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轉引自豐盛恩典網站
編輯排版/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
Chauncey Goodrich(1836 - 1925)
十九、二十世紀著名美國公理會宣教士,在中國宣教整整六十年,其最重要的貢獻是主持翻譯了《官話和合本新舊約全書》,這是他為中國教會留下的寶貴遺產。
提起富善牧師,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即使是基督徒可能對他也同樣陌生。然而他曾窮畢生精力參與翻譯中文和合本新舊約全書,經常閱讀的人數以千萬計。這也是富善牧師為中國教會所作出最寶貴的貢獻,值得我們深摯紀念。
富善牧師在中國宣教60年期間,兩次遭逢喪偶之痛,亦兩度經歷失去兒女的試煉,如此無情打擊,堪稱命途多舛。然而他仍舊順服神,未曾絲毫改變初衷,繼續事主不輟,令人景仰不已。
富善牧師(Chauncey Goodrich, 1836-1925)出生於美國麻省西部一個農莊。其遠祖份屬英國望族,18世紀中葉移民新大陸,在美國東北部定居。父親以務農為業,母親則為敬虔事主的信徒。富善因而自幼在基督化家庭成長,聖靈常灌注心內,12歲就立志奉獻自己做傳道人,甘願終生為主所用。
裝備事奉
小學和中學階段富善除上學外,還幫助家裡農務,因而學會耕種、飼養牲畜、栽種果樹和管理葡萄園等務農技術。這對日後在中國宣教的歲月,克服食物供應短缺,改善生活條件等極有幫助,同時還能鍛鍊得一副強壯體格。
中學畢業後,富善在家附近當了四年小學教師。1857 年積蓄到一筆錢供給自己進入威廉斯學院攻讀四年。186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文學士學位,並於畢業典禮中獲推選為代表作告別演講。他在學期間對古代語言興趣甚濃;此外,數學及天文學造詣亦深厚。離開威廉斯學院後再進入紐約協和神學院及麻省安道弗學院深造。1864 年修畢全部神學課程,隨即響應呼召投身海外宣教。同年9月10 日與雅碧安百勒小姐結婚,未及半載,便接受海外布道會差派,偕同新婚夫人前往中國,肩負宣教重任。
鑽研中文
富善牧師夫婦於1865年1月24日由紐約啟程,繞行大半個地球歷時六個月,才到達目的地中國上海。在上海稍事休息後再經天津抵達北京長駐,由差會安排宣教任務。
宣教士離鄉別井來到完全陌生的異文化地域,展開宣教聖工之前,當務之急,首重學習當地語文,否則一籌莫展。富善在求學期間已顯出對語文甚有深厚天賦恩賜,抵北京僅一年便可以用普通話講道;對語文領悟力之神速,實在令人驚異。初抵北京,為了與中國人打成一片,秉承入鄉隨俗;留長辮、穿長衫、予人有親切感。此舉除方便宣教外,對於學習中國語文亦產生事半功倍之效。1891年富善累積了豐富中文知識,出版了一本《中英袖珍字典》,內裡包括10,400個漢字。另外又出版了一本《官話特性研究》,更包羅了39,000句漢語。這兩本書後來成為當時西方宣教士和各國外交人員學習普通話之必備參考書。
兩度喪偶
富善年輕的妻子雅碧身體一向孱弱,不能順利適應中國北方天氣和不稱心的環境,以致疾病纏身,竟於1874年9月走完短促人生路程返回天家,使富善大受打擊。雅碧辭世後,富善單形隻影,倍感伶仃孤苦。後來經長時間禱告後,神將佳斯汀娜惠勒小姐賜下,她是在日本事奉的美國宣教士。1878年5月,富善第二次結婚,豈料佳斯汀娜突患上急性傳染病,藥石無靈,於同年9月逝世。這次婚姻持續還不到一百天,給予富善更無情的打擊。如此殘酷的試煉令人無限欷歔,然而他仍能順服接受,沒有怨天尤人;反之,化悲痛為力量,專心埋首工作,讓時間洗脫哀傷,衝淡愁苦。
慈悲憐憫的主,不會將祂的兒女趕入絕路。撒拉小姐乃神為富善所揀選的第三位妻子。她於1855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父親是當地牧師。她則於1879年蒙召來華宣教,在張家口事奉,因學習中文而彼此認識。撒拉不嫌富善比她年長19 歲,於1880年5月結婚。婚後撒拉的確不負夫婿期望,在家是賢妻良母,對外是傑出公關人才。朋友遍及各階層:從人力車夫到國務大臣;又創辦女子學校,向貧困者伸出援手。撒拉先後育有兩男兩女,頭胎男嬰在一歲多夭折,次女在12歲時死於糖尿。兩位兒女早逝同樣使富善夫婦感到捶心刺骨之痛。然而他們都能在逆境中順從,繼續熱心為中國的福音事工努力。
翻譯聖經
富善在中國除了布道、牧養教會、教學、編纂漢英字典外,最影響深遠的工作,要算是參與和合本白話文聖經的翻譯。早幾十年前,馬禮遜等宣教士也曾翻譯過聖經,可惜全屬文言文版本。有見及此,來華差會決定將整本新舊約全書用白話文體裁重譯。這項工作始於1890年,在上海成立了一個七人委員會負責翻譯,富善是委員之一,專責舊約的翻譯。經歷27年長期努力,全部新舊約全書終於1917年底宣告定稿,即目前中國教會常用的和合本聖經。然而,當中所面對的困難,富善牧師以下的一段感受,最能描寫深刻:
「要出版一本聖經,文字與原文相近,又要淺易到在禮拜堂或家中宣讀之時,普通人聽見也可以聽得懂,還要在文法上準確,且由相隔甚遠的地方(東北至北京、西南至貴州)選出來的代表負責完成,那就足以嚇怕任何一個團體了。起初幾年,這工作似乎叫我們的代表絕望。他們如何努力尋求彼此諒解,和同意於一種譯法,往往便耽誤了很多時間,也叫人可氣又可笑。」
富善夫婦及兒女
在這段悠長的譯經歲月裡,譯經委員會中,有個別宣教士因工作繁重、年老回國退休、健康欠佳、甚至死亡等情況而退出,需要另行補選新人替代,唯獨富善牧師自始至終緊守崗位,還於1908年委員會主席狄考文牧師息勞歸主時,接替其遺缺。1917年全書定稿後,譯經委員會宣告解散,富善牧師身為主席仍未能完工,還要繼續負責校對和監管印刷等事務。1919年,當第一本和合本聖經問世,富善牧師已屆82歲高齡。神悅納富善牧師的辛勞,賜予他長壽,他是唯一能活著看到這本聖經誕生的人。富善牧師當時喜樂和感恩的心,可想而知。
功滿榮歸
1923年中,富善夫人胃部不適食慾減退,醫生檢驗出是患上胃癌。進入北京協和醫院後,病情一直毫無起色,延至11月15日,走完人生道路安息主懷,在世寄居68載,竟比年長19歲的丈夫先走一步。富善夫人在北京去世,出殯那天,中國高級官員和各國駐華使節都來執紼。一位外國女宣教士死後有如此哀榮,乃基於她具有超然的品格,及對社會有特殊的貢獻,包括奔走呼籲戒絕鴉片、倡導婦解、反對纏足、勸女孩子接受教育和籌辦養老院等。
1925年7月北京各教會舉行聚會,慶祝富善牧師來華傳道 60 周年。當時老牧師的聽覺和記憶力都十分衰退。兩個月後在昏迷中被主接返天家,時維1925年9月29日,終年89 歲。長眠於北京近郊通州墓園與夫人為鄰。富善牧師一生勞苦為主,流淚撒種。神的道藉著和合本聖經在中國紮下了根,開花結子,永久長存。
歷史文章
今日經文
隨手傳福音,始於2013年4月7日。
7年時間,總有一篇文章,給你帶來愛與希望。