各宗派的監督、教牧、長老和主修中文的弟兄姊妹參與,分別承擔翻譯、諮詢、研究和文字修飾的工作。共同朝向信、達、雅兼備的目標努力,並廣徵教會人士的意見,然後由資深學者最後審訂。聖經新譯本的新約在1976年面世。譯本的舊約於1992年完成。據譯者們稱:「這是一本忠於原文、易讀易懂、信仰純正、高舉基督的聖經,呈獻給全球華人教會。」
— 天主教思高本 —
說起思高本不得不提雷永明神父,他生於義大利西西里省,於1931年來到湖南衡陽傳教,任衡陽聖心修院院長。他自義大利作修士時已認定要為中國人翻譯一部中文聖經,來到中國後更對中國文化產生極濃厚的興趣。他天資聰敏,不到幾年便掌握了基本中文文法,遂於1935年開始自行翻譯聖經,他於1944年將舊約譯完。然而雷神父仍未滿意這分譯稿,仍覺得其中有許多需要修改的地方,遂決定組織一個有華人神父參與的思高聖經學會,幫助他修改譯稿。1945年這學會於西煤廠(當時北京輔仁大學附中的一個院落)誕生,正式成員有李士漁神父及李志先神父,非正式成員為萬次章神父、李玉堂神父及劉緒堂神父。學會翻譯《聖經》時,有使用專門收集聖經文獻的圖書館。部分譯者更親自到以色列實地考察,參考了考古文獻則多以西乃抄本及有關死海古卷等。1948年,思高學會搬往香港繼續翻譯工作。整部思高聖經的譯註歷時15年,然而由於分為十數冊的聖經注釋不便於攜帶閱讀,因此1961年學會開展出版聖經合訂本的計劃。新約的修訂由李士漁神父負責,舊約部份延至1963年尾開始。最終在1968年完成聖經出版。這部聖經譯自思高聖經學會,所以通稱思高譯本或思高本。
— 新世界譯本 —
聖經新世界譯本是由守望臺(耶和華見證人)聖經書社發行的聖經譯本。英語版的新世界譯本根據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聖經原文直譯而成,1950年出版《新約》,全譯本於1961年出版。不同語言版本的新世界譯本其後陸續出版。中文版的新世界譯本《聖經》根據1984年版英語版為藍本,經過長老團集體翻譯而成,於2001年完成。各語種聖經合計印製數量到2005年超過一億三千萬冊。本譯本主要參考希臘語古卷手抄本和希伯來語手抄本,同時參考現有的中文譯本,例如和合本聖經,力圖準確無誤,文字流暢優美,符合中文表達習慣,體現原文的修辭和準確的意思。對於不屬於原抄本而出現在當代其它版本的聖經中的文字,用腳註形式給出注釋。另外,新世界版本聖經還發行有全注釋本,方便學習者研究。
— 聖經恢復本 —
由李常受主持翻譯的多種語言的聖經譯本和研用本聖經,包括英文、中文、西班牙文、韓文、俄文、日文、葡萄牙文、菲律賓語、印尼文、波蘭文、馬來文(新約)和法文(新約)等語種。中文的新約恢復本完成於1987年,中文舊約恢復本完成於2003年。舊約部分根據德國斯圖嘎版希伯來文卷本第四版。新約部分依據希臘文第二十六版經文參照和合本,盡力保留其語體、節奏等各面優美,並參照二十多種其他譯本;盡力探究原文精意,不加、不減、不改,用中肯淺順的語句表達凡照原文直譯或古卷差異值得注意之處、均參照七十士譯本或其他古代譯本。
— 《聖經》其他漢譯本 —
除此之外,《聖經》的漢譯本還包括:《胡德邁新約譯本》、《憐為仁新約譯本》、《湛約翰-沙伯新約譯本》、《南京官話譯本》(麥都思-施敦力譯本)、《北京官話譯本》、《王宣忱新約譯本》(此為首個華人漢譯本)、《朱寶惠譯本》、吳經熊的《新約全集》及《聖詠集》、《國語新舊約譯本》、徐匯修院的《新譯福音》、狄守仁的《簡易聖經讀本》、《蕭鐵笛新約譯本》、《當代聖經》、《新漢語譯本》、《中文標準譯本》、天主教《牧靈聖經》等以及中國各大方言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